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文庙建筑规制及功能

桔****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2.49KB
约8页
文档ID:417978435
文庙建筑规制及功能_第1页
1/8

知识科普】文庙建筑规制及功能文庙,是纪念和祭祀我国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的祠庙建筑,在历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称作文庙、夫子庙、 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庙,尤以“文庙”之名更 为普遍 自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儒家学 说成为显学,在中国古代社会开始居于正统地位,于是祭孔 活动也倍受统治者的重视,成为国家不可缺少的常典,扩建 孔庙之风随之兴起,到了明、清时期,每一州、府、县治所 所在都有孔庙或文庙其数量之多、规制之高,建筑技术与 艺术之精美,在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中,堪称是最为突出的一 种,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历史上的孔庙有两千多所,根据其性质或类别可以分为三种 类型,一是孔氏家庙,二是国庙,三是学庙曲阜孔庙家庙 历史上中国有两座孔氏家庙最早的孔氏家庙,就是现在称 之为“国庙”的曲阜孔庙孔子卒于公元前 479 年,次年他 的弟子将其居住的三间小屋改造成庙堂,由孔氏族人供奉 之,其间经历了 283 年的家庙历史公元前 195 年汉高祖亲 临曲阜孔庙祭孔后,家庙开始向国庙过渡第二座孔氏家庙 就是宋室南渡后,在建立的孔氏南宗家庙孔氏家庙分南宗 和北宗,南庙和北庙。

南宗南庙指孔子后第四十八代衍圣公 孔端友率族人迁至而建立的衙州家庙北宗指留在曲阜的孔 氏族人孔瑶袭封衍圣公,称北宗孔氏南宗家庙国庙作为国庙性质的孔庙,全国只有曲阜孔庙和孔庙,它们 与“学校”没有关系,是专为封建帝王、地方官员祭祀孔子 的专用庙宇曲阜孔庙是中国面积最大、等级最高的孔庙, 孔庙是专为清代帝王祭孔的专用庙宇国庙重在“国”字上, 曲阜孔庙由中央政府委派孔氏衍圣公(朝廷命官)来管理,并 由国家出资维修的专为祭祀孔子的国家级礼制性庙宇孔庙 也由朝廷命官来管理,祭祀人员往往是皇帝本人或政府主要J. .A J——I.官员孔庙琉璃牌坊学庙学庙或称庙学,在古代中国就是以办学为 宗旨的将学习儒家经典的学校与祭祀孔子的礼制性“庙”宇 相结合的国家行政教育场所和祭孔场所它由政府教育行政 主管部门直接管理学庙重在“学”字除作为国庙的曲阜 孔庙、孔庙和现曲阜孔府家庙、家庙这四座孔庙外,中国其 他的孔庙都属学庙性质包括历朝历代的京师太学或国子 监作为学庙的孔庙,它是一座古代儒学教育的殿堂中国 古代的正统官学是儒学儒学是古代中国社会久安的支柱 具体表现为三大支柱:一是朝廷的治国理论;二是学而优则 仕的科举制;三是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文庙学宫。

三者互为联 系,互为因果从历史上看,文庙建筑、布局,经历了一个 由小到大,由阙里到京城、再到地方的过程,而文庙建筑群 布局的最终定式化大约是在明代与其他古代建筑的庭院组 群一样,中国孔庙普遍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与 横轴线进行设计,其中多数以纵轴线为主,横轴线为辅按 纵轴线上的庭院划分,国孔庙可以归纳为九进院落、三进院 落等几种主要形式九进院落,完全享受国家的规格目前仅有曲阜孔庙有此规 格第一院落为棂星门至圣时门;第二院落为圣时门至壁水 桥;第三院落为壁水桥至弘道门;第四院落为弘道门至大中 门;第五院落为大中门至奎文阁;第六为奎文阁至大成门 由大成门起分东西两路:第七为西路启圣门——启圣殿—— 圣王寝殿第八为东路承圣门——崇圣祠——家庙第九为 寝殿——圣迹殿从曲阜孔庙的布局可以看出横轴线上两侧 几乎全是一一对称的建筑,充分显示出等级森严的气氛图 4 曲阜孔庙平面示意图自唐以来,各地孔庙均以曲阜孔庙组群为基本模式,所有 建筑格局都不能超过其建筑式样,其礼制必须低于曲阜孔 庙目前,曲阜孔庙作为孔子家庙享有孔庙礼制的最高规格: 九进院落、大成殿面阔九间、重檐歇山式、黄色琉璃瓦、龙 柱、角楼、汉白玉栏杆等均为皇家宫殿建筑群式样、孔庙作 为皇家祭孔庙宇,在一定程度上也享有此规格。

府州文庙一 般按照七间的规格,县文庙一般按照五间的规格或七间或三 间府州县文庙大成殿的开间一般不会超过七间府文庙其 盖瓦为琉璃瓦,县文庙为琉璃瓦或者青筒瓦其建筑式样为 重檐歇山式、单檐歇山式,也有为数不多的硬山式一般没有 沿革限制依据地方经济实力和地方官员对儒家文化的重视 程度,其大成殿建筑规模在此围变化三进院落,是地方孔 庙比较普遍的礼制一般由万仞宫墙至大成门为第一进,大 成门至大成殿为第二进,大成殿至崇圣祠为第三进在选址 和布局上,地方孔庙多能遵守朝廷坐北朝南图式,“万仞宫 墙”就是孔庙建筑之南始端 1、万仞宫墙 文庙最前面的 主体建筑,起照壁、屏风的作用,正面镌刻万仞宫墙,或宫 墙万仞,或宫墙数仞,此语出《论语•子》“叔武叔语大夫 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 ‘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 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 矣'”引用词语,意在勉励学习由万仞宫墙起始的第一进院落还包括泮池、棂星门、戟门, 两侧建筑包括圣域、贤关两坊(有的为礼门、义路或德配天、 道冠古今坊等)、乡贤祠、名宦祠、更衣所、设所、神厨、 祭器库等。

