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历代名人与茶的不解之缘.陆羽陆羽(733—804年),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 陵子、桑芭翁、东冈子、东园先生、茶山御使,世称陆文学 唐复州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市)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 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和世界 茶业开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奉为“茶圣”, 祀为“茶神”陆羽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原是一个被遗弃的孤儿,被 笼盖寺和尚积公大师所收养积公为唐代名僧,陆羽自幼得 其教诲积公好茶,所以陆羽很小便得茶艺之术不过晨钟 暮鼓对一个孩子来说毕竟过于枯燥,况且陆羽自幼志不在佛, 而有志于儒学研究,故在其十一二岁时终于逃离寺院此后 曾在一个戏班子学戏陆羽口吃,但很有表演才能,经常扮 演戏中丑角,正好掩盖了生理上的缺陷陆羽还会写剧本, 曾作“诙谐数千言”天宝五载(746年),李齐物到竟陵为太守,成为陆羽 一生中的重要转折点在一次宴会中陆羽随伶人作戏,为李 齐物所赏识,遂助其离戏班,到竟陵城外火门山从邹氏夫子 读书,研习儒学礼部员外郎崔国辅和李齐物一样十分爱惜 人才,与陆羽结为忘年之交,并赠以“白颅乌”(白头黑身 的大牛)和“文槐书函”崔国辅擅长于五言小诗,并与杜 甫相善。
陆羽得名人指点,学问又大增一步22岁时陆羽离家远游,逢山驻马采茶,遇泉下鞍品水, 目不暇接,口不暇访,笔不暇录,锦囊满获他游历了宏伟 壮丽的长江三峡,辗转大巴山,一口气踏访了彭州、绵州、 蜀州、邛州、雅州等八州唐上元初年(760年),游览了 湘、皖、苏、浙等十数州群后,于次年到达盛产名茶的湖州, 在风景秀丽的苕溪结庐隐居,潜心研究茶事,阖门著述《茶 经》《茶经》一问世,即为历代人所宝爱,盛赞他为茶业的 开创之功宋陈师道为《茶经》作序:“夫茶之著书,自羽 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 “陆羽除在 《茶经》中全面表达茶区分布和对茶叶品质高下的评价外, 有许多名茶首先为他所发现如浙江长城(今长兴县)的顾 渚紫笋茶,经陆羽评为上品,后列为贡茶,义兴郡(今江苏 宜兴)的阳羡茶,那么是陆羽直接推举入贡的不少典籍中还 记载了陆羽品茶鉴水的神奇传说《新唐书?列传》中有《陆 羽传》唐大历八年(773年),颜真卿出任湖州刺史经皎然 荐引,陆羽拜会颜公之后,即成刺史的座上客颜真卿看到 江南人才众多,于是就发起重修《韵海镜源》的盛举,约陆 羽等数十人共同编纂陆羽接受邀请,参与编辑,趁机 历代茶事,又补充《七之事》,从而完成《茶经》全部著作 任务,前后历时十几年。
