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社论制度及其文体内容提要: 第一节:社论的制度性 第二节:社论文体的演化 第三节:中西社论的对比第十章:社论制度及其文体本章要点提示:1,社论的定义及其重要性;2,社论写作的制度性特征;3,社论的“时评化”的历史轨迹;4,中外社论的不同特征社论是代表报社、杂志社或通讯社编辑部就某一重大 问题发表的言论政党机关报的社论代表主办该机关报的 党的领导机关的意见——冯健总 主编《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102页社论是代表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编辑部 的权威性言论,它集中反映并传播一定政党、社会政治集 团或社会群众团体对当前重大事件和迫切问题的立场、观 点、主张,是影响并引导社会舆论的有力的评论形式政 党机关报的社论一般代表同级党组织的意见——甘惜分 《新闻学大词典》 从本质上说,社论不是一种特定的文体,而是一种写作制 度它的最主要的特征,不是文体特征,而是政治性和指 导性第一节:社论的制度性第一节:社论的制度性我国党报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及其各级党委宣传方 针政策、指导工作的重要渠道,社论的指导性显得尤为突 出从1982年11月17日到1983年2月10日,近三个月的 时间内,《人民日报》先后发表了七篇反对“大锅饭”的社 论,对于打破计划经济的旧体制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大锅饭”养懒汉——四论不能再吃“大锅饭” (《人民日报》1983年1月27日社论)在我们的企业里(这里是说企业,当然不只是企业), 有一批懒汉,他们有力气不干活,或不好好干活,工资照 拿,劳保福利照领正直的人们,对懒汉十分厌恶当然 ,这里说的懒汉,绝不是指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弱、病、 残者,而是指出工不出力,偷懒不少拿的人第一节:社论的制度性值得深思的是,懒汉固然令人厌恶,喂养懒汉的“大 锅饭”体制也不那么可爱按照目前国营企业统负盈亏的 体制,干活不干活,干好干不好,都在一口锅里吃饭,实 在有许多弊端懒人靠勤劳的人来养活,能不严重挫伤勤 劳者的生产热情?不少工商企业缺乏活力的沉闷局面,其 根源就在于开“大锅饭”企业开“大锅饭”,职工中就会出现懒人国家开“大锅 饭”,企业中就会出现连年亏损、经营不善的“懒厂”、“懒 店”现在有相当一部分亏损企业,依靠盈利的兄弟单位 过日子,躺在国家身上吃“大锅饭”,虽然没有贡献,却不 少得利益结果,贡献大的企业不能得到较多的利益职 工吃企业,企业吃国家,这么两口“大锅”,养活了一批懒 人,也喂养了一批懒企业归根到底,还是人民吃亏第一节:社论的制度性如何治“懒”?人们长期以来动过不少脑筋,采取过一 些措施。
我们开展过一系列的思想教育活动,经常讲提高 生产效率,提高服务质量这些也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 是每当思想教育的高潮一过,懒病就复发,生产效率、服 务质量就下降这情况,我们看的太多了什么原因呢? “大锅饭”的体制没有变体制不变,懒人的物质利益不受 触动,精神面貌也就依然故我治“懒”的灵丹妙药在哪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群众创造了不同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是医治“大锅饭”这 种痼疾的良方一些企业认真实行,一些懒人变了样,某 些长期亏损的“懒企业”也扭亏为盈了例如,全国理发行 业过去几乎年年赔钱现在一些理发店实行固定工资加提 成工资的责任制,职工超额完成定额多的,提成工资就多;少的,提成工资就少;完不成定额,没有提成 工资这就较好地体现了“多劳多得”的原则这个行业开 始盈利了,亏损帽子丢掉了企业的经营管理责任制关系 职工的切身利益,勤奋者感到有奔头了,人们的聪明才智 发挥出来了,一些懒人也开始振作起来,有的变成了先进 工作者大锅饭”养懒汉,责任制使懒人变成勤快人这个道 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了正如经济界的同志们 所说的,我们企业里的懒人,多数实际都是勤快人关键 是“大锅饭”的体制害人,使他们不求上进,甘居下游。
