如何增进教师参与大学治理基于协商民主理论的探索 三、探索增进教师参与大学治理的协商机制 在我国,大学被视为是一个基层自治组织,是基层民主实践的空间,因此,要支持广大教职工参与大学的民主管理和决策,不仅应体现在学术事务中,还应贯彻到行政事务中教师参与大学治理应该是多层次和多功能的,在学术事务领域,教师参与最多,发挥决策性功能,在行政事务领域,教师有序参与,发挥咨询建议功能,可通过建立以下协商机制来扩大教师参与 1.决策性协商——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学术委员会 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学术委员会可视为由国家法律规定和支持的教师权力组织,它们就是决策性协商机构根据我国《工会法》,企事业单位的职工代表大会是企事业单位“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力的机构,依照法律规定行使职权”1985年教育部、全国教育工会颁布的《高等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规定了教代会的四项职权,其中突出表现为对有关教职工的工资、福利、住房、劳动安全卫生、社会保险等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的决策1998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第四十二条规定:“高等学校设立学术委员会,审议学科、专业的设置,教学、科学研究计划方案,评定教学、科学成果等有关学术事项。
学术委员会的职权是负责评定教学科研成果后来,教师的职称评审和学生的学位评审也被纳入学术委员会负责的事项范围 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随着单位制度的瓦解,大学承担的社会分配功能逐渐褪去,大学的本体功能不断强化,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学术委员会的权力职责需进一步整合和扩大当社会福利获得从大学分配转向市场购买后,教代会的福利分配职责会淡化,作为国家法律规定的基层自治组织,教代会应更多地介入大学的发展战略、组织规划、大学章程等方向性、纲领性事务的决策就学术委员会而言,除现有的学术成果评定、职称学位评审之外,还应全面介入学科、专业设置,教学、科研计划方案等各种具体学术事务的决策 从目前制度运行的实际情况来看,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学术委员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大学行政的过度干预和控制,这使得体现基层自治的民主决策机构变成了行政管制的途径[14]今后,大学行政要适度退出教代会和学术委员会的运行,让教师群体更多地参与进来,使教代会和学术委员会能真正代表教师群体的意见未来教代会和学术委员会能否有效运行的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大学领导者的民主观念和法律意识;二是教师群体的参与意识和维权意识完善大学治理的着力点在于把决策性协商制度化地运行起来,使之成为教师参与大学治理的有力途径和保障。
2.互动性协商——会议互访 互动性协商是指教师和行政人员相互参与对方的讨论决策会议,在会议上了解对方关注的问题,倾听对方的观点,同时表达自身观点和政策倾向互动性协商是建立在决策性协商机制能制度化运行基础上的,即上面我们所谈到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学术委员会能独立运行如果说决策性协商机制强调的是教师的广泛参与,教师群体内部就所负责事务的充分协商,那么,互动性协商是指教师和行政人员之间就相互关联的事务的对话大学的事务可粗略地划分为学术事务和行政事务,但二者之间没有清晰的边界,就具体事务的决策而言,无论决策主体是教师还是行政人员,他们之间都不能缺少沟通与合作,会议互访机制由此应运而生2004年到2007年间,美国密歇根大学评议会执行委员会的历次会议都邀请了学校高级行政人员作主题发言,受邀人士包括副校长、副教务长、人事处处长、体育部主任等,涉及的事项包括教师药品福利、生活健康、大学的多样性等[15]同理,大学行政的会议也应邀请教师和学生代表列席,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我国大学治理现状中,互动性协商方面仍存在着较大的不足和空缺:不足是指大学行政过度干预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学术委员会的运行,使得在这两个机构中的互动协商变形成大学行政的管制;空缺是指大学行政的决策会议极少向教师群体敞开大门。
互动性协商的建立有赖于决策性协商的健康运行,以及大学行政议事决策会议向教师群体的开放 3.咨询性协商——任务小组 咨询性协商主要是指为提高大学行政决策的科学性而开展的收集专业性意见和建议的活动西方国家大学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由教师组成的委员会,负责具体某项事务的调研和信息收集,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例如,加州伯克利大学评议会有常设委员会34个,密歇根大学评议会有常设委员会19个[16]另外,还有一些非常设性的委员会,它们通常被称为任务小组(task-force),顾名思义,任务小组是任务导向的,属于一事一议,根据决策需要而产生,随着决策完成而解散,形式灵活咨询性协商的意义在于发挥教师的技术专长,为决策形成出谋划策,提高决策方案的科学性在我国大学决策权力比较集中的情况下,要扩大基层民主,促进教师参与,增强咨询性协商机制尤为重要以任务小组形式呈现的咨询性协商不只是反映民情、征集意见,而且体现了教师从专业人员角度形成的对大学长远发展的判断任务小组的工作目的是提出几种政策方案供大学行政选择,虽然政策方案对大学行政的决策没有强制性约束,但大学行政要拒绝任务小组的方案需要诉诸理性的解释我国的政治运行中,一直存在着领导下基层听民意晓民情的传统,咨询性协商机制的建立可以借助于这种传统,使之制度化:一方面,大学行政领导具有尊重民意的向善意志和求真务实的决策理念;另一方面,大学教师有积极参与、为公共政策制定服务的意识。
