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解《孟子》“举舜而敷治焉”之“敷”字摘 要:《孟子?滕文公上》“举舜而敷治焉”之“敷”字,历来注家纷纭,莫衷一是本文在详尽考察上古汉语“敷”字用法的基础上,认为“敷”应理解为“全面、普遍”,作状语修饰“治”关键词:《孟子》 敷 释义《孟子》记录了“亚圣”孟轲关于仁政、王道、德治等言论,作为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历来颇受重视自汉代至近代的经学家们通过注释词语阐述着微言大义,探讨其人本主义精神现在通行的注本主要有《十三经注疏》本、宋朱熹《四书集注》、清焦循《孟子正义》和近代杨伯峻《孟子译注》等名篇《滕文公上》中有孟子和许行弟子陈相之间的辩论:“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不登,禽兽?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对于“举舜而敷治焉”之“敷”字,历来学者的观点不尽相同,莫衷一是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三种:(一)敷,治也汉代赵岐注《孟子》云:“敷,治也持此看法的均依赵岐敷,治(依赵岐说),指治水土王力,2009)敷,也是治理的意思郭锡良,1998)。
敷(fū)治:治理‘敷’也是治的意思曹翠云,2010)(二)敷,布也宋代朱熹集注《孟子章句》时云:“敷,布也清代焦循正义《孟子》曰:“敷,分者敷之训布布,散也,散亦分也然则敷治即分治尧一人独忧,不能一人独治,故使舜分治之下文使益掌火,使禹疏河,舜又使益、禹等分治之也……治,犹理也《淮南子?原道训》‘夫能理三苗’,高诱注云:‘理,治也’二字转注《毛诗?小雅》,‘我?我理’传云,‘理分地里也’《礼记?乐记》云:‘乐者,通伦理也’注云:‘理,分也’理之训分,则治之训分盖赵氏以治释敷,即以理释敷,亦正以分释敷今人武建宇亦主此论三)敷,遍也杨伯峻在《孟子译注》中云:“敷,遍也,故舜典‘敷奏以言’,《史记?五帝纪》译作‘遍告以言’我们认为前两种看法有待商榷,而第三种看法比较合适,“敷”作“全面、普遍”解兹做如下申述:在古代汉语中将“敷”训为“治”的仅有“举舜而敷治焉”一例,属于孤例黎锦熙先生指出“例不十,不立法”显然,“敷”作“治”讲,缺乏足够的例证《汉语大词典》亦未设立这一义项今人沿用前人的注疏,并认为“敷治”为同义连用从表面上看似乎很有道理,实则不然焦循坚持“疏不破注”的原则,通过递训的方式将“敷”解释为“分”,实际上是对赵岐观点的引申,将“敷”训作“分”,未免有些牵强。
在古代文献当中,有许多“治”作“理”义解的,也有许多“理”训为“分”的,但是并不能据此推断“治”可解释为“分”武建宇虽没有“辗转训释”,但仍利用“敷”的初文“?”的义项,引申为“分布”,也是在维护赵岐和焦循的观点通过分析归纳《故训汇纂》《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对“敷”的解释,我们大致可以把“敷”的义项概括为:①治;②遍及、普遍、全面;③传布、宣布、分布、布散、区分;④铺叙、陈述、铺展;⑤施予、给予;⑥生长、开放;⑦通“傅”;⑧姓氏现在我们穷尽性统计先秦7部文献中“敷”的用例及各个义项的分布频率,“敷”的主流用法是义项②③④,《孟子》之“敷”字作“治”解属于孤例至于义项③的使用频率略高于义项②的原因是与《尚书》的文体有关,何况其中的很多“敷”字都作“普遍”解如:(1)翕受敷施,九德咸事《尚书?皋陶谟上》)(2)往敷求于殷先哲王《尚书?康诰》)例(1)《史记?夏本纪》异文作“翕受普施,九德咸事”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引《诗传》云:“?也”,并引赵氏注《孟子?万章》云:“普,?也”,认为“普与敷音义同”刘逢禄《尚书今古文集解》:“敷,训普”例(2)孙星衍引郑笺《诗?赉》篇云:“?也”,认为“敷求,?求也”。
王引之《经义述闻?书》:“敷,亦?也”《尚书?伊训》:“敷求哲人”《蔡沈集传》:“敷,广也”它书亦见“敷”异文作“普”如:(3)敷天之下,裒时之对《诗经?周颂闵予小子之什?般》)例(3)《孟子?万章上》作“普天之下”朱熹注:“普,?也俞樾《群经平议》在“敷佑四方”条目下指出:“敷之言?也”,并通过引《诗?般篇》和《孟子?万章》篇认为“敷、普文异义同”王引之《经义述闻?书》:“敷者,?也”再者,从行文角度来看,“敷”与“裒”对文同义以上三例“敷”都有“普遍、全面”义,从古音学角度来看:敷,滂纽,鱼部;普,滂纽,鱼部两者声韵相同,符合古音通假的前提条件敷”通“普”确有可能,音同义通我们再从文章大意来看,在“洪水横流,?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不登,禽兽?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的时代,尧一个人忧虑这些,于是选拔舜来全面治理舜从全局角度出发,统筹安排,抓住治理的关键,“使益掌火”,命令“禹疏九河,瀹济漯”“?汝汉,排淮泗”,经过益和禹各司其职的治理,最终“中国可得而食也”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敷”通“普”,乃“全面,普遍”之义,作状语修饰“治”这种用法在上古汉语中产生,中古、近代汉语沿用,直到现在,《汉语大词典》还收有“敷天、敷光、敷求、敷时”等。
如:(4)山经亟旋览,水牒?敷寻南朝宋?谢庄《自浔阳至都道里名为诗》)(5)佐予敷治,俗美?雍原佐予永清,三五是隆赵尔巽《清史稿?乐志三》)例(4)“旋”与“敷”对文同义,例(5)中“敷”亦应是“普遍”义,《大词典》把“敷治”看作是一个词,欠妥敷”和“永”均作副词,修饰后面的中心语笔者不揣鄙陋,对“敷”字妄加辨证,祈求方家正之参考文献:[1]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9.[3]郭锡良.古代汉语(下)[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4]曹翠云.民族院校古汉语读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5][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6][清]焦循.孟子正义[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7]武建宇.古汉语字义疏证三则[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09,(3).[8]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8.[9]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10]杨锺贤,郝志达.文白对照全译史记(第一卷)[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11][清]孙星衍撰.陈抗、盛冬铃点校.尚书今古文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6.[12][清]刘逢禄.尚书今古文集解[M].江阴:南菁书院,1888.[13]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故训汇?[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4]续修四库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5]汉语大字典[Z].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6.(王红 冯青 海口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571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