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中国戏剧资料之类型与特点 一 中国戏曲从形成至今,已走过了近千年的历史戏曲活动在很长时间内是群众最普遍的文化活动,任何文艺款式都不可替代其在历史长河中的显赫位置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中国传统观念对小说、戏曲等文艺款式的鄙视,戏曲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倍受歧视,主流文化长期将之拒之门外并时有摧残历代正史?艺文志?不予著录,?四库全书?“集部〞亦不收入,“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王国维语〕丰富的戏曲文献在古代大多缺乏有意识的搜集、整理、保存,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戏曲文献资料的遗存与戏曲辉煌的历史很不相符 戏剧文献当首推戏剧作品,因为在录音、录像技术产生以前的漫长历史时期,今人要理解当时的戏剧状况,主要还是依靠留下的戏剧作品同时,剧作的存世与否还是多数学者断定戏曲是否成熟的主要根据现存的宋元南戏作品近20种,〔金〕元杂剧162种〔有人认为152种〕[1]明代杂剧存本约180余种[2],传奇存本约200余种[3]清代杂剧存世者约400多种[4],传奇存本约800多种[5]需要说明的是清代作品因距今不远,故留存较多,但多为案头作品,较少奏之场上因此,不可轻易得出清代传奇、杂剧比前代繁荣的结论。
存目情况,傅惜华?中国古典戏曲总录?之?元杂剧全目?收737种[6],?明代杂剧全目?收523种[7],?明代传奇全目?收950种[8],?清代杂剧全目?收1300种[9],?清代传奇全目?收1603种[10]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收各类剧目4750种,其中戏文320种,杂剧1830种,传奇2590种[11]左鹏军?近代传奇杂剧目录?收录1840-1949年间传奇杂剧432种[12]当然,这些绝不会是最终的完全数目,新的发现不断披露,仅李修生?古本戏曲剧目提要?、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两部戏曲目录就较?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增加了175种此外,张增元、邓长风、戴云等学者并有发现与增补 上述剧作的留存以单零剧本的抄刻为最普遍之形式,其次是以曲集的形式出现曲集包括总集、别集与选出总集如?元刊杂剧三十种?、?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元曲逊、?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六十种曲?、?墨憨斋新曲十种?等,别集如?诚斋传奇?、?四声猿?、?玉茗堂四种传奇?、?粲花斋新乐府?、?石巢传奇四种?、?笠翁传奇十种?等选出指戏曲剧本的零出选集,如?全家锦囊?、?群音类逊、?缀白裘?等戏曲剧本在中国大陆各大图书馆均有收藏,著名者有中国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天津图书馆、浙江图书馆等。
台湾中央图书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大学图书馆并有收藏此外,海外如日本内阁文库、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天理图书馆、京都大学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等都有比拟丰富的收藏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国也有数量不一的收藏 中国古代戏曲创作具有民间性、世代累积性等特征,除了局部明清传奇作品系完全由个人独创外,多数作品出于众人之手,且各地、各代不断改编,所以大多数作品版本数目较多,其间内容繁简不一、文字差异较大,与经史文献相比这一特征尤为明显有时一部作品可以有几十种版本,分为几大系统另外,由于多数作品出自下层文人、民间艺人之手,再加上抄写者与刊刻者文化程度不高,所以,戏曲剧本的错别字、简体字非常多 花部与地方戏的情况比拟复杂,与明清大量文人士大夫参与传奇、杂剧创作不同,花部剧本创作又回到了以戏曲艺人与下层文人为创作主体的宋元戏曲传统上了其特点是一方面大量继承杂剧传奇的剧目,另一方面不断将文人剧本、说唱词话、历史演义、民间传说以及“当代题材〞搬上舞台,因此逐渐积累了数量惊人的剧目据今人统计,清代以前题材的京剧剧目有5000种左右[13],各地梆子声腔剧种剧目4000多种[14]。