在中国茶文化史上,陆羽所创造的一套茶学、茶艺、茶 道思想以及他所著的《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在封 建社会,研究经学文典被视为土人正途像茶学、茶艺这类 学问,只是被认为难入正统的“杂学”陆羽与其他土人一 样,对中国儒家学说悉心钻研,深有造诣,但又不像一般文 人被儒家学说所拘泥,而能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把深刻的 学术原理溶于茶这种物质生活之中,从而创造了茶文化1 .皎然皎然,(720—804年),湖州人,本名谢清昼,皎然为 其法名,是中国山水诗创世人谢灵运的后代,是唐代最有名 的诗僧、茶僧他在杭州灵隐寺受戒出家,后移居湖州妙喜 寺,最后终老于此在《全唐诗》编其诗为815〜821页共7 卷,他为后人留下了 470首诗篇,在文学、佛学、茶学等许 多方面有深厚造诣,堪称一代宗师在唐肃宗至德年间陆羽去杭州时,途径湖州,借宿于妙 喜寺,因此有缘与皎然结识皎然素来嗜茶,不仅写过很多 首以茶为题的诗歌,还十分仰慕陆羽的为人此次二人相识, 谈得十分投契,颇有相见恨晚之感,遂成为“缁素忘年之交”当时皎然大师已四十多岁,乃杼山妙喜寺住持,有这样 的权力、条件让陆羽安下心来潜心研究,陆羽也结束了动乱 不安的生活,有了人生的着落。
且不说其对陆羽的帮助、指 导、交流、切磋,他自己也是茶文化领域的开山鼻祖!如果说陆羽更多的是一个科学家,他是从茶科学、茶经 验、茶业产业角度来著作《茶经》,那么皎然上人那么更多地 是从文学诗歌,从茶文化的角度研究,并且又以他高深的佛 门禅悟亲自体验开启了 “佛茶之风”或“佛禅一味”,从而 开创了整个中国茶道甚至是世界茶道之先河!他的《饮茶歌 调崔石使君》不但是大唐茶道更是中国茶道、世界茶道的开 山之作!皎然在技之道、饮之道方面也是顶尖高手,可以说与陆 羽不相上下(由于身为佛门其对后人的影响力皎然不及陆 羽)但从现存的能反映皎然茶道的茶诗看,由于两人不同 的经历,不同的知识结构与努力方向,皎然在“饮茶修道, 饮茶即道”方面表现得更加杰出,是他首次把“饮茶之道, 饮茶修道,饮茶即道本道”完整地、系统地通过茶诗阐述出 来,而且向全世界第一次公开打出了 “茶道”的概念与定义, 在世界茶道史上更具创世之功由此我们认为中国茶道皇冠 上的第一颗明珠应属皎然(如果说是中华茶学、中国茶业自 然而然应该是非陆羽莫属),是皎然真正开创了中华茶道之 先河,是皎然把佛家的禅定般假设的顿悟、道家的羽化修炼、 儒家的礼法、淡泊等有机结合融入了 “茶道”。
特别是其佛 道方面的造诣使其饮茶修道、饮茶本道方面远远走在时代的 前列……要知道日本最澄和尚805年从中国引入茶种及茶文 化,后来用了近800年时间去感悟顿悟才形成了日本相对成 熟的茶道因此,凭此一点他被称为“茶道之祖”、“茶道 之父”可谓当之无愧2 .毛文锡毛文锡,字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进士,后任 后蜀翰林学士,升为内枢密使,加为文思殿大学士,拜为司 徒其后被贬为茂州司马后蜀向后唐投降,毛文锡随后蜀 皇帝王衍一起入后唐,与欧阳炯等人以辞章任职于内庭著 有《花间集》、《茶谱》两部专著毛文锡是我国五代历史上茶文化中最重要的人物,《茶 谱》面世,标志着自陆羽之后我国茶叶的开展有了一个突飞 猛进的天地唐朝是我国茶叶、茶文化开展的一个高峰时期,《茶经》 的出现,为唐朝茶文化树立了不可取代的地位但与《茶经》 相比,《茶谱》记载的内容却是在《茶经》的基础上有很大 的突破,是仅次于《茶经》的一部茶文化巨著毛文锡以其《茶经》少见的茶事着手,另辟蹊径,单从 茶事这方面出发,研究各路茶事之大成,成功地完成了《茶 谱》的创作,该书后来逸失,大多内容散记于一些辑本中 这是一部重点讲述唐后期的名茶的产地、产量、品味等,地 方涉及唐代后期所有产茶区和著名茶馆、茶人及四十余种唐 代贡品茶叶或名优茶叶的专业茶书。
