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劝学全文今译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58.31KB
约4页
文档ID:47426433
劝学全文今译_第1页
1/4

1 劝学全文今译(贵州省福泉市第三中学孟信超整理)本文是《荀子》的第一篇全文比较全面地阐述了荀况的教育思想其基本 观点是;人的认识和才干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 教育和环境影响取 得的,是“善假于物”的结果,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在教学内容方面,把儒家 的《诗》 《书》 《礼》 《乐》 《春秋》作为主要科目;在学习方法上,主张领会要旨, 反对死记硬背,提倡“锲而不舍” 、 “用心一也”的精神;并提出了“青,取之于 蓝而青于蓝”、后来居上的观点;以及强调“隆礼” 、主张亲近贤良师友 ,等等 这些教育理论和教学原则,直到今天对我们仍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一、阐明学习可以使人增长知识才干,修养品性,全身远祸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r ó u)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gǎo )暴( pù ) ,不复挺者, 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l ì)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xǐng )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的譬如青颜料是从蓝草中提取出来的, 却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更冷木料很直符合墨线的标准,但把它熏烤弯曲可以做成车轮,它的弯曲程度能和圆规画的相合,即使再烘烤暴晒, 它也不再伸直了, 这是由于熏烤弯曲使它这样的啊。

所以木料受到墨线的弹划校正才能取直,金属制成的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才能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又能每天多次检查自己,那就会变得见识高明而行为也没有过错了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 xī ) ,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 hé )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 教使之然也 《诗》曰; “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所以不登上高高的山峰,就不知道天空的高远;不俯视深深的山谷, 就不知道大地的深厚;没有听到前代圣明帝王的遗言,就不知道学问的渊博吴国、越国、夷族、貊族的孩子,生下来啼哭的声音都相同,长大了习俗却不同,这是后天教养使他们这样的啊 《诗经》上说:“唉呀,你们君子啊,不要老是想着安逸 安于你的职位吧, 爱好正直的品行 神知道了这些,就会给你很大的福气精神修养没有比融化于圣贤的道德更高的了,幸福没有比无灾无难更大的了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qǐ )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yú )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我曾经整天地思索, 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往远处瞭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 但远处的人能看得见;顺风向呼喊, 声音并没有增大, 但听见的人觉得很清楚乘车马的人, 并不是善于走路,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坐船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泳,却能渡过江河 君子生性并非与一般人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ji ū) ,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ti áo) 风至苕折, 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 yè )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南方有一种鸟, 名叫蒙鸠, 它用羽毛做窝, 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芦苇的花穗上,风吹来,苇穗折断, 鸟蛋打破,小鸟摔死它的窝不是不完善,是窝所系的地方使它这样的西方有一种草,名叫射干,茎长只有四寸,由于生在高山之上, 而能俯临七百多尺的深渊它的茎并非能长到这么2 山之上,而临百仞(r è n)之渊木茎非能长也, 所立者然也 蓬 (pé ng)生麻中, 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 (ni è ) ,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zhǐ ) ,其渐之滫( xi ǔ )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 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高,是它所处的位置使它这样的蓬草长在大麻中, 不用去扶持它也是挺直的; 雪白的沙子混在黑土中, 就会和黑土一样黑兰槐的根就是有香气的白芷,如果把它浸在臭水里,君子就不再接近它, 百姓也不再佩带它它的本质并不是不美,而是被臭水使它这样的 所以君子居住时必须选择乡里,外出交游时必须接近贤士,这是防止自己误入邪途而接近正道的方法物类之起, 必有所始; 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 鱼枯生蠹(dù ) 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 chó u)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dì )张而弓矢至焉, 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 醯(xī )酸而蜹 (ruì )聚焉故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各种事物的发生,一定有它的起因;荣誉或耻辱的来临,必定与他的德行相应肉腐烂了就生蛆, 鱼枯死了就生虫 懈怠疏忽而忘记了自身,灾祸就会发生刚强的东西自然容易折断,柔弱的东西自然容易受约束一个人行为邪恶污秽,怨恨就会集中在他身上铺开的柴草同样放着,但火总是向干燥的柴草烧去;地面好像一样平整, 但水总是向低湿的地方流去。

草木按类生长,禽兽合群活动,万物都各自依附它们的同类所以箭靶一摆出来, 弓箭就向这里射来了; 森林的树木一茂盛,斧头就来砍伐了;树木一成荫,群鸟就来栖息了;醋一变酸,蚊子就汇集到这里了所以说话有时会招来灾祸,做事有时会招致耻辱,君子要小心自己的立身行事啊!二、阐明正确的学习态度是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kuǐ )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 qí j 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qi è )而舍之,朽 木 不 折 ; 锲 而 不 舍 , 金 石 可 镂(l ò u) 蚓( yǐn)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 xi è )八跪而二螯(á o) ,非蛇、蟺( shà n)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hūn )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 qú )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螣(t é ng)蛇无足而飞,鼫( shí )鼠五技而穷《诗》曰: “ 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故君子结于一也。

