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武县城市总体规划 —— 文本第一章 总 则第1条 规划目的为保障平武县的可持续发展,满足汶川大地震后平武县发展建设的需要,指导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科学有序地推进,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其职能作用的新要求,特制定《平武县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第2条 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实事求是、立足当前、兼顾长远的要求,充分考虑震后平武县实际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保护和彰显地域文化特色,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决策部署,统筹协调各类恢复重建资金,发挥组合优势,加快恢复重建工作,重建一个充满活力与民族地域特色的新平武1、恢复重建期规划原则民生为本,稳定为基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恢复为主,有所提高尊重自然,传承文化2、发展提升期规划原则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科学布局传承历史、弘扬文化、突出特色城乡协调、统筹兼顾远近结合、有序推进第3条 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1)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4)3、《四川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年)4、《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5、《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国发「2008」31号)6、《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城镇体系专项规划》(发改厅「2008」2775号)7、《绵阳市“5.12”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城镇体系规划(2008-2010)》8、《绵阳市“5.12”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农村建设规划(2008-2010)》9、《平武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10、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第4条 规划年限本规划年限分为近期(恢复重建期) (2008—2010年)、远期(发展提升期)(2011—2020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第5条 规划范围平武县城市总体规划包括两个地域范围,即平武县域和平武县城1、平武县域平武县县域规划范围为:平武县行政管辖范围,辖9镇16乡,面积5974平方公里2、平武县城城市规划区的范围为:包括现平武县城、北至铁龙堡村,东至古城镇,西到枕头坪,南至苟家坪的涪江两岸峡谷区,总面积为22.92平方公里第6条 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建设活动,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规定,符合本规划要求第7条 本规划强制性内容指文本中黑体字条文强制性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进行建设的,应依法进行查处第8条 本规划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审批,由平武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平武县规划建设和环保局是人民政府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按照本规划进行规划管理第二章 县域城乡统筹发展规划第9条 区域战略地位和作用1、涪江上游第一城、大九寨东进门户及其重要组成部分2、涪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与生态屏障3、大九寨旅游度假区独具特色和魅力的旅游胜地4、四川省特色农业和绿色食品基地县第10条 县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1、发展目标总体目标:近期使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达到或超过震前水平,特色农业、旅游业、商贸业、食品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得到壮大。
远期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得到优化,经济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加强,将平武县建设成九寨旅游门户、川北山区经济强县,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达到全市平均水平经济发展目标:近期以恢复重建为主,至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震前水平的17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0.9万元三次产业结构为25.0:45.0:30.0,第三产业比重调整为30%远期优化产业就够和空间布局,提升产业发展等级至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为4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2万元三次产业结构为20.0:30.0:50.0,第三产业比重调整为50%社会发展目标:到2020 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高中教育普及率达到100%,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同时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其它社会部门都有长足的进步稳步推进旅游业的对外开放,加强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经济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生态立县、水电强县、旅游兴县”战略,坚持农业为本,工业主导,旅游及集约经营的全面发展部署充分发挥区位交通和资源优势,培育起以农业为基础,食品、林副产品加工、水电开发等具有平武特色的工业为主导,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商贸)相辅助的区域经济和支柱产业,建立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共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以结构调整、科技运用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第一产业的开发与发展,稳定农业基础;以深化改革、调整结构、科技创新开拓第二产业;以规模化、规范化和专业化扩大市场辐射能力,促进商贸经济的大发展;以加速城镇建设,开发旅游资源,壮大第三产业,提高城市化水平努力把平武建成旅游大县、工业强县、生态新县3、社会发展战略强调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加强教育事业发展加大科研创新力度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第11条 县域城乡产业发展战略1、第一产业要立足市场需求,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本着着力培养特色产品的原则,依托现有的茶叶、药材等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构建“畜、茶、果、药、蚕”五大产业支柱,建设9大农业产业化基地,同时确保稳产高产基本农田面积,积极调整和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依靠科技全面提升县域农业和农村的整体发展水平2、第二产业平武震后工业发展仍主要以在原址上恢复和重建原规模工业企业为主,产业以水电业、矿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建材业等为主导产业实施集中发展战略,加大工业园区建设重点建设南坝电----矿高载能工业区和龙安、水晶——土城资源型加工园区3、第三产业依托大九寨精品国际旅游区,突出发展旅游业、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巩固发展传统商贸流通业、积极发展新型服务业,全面提升服务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
