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3 第十四章 潢川师范附属小学第一节 概述河南省潢川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创建于 1929 年后来几易其地,现座落在潢川县跃进路中段, 占地面积 10 200m2, 建筑面积 10 277.72m2学校现有教职工 79 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 3 人,小学高级教师 43 人,省、市、县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 21 人有 23 个教学班,在校学生 1921 人;幼儿园 9 班,在校幼儿 886 人拥有教师电子备课室、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校园局域网以及计算机、舞蹈、音乐、美术、实验室等专用教室潢师附小(简称)坚持科学严谨的办学方针, 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积极深化教学改革, 逐渐成为一所具有自已特色的现代化小学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读书活动先进学校、 全国少先队红旗大队、 省德育先进学校、省“为人师表、育人楷模”先进集体、省“巾帼文明示范岗” 、省卫生先进单位、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省电化教育一类学校、市文明单位、市文明学校、市教学管理示范学校、市教育科研实验基地、市艺术教育示范学校、市安全文明校园和县“绿色学校” 1929 年,潢川女子师范改为女子师范学校,并将第一女子高小改为附小。
1941 年,潢川县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将南海小学改为附小 1943 年,潢川县简易乡村师范学校迁入北城兴贤小学,同时改兴贤小学为附小 1943 年秋,河南省第九行政区联立师范学校附小,在河南省第九行政区联师校院东创建, 当时简称九区联师附小, 校址位于潢川县北城县后街校长吴汉章(字卓云) ,教员 8 人, 4 个班计 180304 余名学生潢川解放后, 1949 年 5 月 7 日, 潢川行政区专员公署决定, 将 “潢川县简易乡村师范学校”迁址北城黉宫,并入九区联师,改名为“河南省立潢川师范学校” 两校的附属小学(九区联师附小和简易乡村县师附小)也随之合并,改名为“河南省立潢川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合并后的“潢师附小”隶属专署领导实行 6 年制,教学班增至 12 个班,增设四年级复式班 1 个当时未设校长,由王月英同志任附小部主任,主持学校工作1949 年到 1952 年间, 河南省立潢川师范学校附小积极进行改革和完善教育组织机构同时通过组织教师参加 1949 年的暑期中小学教师讲习会和 1952 年 8 月广泛开展“三反”思想改造活动等,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1950 年潢川团地委首次在潢师附小建立“中国少年儿童队”组织。
1951 年春,潢川县教育工会在潢师附小正式成立从这一年起,潢师附小教师纷纷在河南省《教育周刊》上发表论文,其中沈杰华的《我是怎样当班主任的》一文,在此刊发表不过几日, 《河南日报》就全文转载1953 年至 1965 年间, 潢师附小在探索中前进 1953 年元月, 河南省教育厅为明确隶属关系,统一校名,将“河南省立潢川师范学校”改名为 “河南省潢川师范学校” , “河南省立潢川师范附属小学” 改名为 “河南省潢川师范附属小学” 在教学中, 1954 年潢师附小为响应“学习苏联”的口号,改用苏联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学习苏联的教育理论思想上, 1957 年 8 月,潢师附小组织教职工进行整风学习两个月后305 又在教职工内部进行“反右倾”斗争 12 月,有 5 名教师被划为“右派分子” 1958 年“大跃进”运动开始,学校部分教师被派往光山县南向店挑矿石在“左”倾思想的影响下,潢师附小提出了一些脱离实际的教学目标, 但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 仍取得了一定成绩 1959年 9 月,专署文教局确定潢师附小为地区重点小学 1960 年 5 月,钱宝善因工作成绩突出,荣获省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称号。
1962 年,潢师附小教师苗育华所教的班,升学率达 100%,受到刘文树副专员的表扬和潢川师范王沛霖校长的嘉奖 1963 年后, 潢师附小学习贯彻 《中央全日制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 , 开始改革学制 1965 年秋开始试行 “五年一贯制” 1966 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潢师附小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初见成效的学制改革受到了严重的干扰,教育教学工作陷入了极其混乱的局面 1966 年到 1968 年间,部分教师和高年级学生完全停课,南下武汉串联 1966 年 10 月,潢师附小“红小兵”组织,代替了“中国少年先锋队”组织 1967 年秋,潢川县工人(城关建筑社)和贫下中农(城郊蔬菜队) 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潢师附小, 领导学校斗、 批、 改 1968年 9 月,潢师附小交到潢川县管理, 10 月改名为“东方红小学” 1972 年, 由潢师附小代管的平楼小学 (骡马饭店旧址小学) 3 个班学生移交给城关镇 1973 年春, 潢师附小仍交潢川师范管理, 恢复 “潢川师范附属小学”的校名 1976 年 10 月, “四人帮”被粉碎的文件传达到学校 11 月, “工宣队”撤离学校文革后,因潢川师范有培养初中师资的任务, 1976 年,潢师附小306 增设初中班 12 班,小学班规模定为 10 班。
同年,潢师附小改名为“河南省潢川师范附属学校” 1978 年至 1982 年间,潢师附小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注重从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入手,搞好教学 1978 年 9 月,学校多次请老八路、县人武部刘部长到校向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10 月,撤消了“红小兵”组织,恢复组建中国少年先锋队组织 1980 年学校试行《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 、 《中小学卫生工作暂行规定》 ,开展“两课、两操、两活动” 1981 年继而开展“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月活动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学生逐步树立了科学的共产主义人生观、世界观1982 年 7 月,潢师附校初中部停止招生,校名复为“河南省潢川师范附属小学” 1983 年,学校制订出上好一节课的五条常规标准,在全校教师中开展“教学练功”活动,使教学整体水平大大提高 1982 年至 1984 年间, 潢师附小每年都被评为潢川县教育战线先进单位, 