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仿真

aa****6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17MB
约20页
文档ID:39202317
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仿真_第1页
1/20

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仿真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仿真------------作业三作业三利用 simpowersystems 建立三相全控全控整流桥的仿真模型输入三相电压源, 线电压 380V,50Hz,内阻 0.001 欧姆可用“Universal Bridge”模块 一、带电阻负载的仿真负载为电阻 1 欧姆仿真时间 0.2s改变触发角 alpha,观察并记录 alpha=30 90 120 度时 Ud、Uvt1、Id 的波形并画出电路 的移相特性 Ud=f(alpha) 仿真模型如下所示:A.alpha=30 时 直流侧电压 Ud,记录此时电压值为 493.5V(最小分度为 0.01s)直流侧电流 Id(最小分度为 0.01s)晶闸管 T1 的电压 Uvt1(最小分度为 0.01s)B.alpha=90 时 直流侧电压 Ud,记录此时电压值为 65.55V(最小分度为 0.01s)直流侧电流 Id(最小分度为 0.02s)晶闸管 T1 的电压 Uvt1(最小分度为 0.01s)C.alpha=120 时 直流侧电压 Ud,记录此时电压值为 0.00177V(约为 0V) (最小分度为 0.01s)直流侧电流 Id(最小分度为 0.01s)晶闸管 T1 的电压 Uvt1(最小分度为 0.01s)画出电路的移相特性 Ud=f(alpha)。

(记录数据表格如下)触发角 alpha(度)输出平均电压0493.710507.5 20506.2 30492.7 40475.9 50462.6 60416.4 70224.8 80129.5 9071.651000.004431100.00237 1200.00169移相特性曲线如下所示:实验结果分析:由仿真波形得知,当触发角小于等于 90°时,由于是纯电阻性 负载,所以 Ud 波形均为正值,直流电流 Id 与 Ud 成正比,并且电阻为 1 欧姆, 所以直流电流波形和直流电压一样随着触发角增大,在电压反向后管子即关 断,所以晶闸管的正向导通时间减少,对应着输出平均电压逐渐减小,并且当 触发角大于 60°后 Ud 波形出现断续而随着触发角的持续增大,输出电压急 剧减小,最后在 120°时几乎趋近于 0对于晶闸管来说,在整流工作状态下其 所承受的为反向阻断电压移相范围为 0~120二、1、带阻感负载的仿真 R=1 欧姆,L=10mH,仿真时间 0.2s不接续 流二极管改变触发角 alpha,观察并记录 alpha=30 60 90 度时 Ud,Uvt1,Id 的波 形并画出电路的移相特性 Ud=f(alpha)。

仿真模型如下所示:A.alpha=30 度时, 直流侧电压 Ud,记录此时电压值为 493.7V(最小分度为 0.01s)直流侧电流 Id(0.01s)晶闸管 T1 的电压 Uvt1 (0.01s)B.alpha=60 时, 直流侧电压 Ud,记录此时电压值为 415.4V(最小分度为 0.01s)直流侧电流 Id(最小分度为 0.02s)晶闸管 T1 的电压 Uvt1 (最小分度为 0.01s)C.alpha=90 时, 直流侧电压 Ud,记录此时电压值为 101.0V(最小分度为 0.005s)直流侧电流 Id(最小分度为 0.01s)晶闸管 T1 的电压 Uvt1 (0.01s)画出电路的移相特性 Ud=f(alpha)(记录表格如下) 触发角 alpha(度)输出平均电压0493.2 10510.8 20506.4 30492.4 40486.2 50465.3 60415.8 70298.6 80191.3 90100.4 10040.54 11011.33 移相特性曲线如下所示:实验结果分析:对于阻感性的负载,当触发角小于 60°时,整流输出电压波形 与纯阻性负载时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阻感性负载直流侧电流由于有电感的 滤波作用而不会发生急剧的变化,输出波形较为平稳。

而当触发角大于等于60°小于 90°时,由于电感的作用,延长了管子的导通时间,使 Ud 波形出现负值,而不会出现断续,所以直流侧输出电压会减小,但是由于正面积仍然大 于负面积,这时直流平均电压仍为正值当触发角大于 90°时,由于 id 太小, 晶闸管无法再导通,输出几乎为 0工作在整流状态,晶闸管所承受的电压主 要为反向阻断电压移相范围为 0~902、当触发角为 30 度时,从第六个周期开始移去 A 相上管的触发脉冲,观 察并记录移去触发脉冲后 Ud,Uvt,Id 的波形并分析故障现象 直流侧电压 Ud(最小分度为 0.02s)直流侧电流 Id(最小分度为 0.02s)晶闸管 T1 的电压 Uvt1 (0.02s)实验结果分析:当移去 A 相上管的触发脉冲后,A 相上管不能正常的导通,这 就使得 C 相上管所加电压仍为正向电压而无法正常的关断,持续导通一段时间 后,B 相电压变为正,C 相上管立即关断,随后 B 相触发脉冲到来,B 相正常 触发导通,再后来 C 相正常触发导通对于 T1 管来说,由于不能正常的导通, 所以,其输出电压在当应该为交替的相电压,而不会出现导通时那样持续一段 时间为 0。