3 .“皮陆”“皮陆”并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两位茶人的合称, 分别是指皮日休和陆龟蒙皮日休(834—883年),晚唐著名文学家字逸少,后 改袭美,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湖北襄阳人(一说襄阳竞陵人)懿宗咸通八年(867年)登 进士第,次年东游,至苏州早年即志在立功名,出游湖北、 湖南、江西、安徽、河南,至长安,应进士举不第咸通十 年,为苏州刺史从事,与陆龟蒙相识陆龟蒙(?一约881年),字鲁望,自号江湖散人、甫 里先生,又号天随子,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唐代文学家 早年举进士不中,曾往苏湖二郡从事,后隐居甫里,虽有田 数百亩,因地势低下,雨潦那么与江通,故常苦饥于顾渚山 下经营一茶园,岁取租茶,自为品第,著有《品第书》皮日休与陆龟蒙相识后,并与之唱和,成为一对亲密的 诗友,世称“皮陆”在他俩大量的唱和诗中,涉及茶的,皮日休有《茶中杂 咏》十首之多,陆龟蒙有《奉和袭美茶具十咏》他们在苏 州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烹茶品茗,且又一唱一和,如此的情 调和情景,实在是让人羡慕不已皮日休和陆龟蒙的十首唱和诗,分别有茶坞、茶人、茶 笋、茶、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等十题就这样的一唱一和,他俩把中国的茶文化,表现得妙趣 横生,更把彼此间那种品茗的意趣刻画得入木三分。
皮陆” 以诗的灵感,丰富生动的辞藻,形象的笔墨,艺术地描绘了 唐代诸方面茶事,可谓是一部用诗写成的《茶经》4 .吴觉农吴觉农(1897—1989年),原名荣堂,后更名“觉农”, 曾用笔名有咏唐、池尹天、施克刚等,浙江上虞人就像 他更名“觉农” 一样,为了祖国的农业,特别是茶业,吴觉 农先生奋斗了一生他早年在浙江省中等农业技术学校(浙江农业大学前身) 就读时,对茶叶发生兴趣1916年农校毕业后,留校做了三 年助教1919年考取了由浙江省教育厅招收的去日本研究茶 叶专业的官费留学生,在日本农林水产省的茶业试验场学习 经过三年的学习和研究,吴觉农撰写了《茶树原产地考》一 文,以足够的事实,论证了茶树原产于中国抗战胜利后,吴觉农回到上海,与朋友一起经营出口茶 叶,同时推行机械制茶,从台湾购来一套茶叶精制机械,在 杭州办起了之江制茶厂1949年5月,吴觉农在政治协商会议上,提出了关于成 立茶叶专业公司的建议得到支持后,他积极筹备,亲自兼 任中国茶叶公司总经理,迅速签订对外贸合同,组织收购和 加工茶叶,大力订制制茶机械,在各主要茶区相继建立各种 类型的机制茶厂,为茶叶事业的开展倾注了大量心血吴觉 农认为,振兴茶业,必须造就大量高等专业科技人才。
1939 年他在香港时就和复旦大学商议开办茶叶系科,1940年中国 第一个高等院校的茶叶专业系科在重庆创立1941年,他又 率一批青年人,从重庆来到福建武夷山,办起了中国第一个 茶叶研究所,他亲任所长吴觉农还十分注重茶叶史料的和研究,20世纪40 年代他组织中国茶叶研究社集体翻译出版了美国威廉的《茶 叶全书》,20世纪60年代起相继发表了《湖南茶业史话》、《四川茶业史话》,1979年起,历时五年,主持编写了《茶 经述评》,后来又出版了《地方志茶叶史料》一书吴觉农先生为中国茶叶事业奋斗了一生陆定一在《茶 经述评》序言中对吴觉农作了很高的评价,他说:“吴觉农 先生毕生从事茶事,学识渊博,经验丰富,态度严谨,目光 远大,刚直不阿如果陆羽是‘茶神',那么说吴觉农先生 是当代中国的茶圣,我认为他是当之无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