4.开放性协商——校务公共论坛 开放性协商与决策无直接关系,它主要服务于利益表达和观点意见呈现这种协商机制的载体主要是指随互联网技术发展而形成的网络公共论坛(BBS,Bulletin Board System)网络公共论坛是网上人们交流信息的一个场所,网民的意见发表以“帖子”的形式呈现,其他网民可以跟帖表达各自的看法,当某个问题吸引了大量的讨论时,就形成了网络舆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论的影响力日渐强大,其地位和功能甚至受到了权威层的认可作为一种政治参与方式,有学者概括了网络公共论坛的四个特点:一是开放性,接近使用很便利,可说是对任何来光临的人开放;二是广泛性,探讨的议题,由柔性到刚性,由学术到休闲,由主流到非主流,可以对不同议题进行广泛的讨论;三是即时性,透过电信的传送,贴到BBS上的信件随传随贴,可以立即传播出去;四是多面性,针对相同的主题,以及讨论社群的差异,还可以再细分为不同面向的讨论[17]这种建立在新传播技术之上的参与方式打破了空间、时间的限制,增加了公民之间以及公民与政府之间直接、全面沟通的可能性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已开始尝试利用互联网公共论坛与普通民众展开互动,公民通过提问方式参与讨论,向政府部门提出建议、意见和批评,政府官员也在网上现场回答访问者的提问,实现了政府部门与民众网上的互动、交流和协商。
2003年北京大学教师聘任制改革作为大学内的一次协商民主试验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借助了网络公共论坛的平台,反对者的意见首先在世纪中国网、思与文网刊、未名湖、一塌糊涂、世纪沙龙等著名学术文化网站和BBS上呈现,引发热议,讨论迅速铺张开来,最终使得北大改革演变成了一场社会公共讨论由此可见,互联网已成功构建了方便、及时、有效的公共讨论空间,在大学组织内建立特定的校务公共论坛是另一种新型协商方式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 Statement on Governanc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1968) [EB/OL]. [2012-06-15]. http:// [2] PULLEY J. Independent Report Generally Clears Au-burn University of Charges That it Acted Inappropriately [N].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02-12-20(Al5). [3] 郭卉.大学治理中的评议会制度——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的经验及其启示 [R]. 北京: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08:60. [4] 郭卉.大学治理中教师与行政人员的关系:基于社会资本的研究 [J]. 现代大学教育,2005,(3):49. [5] CALLAN P M,DOYLE W,FINNEY J E. Evaluating State Higher Education Performance:Measuring Up 2000 [J]. Change,2001,33(2):14. [6] KEZAR A,ECKEL P. Moving Beyond the Gap Between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Higher Education [M]//New Direc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Vol 2000,Issue 110).San Francisco:Josse-Bass:2 [7] MILLER D. Is Deliberative Democracy Unfair to Disadvantaged Groups?[M]//Maurizio Passer in D’entrves. Democracy as Public Deliberation:New Perspectives.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02:201. [8] VALADEZ J M. Deliberative Democracy,Political Legiti-macy,and Self-Democracy in Muhicultural Societie [M]. USA Westview Press,2001:30. [9] 燕继荣.协商民主的价值和意义 [J]. 科学社会主义,2006,(6):29. [10] BOHMAN J. Public Deliberation and Cuhural Pluralism,in Public Delibereation:Pluralism,Complexity and Democracy [M]. Cambridge,Mass.& London:MIT Press,1996:90. [11] 乔治瓦拉德兹.协商民主 [J]. 何莉,编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3):39. [12] [13] 许纪霖.一次不自觉的民主实验——北大改革与商议性民主 [M]. 陈剩勇,何包钢.协商民主的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75-289. [14] 郭卉.权利诉求与大学治理:中国大学教师利益表达的制度运作 [M].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9:183-188. [15] [16] 郭卉,唐巍华.美国大学治理中的评议会:组织制度与功能分析 [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4):92,91. [17] 刘文富.网络政治 [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96,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