这些大多应该是从清代传演下来的剧目由于中国戏曲〔尤其是花部与地方戏〕的流传方式主要靠师徒口授心传,艺人多不识字,所以刻本、抄本较少因此,清代地方戏剧目尽管数量宏大,但今天极难见到当时刊刻的剧本,只有清乾隆年间刊本?缀白裘?里的70出戏、?纳书楹曲谱?里的14出“时剧〞以及几种楚曲、徽剧等,抄本数量应远超出刻本,目前的有福建、江西、山西、陕西等地的数千本〔包括剧目重复者〕,但全国有多少,还未得出一个准确的统计数字所幸的是1950年代以来,当代戏曲工作者以前无古人的艰辛劳动,整理了地方戏曲存目和剧本,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富的戏曲财富其中规模最巨、影响最大的是中国戏剧家协会编?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共12卷,收录121个地方剧种368个剧本[15]此外上海、河北、河南、陕西、山西、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四川、甘肃等地也编辑出版了一批以“汇编〞、“丛书〞为名的大型地方戏曲作品总集,共约300多集其中仅?山西地方戏曲汇编?就出版了19集,收录261个剧本山西临汾地区三晋文化研究会编辑的?蒲州梆子传统剧目汇编?20集,收录199个剧本[16]京剧及地方戏的剧目数量更是大得惊人,如?京剧剧目辞典?收录剧目5300余个,?秦腔剧目初考?共收剧目1600个[17],?豫剧传统剧目汇释?收录剧目900多个[18],?蒲州梆子剧目辞典?收录传统剧目735个,而全部有目有本的已达1400多个[19],?川剧剧目辞典?收录剧目5892个[20]。
需要说明的是,地方戏剧本的整理与刊印,除了观念的转变、政府的重视外,主要是基于地方戏逐渐衰落的严峻现实在地方戏非常兴盛的清末民国时期,一个剧种的几千个剧目都有艺人熟知能演,一个比拟有名的演员,最少要熟记、能演几百个戏,靠师徒相传的方式,戏曲完全可以传承,不需要记录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戏剧整体衰落态势的出现,有识之士开场担忧传统剧目〔本〕的失传,于是开场有意识地煽动、施行传统剧目〔本〕的搜集整理工作这正象昆曲工尺谱的出现一样,在昆曲兴盛的明中后期及清前期,所有曲牌都有不少人会唱,不需要照着曲谱学习到清中后期,随着昆曲的衰落,会唱的人越来越少,所以,才有曲谱的出现,以便于传唱地方戏剧本的整理,据笔者所在山西省临汾市的情况可窥一斑临汾地区三晋文化研究会、临汾蒲剧院整理?蒲州梆子传统剧本汇编?的原那么就是先行整理那些只有很少艺人能传会唱、濒临消失的剧目〔本〕而且,在整理过程中,少不了蒲剧编导、地方文人的加工润色因为,艺人的记忆毕竟有限,且有许多不合文理之处,所以,地方文人就按照自己的理解与通行的文法进展加工整理这又与明人整理加工元曲相似也许,这就是中国传统戏曲剧本最显著的一个特征 戏剧文献的另一大类是曲论曲谱。
曲论就是今人所言戏曲理论,它非常丰富,又庞杂纷呈、松散零碎,这与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非系统性、感悟性、随意性特征相关详细而言,包括唱法类,如元燕南芝庵?唱论?;填词类,如元周德清?中原音韵?;曲话类,如明徐谓?南词叙录?、清梁廷枏?曲话?;剧目著述类,如元钟嗣成?录鬼簿?、清姚燮?今乐考证?;剧作品评类,如明吕天成?曲品?;文章序跋评点类;艺人品评类,如明潘之恒?鸾啸小品?;表导演类,如清黄旛绰?梨园原?、清王继善?审音鉴古录?;戏曲活动类,如祁彪佳的观剧日记;戏曲专著类较少,只有明王骥德?曲律?、清李渔?闲情偶记·词曲部·演习部?两种曲谱包括格律谱与宫尺谱,前者标明某曲牌在某宫调,定格字数,平仄四声韵脚开闭口、点板等,后者在前者根底上再加乐谱著名者有明朱权?太和正音谱?、明沈璟?南九宫十三调曲谱?、清周祥珏等?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等 其它戏剧资料如作家生平、剧目、戏剧评论、剧尝戏剧活动等内容大量而分散地遗存于正史、方志、家谱、笔记、小说、戏曲、诗文、碑刻等文献中,浩如烟海如关于戏剧家生平资料,除上述某些曲论著作之记录外,主要依靠正史、方志、家谱中之相关传记,同时可以在笔记、小说、戏曲、诗文、碑刻等其它文献中钩沉。
