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配套中学教材全解工具版—第六单元 文无定格 贵在鲜活 苦斋记(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金诺****简谱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8KB
约3页
文档ID:274451846
配套中学教材全解工具版—第六单元 文无定格 贵在鲜活 苦斋记(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1页
1/3

苦斋记【作者档案】 刘基(1311—1375),字伯温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出生于江浙行省处州路青田县南田山武阳村(今南田山武阳村于1948年划归温州文成县)刘伯温自幼聪颖异常,天赋极高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好学深思,喜欢读书,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之书,都非常熟悉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之类更是潜心研究,颇有心得他的记忆力非常好,读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而且文笔精彩,所写文章非同凡俗他14岁时入处州郡学读《春秋》,17岁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习宋明理学,同时积极准备科举考试天生的禀赋和后天的努力,使年轻的刘伯温很快在当地脱颖而出,成为江浙一带的大才子、大名士,开始受到世人的瞩目他的老师郑复初就曾对刘伯温祖父说:“他日这个孩子必定会光大你家门楣,振兴刘氏家族!”西蜀名士赵天泽在品评江左人物时,将刘伯温列为第一,将他与诸葛孔明相比,说刘伯温他日一定会成为济时大器朱元璋多次称刘伯温为:“吾之子房也他博通经史,尤精天文及兵法诗歌雄浑而富于想象,散文风格古朴,笔意奔放,一反元末卑弱之风,有不少优秀作品反映了元末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的疾苦,对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与丑恶都有所讽刺著有《诚意伯文集》20卷及其他著述多种。

据民间传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转战皖南、苏南、浙东、浙西期间,曾在昌化的大明山屯兵休养生息军师刘伯温看到昌化山区到处有山核桃树分布,到了秋天果实落了一地,却无人问津他感到十分奇怪,便拾起来剥吃品尝,弄得一口苦涩之味,这才知道了人们不拾不吃之故了刘伯温是一个博学多才之人,他想到了许多山野菜原来也有苦涩之味,如苦叶菜、青蒿之类,可人们用开水把这种山野菜煮一煮,就脱除了苦涩之味于是他亲自上山去拾了一些山核桃的落果,脱去果蒲,漂洗干净,放在锅里煮熟后捞起一尝,果然不涩口了他又在锅里换了清水,再加些盐煮,煮透后捞出烘干,再剥食品尝,满口生香,非常可口于是他就发动士兵上山拾山核桃的落果,加工后叫士兵扮作农民,把山核桃挑运到集市上去卖他用此法换回了许多银两,充作军饷从此,当地农民才知道了山核桃可食用,纷纷效仿相关链接】(1)文体知识斋记,一般包括两项内容:一是斋的情况,着重写景物布置;一是斋的意义,着重写主人的襟怀此文名为“苦斋记”,顾名思义,它“记”的是“斋”之“苦”——苦况与苦义2)文化常识(1)李以苦存:《世说新语·雅量》:“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惟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2)夫差以酣酒亡:春秋时吴国国君,阖闾之子,为报父仇,曾大败越兵后沉湎酒色,为越王勾践所攻灭3)勾践以尝胆兴:春秋时,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后卧薪尝胆,图谋报仇,终于灭了吴国文本探究】1.紧扣“苦”字,表达情感 文章通篇紧扣一个“苦”字,环境是苦,物产是苦,人甘吃苦,故斋名苦,议论言谈亦不离苦,即使写乐谈乐,仍由一个“苦”字生发出来;苦斋生活之乐,则由苦而来,膏粱之子之乐,则由乐而生苦;所举例证典故,亦与苦相关;最后说明写作原由,也点出一个“苦”字全文以“苦”字起笔发端,又以“苦”字收结终章,一个“苦”字,贯穿始终,前后勾连,互为呼应,脉络分明,中心突出2.叙述辉映 “记”这样的文学样式,往往由两个大的部件构成前一个部件,或记人,或记事,或记游,以叙事写景为主;后一个部件,或发感慨,或说道理,以抒情议论为主所谓“情缘景生”“景与情会”者,既是艺术的追求,又是艺术的规律没有前一部分的事和景,则后一部分的情和理便无所依附;没有后一部分的情和理,则前一部分的事和景便没有概括成理论,没有概括出主题所以两者是有机的结合,是统一的整体刘基《苦斋记》的价值,也在于他所发的那段“乐与苦,相为倚伏”的闪耀着思想光辉的议论,极其通俗而深刻地阐明了“苦之为乐”和“苦生于乐”的道理。