坚 决打破“大锅饭”,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就会勃发 起来对打破“大锅饭”还有某些疑虑的同志,赶快消除疑 虑;对改革“大锅饭”体制还迈不开步子的第一节:社论的制度性单位,赶快跑步前进!这些重要的选题和产生的重大影响,当然与《人民日报》 在传媒格局中的重要地位是分不开的这是由宏观的传媒 体制决定的从微观上讲,社论有其严格的操作规程、审 核体系和规范制度,这是社论是其他评论的不同之处社论的重要地位和特殊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它的 语言风格,比如立意高远、选题重大、文字庄重、结构完 整等但在实际工作中,为了增强社论的可读性,语言的 风格往往可以多样化,但是社论的规格和在版面中所占的 位置还是有硬性的规定社论在制度上代表了媒体,因此,评论员在写社论的时候 必须与媒体的立场和观点保持一致第一节:社论的制度性第一节:社论的制度性这些文字是我自己写的,但是却未必不折不扣地表达 出我的观点因为文字既然要在公开的刊物上发表,地方 又是在国难前线的天津,写文章时便不得不考虑到地方的 环境和刊物的地位,尤其是报上的社评,文章既然要由报 馆负责,写文章的人便需忘掉了自己——王芸生 《芸生文存》第一集《自序》评论不是发表个人意见的文章,也不是报纸一种装 饰门面的空话,是报社对于社会中某一问题的主张,由一 人为之笔述。
要是没有这样一类人,聚成一部,共同研究 ,所作的评论,便只能代表作文的这一个人,不能代表全 报社,更说不上代表舆论了——郭步陶《编辑与评论》集体讨论是社论写作的基本制度新记《大公报》创办初期,由社长吴鼎昌、总编辑张季鸾 和总经理胡政之三人组成了社评委员会,共同研究时事问 题,商榷意见,决定主张,三人分别撰述,然后由张季鸾 整理和修改意见不统一的时候,由多数决定可以说,社评委员会是社论制度的雏形当今欧美国家各大媒体,也是通过社论委员会集体讨论的 方式,来决定社论的选题和写作倾向每天上午9点,在所有成员看完当天的晨报以及《纽 约时报》或《华尔街日报》之后,编委会就开会讨论那些 认为报纸应该加以评论的主题编委会成员根据新闻报道 内容和个人兴趣分配论题每次会议上,编委会成员都第一节:社论的制度性第一节:社论的制度性提出他们计划的论题,然后对每个论题进行讨论有些论 题激不起多少反响,而有些论题犹如投下了一颗原子弹, 有些论题需要投票才能确定编委会每周三次接待那些希 望在一些对他们利益攸关的论题上支持他们的来访者——康拉德·芬克《冲击力:新闻评论写作教程 》31页 国内的社论制作流程:日报以《新京报》为例:《新京报》每天发表两到三篇时 评性质的社论。
它的社论的选题流程如下:1,每天下午 五点左右召开新闻版组选题会,评论部人员参与,在第二 天准备刊出的新闻中选出评论的选题目标;2,下午六点 半左右召开社论委员会,在初选的评论选题当中按照第一节:社论的制度性重大性、象征性、关注度等标准对选题一个一个进行筛选 ,最终确定两到三个社论选题然后,根据选题涉及的知 识领域,确定是由本报评论员撰写,还是由特约评论员撰 写周报以《经济观察报》为例:1,每周由“社论助理”从当 周的新闻事件当中选出10至20个社论选题;2,社论委员 会在周四开会,逐条筛选社论的选题;3,选题确定后, 根据所需的知识和经验,确定由哪位记者或编辑撰写,当 晚就开始撰写社论;4,星期五报纸组版的时间,由总编 辑总几篇评论当中选出需要的社论,并决定社论的版面和 是否署名党报的非新闻性的社论选题,不是每一期都要刊出,时间第一节:社论的制度性相对自由和充裕,但是政策性很强,选题也要更加谨慎, 有时要经过上级党委的审阅,才能发表社论应该明确体现媒体对于新闻事件的立场在社论中常 使用“我们认为”、“我们确认”等词语举例1:1946年2月25日延安《解放日报》社论《重庆事 件与东北问题》一文(节选):我们与重庆学生一样关切中苏谈判与东北的现状和前 途,我们确认,只有确保中国(包括东北)领土主权的独 立完整,确保中苏两国在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基础上的友谊 关系之巩固和发展,才是中国与远东之福,否则便是中国 与远东之祸。