第12条 县域城乡产业布局平武是川北特色产业发展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水平,构建“一点、两区、三片、四线”的产业空间布局1、一点即县城充分依托县城人口密集、物流便捷、信息灵通、人才资金集中、市镇功能齐全等优势,把县城重建为以轻纺、出口产品加工、食品加工、建材加工、电子产品加工、旅游、商贸、金融、证券、物流、餐饮、娱乐等二、三产业集群中心和产业龙头2、两区南坝工业园区和水晶——土城工业园区3、三片以古城为中心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与贸易片,以豆叩为中心的生态农业与羌文化民俗观光休闲旅游片,以南坝为中心的矿产资源与三国文化、地震遗址文化开发片4、四线白马——王朗人文风情生态经济线;虎牙——泗耳原始风光生态旅游线;响岩——南坝——古城——龙安——阔达——水晶水电工业与生态农业线;平通——豆叩——锁江生态工业线第13条 县域综合经济分区1、西北部经济区包括水晶镇、阔达乡、黄羊关藏族乡、白马镇、木皮藏族乡、木座藏族乡、土城乡、虎牙藏族乡、泗耳藏族乡等9个乡镇该区在符合地质适宜性、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发展旅游业、资源型工业和林、果、药、畜等农业产业2、东南部经济区包括县城(龙安镇)、南坝镇、豆叩镇、平通镇、大桥镇、大印镇、响岩镇、徐塘羌族乡、高村乡、平南羌族乡等11个乡镇。
该区域区位条件较好,交通联系相对紧密,人口相对集中,为县域内经济发展较好的区域今后在巩固农业的基础上要重点发展食品加工、建材、矿产开发和旅游第三章 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第14条 县域人口与城镇化水平根据灾后恢复重建、灾区人口转移等因素,预测平武县域总人口为18.5万人,城镇化水平为51%,城镇人口约9.5万人第15条 县域村镇体系结构规划1、等级结构规划期末,县域村镇形成县域中心城市(1个)、二级中心城镇(3个)、三级中心城镇(3个)、四级中心城镇(14个)四个等级(见表1)2、规模结构拥规划期末,县域拥有1个大于2万人的城镇,2个0.5-2万人的城镇,7个0.2-0.5万人的城镇,12个小于0.2万人的小城镇共四个规模级(见表2)3、职能结构规划期末,县域城镇形成综合型城镇、工贸型城镇、商贸型城镇、农贸型城镇、旅游型城镇五种类型(见表3)4、空间结构以县城为核心,绵九高速、S105、S205和平松公路等主要交通为轴线,结合经济分区和产业布局,形成“一核、两轴、两片”的“轴带中心性”的县域空间结构以县城(龙安镇)和古城镇组成的县域发展核心,县域综合服务中心以主要交通和城镇为依托的县域内“X”形发展轴线。
以绵九高速为依托的豆叩——县城——白马的县域一级城镇发展轴;以S205线为依托的南坝——古城——县城——水晶的县域二级城镇发展轴;水晶——白马和豆叩——南坝的两条联系轴以县城(龙安镇)、古城镇、南坝镇和豆叩镇为中心的县域东南部城镇发展片区;以水晶镇、白马镇为中心的县域西北部城镇发展片区第16条 村庄布点规划与建设标准1、村庄布点规划远期在平武县域共布局中心村19个镇乡名称中心村古城镇柏林、朝阳南坝镇伏龙、通江、两河水晶镇马元、木天豆叩镇裕华、华峰大桥镇小楼、新乾木座藏族乡和平阔达乡阔丰土城乡土城大印镇双河平通镇益泉响岩镇鹤亭、双凤1、用地标准村庄人均建设用地不超过80平方米/人,山区人均建设用地不超过65平方米/人人均宅基地不超过30平方米/人3、公共服务设施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村委会用房、卫生站、小学、托幼(儿)园、文化活动室(含科技服务点)、便利店与邮政、储蓄代办点等4、基础设施村庄基础设施包括通村公路、村庄道路、公交站、通村与村庄电力线路及变配电房、通信线路、移动通信基站、垃圾收集点以及污水处理设施等第17条 县域综合交通体系规划1、高速公路规划于2008-2012年新建绵九高速公路,该高速公路是绵阳通往阿坝及以北的重要通道,是九寨沟旅游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阿坝州东部的生命线。
平武境内130公里,途经豆叩镇、徐塘乡、龙安镇、木皮藏族乡、木座藏族乡和白马镇,县域内设有3处互通立交,分别位于豆叩镇、徐塘乡、龙安镇,同时规划建议在白马镇新增一处互通立交,以带动县域北部的社会经济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2、干线公路县域规划建成“两横三纵两环”的干线公路网络,使得平武县城至各乡镇和景区之间均有三级公路相连 “两横”为松潘——水晶——阔达——平武,山岭重丘二级公路;S105成青路,山岭重丘二级公路; “三纵”为绵九高速公路;S205九遂路九寨沟——白马——平武——徐塘——豆叩——北川,山岭重丘二级公路;文县——白马——水晶——土城——泗耳——北川,山岭重丘三级公路 “两环”为平武——大桥——水晶——黄羊关——白马——木座——木皮——平武环线,其中S205为山岭重丘二级公路,其余为山岭重丘三级公路;平武——古城——南坝——响岩——平通——豆叩——大印——锁江——大桥——平武环线,其中S205和S105段为山岭重丘二级公路,其余为山岭重丘三级公路绵(阳)九(寨沟)高速公路、S105成(都)青(川)路、S205九(寨沟)遂(宁)路、平(武)文(县)路、平(武)松(潘)路是平武县主要的区域性通道和经济发展主动脉。
3、农村道路实现村道公路标准等级化、路面铺装高级化、道路结构网络化、管理养护规范化的乡村道路网工程总目标;通村公路达到四级公路标准4、桥隧工程修复牛角垭隧道1.6公里,新建黄土梁隧道4.8公里,重建S205线南坝大桥全长141.5米,重建S205线白草大桥全长192米,重建XB27平关桥全长81米,新建Y711泗耳隧道长5公里5、汽车客运站迁建县城二级客运站;新建乡镇客运站15座、招呼站150个6、机场在县城附近新建一处占地5公顷的直升机场第18条 县域社会服务设施规划1、教育设施幼儿园:中心城市的中心幼儿园达到一类标准,二级中心镇的中心幼儿园达到二类标准以上小学:县城按平均1-1.5万人设置小学一所,规模24-30班的标准;其余城镇按平均0.6-1万人设小学一所,规模15-20班的标准中学:县城按2-3万人设中学一所,规模24班以上的标准发展完中,各中学规模应适当扩大其他形式教育:县城按2-3万人建立一所独立位置的职业中学,规模15班以上的标准;其它城镇有条件时按0.6-1万人建立一所独立设置的职业中学,规模8班以上的标准2、文化事业县城:规划新建县图书馆大楼,建设一个综合的文化活动中心,包括音乐厅、舞蹈房、棋社等,完善现有的文化馆、新华书店等设施。
新建成的住宅小区要留部分文化活动用房乡镇:各重点镇文化站要达到国家标准,一般乡镇文化站全部到达省级标准各乡镇都应建有图书馆,逐步以县图书馆分馆形式实现乡镇图书馆计算机管理中心村:可根据村庄发展需求,适当提高文化活动设施 建设标准,也可增加部分文化娱乐设施3、医疗卫生县城: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县康复院、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相应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乡镇:各乡镇设置1个卫生院中心村:各中心村设置村级卫生室4、市场体系善中心市场、专业市场、住宅区农贸市场三级市场体系网络所有市场的布局及建设都要与城市(镇)建设和城市(镇)交通及城市(镇)环境保护相接轨,不符合城市(镇)建设和交通安全及环保要求的、布局不合理的市场要逐步整治、搬迁第19条 县域基础设施规划1、给水工程水源:平武县城镇用水均优先考虑采用地表水,在取用地表水有困难的地方可以考虑选用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源用水量预测:平武县城人均综合生活用水量指标为200升/人.日;镇区人均综合生活用水量指标为140升/人.日;农村人均综合生活用水量指标为100升/人.日预测平武县2020年总用水量3.2万立方米/日给水工程:规划改建县城顶门坝自来水厂,供水规模提高为1.5万立方米/日;改建古城、南坝、响岩、平通、豆叩、大印、大桥、水晶、坝子等乡镇自来水厂;新建白马大桥自来水厂;其余乡镇采用高位水塔集中供水,并保供水水质稳定可靠。
2、排水工程排水体制:平武县城和二、三级镇区采用雨污分流制排水体制,近期原有合流制排水设施暂时保留,以后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逐步分流排放,新建城区一律采用雨、污分流排放污水处理率:各污水处理厂(站)的处理深度按二级生化处理考虑,污水处理率达80%以上污水工程:规划在全县三级(含三级)以上的城镇建立污水处理厂(站),其余各镇应建沼气化粪池或采用简易适用的污水处理设施3、电力工程负荷预测:2020年,平武县域最大电力负荷达到20万kW供电工程:规划在县域内县城、豆叩、南坝、水晶新建四个110kv变电站;保留县城、南坝、白马、大桥、响岩、古城、水晶七个35 kv变电站4、通信工程规划远期普及率为70%,总装机容量为40000门实现全县移动通信覆盖率90%,实现全省自动漫游并与全国网相联;全面加快数字移动通信网和移动市话的发展,淘汰模拟移动局和基站5、燃气工程用气量预测:近期恢复重建,远期城镇气化率达到80%以上远期用气标准为0.40Nm³/人.日,气化率为80%,规划人口为9.5万人,工业用气以生活用气的50%计,则平武县域远期总用气量为4.56万 Nm³/日高峰时变化系数取1.2燃气设施:改建平通、南坝、古城、县城配气站;新建豆叩、大桥、水晶、白马配气站。
第20条 县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1、保护目标主要治理县城、乡镇、居民点、可修复农地及平武主要生命线(省道105、205线、村镇主干道)周边等关系整个平武地区居民生活及经济命脉的区域2、生态修复规划分区规划将平武县分为四个生态修复规划分区:重点治理区、次重点治理区、一般治理区和自然修复区重点治理区:指对当地居民生活生产的安全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起到重要作用的区域,主要包括集中居民点和重点工业生产基地周边安全影响区、交通干道沿线边坡区、重要风景旅游资源开发区、重要生物栖息保护地及关键性生物迁移廊道等对该类区域应合理布局城镇建设体系,集约和节约用地,控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确保迁徙廊道、栖息保护地等关键地域的恢复与重建同时应加强区内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促进植被恢复,加强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次重点治理区:指主要是林地、耕地与城镇建设用地、工矿用地之间的交接过渡带,同时也是其它功能区之间的隔离、缓冲区,以及存在一定程度地质灾害危险,有待治理和修复的地区对该类区域应严格控制城镇发展的规模,保护现有的自然植被,禁止进行采石、取土、开矿作业,加强水土流失区的治理和水土流失敏感区的保护一般治理区:指相对次要的治理区域,如高半山生活生产区、矿区废弃地、耕地掩埋地、低半山河谷自然区、森林区等。