对于输出直流电流来说,由于有一相不能正常的输出,所以会使其 平均值减小,并且出现较大的波动三、带阻感负载的仿真 R=1 欧姆,L=10mH仿真时间 0.2s接续流二极管改变触发角 alpha,观察并记录 alpha=30 60 90 度时 Ud,Uvt,Id 的波形并画出电 路的移相特性 Ud=f(alpha) 仿真模型如下所示:A.alpha=30 度时; 直流侧电压 Ud,记录此时电压值为 441.2V(最小分度为 0.01s)直流侧电流 Id(最小分度为 0.02s)晶闸管 T1 的电压 Uvt1 (最小分度为 0.01s)B.alpha=60 度时; 直流侧电压 Ud,记录此时电压值为 10.3V(最小分度为 0.01s)直流侧电流 Id(最小分度为 0.005s)晶闸管 T1 的电压 Uvt1 (最小分度为 0.01s)C.alpha=90 度时; 直流侧电压 Ud,记录此时电压值为 69.22V(最小分度为 0.01s)直流侧电流 Id(最小分度为 0.02s)晶闸管 T1 的电压 Uvt1 (最小分度为 0.01s)画出电路的移相特性 Ud=f(alpha) (记录数据表格如下) 触发角 alpha(度)输出平均电压0501.9 10502.5 20473.5 30442.2 40390.4 50327.3 60251.4 70179.1 80115.2 9069.22 1000. 1100. 1200. 移相特性曲线如下所示:实验结果分析:由于是阻感性负载,所以电感能够使电流输出平稳;在没有续 流二极管的情况下,晶闸管的导通时间得到延长,而当加入续流二极管后,电 流通过二极管续流,二极管续流功率损耗较小,这时输出电流相对来说就较不 加续流二极管时要小,而输出电压相对来说却要大些。

四、带反电动势负载 将负载改为直流电源 E=40V,R=2 欧姆接平波 电抗器 Ld=10mH,观察并记录不同 alpha 时输出电压 Ud 和 Id 的波形 仿真模型如下所示A.alpha=30 度时; 直流侧电压 Ud(最小分度为 0.01s)直流侧电流 Id(最小分度为 0.02s)B.alpha=60 度时; 直流侧电压 Ud(最小分度为 0.01s)直流侧电流 Id(最小分度为 0.02s)C.Alpha=90 度时; 直流侧电压 Ud(最小分度为 0.02s)直流侧电流 Id(最小分度为 0.02s)实验结果分析:由于有反电势的作用,直流侧输出电压相对于之前,会在原来 的基础上减去一个反电势输出,所以平均输出电压减小 40V,相对的输出直流 电流也在原来的基础上减小由理论的计算可以知道,当触发角=86.5°时输出 直流电压近似为 40V,这时晶闸管两端电压没有达到导通要求,所以这时输出 电流近似为 0随着触发角的增大,输出电压越接近 40V,输出电流也更接近 于 0五、交流侧电抗的影响直流侧为电阻负载,1 欧姆交流侧串联 0.1mH电感,观察记录直流电压、交流电流和整流器出口的交流电压波形,计算直流 电压降落值。

仿真模型如下所示:(30 度为例)直流电压 Ud(最小分度为 0.01s)交流电流 Id(最小分度为 0.02s)整流器出口的交流电压如下:由仿真结果记录:直流侧平均电压 Ud=412.5V; 而由实验一得到的交流侧纯阻性负载时,Ud=493.3V 故电压降落为 75.6V 实验结果分析:把所有交流侧的电感都折算到变压器的副边,用一个集中的电 感 Lb 来代替,当然,它主要表现为整流器变压器每相的漏感,这样,由于 Lb 阻止电流的变化,使晶闸管或整流管的换相都不可能瞬时完成;因而在换相过 程中会出现两条支路同时导通的所谓重叠导通现象,也就必然产生不同于前面 分析的特殊问题由于重叠的影响,整流输出电压产生了换相压降,换相压降 正比于负载电流 Id,这相当于整流电源内增加了一项内阻 Rc;但应注意,内阻 Rc 区别于欧姆电阻的是,它并不消耗有功功率。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