人们的“苦乐观”,往往由于精神境界的不同而大相径庭有的人只晓得“乐之为乐”,而不晓得“苦之为乐”;有的人则善于从“苦”中去发现“乐”,倚木而啸,临流而歌,啖草木之荑实而怡然自得,都有至乐存焉正像作者所说的:“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其对待苦乐的看法,其对待生活的看法,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3.艺术鉴赏,化景为趣,化趣为理 一般写名山胜水的游记,有雄奇瑰丽之观可以描绘,如“巴陵胜状”之“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范仲淹《岳阳楼记》),泰山奇观之“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姚鼐《登泰山记》),皆足以使人心驰神往而这里所写的“苦斋”,非有林壑之美,台榭之观,往古之胜迹,可以引人入胜,供人凭吊;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足之所至,无非“苦”也山里的植物,“其味皆苦”;水里的“斑文小鱼”,亦“味苦而微辛”;甚至那里的野蜂所酿的蜜,“味亦苦”而且“山去人稍远”“四面峭壁拔起”,人们“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有什么可以令人赏心悦目、忘忧怡情的呢?作者巧妙地擒住一个“苦”字,作为贯穿全文的脉络,化景为趣,化趣为理,使人从中领略无穷的佳趣与妙谛他在写“苦”时,或将“苦”隐于语言之外,或将“苦”显于记叙之中,但无论其或隐或显,都没有忘记“苦”的对立面是“甘”与“乐”。

如蜜虽苦,而“久则弥觉其甘”,并且可以“已积热,除烦渴之疾”;鱼虽苦,但“食之可以清酒”;爬山虽苦,但可以“倚修木而啸”,临清泠而与樵歌相和答可见苦往往隐藏着乐,亦犹乐往往潜伏着苦一样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来看待艰苦的环境、坎坷的人生,这便是“化趣为理”他并未把注意力放在写景上,去模山范水,传神写照,让人们领略“苦斋”周围的水光山色;但寥寥几笔,却把那里的山之高、水之秀描绘得有声有色如说“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则云绕山下,风啸山脊之状,宛然在目,不言高而“连峰际天”的景观毕见又说那里的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滵曲折,注入大谷”,则泻出于岩石之间的水,激起如沸的浪花,舒徐曲折地注入谷中的情景尽入眼帘本来是极其寻常的景色,一经作者点染,便成奇观,使人联想到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写水则曰“如鸣珮环”,写鱼则曰“皆若空游无所依”;在《钴潭西小丘记》中,写“石之突怒偃蹇”,则曰“若牛马之饮于溪”“若熊罴之登于山”,不愧为巧夺天工的丹青妙手这是他“化景为趣”的艺术手段拓展延伸】苦生于乐,乐由苦来 本文选自《诚意伯文集》在旧社会,士大夫阶层生活优越,常常在住室之外另建一些房舍,作为闲居读书之所,就是通常说的书斋。