对该类区域应加强对其内水域、林地等生态系统的治理、保护与修复自然修复区:指具有自我调控和保障功能,同时提供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区域对该类区域应停止一切导致生态功能退化的开发活动和其他人为破坏活动,将具有特殊生态功能的王郎自然保护区、夺补河自然保护区、雪宝顶自然保护区、小河沟自然保护区、宽坝珙桐保护区、重要水源涵养区、典型自然生态系统等重要生态系统有计划有步骤的建立特殊生态功能保护区,并加以重点保护第21条 县域防灾减灾规划1、防洪规划防洪标准:县域内涪江、火溪河、平通河及其它县域重要河流均按20年一遇标准设防2、消防规划在县城建设消防指挥中心,一级消防站,在古城、南坝、水晶和豆叩等重要城镇建二级消防站3、抗震规划固定避震疏散场选择城镇内面积较大、人员容置较多的公园、广场、体育场、停车场等,用地面积不宜小于1公顷,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不小于2平方米,城区服务半径宜为2—3公里,各镇服务直径宜为0.5—l公里紧急避震疏散场所选择城镇内的小公园、小广场、街头绿地等;用地面积不宜小于0.1公顷,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不小于1平方米,城区服务半径宜为500米,各镇服务半径宜为300米第22条 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平武县报恩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蜀汉江油关、阴平古道、汉墓遗址、北岳殿,王玺公衙、明城门城墙、平南苏维埃政府遗址、红军石刻标语、太白读书台、木座杀氐坎、磨刀梁、宝塔寺、清真寺、龙藏寺、天主教堂、豆叩寺、泗耳喇嘛庙、古城天宁寺、佑圣官、龙归寺等红军碑林、松平地震纪念碑、平江公路纪念碑、御笔手诏碑、古城王玺墓葬群等历史文化遗迹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要求,加强县域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科学修复受灾严重的重要文物保护单位。
第23条 旅游发展与布局1、发展目标与定位发展目标:将平武县建成四川乃至全国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硬件和软件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国家级优秀旅游县城;建成九寨沟、黄龙、王朗“金三角”大生态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大九寨国际旅游区的一个亮点;建成神秘的白马藏族风情民族文化旅游中心,中国王朗生态旅游目的地旅游主题定位:白马藏族风情与王朗大熊猫栖息人文、生态旅游目的地;四川省旅游九环线九寨沟与黄龙景区东进的门户2、总体布局一个旅游支撑中心:平武县城——龙安镇一个优先开发旅游区、三个旅游开发区与一个旅游开发体系:白马藏族风情与王朗大熊猫栖息地人文、生态优先开发旅游区;雪宝顶自然生态旅游区,蜀汉江油关过境观光旅游区,清漪江羌族风情与生态观光旅游区,水库自然观光、水上娱乐旅游体系一条区域旅游主线:绵九(绵阳—九寨沟)高速公路一条主干线:绵阳——平通——响岩——南坝——古城——龙安镇——木皮——木座——白马——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寨沟两条次干线:龙安镇——水晶——雪宝顶自然保护区——松潘;龙安镇——徐塘——豆叩——平通——响岩——南坝——古城——龙安镇第24条 空间管制分区1、适建区主要指法定规划确定的规划建设区,包括平武县城远期规划建设区、各乡镇的远期规划建设区、各新型农村社区以及农村散居聚居点。
管制要求城镇建设用地区:区内主要用于规划期城镇建设;开发用地指标鼓励向发展快速的城镇和村镇倾斜,近期重点进行恢复重建和县城、古城南坝、水晶等中心镇,中远期进一步加强开发白马、大桥、豆叩等镇; 规划期内城市开发应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城镇总体规划要求,形成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 禁止零散开发和圈地废耕的行为,城市和城镇建成区重点实施调整、完善和更新的开发模式;区内农用地在批准改变用途前,应按原用途使用,不得荒芜村镇建设用地区:区内主要用于集镇、村镇建设;引导村镇建设从分散型建设过度到集中式整体建设,重点规范农村居民建房行为,形成配套较为完备、环境良好的新型集镇和居民点;区内用地开发应符合村庄和集镇规划,鼓励优先利用现有建设用地、闲置地和废弃地;区内农用地在批准改变用途前,应当按原用途使用,不得荒芜2、限建区限制建设区是指禁止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以外的区域原则上予以控制和保护的地区,在获得土地和建设部门批准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建设主要包括根据规划确定的城市远景发展备用地、工矿用地地区、风景旅游用地地区以及限制性要素对城市建设用地有一定限制的区域管制要求限制建设区用地必须符合城市规划及国土等相关规划要求,各类建设用地及建设规模必须进行严格审批。
城市远景发展备用地: 区内主要用于城市远景发展的用地;规划期内应严格控制该类用地的开发建设,; 该区用地开发要经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批准后进行;区内农用地在批准改变用途前,应当按原用途使用,不得荒芜工矿用地区:区内用地主要用于采矿业以及不宜在居民点内配置的其他工业用地;区内用地使用应符合工矿建设规则;区内因生产建设挖损、塌陷、压占的土地应及时复垦,宜农用地应当优先复垦为耕地鼓励其他零散分布的工矿企业向独立工矿地区和工业园区集中;区内建设应优先利用现有建设用地、闲置地和废弃地;区内农用地在批准改变用途前,应当按原用途使用,不得荒芜风景旅游用地区:区内用地使用应当符合风景旅游用地规划; 规划期内主要开发建设白马藏族风情区、王朗自然保护区和雪宝顶夺补河自然保护区,区内用地主要用于生态保护、旅游、休闲及相关文化活动; 区内影响景观保护和游览的用地,应当在规划期间调整为适宜的用途;允许使用区内用地进行不破坏景观资源的农业生产活动和适度的旅游设施建设;严禁占用区内用地进行破坏景观、污染环境的生产建设活动3、禁建区河湖湿地:涪江、火溪河、虎牙河、黄羊河土城河、大桥河、旧堡河、高村河、水田河、白鸭河、石坎河、白庙河、平通河、山峰河、荣华河、桥头河、古城河、泗耳河、等河流。
水源保护:平武水厂、南坝水厂、大桥水厂、水晶水厂、豆叩水厂的各级水源保护区绿化保护区:小河沟自然保护区、夺补河自然保护区、王朗自然保护区、雪宝顶自然保护区、宽坝珙桐自然保护区、绵九高速公路30米绿带、省道105、205公路15米绿带、城镇绿线控制范围、城市干道绿化带、古树群及古树名木生长地、县域范围内河流、干线公路沿线绿化防护带、城镇绿线内的用地文物保护:蜀汉江油关、阴平古道、汉墓遗址、北岳殿、玉玺公衙、明城门城墙、平南苏维埃政府遗址、红军石刻标语 、太白读书台、木座杀氐坎、磨刀梁、报恩寺、宝塔寺、清真寺、天主教堂、豆叩寺、泗耳喇嘛庙、古城天宁寺、龙归寺、红军碑林、松平地震纪念碑等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洪涝调蓄:涪江、平通河等冲积扇口水土流失及地质灾害防治:山区及丘区25度及以上陡坡地区、泥石流灾害、崩塌危害区、塌陷危害区、地裂缝危害区等污染物集中处理设施、电磁辐射设施、噪声污染防护:110kV及以上变电区、城市垃圾填埋场防护区、各城镇污水处理厂防护区等市政基础设施防护:高压天然气输气管线以及防护区、35kV及以上高压走廊、其他大型市政基础设施通道控制带第25条 重要空间要素控制规划1、红线城镇规模控制红线:根据规划规模对城镇用地进行红线控制,该红线形态可在规划远景范围内调整,但规模不得进行调整。
道路交通规划红线:规划中用于界定城镇道路广场用地和对外交通用地(管道运输用地除外)的控制线对村镇及县域各级道路红线进行严格控制,在道路红线范围内严禁任何与道路交通和市政设施无关的建设行为2、绿线村镇规划公共绿地:按照《城市绿地管理方法》的规定,对村镇规划区范围内的绿线进行严格控制城市绿线范围内的公共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道路绿地、风景林地等,必须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进行绿地建设公路、铁路绿化带:绵九高速公路两侧各控制30米绿化带;S105、S205线两侧控制绿带各不小于15米,在城镇用地紧张的局部按10米绿带控制;平文路(白马——文县)两侧各控制10米绿带;乡、村道两侧控制绿带各不小于5米河流水域绿化带:涪江两岸自堤外坡脚起各控制50米绿化带,其中城镇段不低于30米;其余主要河流两岸自堤外坡脚起各控制20米绿化带,其中城镇段不低于15米;河道规划宽度≥5米两侧绿化带各控制10米;河道规划宽度<5米两侧绿化带各控制5米;各水库、湖泊沿岸各控制不少于30米的绿化带3、蓝线涪江、火溪河、虎牙河、黄羊河、土城河、大桥河、旧堡河、高村河、水田河、白鸭河、石坎河、白庙河、平通河、山峰河、荣华河、桥头河、古城河、泗耳河等河流的蓝线范围为自然河岸或人工河堤内的范围;水库、湖泊的蓝线为水库的极限最大库容或湖泊的最高水位时的水域范围。
4、黄线输水干管单侧各留5米控制带;110kV电力线单侧各留15米控制带,35kV电力线单侧各留10米控制带;高压输气管单侧各留30~50米控制带5、紫线平武县报恩寺历史街区其他文物保护单位:蜀汉江油关、阴平古道、汉墓遗址、北岳殿、玉玺公衙、明城门城墙、平南苏维埃政府遗址、红军石刻标语 、太白读书台、木座杀氐坎、磨刀梁、报恩寺、宝塔寺、清真寺、天主教堂、豆叩寺、泗耳喇嘛庙、古城天宁寺、龙归寺、红军碑林、松平地震纪念碑等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第26条 县域恢复重建规划重点1、解决受灾人口迁移与安置,对县域人口进行再分配,合理确定城乡居民点规模,确定城乡居民点重建类型,确定永久性的农村居民点和城镇住房建设选址及设施配套工作,确保“家家有住房”2、合理优化村镇体系,合理布局农村居民点,完善乡村道路网络,促进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全覆盖3、落实灾后重建产业发展的构想,为受灾群众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4、落实道路交通、市政设施的管网位置、规模、等级、走向;公共服务设施的位置、规模、等级等内容5、加强对平武县域生态系统的保育,确保其生态功能发挥,保障区域生态安全6、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确定紧急避震场所,固定避震场所,避震疏散通道以及避震设施等。