2、圣域、贤关或礼门、义路 位于照墙两侧, 是文庙的出入口建筑没有定式,或作前坊后屋式,如德阳 文庙,或作门庑式,如资中文庙,或作随墙拱形门,如富顺 文庙 3、棂(灵)星门 古代重要的祭祀性建筑,棂星即 天田星,是天帝座前三星,宋时因“王者居象之,故以名门” 棂星门使用等级规格只限于高等级祭祀性的建筑棂星门是 文庙建筑群中轴线上的牌楼式木制或石结构的重要建筑,一 般石构居多雕刻装饰较为精美,主见于上下石枋和坊心边 框就容和题材而言,明间枋上多采用浮雕技法雕刻龙凤题 材,次间枋上浮雕卷云,祥禽瑞兽、祥花瑞草等装饰明间 坊顶部不施装饰或施宝顶4、泮池 又称泮水,是地方官学 标志由于古代帝王立学名“辟雍”,四周环水,中央建堂, 俯瞰如玉璧诸侯所设学校在等级上低于皇帝,因此只能以 半水环之,故称“泮水”泮池一般为半圆形,壁为石砌 或位于棂星门前面,或位于棂星门后面池边及桥上均施望 柱、栏板,栏板一般为整石,不施雕刻除一庙一池外,还有一庙两池的,即有外两个泮池,但严 格意义上的泮池仍旧是泮池外泮池或以湖为池,或以溪为 池5、大成门(戟门)《孟子•万章》“孔子之谓集大 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

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大成门由正门与侧门构成,平时 侧门开启,正门只有在祭祀孔子的时候才开启宋太祖建隆 三年(962 年),诏庙门立戟十六,用正一品礼徽宗大观四 年(1110 年)又增加到二十四戟这种戟是一种礼仪器,木 制,无刃,在门庭设专架二列,列戟的多少与官职的高低相 关,因此大成门又称戟门大成门左右设更衣所,列所或斋 宿所或祭器库、礼器库等附属建筑,建筑体量要低于大成门第二进院落是文庙的主题部分,大成殿位于中轴线上,前 有拜台,台周设栏板;两侧为两庑也有在此院落附属其它 建筑的,如德阳文庙在第二进院落还有礼乐亭、钟鼓楼和御 碑亭 6、大成殿 大成殿是孔子的享殿,也是文庙建筑群 最重要的建筑殿前有月台,与大成殿形成“凸”子形布局 拜台是举行祭孔仪式的主要场所大成殿之名始于宋,明嘉 靖以来殿正中供孔子牌位,两侧为四配、十二哲的牌位大成殿与拜台相连,但台基要高于拜台台基一般为青石 砌筑,有的作须弥座式屋顶很少用建筑等级最好的庑殿式, 以单檐或者重檐歇山式最常见,屋面不拘一格,或铺黄色琉 璃瓦,或铺青筒瓦,或铺青板瓦(蝴蝶瓦),地方特色较为 浓厚大成殿装饰题材容多位等级最高的龙峰装饰,装饰部位包 括御路、柱础石、柱、撑栱、雀替、脊部等,方法除了雕刻 外,还有灰塑和嵌瓷。

7、东、西庑 位于大成殿与大成门 之间的两侧,是附祭孔子的弟子及历代名贤大儒之所在位 置的设置上,南端为孔子弟子,北端为名贤大儒关于两庑 祭祀的先贤先儒的人数和位次,历代多有变化,清初从祀先 贤先儒人数为 97 人,到了清末人数达到 156 人第三进院落以崇圣祠为主,东西两侧为配殿 8、崇圣祠 又 称启圣宫、启圣殿、启圣祠,是文庙建筑群最后一进院落中 的主体建筑崇圣祠是传道同时注重孝道的产物,为祭祀孔 子先祖五世的场所现存文庙崇圣祠多位于大成殿后,这也 是官定的位置但也有例外,如资中文庙崇圣祠则居于大成 殿后右侧崇圣祠多为带前廊或回廊建筑减柱柱网结构,彻上露明 造梁架结构采用抬梁、穿斗混合式两架结构一般为单檐 歇山式建筑,屋面或覆盖琉璃瓦,或覆盖青筒瓦、板瓦东、西配殿从祀宋代名儒周敦颐等五人之父 此外,有的文庙在崇圣祠后还有尊经阁或敬一亭但两者 均为单体建筑,不形成院落尊经阁与敬一亭因其功能一般 附于学中,但也有附于庙者,较少尊经阁始建于宋,宋称“御书阁”,一般高两层,除了上层 藏书外,下层也有供奉孔子和一些名儒塑像者如嘉禾县文 庙敬一亭建于明嘉靖年间,初今在翰林院,后推及两京国学 及地方各学。

在学宫建筑中多建于学署中 更多精彩,敬请期待,欢迎关注~点击“历史消息”查看错 过容~。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