教学成绩连续三年名列全县第一 1982 年 12 月被地区评为先进重点小学 1983 年和1985 年两次被评为地区勤工俭学先进单位1985 年至今,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深化教学改革,提出了培养“全面发展、基础扎实、个性突出、素质超前、各方面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 的教育目标, 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985 年 8 月,在团中央、全国少工委举办的全国少先队“创造杯”活动竞赛中,获“创造杯” ; 1987 年获全国少工委举办的“全国 56 个307 民族勤巧小队友谊赛”育苗奖从 1985 年起,荣获全国“好少年、好儿童、好队长” 、 “宋庆龄奖学金” 、河南省“十佳”队员、文明学生及省、市、县表彰的学生达 183 人次有 460 余名学生分别在全国、省、市、县各类竞赛活动中获奖潢师附小积极开展政治学习和教育理论学习, 强化业务素质和道德观念, 建成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学校承担全国及省、 市教育科研课题 7 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潢师附小教师在全国、省、市、县各级刊物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 100余篇受国家、省、市、县表彰的教育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达 106 人次1988 年,潢师附小贯彻河南省人事厅、教育厅下达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文件精神, 开始教师职称评定工作 从 1988 年到 2000 年, 学校先后有 4 人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 66 人被评为小学高级教师、 28 人被评为小学一级教师在 79 人的教职工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者占任课教师的 65%省、市、县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 21 人。
经过多年的奋力拼搏, 目前潢师附小校园环境优美、 教学设施齐全,固定资产 404.92 万元至 2000 年, 《光明日报》 、河南电视台、信阳人民广播电台等 20余家新闻单位专题采访和报道了潢师附小的办学经验第二节 教育教学研究一 研究机构建国初期, 学校没有设立教研机构, 无备课制度, 对于教材教法很少研究 建国后, 由于党和政府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 学校成立了教研308 组 1962 年教研组设有语文、数学两个组, 1978 年又分为语文、数学、综合学科三个组,分别设正、副组长各一人 1999 年又成立了教科室截止 2000 年 6 月, 语文教研组共 24 人, 其中副高职称 1 人, 中级职称12 人;数学教研组共 24 人,其中副高职称 1 人,中级职称 13 人;综合学科共 21 人,其中中级职称 11 人二 教学研究活动学校建校至建国初期, 教学研究活动的主要方式是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和经验交流 1952 年学校组织教师学习苏联卡尔波娃的“课堂分析法” 1956 年组织教师学习苏联凯洛夫、冈查洛夫和叶西波夫的教育理论, 1963 年,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 ,加强了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教学研究。
文化大革命期间, 教学研究活动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粉碎“四人帮”后,学校教学工作恢复正常学校在教学方法上,在狠抓“双基”教学的同时,开始注重精讲精练,讲练结合的教学研究活动 1983 年学校拟订了上好一堂课的五条常规标准, 在全校各个学科开展教学练功活动, 使教师教学水平得到普遍提高1986 年初,学校为了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开展了优质课课堂教学大比武的活动 1986 年至 1991 年,语文、数学、综合学科分别举行课堂教学比武活动计 12 次,参赛教师达 100 多人次通过优质课比武活动,激发了广大教师参与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的积极性 1992 年,开展评选“教学能手”活动 1995 年— 2000 年在各学科开展“说课、讲课、评课”的三课活动截止 2000 年 12 月,学校获县级以上优质课大309 赛奖的教师共 48 人三 教学改革解放前, 所使用的教材为国立编辑馆编辑出版的教科书 在教学方法上改革传统的讲话和背诵,提倡“启发式”教学,但多数教师仍坚持“注入式” 、 “填鸭式”教学法解放后至 1965 年期间,学校工作实行校长负责制,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大力进行改革 1950 年,学校成立了教研组开展教学研究。
1952 年实行教师填写课时教学卡片,强调钻研教材组织教师学习苏联卡尔波娃的“课堂分析法” 明确讲课必须面向课堂和学生,讲深讲透教材 1956 年,学习苏联凯洛夫等教育家的教学理论,推广讲读、谈话、问答、综合运用等启发式教学法; 1957 年积极贯彻“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 智育、 体育等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的教育方针和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学方针学生走出课堂,到工厂、工地 、试验田进行教学,用以解决教学脱离生产、脱离实际的问题 1958 年,教学工作受“大跃进”影响,在教学中随便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提出教学上放卫星,三年课程一年完成 1960 年加强教学工作领导,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强调预习、讲课 、讨论、作业、复习巩固五个步骤 1963 年 根据中央颁布的《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 ,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与基础技能训练 1964 年,学校武德本老师的分数教学研究对全区的影响极大,作为经验在全区推广 1967 年至 1976 年“文革”期间,学校成立了“革命委员会” ,学校工作由“革310 命委员会”主任负责。
在办学方向上贯彻“以学为主,兼学别样”的方针,实行“开门办学” ,结果造成教学上严重混乱局面 1969 年,虽然“复课闹革命” , 但教学改革仍无法进行 直至 1974 年, 在信阳地区教育局长顾经海主持与倡导下,学校开展“口算、珠算、笔算”三算结合教学实验, “三算” 教材由我校武德本老师参入编写, 取得了显著成绩19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