7、对三年恢复重建要建设的项目进行梳理,分清主次和先后顺序,提出可行的项目建设库,分布推进项目的进展第四章 规划区城乡协调发展规划与“四区”划定第27条 规划区范围本次规划区范围确定为:包括现平武县城、北至铁龙堡村,东至古城镇,南至大坪村的涪江两岸峡谷区,总面积为22.92平方公里第28条 产业发展策略与布局1、第一产业城市副食品生产基地规划: 在古城镇、复兴乡、坝子乡、高村乡等乡村建立副食品养殖基地 城市蔬菜、水果基地规划: 蔬菜基地主要集中在城区北面的三溪沟、曲水、高坝、安场、长河村等特色水果基地主要集中在虹金、两岔河、庙坝村一带 2、第二产业规划区未来工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在古城镇3、第三产业构建商业综合服务体系,布置连锁商贸服务点,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第29条 居民点体系规划1、规划布局本次居民点整合规划,围绕城市,规划共确定3个村民聚居点:长河村、虹金村、曲水村2、村庄建设标准中心居民点按80平米/人的用地指标控制同时各个中心居民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应有卫生服务站、居委会、体育健身设施、幼儿园、活动室、文化站等第30条 “四区“划定结合德阳市土地资源的实际利用状况和城市发展需求,依据资源保护要求、工程地质状况和适宜建设标准等因素,将规划区用地划定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
1、已建区包括城区建成区1.12平方公里和古城镇及规划区范围内的其他村镇、交通设施、市政设施等建成区域已建区应控制建设规模和开发强度积极疏散旧城人口,不宜大拆大建,应遵循渐进式的旧城更新模式,完善各项配套设施,提高旧城区的综合环境品质2、禁建区包括地下水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主要河流、蓄滞洪区、河湖湿地、坡度大于25%的区域、森林公园、重要生态景观山体、生态廊道;主要河道两侧绿化隔离带(涪江郊区段两侧各50米,平通河、火溪河两侧各20米)、高速公路两侧各50米绿化隔离带、断裂带两侧各控制200米,高压燃气长输干线走廊100米禁建区是非经特殊许可不得建设的区域禁止建设区为保障城市生态安全及生态建设的重要地带,原则上禁止任何建设活动,不同区域应严格遵守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其中地表水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停止一切农业生产活动,退耕还林,严格禁止与水源保护无关的任何建设活动3、适建区包括地质灾害不易发区和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坡度在8%以下等适宜建设的区域,是城市发展优先选择的地区,但要根据资源环境条件,合理确定开发模式、建设规模和开发强度适宜建设区内应明确划定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加强城市规划和城镇规划的执行力度,各级城镇的规划建设必须严格控制在城镇建设用地范围之内,高效集约利用土地。
4、限建区包括基本农田、地下水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一般农田、山林绿化区;坡度介于8-25%的山体及其它山体保护区、高压走廊110KV高压架空线宽为25米)等限建区经严格的法定程序审批后可进行特许类型、特许开发强度建设限制建设地区多数是自然资源条件与自净能力相对较好的生态重点保护地或敏感区,应对各类开发建设活动进行严格限制,科学合理地引导开发建设行为,城市建设应尽可能避让、避免与生态保护发生冲突确有必要开发建设的项目应符合城镇建设整体和全局发展的要求,并应严格控制项目的性质、规模和开发强度,谨慎进行开发建设 第五章 城市性质与规模第31条 城市职能九寨沟旅游环线上的旅游接待基地;涪江上游水能开发后勤服务基地;县域服务中心、滨江宜居城第32条 城市性质涪江第一城,县域的政治、文化中心,以发展旅游、商贸为主的山水园林城市第33条 人口规模规划确定平武城市人口规模为:恢复重建期为2.5万人;远期为3.5万人第34条 城市建设用地规模1、恢复重建期(近期)恢复重建期城镇用地规模为1.79平方公里2、发展提升期(远期) 发展提升期城市用地规模为3.24平方公里第六章 城市结构与用地布局规划第35条 用地发展方向规划期内城市重点沿涪江两岸向东发展,兼顾南部和西部,北部地区适度开发、优化发展,东南地区可作为城市发展的远景备用地。
第36条 空间发展策略1、调整、疏散旧城调整旧城功能,疏散建筑,内涵发展,提高质量2、重点东进、南拓接官亭、东皋湾紧靠旧城东部,用地条件较好,交通条件十分优越,是平武城市的主要“门户”区和城市发展的重点拓展区涪江南岸枕头坪——汇口坝一线与旧城隔江相望,处涪江城区段中上游和上风向,地形主要为一类,部分二类和三类,发展潜力巨大3、顶门坝、大坪控制建设本次规划将顶门坝作为城市控制建设区,应低强度开发本次规划将大坪作为城市未来主要拓展空间加以控制,规划期内不开发或部分低强度开发4、构建生态廊道,形成绿色开敞空间根据平武城市气候、主导风向和水系、流向,结合城市内部生态条件和区域生态环境,规划构建沿涪江的生态廊道,以形成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第37条 空间结构城市布局结构形态为有机疏散、分片集中的沿江带状片区组团结构,形成“一城两片、一心、六组团”的的“拥江发展”格局1、一城两片:以涪江为城市发展的轴线和纽带,城市沿涪江南北两岸呈东西向发展,形成一城两片的空间大格局北岸片区以飞龙大道为城市发展轴,南岸片区则以未来改道的九环线为依托进行发展2、一心:指平武老城的传统城市商贸服务中心,结合接官亭新城的打造,共同构筑平武城市的公共服务中心。
3、六组团:指由自然边界及市民认同感等形成的旧城组团(蟠龙坝组团)、接官亭组团、汇口坝组团、东皋湾组团、枕头坪组团和顶门坝组团第38条 功能布局平武城市用地呈组团式布局结构,规划城市功能分区组织为八大功能组团: 1、旧城组团该组团主要功能为商业、旅游、居住,结合旧城改造和更新,发挥传统商业优势,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商业购物步行街区,充分发挥旧城的商业辐射功能并依托报恩寺打造九环线上旅游新亮点2、接官亭组团以行政中心为基础,大力发展商务、休闲、生态居住三个核心产业,实现新区开发零的突破,并通过新区建设,疏散老城区的人口,完善城市功能3、汇口坝组团依托九环线改道线发展旅游服务接待、商业金融、居住等功能,集中资金力量打造大九寨国际旅游区的东进门户和后勤接待中心,提高平武县城旅游综合服务水平4、东皋湾组团平武城市发展的主要空间,集文教、居住于一体的功能区未来对大坪组团具有较强辐射影响力5、枕头坪组团该组团地势较高,景观视线宽广,适宜发展居住、文化教育并重的相对独立组团6、顶门坝组团依托铁龙堡水电站的修建,预留为水利工业科研基地第39条 公共设施用地规划2020年,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用地60.79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20.95%,人均用地17.37平方米/人。
1、中心体系规划形成市级中心、社区中心的二级公共服务中心,完善公共设施服务体系2、行政办公用地规划保留现状县政府、交通局、公安局、林业局等几处行政办公用地,其余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用地则分期分批迁出老城,在东皋湾集中布置行政办公中心规划行政办公用地10.32公顷,占建设总用地的3.56%,人均2.95平方米3、商业金融用地商业中心:城市级商业中心以老城传统商业和接官亭——汇口商业中心为核心向四周辐射,服务于整个城市市场农贸市场及小商品市场:按照服务半径800-1000米配置规划保留现状2座农贸市场,同时在枕头坪、东皋湾、汇口坝增设3处农贸市场规划商业金融用地26.21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9.03%,人均用地7.49平方米4、文化娱乐用地文化娱乐设施按市级、社区级二级配置市级标志性文化设施:集中建设于东皋湾片区,包括县级文化中心,群艺馆、文化馆、科技馆和广电中心、文化艺术中心等因地制宜在报恩寺北侧、汇口坝以及涪江沿岸布置休闲娱乐用地社区级文化活动设施:结合各个城市社区中心设置社区文化活动设施,满足社区群众文化活动需求规划文化娱乐用地9.99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3.44%,人均2.85平方米。
5、体育用地规划在现状平武中学用地布置城市体育中心,为全平武县服务,是平武县重要的体育活动中心加强居住区及各类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因地制宜设置健身房等小型活动场地,供日常使用规划体育用地1.76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61%,人均0.50平方米6、医疗卫生用地医院:规划原址扩建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在接官亭电力公司对面用地新建,妇幼保健院、疾控中心在东皋湾选址新建,另在汇口坝新建一所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强化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建设,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社区卫生服务站原则上按服务人口0.5—1万人或按服务半径不超过1公里设置1处规划医疗卫生用地4.12公顷,占建设用地的1.42,人均用地1.18平方米7、教育科研用地规划在东皋湾组团迁建县职业中学、教师进修校,在顶门坝未来依托铁龙堡电站的修建布局一处科研用地规划教育科研用地5.19公顷,占城市建设区比率1.79%,人均1.48平方米8、文物古迹用地规划保留旧城区内现有的文物古迹用地,所有文物古迹要根据文物保护的要求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将北岳殿、现状北山小学、清真寺、报恩寺以及报恩寺以北的客运站等用地一并打造;保留并修缮西门外街古城墙对未定级、但具有保护价值的文物古迹保护点,应由县文化局和规划局共同制定保护措施,实行挂牌保护。
