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三讲 用爱换爱

新**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9.74KB
约6页
文档ID:410178098
第三讲 用爱换爱_第1页
1/6

第三讲 用爱换爱——儒家的“仁”学思想与处世要求儒学是一种伦理型的人学,讲述如何做人和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仁”学思想是儒学的 核心与特质,研究儒学必须首先抓住这一核心与特质仁”学在儒学所有学问中,代表着 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方向,蕴含着较多的人道主义和民本主义成分,成为儒学中最值得继承 和发扬的部分本节课我们将重点探讨儒家“仁”学思想的内涵,揭示其用爱换爱的真谛 并就其主要的处世要求简单地给大家介绍几条一、儒家的“仁”学思想(一)“仁者爱人”——儒家“仁”学思想的基本内涵 儒家学说的核心为“仁”,已为人所共知,孔子创“仁学”,他自己列举了“仁”的种 种情况,“仁”在《论语》中出现100 多次,而“仁”的确切解释是什么,我们应该首先搞 明白疏理孔子言论,直接论述“仁”的有许多处,但真正触及到“仁”的“体”或内涵的 是——“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可以说,“仁者爱人”,是儒家“仁”学思想的基本或根 本内涵爱人”怎么讲?我以为全面的理解有两层意思:主乎心者与人为善,付诸行动则注 意处理好人际关系这既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根本宗旨,也是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最根本的道 德要求我们知道,伦理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特有的道德现象的学问,实际就是研究如何处理 人际关系的学问,人际关系自然是以二人关系为基点的,基于此,它可以是三人关系,四人 关系,多人关系,人与集体的关系,人与国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包括人与自然的 关系。

考察“仁”的本源,《说文》:“亲也,从人二按照《说文》训释的体例,整个解释 都是讲“仁”的意义,“亲”讲概括义,“人二”讲造字原则属六书中的会意,它揭示“仁” 的本义结合儒家对“仁”的阐发与《说文》对“仁”的训释,可以将儒家倡导的“仁”定 义为:用真心的爱,去处理好人际关系二)“如何爱人”—— 儒家“仁”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如上所述,儒家“仁”学思想的基本内涵就是用真心的爱,去处理好人际关系那么, 怎么才算是真心的爱?怎样才能用真心的爱处理好人际关系?对此,儒家“仁”学也提出了 诸多的方法论问题,这些方法论同时就是儒家“仁”学思想的基本道德原则与要求人际关 系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互动性,人际关系的具体情形往往是彼此 或大家互动的结果儒家认为,要处理好人际关系,首先得着眼于自身一方只有自己具有 良好的道德素养和人格力量,才可能有效地实现与他人的和谐关系因为求得与他人的人际 关系的和谐,靠的是心德感化,道德规范,而不是靠乞求、迁就与其它,那自己内在的道德 修养和外在的道德行为的形象塑造就显得特别重要所以,儒家就首先强调修身,儒家如此 地看重修身,骨子里考虑的是修身对协调人际关系的主导作用和富于渗透力的影响。

孔子明 确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这正是看到了道德在人际 关系互动中所具有的巨大影响力量1.“忠”、“恕”的基本原则 修身如此地显得重要,但修身不是目的儒家修身的目的,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 也即是最大限度地处理好社会性的人际关系儒家认识到处理人际关系的心理基础是力求人 与人之间的心意感通,即以心换心可以这样说,儒家倡导的“仁”,是严于律己,宽以待 人的,凡涉及自我审视时,总是将别人也考虑进去仁”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曾 子说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无论是“忠”是“恕”,都包容着自己与他人 的关系严于律己的“忠”,要求以至诚之心帮助别人进取和向善,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己 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宽以待人的“恕”,要求为别人着想,不为难人, 这就是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儒家正是以“忠”、“恕”为两个支撑 点,建构起“仁”的思想体系其中心思想,是要处理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种种人际关系1)“忠”的含义《说文解字注》:“忠,敬也,尽心曰忠心”位于“中”者为“忠”,“中者,不偏不 倚”,“中正之心、诚实不欺之心”即为“忠”。

指的是爱人就要对人竭心尽力,诚实负责, 它的涵义,有忠诚、忠实、忠信、忠厚等思想道德品质,实际就是儒家所提倡的人之为人的 社会责任和义务的道德自觉一般地说,对人忠,是儒家提倡做人应有道德规范和起码的道 德要求,先秦儒家的“忠'道主要反映在两大方面:其一,在反映君臣之间的上下级关系方面,孔子明确地表达了君臣之间相互关系中地位 低下者的臣要“忠君”、“尊君”,“忠”是臣对君的道德义务或责任鲁定公对臣下指挥不灵, 向孔子请教:“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八俏》)(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 臣忠,十者,谓之人义《礼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孟了 •月泰文公》在这一层含义上理所当然包含着热爱国家、忠于国家的道德要求先秦儒家“忠”道的另一个基本内容是反映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伦理要求,就是人与 人之间要诚实可信、可靠,是一个人良好道德修养的表现孔子一再告诫弟子要“与人忠”, 曾子就经常反省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一个品学兼优的谦谦君子, 为人应该“主忠信” “敬事而信” “谨而信”(《论语•学而》)“忠”与“信”紧密相连,孔子曾强调:“忠信,礼之本也。