为了表示风雅,又常常为书斋写一些解说文字一般称为“××斋记”记可以由自己写,也可以请别人写这篇文章是书斋主人章溢请刘基写的一篇记这种性质的文章,一般要包括两项内容:一是斋的情况,着重写景物布置;二是斋的意义,着重写主人的襟怀这篇文章就是这样写的,而且“写得比较出色”(引自《古代散文选》下册)斋,屋舍,一般指书房、学舍记,记载事物的文章此文名为“苦斋记”,顾名思义,可看出它“记”的是“斋”之“苦”——苦况与苦义 本文记述了苦斋的地理环境和物产,及其主人的生活情况与乐生的人生态度,从而说明苦斋命名的由来与意义,阐发了苦与乐的相为倚伏——苦生于乐,乐由苦来——的辩证关系与生活哲理,批评了膏粱之子只图安逸享乐的思想,表现了苦斋主人甘于苦中求乐的宽广襟怀脉络分明,结构严谨 《苦斋记》一文,起笔交代苦斋之所属,并从其环境、气候与植物特性的简略介绍中,说明“苦”字的由来 第二段文字由上段末句生发而来,具体写乐生于此地的“物性之苦者”——木、草、菜、果、蜜、茶、鱼等物之苦,从实物方面说明苦斋命名之由来 第三段承前段补述苦斋名字的由来并记述苦斋生活的概况前段写“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此段就有点“人性之苦者亦乐生焉”的意味了。

第四段深入一层,在前面叙事的基础上发表议论,从事理方面阐明苦与乐的相为倚伏、互为转化的辩证关系此为全文的重点之所在 最后一段收结全文,说明作记原因 文章通篇紧扣一个“苦”字,环境是苦,物产是苦,人甘吃苦,故斋名苦,议论言谈亦不离苦,即使写乐谈乐,仍由一个“苦”字生发出来;苦斋生活之乐,则由苦而来,膏粱之子之乐,则由乐而生苦;所举例证典籍,亦与苦相关;最后说明写作缘由,也点出一个“苦”字全文以“苦”字起笔发端,又以“苦”字收结终章,一个“苦”字,贯穿始终,前后勾连,互为呼应,脉络分明,结构严谨化景为趣,化趣为理——《苦斋记》的艺术手法 《苦斋记》里所写的“苦斋”,非有林壑之美,台榭之观,往古之胜迹,可以引人入胜,供人凭吊;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足之所至,无往而非“苦”也山里的植物,“其味皆苦”;水里的斑纹小鱼,亦“味苦而微辛”;甚至那里的野蜂所酿的蜜,“味亦苦”而且“山去人稍远”,“四面峭壁拔起”,人们“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有什么可以令人赏心悦目、忘忧怡情的呢? 作者巧妙地擒住一个“苦”字,作为贯串全文的脉络,化景为趣,化趣为理,使人从中领略无穷的佳趣与妙谛他在写“苦”时,或将“苦”隐于语言之外,或将“苦”显于记叙之中,但无论其隐或显,都没有忘记“苦”的对立面是“甘”与“乐”。

如蜜虽苦,可“久则弥觉其甘”,而且可以“已积热,除烦渴之疾”;鱼虽苦,但“食之可以清酒”;爬山虽苦,但可以倚修木而啸,临清泠而与樵歌相和答可见苦往往隐藏着乐,亦犹乐往往潜伏着苦一样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来看待艰苦的环境,坎坷的人生,这便是“化趣为理”他并未把注意力放在写景上,去模山范水,传神写照,让人们领略“苦斋”周围的山光水色,但往往寥寥几笔,却把那里的山之高、水之秀描绘得有声有色如说“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则云绕山下,风啸山脊之状,宛然在目,不言高而“连峰际天”的景观毕现又说那里的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滵曲折,注入大谷”,则泻出于岩石之间的水,激起如沸的浪花,纡徐曲折地注入谷中的情景尽入眼帘本来是极其寻常的景色,一经作者点染,便成奇观,不愧为巧夺天工的丹青妙手这是他“化景为趣”的艺术手段刘基《苦斋记》的价值,还在于他所发的那段“乐与苦,相为倚伏”的闪耀着思想光辉的议论,极其通俗而深刻地阐明了“苦之为乐”和“苦生于乐”的道理。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