文物古迹用地2.07公顷,占建设用地的0.71%,人均用地0.59平方米第40条 住房发展和居住用地1、住房发展目标住房体系:面向不同收入阶层,建立完备的住房供应体系,满足不同层次的住房需求以发展适应广大市民需要的住房为主,重点解决好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提高廉租房的供应比例,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经济性住房的供给,控制高档商品住房的发展房地产经济:推动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地区价值,吸引有效需求住房品质:实现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的小康水平,即达到人均建筑面积30平方米,住房成套率达到100%,改善住房设施,运用新的技术手段,提高住房舒适性和安全性,推动智能住宅和生态住宅建设2、规划布局和规模共设六个居住组团,即顶门坝居住组团、老城居住组团、东皋湾居住组团,枕头坪居住组团、接官亭居住组团和汇口居住组团规模如下:顶门坝居住组团用地:3.36公顷,居住人口0.1万人;老城居住组团用地:30.29公顷,居住人口1.1万人;东皋湾居住组团用地:25.89公顷,居住人口0.7万人;枕头坪居住组团用地:20.05公顷,居住人口0.5万人;接官亭居住组团用地:2.33公顷,居住人口0.1万人;汇口居住组团用地:33.89公顷,居住人口1.0万人。
六个居住组团纯居住用地总面积为100.35公顷,预计共容纳居住人口3.5万人3、保障性住房采取结合就业岗位、结合公共服务设施、结合公共交通线路的原则,进行保障性住房用地布局在各个居住片区分别置布置一处或多处保障性住房,各片区保障性住房用地规模原则上为该片区新增居住用地(包括改造居住用地和新占居住用地)的10%左右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供应机制,政府应采取必要的扶持政策和措施4、用地指标规划居住用地110.65公顷,占建设总用地的38.14%,人均31.61平方米第41条 工业用地平武县域的工业主要布局于南坝片区进行发展,县城不宜发展工业,远景可将古城镇纳入城市组团,承担县城的工业发展职能,在县城内仅在汇口下坝布局少量一类工业,满足部分就就业岗位的需求规划工业用地7.06公顷,占建设总用地的2.43%,人均2.02平方米第42条 仓储用地规划外迁县城内的两处爆破器材仓库,生活日用品仓库布局于枕头坪,远景在大坪工业旁设置仓库用地规划仓储用地2.07公顷,占建设总用地的0.71%,人均0.59平方米第43条 开发强度分区规划1、规划目标结合平武城市东西向带形分层生长,平行的带状结构之间山水分层的特点,形成良好体现城市山水特质,塑造依山傍水、特色独具、充分发挥土地效益的城市形体空间和强度分区。
2、规划布局将城区划分为四个开发强度区和特别控制区,实行等级化的开发强度管制强度1区:中高强度开发的城市标志性地段:主要包括接官亭片区、东皋片区的标志性节点地段和市级共服务中心的重点地段;属于城市标志性地段和城市核心区重点地段强度2区:中强度开发的城市一般地区和沿江地区,以多层建筑为主,少量高层建筑强度3区:中低强度开发的,以多层建筑为主,少量低层建筑其中西城门、清真寺、报恩寺及周边临近地段属于特别控制区,以多层和低层建筑为主第七章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第44条 规划目标将平武建设成为人工景观与自然生态景观相融合,集“山、水、园、城”为一体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山水宜居城市形成通山达水,点、线、面相结合,各类绿地较为完备的绿地系统 第45条 绿地系统结构根据平武县生态大环境特色、山水城市总体格局和城市景观风貌的规划布局,将平武县城区的绿地系统定为“一轴、一带、三廊、三园、多点”的结构模式第46条 公共绿地公园:规划设置北山、南山两个城市公园,规划在小河子沟西侧一处湿地公园;社区公园结合居住区及居住小区布局,以500-1000米为服务半径设置街头绿地:结合涪江防洪堤坝建设,控制滨水绿带,并配置相应的服务设施;强化平武县城内道路绿化,建设景观道路两侧绿地、沿街小型广场绿地、街头小游园等街头绿地。
第47条 生产防护绿地沿城市北部110kV高压线设置宽25米的高压走廊;沿九环线两侧各控制10米宽的防护绿地;沿县城范围内的3条冲沟两侧设置50——70米宽的防护绿带;其余各类基础设施走廊两侧依据规范控制相应宽度的防护绿地第48条 绿地指标2020年,城市绿地面积为44.71公顷,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15.41%,人均绿地面积12.77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总面积为34.60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1.9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89平方米第八章 总体城市设计第49条 总体控制与引导1、总体形象与特征城市景观以山水景观、历史文化和旅游特色为重要依托,形成“山水绿城、文化名城、旅游新城”的总体形象与特征,着力打造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城市景观形象,展现和突出兼具人文和自然特色的景观风貌2、总体设计结构以“碧水为脉、滨水聚核、山水织网”为城市总体空间结构,构筑平武城市未来生长的空间骨架3、总体设计策略强化山水保护:加强对山地和水体景观的保护和利用,严格控制近期不具备建设条件的地区,集中力量对城市景观影响大、改造效果显著的局部地段进行改造,结合水系整治优先进行滨水地区景观改造注重山水通达:充分利用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把山、水等自然景观要素引入城市建设,使自然山水与城市交融于一体,促进城市整体生态环境的保护、协调与发展。
再现古城印记:保护、发掘、利用平武旧城的历史格局、人文景观遗存和传统文化内涵,创造高品位的城市人文文化景观,同时树立平武独特的城市形象挖掘旅游主题:确定能够体现城市风貌特色的景观要素与景观特征,以充分展现平武城市的旅游城市风貌特色为出发点,依托历史文化遗产建设独具魅力的旅游项目和城市特色景观第50条 景观风貌规划1、景观轴城区规划形成了“三横、四纵”的景观轴线三横:东西向涪江特色河流生态轴线、滨水景观轴线,飞龙路城市主要人文景观轴线;四纵:南北街、飞龙大桥、东皋湾新桥三条主要道路形成的三条生态廊道以及接官亭汇口坝商业中心纵向步行街形成的商业景观轴线2、特色风貌区着力打造八个风貌特色分区,对各个不同的风貌分区提出在整体风貌特色之下的具体发展方向和对策措施分别是居住区风貌特色区、中心商业风貌特色区、科教风貌特色区、主干道风貌特色区、园林风貌特色区、历史文化风貌特色区、滨水地带风貌特色区及城市山脊生态风貌特色区3、视觉通廊规划形成联系涪江和南北两山之间的多条视觉通廊以观景点与景点的连线为中线,两侧各控制30米宽范围,共60米宽作为视廊核心区由观景点为顶点,以核心区为中线,水平15度视角范围内区域作为视廊控制区。
城市建设控制强度要求从视廊核心区向两侧递减4、景观核心广场:按照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基本原则,进行城市广场的建设在城市的中心区地带、标志性地段、城市入口处应予以重点景观控制,建设有舒适宜人的广场空间景观节点:对报恩寺、西外街和接官亭进行统一规划与改造,形成各种城市景观节点城市门户:城市入口地段景观重点整治,以标志性公共建筑物和绿化为主,严禁有碍观瞻的其他设施的建设5、城市天际线城区范围内建筑高度按照以中为主,高、中、低合理搭配的原则进行控制城区外围建筑按照疏、露、透的原则进行建设,高度以中、低层为主,体现山水生态城市的特质第51条 旧城更新规划1、更新目标充分利用旧城区的文化资源优势,保护城市格局及城市空间形态,重视文化遗产和历史景观的保护2、更新策略统筹考虑老城保护、旧城区调整优化和新城发展适当疏解旧城,降低旧城区人口密度,置换旧城区不合理的用地功能积极探索适合旧城区更新的建设模式,反对大拆大建在保护旧城区传统街道肌理和尺度的前提下,制定旧城区的交通政策和道路网规划,建立并完善适合旧城区更新的综合交通体系积极探索适合旧城区更新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模式3、重点改造地段老城地段:地处平武城区城市核心地段,规划重点打造中心区形象,提升地段的产业层次和城市的文化品位。
城墙及西门外地段:是平武县城重要的历史遗存,规划该地段应打造成为集历史文化展示、传统民俗休闲及滨河观景于一体的滨河休闲娱乐区报恩寺及周边地段:规划在保护的基础上对报恩寺及周边地区进行打造,形成以抱恩寺为核心的集文化观光、休闲娱乐的特色旅游历史街区第九章 历史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规划第52条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1、保护目标协调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继承与利用、传承地域传统文化与实现城镇现代化之间的关系;维护传统城市特色风貌;加强非物质形态历史文化的传承,;展示平武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切实抓好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建立保护文物的新机制2、保护内容主要保护对象包括:报恩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北岳殿(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墙及城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红军碑林(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平江公路纪念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松平地震纪念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平武县苏维埃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树名木(国家保护的树种珙桐、银杏、水杉、红豆树、楠木等)平武县非物质形态历史文化遗产3、规划与保护措施报恩寺保护区范围:东-至解放路西侧;南-现状报恩寺南侧红墙,并向东延伸与解放路相交;西-至东风路东侧;北-现状报恩寺北侧红墙,并向东延伸与解放路相交。