但是为了保障东北的领土主权与中苏的国际 友谊,我们必须首先认识事实的真相 第一节:社论的制度性举例2:2003年2月9日美国《纽约时报》就哥伦比亚航天 飞机失事发表的社论《遥远世界的召唤》前两段:哥伦比亚航天飞机悲剧性的损失正在使许多人产生疑 惑:人类是否能够在外层空间扮演一个有用的角色?人们 的争议远远超出了庞大的空间预算和航天飞机的修理费用 最难回答的问题是:人类对太阳系的探索是否应该仅仅 因为危险太大、费用太高而停止?我们的观点是:天空纯粹的吸引力和神秘感驱使人类 探索在我们地球经验之外的世界自然在我们人类天性中 安排了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渴求正是这些东西使我们人类 不可避免地继续在太空中冒险,即使今天不冒险,在将来 的某一个时期,也会这样做第一节:社论的制度性举例3:《新京报》2004年6月18日发表社论《我们为什 么反对“禁乞”》,对国内某些城市划定“禁讨区”的做法提 出了质疑和批评我们为什么反对“禁乞”(节选) (“禁讨区”问题系列评论之三)自北京市政协提出划定“禁讨区”的建议后,本报连 续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其实,自从去年北京地铁传出“ 禁乞”的消息,以及全国有些地方“禁讨区”风行之时, 本报曾先后发表几十篇评论表达不同意见。
我们对划定“禁讨区”提出不同意见,反对“禁乞” 背后所隐藏的行政权力的随意性以及行政权力的无限扩张 去年以来,国内部分城市都不约而同地设立了“禁讨区 ”,于是,一些为生存挣扎的人就被赶来赶去———赶出主干道,赶出商业区,被赶出文明都市这样的现象不 禁让人产生疑问,在没有经过民意广泛讨论,没有经过科 学论证,没有征求行政相对人———乞讨者意见的情况下 ,如此动用行政权力、动用国家机器对一个弱势人群采取 强制措施,这样的做法显然过于随意,显然涉嫌违背“以 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值得高度警惕这种权力之所以值得高度警惕,原因有两个:第一、 它直接剥夺了乞讨者个人的权利第二、它还威胁着和乞 讨者类似的弱势群体的权利这种权力一旦被随意和无节 制地扩张,其后果将非常可怕今天行政权力可以禁止乞 丐在主干道、商业区乞讨,明天它就可能禁止在城市的任 何一个大街小巷乞讨;今天行政权力可以禁止乞丐行乞, 明天它就可能禁止乞丐坐车,禁止他们在公共场所出现, 以防止“影响市容”———“权力若无节制,权利将第一节:社论的制度性无处栖身” 举例4:《北京青年报》2002年2月1日的社论《为什么“ 揪住”机场高价不放》,没有针对什么新闻事件发表评论 ,而是对于本报社的一些做法进行了解释说明,应该算是 非事件性社论。
为什么“揪住”机场高价不放洋快餐开始进入虹桥机场,不日还将落脚首都机场, 给人一种“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感觉 去年,本报就首都机场服务价格过高的问题做了系列 报道,并刊发了《有感于经济学家喝咖啡》和《“特殊场 所”的物价谁来管》两篇社评,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共鸣 几个月之后,国家计委发布了“首都机场餐饮价格监管有 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北京市物价部门加强对首都机场餐 饮价格的监管随后,首都机场开始了整改,新的租金计第一节:社论的制度性收办法也将在春节后出台正是在这种“气候”下,洋快餐 进军国内机场的步伐才突然加速我们一再报道首都机场的服务价格问题,并非要跟什 么人过不去,而是呼吁建立一种普遍有效的、公平的经济 制度,完善我们的经济环境,从而创造一个以人为本的生 活空间在市场经济的机制里,在公平、公正、透明等价 值得到广泛确认的时代,不应该还存在什么无视规矩的特 殊场所、特殊行业和特殊群体,不应该听任违反经济规律 和游戏规则的行为长期存在,不应该给价格欺诈、暴利、 不正当竞争以宽松的生存空间对于那些逾越游戏规则、 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一旦发现,都应该由管理机构予 以惩罚,这样才不会出现制度之外的“飞地”——正是出于 这样的信念,我们才“揪住”首都机场不放。
我们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人们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