积聚泥土成了高山, 风雨就会在那里兴起;积蓄水流成了深潭, 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 一个人积累善行成了有道德的人,自会心智澄明, 而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积累起一步两步,就无法到达千里之外;不汇积细小的溪流,就不能成为江海骏马一跃, 不会超过六丈; 劣马跑十天也能跑完千里的路程,它的成功在于不停下脚步雕刻东西, 如果刻一下就把它放在一边,那就是腐烂的木头也不能刻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属和石头都能雕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也没有强壮的筋骨, 但它能吃到地上的尘土,喝到地下的泉水, 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八只脚两只螯,但如果没有蛇、 鳝的洞穴就无处栖身, 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所以没有潜心钻研的精神, 就不会有洞察一切的聪明;没有默默无闻的工作,就不会有显赫卓著的功绩人若走入歧路就到不了目的地,同时侍奉两个君主的人不能被任何一方所容纳眼睛不能同时看两个地方而全都看清楚,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全都听明白螣蛇没有脚却能飞行,鼫鼠有五种技能却陷于困境《诗经》上说: “ 布谷鸟住在桑树上,一心喂养七只小鸟那些善人君子啊, 仪表举止总是一个样仪表举止一个样啊,意志才能坚定不移 ” 所以君子学习时总是把精神集中在一点上。

昔者瓠(hù ) 巴鼓瑟而沈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m ò) 故声无从前瓠巴一弹瑟, 沉没在水底的鱼都浮出水面来听;伯牙一弹琴,车的六匹马都抬起头来咧着嘴听所以声音无论多么3 小而不闻, 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微小,也没有小得不被听见的,行动无论多么隐蔽,也没有隐蔽得不显露出来的宝玉蕴藏在山中,山上的草木都会滋润;深潭里生了珍珠, 潭岸就不显得干枯是不能坚持做好事而没有积累善行吧!否则,哪有不被人知道的呢?三、阐明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诗》、《书》、《礼》、《乐》、《春秋》等 儒家著作,学习时应善于向贤者求教,并善于教人学恶( wū)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 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 《诗》者,中声之所止也;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礼》之敬文也, 《乐》之中和也;《诗》 、 《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学习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终结?答案是: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从诵读《尚书》 《诗经》等经典开始,到阅读《礼经》为止;从学习的意义来说,是从做一个读书人开始,到成为圣人为止。

诚心积累, 长期努力,就能深入,学到老死然后才停止所以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有尽头的; 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 那么学习是片刻也不能丢的致力于学习, 就成为真正的人; 放弃学习, 就如同禽兽《尚书》,是政事的记载;《诗经》 ,是和谐的音乐所附丽的篇章;《礼经》,是行为规范的要领、具体准则的总纲所以学到《礼经》就到头了,这可以叫做达到了道德的顶点《礼经》的肃敬而有文饰,《乐经》的中正而又和谐,《诗经》、 《尚书》的内容渊博, 《春秋》的词意隐微,存在于天地之间的道理都包括在这些典籍中了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zhù )乎心,布乎四体, 形乎动静; 端而言,蝡( r ú )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 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 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秣傲,非也;囋(zà n) ,非也;君子如响矣君子的学习, 有益的东西进入耳中,记在心中, 贯彻到全身,表现在举止上; 所以他稍微说一句话,稍微动一动,都可以成为别人效法的榜样小人的学习, 只是从耳中听进去,从口中说出来 口、耳之间才不过四寸罢了,怎么能够靠它来完美七尺长的身躯呢?古代的学者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现在的学者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

君子的学习, 是用它来完美自己的身心;小人的学习, 只是把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 所以别人没问就去告诉的叫做急躁,别人问一件事而告诉两件事的叫做啰嗦急躁,是不对的;啰嗦,也是不对的;君子回答别人,就像回声应和原声一样学莫便乎近其人 《礼》、 《乐》法而不说, 《诗》 、《书》故而不切, 《春秋》 约而不速 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习没有比接近好老师更便利的了《礼经》、 《乐经》记载法度而未加详细解说, 《诗经》、 《尚书》记载旧事而不切近现实, 《春秋》文简辞约而不易迅速理解仿效贤师而学习君子的学说, 就能养成崇高的品德并获得广博的知识,也能通晓世事了所以说:学习没有比接近理想的良师益友更便利的了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 本仁义, 则礼正其经纬蹊(xī ) 径也若挈(qi è ) 裘领,诎 ( qū )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 、 《书》为之,譬之学习的途径没有比心悦诚服地受教于贤师更迅速有效的了,尊崇礼仪是其次的。

如果上不能对贤师中心悦服,下不能尊崇礼仪,而只是学些杂乱的知识、读通《诗经》、 《尚书》,那么直到老死, 也不过是个学识浅陋的书生罢了至于想要追溯先王的道德, 寻求仁义的根本, 那么遵行礼法正是那。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