占地面积:26500平方米保护措施:严格控制区内建筑拆建、改建、空间尺度、建筑形式以及建筑色彩对建筑遗址的整修,应采取“整旧如旧”、“修旧如旧”的保护原则,修复和补缺部分要与原有部分形成整体,以保持景观上的一致在修缮过程中,任何添加部分必须与原有部分有所区别,使人们能够识别此外,还应借鉴先进的建筑维护技术,提高维修质量改善报恩寺内基础设施配置相对滞后的现状,完善消防设施和水电网络等设施,保障报恩寺安全有序地运转清真寺保护区范围:按规划紫线进行控制保护措施:在保护范围内,严禁任何新的建设活动,不得改变和破坏历史上形成的格局和风貌清真寺的及其环境的修缮和维护,应采取“整旧如旧”的原则,修复和补缺部分要与原有部分形成整体,以保持景观上的一致修缮过程中,任何添加部分必须与原有部分有所区别,不得影响到清真寺总体风貌的原真性,使游人能够识别在遵循文物保护的前提下,应争取恢复和营造文物及其周围地段的活力组合北岳殿保护区范围:按规划紫线进行控制保护措施:在保护范围内,严禁任何新的建设,不得改变和破坏历史上形成的格局和风貌北岳殿的及其环境的修缮和维护,应采取“整旧如旧”的原则,修复和补缺部分要与原有部分形成整体,保持景观上的一致。
修缮过程中,任何添加部分必须与原有部分有所区别,不得影响到北岳殿总体风貌的原真性,使游人能够识别对北岳殿进行标记挂牌,进行遗迹保护宣传城楼及古城墙规划与保护核心保护范围:按规划紫线进行控制保护措施:在保护范围内,严禁任何新的建设,不得改变和破坏历史上形成的格局和风貌规划对城楼和古城墙及其周遍环境进行修缮,修复补缺部分要与原有部分形成整体,保持景观上的一致改善城楼和古城墙周边建筑密度较大的现状,对其周边区域进行整治,以形成开敞空间红军碑林规划与保护保护措施:打造纪念开敞空间,形成平武县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市民休闲场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善思进取人文品格的历史文化胜地平江公路纪念碑、松平地震纪念碑规划与保护核心保护范围:按规划紫线进行控制保护措施:在保护范围内,严禁任何新的建设,不得改变和破坏原有的格局和风貌在纪念碑周边规划开敞空间,作为休闲游憩场所古树名木的保护对全县的名木古树进行全面普查,建卡登记,统一编号,以政府的名义挂牌保护;明确管护责任;落实管护经费,将名木古树纳入天然林保护工程,把挂牌建档、防虫治病、日常管理等必要的经费,列入天然林保护工程预算严禁砍伐,禁止在保护范围内堆放垃圾、危险品等有害物质,禁止安排有损其生长的建设项目、污染企业;结合文物古迹保护系统和城市绿化系统,对古树名木进行保护;强化宣传,提高人民群众保护名木古树的自觉性。
非物质形态历史文化保护对历史文化传统的相关实物进行普查、收集并加以集中保存对于口传历史、神话传说、手工艺、诗歌及其它文学形式、表现艺术(音乐、舞蹈、戏曲等)、道德规范、民俗活动等文化传统,可采用笔录、声像记录(如录音、摄影、照相)等方式加以记录和保存第53条 城市旅游发展规划1、旅游发展定位充分发挥旅游资源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和优美的自然生态风光,融二者为一体,打造玲珑剔透的旅游精品,增强县城的吸引力,依托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生态农业三个亮点,将县城培育成县域的旅游支撑中心2、总体布局规划县城形成“一线、一带、三片、多点”的旅游发展新格局一线:旅游车站——汇口旅游中心——南山公园——南桥——滨河带——西外街——北山公园——报恩寺旅游线三片:即报恩寺片区、西外街片区以及南山公园汇口坝旅游中心片区多点:散布在旅游线路上各个景点,包括北岳殿、西外街城墙及城门、红军碑林、平江公路纪念碑、松平地震纪念碑、清真寺、报恩寺、北山公园、南山公园等第十章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第54条 道路交通规划目标形成合理、高效、便捷的现代化对外交通系统,提高城市对外交通能力,增强平武城区的集聚和辐射能力,促进平武与周边地区的紧密联系和整合发展。
建立与城市用地布局和土地利用相协调、结构合理、安全畅通、设施完备的道路交通系统,满足城市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促进并引导城市合理有序地发展建立与城市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相协调,充分展示平武风貌特色的城市道路交通空间,改善城市交通环境,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第55条 对外交通规划规划结合公路的升级改造和新路建设,将九环线县城段进行改道,经汇口坝、南山公园山脚、枕头坪改道至涪江南岸规划在九龙路中段沿线设长途汽车站,在规划的过境公路沿线汇口坝入口处设旅游车站,以满足市民出行以及游客的需要第56条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1、道路交通组织道路结构:县城道路网采用“两横三纵”结构跨江道路:规划改南桥为车行桥,加固飞龙大桥,东皋湾和汇口间新建一座车行桥,西门外街处设一座车行桥2、道路等级规划将道路划分为3个等级主干路:18-30m;次干路:18m;支路: 7-12m;3、道路经济技术指标:规划道路广场总用地为47.71公顷,占总用地的16.44%,人均13.63平方米第十一章 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第57条 给水工程1、规划目标2020年城市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2、需水量预测规划区供水规模为:近期0.88万m3/日,远期1.30万m3/日。
3、供水水源规划将小河子沟作为城市供水水源4、水厂划保留顶门坝水厂作为城市备用供水水厂;规划在梨园山新建自来水厂一座,该水厂远期设计供水规模为1.30万吨/日,占地面积8.0亩地面高程892.82~896.92米,采用重力流供水方式5、供水管网供水干管的方向与给水的主要流向宜一致,管网发展初期可采用树枝状,远期逐步连成网状第58条 排水工程1、排水体制规划采用雨污分流制,现状建成区逐步改造为雨污分流制2、雨水工程规划雨水管在街道的最小管径宜大于D400,在车行道下,最小覆土厚度宜大于0.7m雨水管出水口可采用非淹没式,管底标高在水体最高水位以上3、污水量预测平武县城污水总量远期为:(1.30x0.80×1.1)/1.3=0.89(万m3/d)远期污水处理率取90%;则城市污水处理厂远期规模为0.80万m3/d4、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统一排放至现状污水处理厂(报批拟建)处理后排放,东皋湾片区污水经污水主干管统一收集后提升至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放该城市污水处理厂,远期规模0.80万m3/d,占地0.45hm2第59条 燃气工程规划1、供气气源平武县城市燃气规划由江油川西气网供气,输气干管直径φ159。
2、管网系统县城管网压力级制采用中压B一级管网系统,以环网为主,辅以枝状管网,中压管网通过箱式调压器降压后出低压气向用户供气3、储配站布置规划在县城东面建一储配站,兼具城市门站功能,并设置储气罐,占地约0.3公顷,储配站供气规模:近期为1.20万标立方米/日,远期为2.30万标立方米/日,储气规模为1.50万标立方米/日第60条 电力工程规划1、电源规划规划新建110kV龙安站以作为平武县城市供电电源2、电网规划2020年城市电压等级分三级:即110kV高压输电网、10kV中压配电网、380/220V低压配电网3、变电站规划近期取消35Kv龙安站,由110Kv龙安站作为城市主供电源规划新建110Kv龙安站设计主变为3x25MVA,近期装机主变为1x25MVA,远期110Kv龙安站装机主变为3x25MVA第61条 电信工程规划1、邮政规划规划继续完善国家三级邮区中心局的建设,基本实现邮区中心局大面积主体作业的机械化处理各小区应临街设置若干邮政所,每处服务人口按1~1.2万人计,最大服务半径不超过500m2、电信规划发展预测:城区近期装机容量达1.0万门,远期达1.75万门城区局用交换机总容量近期为1.35万门,远期为2.35万门。
城区移动用户近期达0.15万户,远期0.53万户局所规划:保留原县城电信端局,另规划在新城区建一处电信中心局,占地约0.6公顷,局用交换机设备容量为2.5万门管道规划:主干电缆、中继电缆及长途进局光缆均采用管道式,埋于城市主干道人行道下面;大型建筑物、办公大楼、宾馆及风景区内建筑等,采用直埋式电缆;分支馈线及配线电缆在新城区原则上埋地敷设,在老城区支路上可架空敷设第十二章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第62条 防洪规划1、防洪标准按照国家《防洪标准》(GB50201-94)和城市人口数确定平武城区防洪标准(重现期)为20年城区防洪标准按二十年一遇洪水位加0.6米安全超高标准设防2、防洪措施根据现有河道行洪能力分析并结合河道现状实际的河宽、河槽深以及河床淤积覆盖深度,对河道进行整治、疏通,局部河段进行拓宽改造第63条 抗震规划1、设防标准平武县城抗震设防标准为地震动峰值为0.20g,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重点工程和城市生命线工程、中小学、幼儿园等人员集中的公共建筑应按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25g设防2、避震疏散场所利用滨河绿地、报恩寺广场等公园、广场、操场、体育场、停车场、空地、绿化隔离带等作为固定避震疏散场所。
服务半径2-3公里,步行大约1小时之内可以到达;用地规模不小于1公顷,配置供水、排污、供电照明设施以及卫生设施,设置灾民栖身场所、生活必需品与药品储备库、消防设施、应急通信设施与广播设施、临时发电与照明设备、医疗设施及畅通的交通环境等利用城市居民住宅附近的小公园、小花园、小广场、专业绿地、高层建筑物中的避难层(间)以及抗震能力强的公共设施作为紧急避震疏散场所服务半径500米左右,步行大约10分钟之内可以到达;用地规模不小于0.1公顷,配置临时用水、排污、供电照明设施及临时厕所等基础设施3、避震疏散通道平武县城远期规划形成“三横”的对外疏散通道,分别为改道后的九环线、老九环线(接官亭—九寨沟),河南滨河路(枕头坪—铁龙堡)“二横三纵”的主要疏散道路, “二横” 分别为:飞龙路——老九环线一线,汇口组团中部18米道路;“三纵”分别北街、南街,飞龙大桥,东皋组团30米道路城市每个对外联系方向应至少拥有两条出口通道4、防止次生灾害高度重视可能发生次生灾害部门的抗震设防,如化工系统、燃气系统、供电系统、危险品仓库、供水系统等,防止地震诱发火灾、爆炸、溢毒、泄污、放射性辐射等次生灾害所造成的灾害第64条 地质灾害防治1、根据《绵阳市平武县龙安镇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有关内容确定的地质灾害易发区,对其加强监测,以躲避为主。