目前,有?国学宝典?网络版、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等大型电子出版物可供逐字检索笔记小说中也有非常丰富的戏剧资料,著名的有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周密?武林旧事?,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清李斗?扬州画舫录?等诗文中也有一些观剧诗、评剧文等,赵山林教授有一本?历代咏剧诗歌选注?可参考[21]碑刻资料中有不少关于戏台创立、戏剧活动等内容,著名的如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的?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清郑板桥为山东潍县所作的?新修城隍庙碑记?等[22] 二 戏曲文物指与戏曲有关的一切有价值的物质遗存古本图书自然也属文物,但一般称这些为文献本文所指戏曲文物包括:一、所有出土的与戏曲有关之文物〔包括抄刻本〕;二、地上遗存的与戏曲有关之文物,包括戏台、碑刻、雕塑、戏画〔包括绘画、壁画、年画等,书中插图版画除外〕、舞台题记、服饰道具等;三、一些民间私人珍藏的祭祀礼仪抄本,与主要供传播的戏曲抄、刻本有别,也列入戏曲文物范畴至于公私藏书、海外孤本等文献那么不作为文物进展研究研究中国戏曲史的学者,一般认为戏曲形成于宋代,本文讨论的范围上限为宋代,下限那么到清末戏曲文物是按属性分类法从文物中别离出来的,本文据形态分类法将其分为戏台、雕塑、碑刻、戏画、抄〔刻〕本、舞台题记、其它等七类。
由于戏曲在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地位不高,所以传世的文献资料相对较少,而戏曲文物的大量遗存可以弥补这一缺憾同时,戏曲是一种舞台艺术,形象资料在研究中尤为重要 戏台指为戏剧演出而建的专门场所中国古代戏台根本为木构造建筑,从高度讲大致可分为单层、双层两种类型单层指戏台建在一个台基上,台基一般高度为1米左右;双层指戏台建在通道之上,通道多为山门,高约2米左右从开口角度讲,可分为一面观、三面观两种,亦有介于二者之间者现存最早的戏台实例为金、元时代的戏台,有十几座,全部在山西剩明代戏台缺乏百座清代戏台遗存最多,几乎遍布全国各地古代戏台除个别建于街道、园囿、宫廷之中外,绝大多数建在神庙中全国现存古戏台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统计数字,大约有几千座,拙著?二十世纪戏曲文物的发现与曲学研究?列表介绍了696座[23]戏剧雕塑有砖雕、石刻、木雕、泥塑、陶塑、瓷塑、金属铸器等,浮雕、圆雕是其主要形式,内容多为戏剧人物、戏剧场面等戏雕从宋代到清代均有遗存,宋金元戏雕多为出土文物,明清戏雕多留存地上,有的是单种器物,更多的是祠庙、民居等建筑、家具上的装饰,数量极大,无法完全统计,拙著收录戏雕180余组1500余件戏曲碑刻指与铭文中有戏曲内容的碑刻,全国现存戏曲碑刻大约有数千通,从宋代至清代均有遗存。
从内容上看,纪事碑占多数纪事碑中最多的是记述创修或重修庙宇戏台、看楼之碑,其次为梨园会馆、迎神赛社演剧活动、庙产戏田、官署文告等第二为禁示碑,包括乡规民约、演戏禁忌等此外,还有题名碑、功德碑、庙貌图碑、墓志铭等戏画包括卷轴画、年画、壁画等,内容为戏曲人物、演出场面等拙著收录近1400幅抄刻本有出土剧本、民间赛社礼仪抄本、戏会与戏班剧目簿等此类文物存世数量较大,目前发现并公布的只是其中一小局部舞台题记为戏剧艺人在戏台或神殿墙壁、梁枋上留下的墨书题记,内容主要为演出时间、班社、剧目、艺人等,有时也发表一些感慨笔者搜集到内容比拟完好的题记300余条[24]不能归入以上几类的戏曲文物统称“其它〞,包括戏衣、道具、戏文雕版、戏画瓷器以及山西平遥县的纱阁戏人等[25] 从地域分布看,戏曲文物在山西最多,其次是河南、北京、陕西、安徽、江西、浙江、四川等省份从所处位置看,城市乡村、山岭平原均有遗存 三 光绪末年,法商百代公司发行钻针唱片,曾为谭鑫培、许荫棠、何桂山、陈德霖、谢宝云等24名京剧演员以及梆子腔老生元元红〔郭宝臣〕、十三旦〔候俊山〕等众多演员灌制唱片,此后的几十年间,先后有国内外十几家唱片公司为五、六十位京剧名家录制了唱片,其中包括时慧宝、余洪元、刘寿峰、小杨月楼、杨小楼、郝寿臣、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