即是把它视为伦理道德 的根本信”较易理解,诚实不欺是也,“忠”也是最常见的字眼,“忠”的原意是指氏族 祭祀本旗图腾或先王先公时的肃穆起敬包括外在的恭敬态度和内心的真诚崇拜后来由人 神关系引伸到人际关系,即与人相处要真诚,而且要“为人谋”(为他人作奉献必须尽心尽 力),这原是一种广泛的与人为善的处世意识2) “恕”的含义“恕”可解释为“如”字和“心”字,也就是“己心”如“人心”,将“己心”与“人 心”相互对照,相互比附,视“人心”如“己心”,也就是以善待自己的方式和态度善待他 人,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将心比心,其哲学基础或合理性根据就是“性相近”的“人同此心, 心同此理”这正如孔子所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见,要实现“仁者”境界,成为 “仁人”,首先必须在人与人之间的实践交往关系中,通过“心”与“心”的相互关照,心 灵和心灵的相互感通,以“己心”度“人心”,以善待自己生存、生命、生活的态度和方式 善待他人的生存、生命和生活这种换位思考的道德论证方式也就是情感外推、情感互动的 前提在此,“己心”与“人心”能够相互感通、相互比附、相互度量,“己心”和“人心” 可以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理发事件)(3) “忠”、“恕”的关系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庸章句》中解释说: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宋代儒家 认为,“忠”“恕”是不可分割的,作为“爱人”的“仁”的支撑架构或逻辑架构,“忠”是 “恕”的前提,没有“尽己之心”的“忠”,便没有“推己及人”的“恕”, “恕”由“忠” 出,同时也体现出“忠” 朱熹的弟子陈淳对此作了这样的概括:“大概忠恕只是一物,„„ 盖存诸中者即忠,发出外来便是恕。

„„故发出忠的心,便是恕的事;做成恕的事,便是忠 的心《北溪字义•忠恕》)由此可见,“忠”是“仁”学对人们“爱人”的道德要求“恕” 是人们对“仁”学“爱人”的道德落实,“仁”的思想内化为“忠”,外显为“恕”,知行统 一,学以致用是儒家伦理的实践品格2.“忠”、“恕”的基本要求从孔子关于忠恕之道的言论中,我们至少清楚地看出两点:第一,孔子所倡导的忠恕之 道是同他的“仁”学思想紧密相联的仁”是孔子整个学说的核心,这贯穿在孔子整个学 说的各个方面,其基本精神乃是“仁者,爱人”,而忠恕之道又是他学说中“一以贯之”的 东西,这就不难看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孔子的忠恕之道乃是他的“仁”学思想的具体 化,作为“仁之方”,忠恕之道包含着两个相互联系而又层次递进的要求:从消极方面讲, 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从积极方面讲,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 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前者是要求人们能够将心比心,对于不愿别人损害自己的思想 和行为,自己也不应当以这种思想和行为去损害别人;后者是要求人们能够视人犹己,由自 己之心去理解、推知他人之心,去积极地利人、助人在儒家看来,人们行仁爱,讲道德, 不止是为了独善其身,更重要的是要能“兼济天下”,要在成人中去成己。

因此相比而言, 在这两者之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乃是基本的、起码的要求,而“己欲立而立人,己 欲达而达人”则是更高层次的要求,这对践行仁的道德,实现自身的道德价值,完善自己的 人格,才是更为重要的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基于“仁”,出于“爱”,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首先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 在家无怨《论语•颜渊》)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论语》就是孔子回答弟子的语录,“学问”其 实就是勤学好问,刘子曰“勤学之,好问之,不亦学问乎?”孔子好学,很有学问时还不耻 下问,我们要想有“学问”,一定要不耻上问,好吗?)作为人,往往都有十分复杂的社会关系,人们在复杂的社会关系往往承担着不同的角色, 这种不同的角色划分,实际上就是人们的不同的社会定位,人们的不同的社会定位使人有了 你我之别,“人”“己”之分,有了利益的不同和矛盾要想使人际关系“和而不同”,即在 利益不同和矛盾的基础上能够和谐有序,孔子提出了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换位思考”的 伦理方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无独有偶,西方文化的先哲们也产生了同样的思想, 柏拉图:“May I do to others as I would they would do unto me.”长期以来,“你想让别人怎么 对待你,你就怎么样对待别人”的格言在西方基督教伦理学中被称为道德金律,可见,这一 原则在人们伦理关系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意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着最基本的将 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换位思考”的自律精神与平等意识,待人如己,以对待自己的行为作 为对待他人的行为范式,这就比较容易沟通人际、和谐人际,进而使人际关系形成一种良性 互动相反,将己所不欲强加于人,往往会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矛盾甚至冲突智者箴言:把自己当别人;把别人当自己;把别人当别人;把自己当自己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朴素的人道思想出发,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不把自己不 能接受的东西强加于人当然,更不以别人的痛苦来换取自己的欢乐这是一种非功利的道 德的自我完善然而,“恕”并不就此止步,它还追求一种更积极、更现实和带功利目的的 内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反映了儒家处世意识的深刻智慧人生可以通过 自我的个人努力、个人奋斗去“立己”、“达己”,但离不开的一个重要的社会条件就是“人 立”、“人达”,试想一下,在一个愚昧无知、贫穷落后、罪恶丛生、两极分化过分悬殊的社 会里,有谁能真正地“立”起来、“达”起来?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到了共产主义 社会,一个人全面发展是其他人全面发展的条件。

故事:一个农民搞到一个玉米良种,第一 年试种,获得大丰收,别人都向他求种子,„„国际关系也有类似的情形,尤其是在经济 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睦邻、安邻、富邻”等深刻地体现着 出中国“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传统文化底蕴三)爱人如何?——儒家“仁”学思想的伦理目的伦理的目的实际就是通过伦理的实践活动要达到的伦理结果儒家主张以仁爱之心,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术去处理人际 关系,首先可以达到一个关系融洽、人际和谐、互助友爱、道德文明的公序良俗,这是其。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