2、地质灾害的防治一方面要对已有的地质灾害进行治理,另一方面是要减少诱发和产生新的地质灾害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应当将工程措施和生物防治措施结合起来城市建设中严格禁止侵占用于地质灾害防治、避让及灾后疏散的绿地、防护设施用地(如疏导沟、拦挡坝等)3、防治泥石流的工程措施包括修建排导工程和修建拦挡工程4、防治崩塌的工程措施包括:(1)排导地下水及地表水,减轻或消除对陡坡陡崖的冲蚀和侵蚀2)清除危岩,具体有三种方法:人工削方、爆破碎裂清除、膨胀碎裂清除;(3)镶补填塞斜坡岩石缝洞,提高岩体稳定性;(4)修建挡墙护坡,防止斜坡岩土剥落;(5)修建挡土墙、落石平台、拦石栅栏以及明硐、棚硐等保护被危害对象5、防治滑坡的工程措施包括:(1)消除或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对滑坡形成产生的影响2)削方减载、反压坡脚措施3)设置抗滑工程对形成的人工挖方边坡,建议进行放坡处理,边坡为泥岩者,进行防风化处理,若须形成永久边坡地段,建议进行支挡或锚固第65条 消防规划1、消防站在城区新法院支路处设置一级普通消防站1处,用地面积8118平方米在规划的消防站组建消防指挥中心2、消防通道按照有关消防技术标准的要求,对城市道路及桥梁、隧道、立体交叉桥等提出消防车通道宽度、限高、承载力及回车场地等要求。
避免车辆及各类设施占据消防车通道和影响消火栓的使用,保障消防通道的通畅第十三章 城市环境保护与环卫规划第66条 地表水环境功能分区小河子沟规划均作为城市的供水水源,按照《饮用水源保护区划》要求,小河子沟从取水口上游1000米处至取水口下游100米的河道应执行I类标准;平武县城内其它河流如涪江等,主要功能是泄洪、纳洪、农灌,但这些河流经过市区和郊区,客观上都有景观功能,因此水质目标定为Ⅲ类第67条 地表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从取水点算起,上游1000米至下游100米的水域及河岸两侧纵深各200米的陆域为小河子沟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从一级保护区上界起上溯1000米的水域及河岸两侧纵深各200米的陆域为人民渠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第68条 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城区全部为二类大气环境功能区,总体空气环境质量应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到2020年城区空气质量(APT)达到二级标准天数应不少于不少于329天(90%以上)第69条 声环境功能区划噪声功能区范 围执行标准(dBA)昼间夜间0类区疗养区、高级别墅区、高级宾馆50401类区以居住、文教机关为主的区域55452类区居住、商业、工业混合区60504类区道路交通干线两侧区域,穿越城区的铁路主次干线两侧区域的背景噪声7055第70条 环境卫生规划1、垃圾的收集、转运及处理垃圾中转站:建成区按0.8—1.5平方公里设置一座垃圾中转站,每座用地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远期规划建设共2座。
垃圾处理场:规划在大坪组团新建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2、粪便治理规划公共厕按3000左右城市人口设置一座公厕的标准在主要繁华街道公厕间距为300-500米,一般街道公厕间距为750-1000米3、其他环卫设施规划果皮箱设置:商业大街25-50米,交通干道50-80米,一般道路80-100米远期规划环卫停车场1座,面积约0.2公顷,环卫工人作息场所按工作范围内每0.8—1.2万服务人口设置一个,每处用地面积约60平方米第十四章 近期建设即恢复重建规划第71条 县城恢复重建安排1、恢复重建规划重点对现有建筑及建设用地进行科学的评估和调查,确定恢复重建期可开发建设的范围根据调查评估结果,结合县城整体发展思路以及恢复重建的指导思想重点建设破坏受损严重的地区重点安置公益性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布局居民安置区重点确定恢复重建期市政设施以及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和建设规模逐步完善县城范围内的道路网络系统建设具有平武地方特色的空间环境,结合旅游产业发展,推进城市空间环境的逐步提升,营造公共开放空间以及旅游产业设施2、恢复重建规模用地规模为179.43公顷人口规模为:2.5万人第72条 住房重建规划1、住房安置建设模式住房安置模式主要采用居民集中安置居住模式,其中老县城原则上为原地重建,在空间形态上主要采用多层住宅的居住安置模式为主。
规划住房安置用地共计34.96公顷,平均容积率1.6,人均建筑面积为28m2/人2、居民安置点安排布局主要集中在老县城、接官亭和东皋组团,其中老县城安置用地面积32.24公顷,安置人口19000人,接官亭安置用地面积0.93公顷,安置人口520人,东皋组团安置用地面积1.79公顷,安置人口900人第73条 公共服务设施重建规划近期公共服务设施以公益型设施为主,优先考虑恢复行政管理设施、医疗卫生设施、教育设施、社区福利设施、市政设施及基本民生相关的商业配套设施的配置,同时建设部分文化体育设施以丰富当地居民的业余生活近期设施主要集中设置于靠近近期居民安置点处及交通便利的位置第74条 重点建设项目库1、建设时序为保证优先考虑恢复重建灾区关系民生的基本生活,规划建议三年内优先重建安置住宅、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社会福利设施及市政设施等公益性项目在满足当地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后,逐步增加上述项目及商业服务设施与文化体育设施,以全面恢复与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2、先期启动项目安排规划确定19项先期启动项目,详见表7、表8、表9第十五章 划管理与实施第75条 规划管理与实施1、发挥各级政府的组织作用、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对口省市的支援作用和灾区群众自力更生、重建家园的积极性,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加快灾后恢复重建。
2、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尽快编制重建期建设规划和重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发展重点和建设时序,指导重建项目的顺利进行3、根据灾后地震、地质、资源环境承载力等相关评估,对灾前拟建的重点项目进行论证,项目选址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布局要求4、创新重建项目规划管理,及时了解和掌握重建项目与规划相关的工作内容,主动衔接;对重建项目实行上门服务、现场办公等方式,加快灾后重建项目审批速度,优先进行保障性住房、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绿地与避难场所和产业项目的审批第76条 规划区及规划协调区管理1、平武县规划区范围内所有乡镇的规划建设管理权限应纳入平武县统一管理2、平武县规划主管部门应加强对规划区范围外其他乡镇的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实施、修改的监督检查第77条 总体城市设计实施城市设计部分主要分为总体控制引导、系统及特色要素控制与引导以及片区控制与引导三个部分1、总体控制与引导主要从总体方面明确城市形象和特色,主要作为平武城市风貌建设的总体指导依据2、系统及特色要素控制与引导主要为落实城市总体特色形象,需要结合各个专项规划加以细化,同时结合城市建设实际项目情况予以落实3、片区控制与引导主要指导各个片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地段城市设计,片区中明确的各项控制要素,在下一层次的规划设计中应该予以体现。
第78条 完善规划制度,加强规划管理1、完善规划决策体制和制度,建立重大问题的政策研究机制和专家论证制度,以及重大建设项目公示与听证制度,提高决策的科学性2、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都必须符合本规划,纳入城市规划统一管理,保证城市各项建设活动能够按照总体规划协调、有序地进行3、建立责权明确的规划管理体系,提高城市规划管理与服务水平,规范城市规划管理的制度、标准与审批程序,依法行政,保证规划实施的合法、公平和效率4、本次总体规划用地范围之外,已经取得土地使用证的建设用地,应纳入所在乡镇的城镇规划用地范围之内,由平武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规划管理第79条 健全实施机制1、加强规划宣传,增强城市总体规划公开透明的力度和公信力,提高市民遵守和执行总体规划及有关法规的自觉性2、建立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监控机制进行规划效能评价,对规划进行校核,确保规划实施动态调控3、建立健全城市规划监督检查制度查处和纠正各种违反规划的行为,加大对违法建设行为的整治力度发挥人民代表大会、政协、基层社区组织、社会团体及公众在城市规划实施全过程中的监督作用,通过多种形式建立起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社会监督的工作机制4、加强城市规划、发展改革、土地管理、建设管理等部门的规划管理联动机制和城市发展调控体系,促进规划实施。
第十六章 附 则第81条 本规划自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之日起生效实施,并与现行各有效法规共同使用,在此以前编制的各种相应规划与本规划有矛盾处,皆以本规划为准第81条 各级国家机关、单位和任何个人,未经法定程序,无权擅自改变本规划如确因实际需要,对本规划作局部调整时,应由平武县人民政府对原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并向原审批机关报告;修改涉及强制性内容的,应当先向原审批机关提出专题报告,经同意后,方可编制修改方案修改后的城市总体规划,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城乡规划法》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和第十六条规定的审批程序报批 表1 2020年县域城乡居民点等级结构一览表城乡居民点等级个 数名 称一级中心城镇1龙安镇二级中心城镇3古城镇、南坝镇、水晶镇、三级中心城镇3豆叩镇、大桥镇、白马镇四级中心城镇14响岩镇、平通镇、大印镇、黄羊关藏族乡、虎牙藏族乡、土城乡、泗耳藏族乡、木座藏族乡、木皮藏族乡、阔达乡、高村乡、徐塘羌族乡、锁江乡、平南羌族乡五级中心村19和平、曙光、马元、木天、阔丰、土城、小楼、新乾、柏林、朝阳、伏龙、通江、两河、鹤亭、双凤、益泉、华峰、裕华、双河表2 2020年县域城乡居民点规模结构一览表等级人口规模城镇数量城 镇 名 称人口(万人)比例个数比例Ⅰ(≥2)3.50.3710.05龙安镇(3.5)Ⅱ(0.5-2)2.90.3030.14古城镇(1.5)、 南坝镇(0.7)、水晶镇(0.7)Ⅲ(0.2-0.5)2.150.2370.33豆叩镇(0.5)、大桥镇(0.3)、大印镇(0.3)、平通镇(0.3)、响岩镇(0.3)、高村乡(0.25)白马镇(0.2)Ⅳ(<0.2)0.950.10100.48土城乡(0.15)、阔达乡(0.15)、平南乡(0.1)、徐塘乡(0.1)、锁江乡(0.1)、虎牙乡(0.1)、木座乡(0.1)、泗耳乡(0.05)、黄羊关乡(0.05)、木皮乡(0.05)总数9.51211——表3 平武县村镇职能结构规划表 乡镇名称职能职能描述龙安镇综合型县域中心城市,以旅游、商贸服务业为主的山水园林城市古城镇工贸型发展城镇郊区工业与林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工贸型城镇,远景作为平武组团城市的组成部分南坝镇工贸型县域南部中心城镇,以电—矿联合高载能产业发展为主水晶镇工贸型县域北部中心城镇,依托北部丰富的旅游、矿产资源和平松路与土城乡共同发展旅游接待和资源型工业大桥镇农贸型发展特色农业种植、畜牧业养殖和商贸业为主白马镇旅游型依托白马藏族民族风情和王朗自然保护区发展旅游接待为主豆叩镇农贸型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和商贸业为主大印镇农贸型发展特色农业种植为主平通镇农贸型发展现代产业化农业和商贸业为主响岩镇农贸型发展现代产业化农业为主高村乡农贸型发展特色农业种植为主平南乡农贸型发展现代产业化农业为主徐塘乡农贸型发展现代产业化农业和商贸业为主锁江乡农贸型发展特色农业种植为主土城乡农贸型发展特色农业种植、资源型工业阔达乡农贸型发展现代产业化农业为主黄羊关乡农贸型发展特色农业种植、畜牧业养殖为主虎牙乡旅游型依托雪宝顶自然保护区发展旅游业泗耳乡旅游型依托雪宝顶自然保护区发展旅游业木座乡农贸型发展特色农业种植、畜牧业养殖为主木皮乡农贸型发展特色农业种植、畜牧业养殖为主表4 乡镇社会服务设施配置要求分类设 施一级中心城镇二级中心城镇三、四级城镇人均用地(m2)7-843-4教育科技项目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包括职中)●●◎大专院校○○○科技(中心站)●●◎文娱体育项目人均用地(m2)3-41-20.5-1体育场管●◎○游泳场●◎○灯光球场●●◎一般球场●●●影剧院●●◎文化中心(站、室)●●●博物馆(所)●◎○图书馆(室)●◎◎有线电视广播●●●商业金融项目人均用地(m2)6-82-31-1.5金融机构●●●商业服务●●●专业市场●●◎农贸市场●●●百货商场●●●医疗卫生项目人均用地(m2)6-82-31-1.5综合医院●◎○专业医院●◎○卫生院(所、室)●●●计生站●●●防疫站、保健站●●◎注:●为必设项目,◎为可设项目,○为不设项目表4 县域避震场所规划一览表城镇城镇人口(万人)固定疏散场所紧急疏散场所数量最低有效避震面积(公顷)数量最低有效避震面积(公顷)平武县3.51112215古城镇1.53351.5南坝镇0.72260.7响岩镇0.31120.3平通镇0.31120.3豆叩镇0.31120.3大印镇0.31120.3大桥镇0.31120.3水晶镇0.72260.7白马镇0.21120.2阔达乡0.151110.2木皮藏族乡0.051110.1木座藏族乡0.11110.1黄羊关藏族乡0.051110.1虎牙藏族乡0.11110.1土城乡0.151110.15徐唐羌族乡0.11120.2锁江羌族乡0.11110.1平南羌族乡0.11110.1高村乡0.251130.25泗耳乡0.051110.1表5 现状用地汇总表序号代码用地类别面积(M²)比例(%)人均(㎡/人) 1R居住用地54.2040.8324.632C公共设施用地26.7220.1312.15行政办公用地 C111.959.005.43商业金融业用地 C26.124.612.78文化娱乐用地 C30.910.690.41体育用地 C40.640.480.29医疗卫生用地 C52.151.620.98教育科研设计用地 C62.191.651.00文物古迹用地 C72.261.701.03其他公共设施用地 C90.500.380.233M工业用地13.109.875.954W仓储用地0.820.620.375T对外交通用地8.956.744.076S道路广场用地21.7916.429.90其中道路广场S120.5715.509.35广场用地S21.220.920.557U市政公用设施用地3.732.811.70其中供应设施用地 U11.100.830.5交通设施用地 U21.401.050.64邮电设施用地 U30.350.260.16施工与维修设施用地 U50.490.370.22其他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U90.390.290.188G绿地2.992.261.36公共绿地 G1生产防护绿地 G29D特殊用地0.430.320.20合计建设总用地132.7310060.33注:现状人口2.2万人表6 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序号代码用地类别面积(M²)比例(%)人均(㎡/人) 1R居住用地110.6538.1431.612C公共设施用地60.7920.9517.37行政办公用地 C110.323.562.95商业金融业用地 C226.219.037.49文化娱乐用地 C39.993.442.85体育用地 C41.760.610.50医疗卫生用地 C54.121.421.18教育科研设计用地 C65.191.791.48文物古迹用地 C72.070.710.59其他公共设施用地 C91.130.390.323M工业用地7.062.432.024W仓储用地2.070.710.595T对外交通用地11.513.973.296S道路广场用地47.7116.4413.63其中道路广场S142.4414.6312.12广场用地S25.791.811.517U市政公用设施用地5.151.771.47其中供应设施用地 U11.820.630.52交通设施用地 U21.070.360.31邮电设施用地 U31.130.390.32施工与维修设施用地 U5------其他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U91.130.390.328G绿地44.7115.4112.77公共绿地 G134.6011.929.89生产防护绿地 G210.113.492.889D特殊用地0.510.180.15合计建设总用地290.1610082.90注:规划人口3.5万人 表7 公共服务设施重建项目库序号类别 项目名称规模位置数量用地面积(m2)建筑面积(m2)1行政管理设施县级综合行政办公设施法院、国土局、招商局,移民办,国投公司,王管局、雪保顶管理局、检察院、卫生局、档案局、政务中心、畜牧局、文旅局、药监局、质监局、国税局、地税局、扶贫局、建设局、教育局(容积率1.8) 公安局 1 镇政府 800—1200东皋1 派出所 1000老县城、东皋2 社区居民委员会 30—50老县城、东皋22教育设施 党校 东皋1中学平武中学7127839648东皋1龙安中学3116624002东皋湾1小学涪江小学100008000老县城1北山小学1566612532老县城1东皋小学97937834东皋1幼儿园龙安镇幼儿园27502400老县城112班幼儿园45003600 老县城16班幼儿园20001440接官亭、东皋23医疗卫生设施综合医院县人民医院(200床)1600620000老县城1县中医院70床48716000接官亭1妇幼保健院30床59533200东皋湾1 疾病控制预防中心1008612103东皋湾1 卫生站700900老县城、接官亭、东皋、枕头坪44社区文化体育设施 图书馆1170012000东皋1 文化站47005500老县城1 文化室 100-200老县城、接官亭、东皋、枕头坪4 书店 900老县城、东皋2 体育馆1455211126 接官亭1 居民健身场所200-500 老县城、接官亭、东皋、枕头坪45商业服务设施 市场3000-12000 老县城2 银行660012000老县城16社会福利设施 老年人服务中心 300-350老县城1 老年人服务站点 100-120老县城、接官亭、东皋、枕头坪4表8 市政设施近期建设项目库序号设施名称规模建设内容资金来源总投资(万)完成时间1道路桥梁 道路24公里、桥梁4座等中央补助、地方配套、社会捐赠、企业自筹3266320102水厂1.0万吨/日水厂及管网建设中央补助、地方配套、社会捐赠、企业自筹300020093燃气 供气站两座、管网建设66公里中央补助、地方配套、社会捐赠、企业自筹1101520104电力 110kV变电站一座,电网恢复中央补助、地方配套、社会捐赠、企业自筹1000020105污水处理厂0.65万m3/d。
污水处理厂中央补助、地方配套、社会捐赠、企业自筹50020106消防站8119平方米消防站中央补助、地方配套、社会捐赠、企业自筹80020107邮政局6300平方米邮政局中央补助、地方配套、社会捐赠、企业自筹15002010表9 抗震疏散设施建设项目库数量面积(公顷)类型规划用地性质12.0固定平武中学(运动场、操场)11.5固定平武初中(操场)10.3固定涪江小学(操场)10.2固定北山小学(操场)13.0固定平武体育场合计742.3紧急广场30.3紧急停车场合计2.6 -11-四川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规划设计研究一所SICHUAN TOWN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 .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