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小学五年级经典民间故事大全 民间故事传闻有哪些 经典有内涵的民间故事 经典的中国民间故事10篇 中国民间故事大全精选5篇 经典民间故事1 武松在离景阳冈不远的酒店里,喝下了十八碗酒,倒提着哨棒,脚步不稳地正想向景阳冈走去店家追出来喊道:“走不得!走不得!最近冈上有只老虎,已经损害了二三十条人命武松听了,笑了笑说:“你休来吓我,便真个有,我也不怕!” 武松乘着酒兴,大步走到景阳冈下,望见一棵大树,刮去了一块树皮,上面写着两行字:“最近景阳冈出现了老虎,凡是来往行人,在中午时分成群结队过冈武松看了,笑着说:“这准是酒店老板吓人的玩意儿,好让人们到他酒店住宿我怕什么!”于是,对告示束之高阁,照旧拖着哨棒走上山冈 走不到半里路,望见一座破庙庙门上贴着一张县衙门的布告武松看了这才信任有虎他本想转身回去,但迟疑了一会儿,还是自言自语:“怕什么!既然来了,倒要上去看看 这时候正是初冬,昼短夜长,天很快就黑了武松一路上并没有发觉什么,又喃喃自语:“明明是人们自己胆怯 ,不敢上山,哪里有什么老虎!” 武松走了一阵,觉得酒力发作,浑身燥热,便一手把胸前的衣服放开,直朝乱树林子走去。
他望见一块非常光滑的大青石,板爽性把哨棒放在一旁,正想要躺下入睡,突然刮起了一阵狂风,接着“扑”的一声,从乱石丛林后面跳出一只吊睛白额的猛虎来武松不由“哎呀”一声,赶忙从青石板上翻身下来,拿起了哨棒,闪在一旁那老虎又饥又渴,两只前爪在地上轻轻一按,朝着武松纵身扑来武松吃了一惊,出了一身冷汗,酒也醒了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老虎扑过来,只一闪,就闪在老虎背后老虎往背后看人是很困难的,于是便把前爪搭在地上,腰身一掀,掀了起来武松又一闪,闪在一边老虎没有掀着武松,大吼一声,就像半空里打了个霹雳,震得地动山摇接着它倒竖起铁棒似的尾巴一扫,武松连忙又闪在另一旁原来老虎伤人,就是这一扑、一掀、一扫;这三下子不成,气焰也就减了大半 那老虎没扫着武松,又大吼一声,一兜扑了过来武松见那老虎转回身扑来,于是双手挥起哨棒,用完全身力气,从半空中劈下来只听见“啪”的一声响,竟把一根手臂般粗大的树枝劈了下来原来武松打得慌了,没打着老虎,却打在枯树上,那条哨棒折成了两截,只剩半截拿在手里老虎更急了,咆哮着,张开大口又扑过来武松一跳,退了十几步远那老虎两只前爪正好落在武松跟前武松爽性把手里的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手就势抓住老虎的头皮用劲往地上按。
老虎舍命挣扎,武松用脚朝老虎脸上、眼睛乱踢老虎疼得吼叫着,身子底下扒起两堆黄土,扒成了一个坑武松把老虎的嘴按到黄土坑里,又乱踢了一阵子那老虎已没多大气力了这时,武松左手紧紧地按住老虎,右手举起铁锤般的拳头,用完平生之力只顾打打了六七十拳,老虎眼里、嘴里、鼻子里、耳朵里都喷出鲜血来,只剩下了一口气,再也动弹不得了 武松担忧老虎不死,找到那根断了的哨棒,又打了一阵眼看老虎连气都没有了,这才扔了哨棒,过冈去了 经典民间故事2 乾隆皇帝游江南,其实并不是真心游山玩水他只怕江南百姓造反,特意借个游山玩水的名义,到江南来探听消息,察看虚实 那时,杭州南屏山净慈寺有个和尚,叫诋毁这和尚不讲究诵经打坐,专喜爱争论天下大事要讲便讲,要骂便骂,毫无顾忌只因他讲得有理,骂得好玩,所以老百姓都喜爱亲近他 乾隆皇帝到了杭州,听说有这么个和尚,他眉头就打起个疙瘩,心想:这老和尚取这么个怪名号,必定是个隐迹山林的明朝遗老,不守本份的人我倒要去听听他究竟毁些什么于是,他便换上一身蓝衫,拿把描金折扇,扮成秀才模样,一摇一摆地去游净慈寺,指名要会会诋毁和尚 诋毁和尚从寺里出来,乾隆皇帝见了他,便问道:“老师父就是诋毁和尚吗?” 诋毁和尚回答说:“不错,我就是诋毁和尚,诋毁和尚便是我。
乾隆皇帝又问:“老师父是从小出家的呢,还是半路出家的呢?” 诋毁和尚说:“我吗,是半路出家的秀才你问我这些做啥?” 乾隆皇帝没得话讲了,眼光一扫,望见和尚身上那件千补百衲的破袈裟,便说:“听说老师父是个有德行的高僧,为啥穿这丝瓜筋一般的破衣衫呀?” 诋毁和尚笑道:“我年轻的时候,也穿过锦绣的衣衫哩!后来那锦绣衣衫被野狗撕碎了,我就做了和尚,穿起这破麻皮的袈裟来啦!不过我穿的虽然破烂,心术可是正的不比那些着官服的老爷,看起来富丽堂皇,暗地里男盗女娼 乾隆皇帝当头挨了一闷棍,又发作不出来,心里恨恨地想:这诋毁和尚,果真名副其实!总得找个岔子,好狠狠地办他的罪他肚皮里打着恶算盘,面孔上堆起假笑,叫诋毁和尚领他进寺去耍子 他们进了净慈寺山门,见旁边的人在劈毛竹做香篮乾隆皇帝眼珠一转,顺手捡起一块劈开的毛竹片,把青的一面朝着诋毁和尚,问道:“老师父,这个你们叫什么呀?” 诋毁和尚说:“这个叫竹皮 乾隆皇帝把毛竹片掉转个面,将白的一面朝着诋毁和尚,又问:“老师父,这个叫什么呢?” 诋毁和尚道:“这个吗,我们叫它竹肉 乾隆皇帝皱起眉头苦笑道:“好个簇新的名称哪!” 诋毁和尚打个哈哈说:“老客人呀,如今这世道变啦,名称也得跟着变哩!” 乾隆皇帝吃瘪了,只好闷声不响。
原来当时正在大兴文字狱,特地找岔子杀人假如诋毁和尚照着老称呼,把毛竹片青的一面叫篾青,把白的一面叫篾黄,就会被乾隆皇帝抓住小辫子,诬他要“灭清”、“灭皇”,杀他的头乾隆皇帝拿毛竹片问诋毁和尚,就是想找他一个岔子的 乾隆皇帝进大雄宝殿去拜过如来,又到罗汉堂看了佛像最终,他们来到香积厨 香积厨就是寺院里的伙房乾隆皇帝东张西望,见灶下歇着一担豆芽菜偏巧这时窜过来一条小狗,扯起后腿在豆芽菜上撒了一泡尿乾隆皇帝看在眼里,就问:“老师父,这豆芽菜算不算干净的东西?”诋毁和尚说:“豆芽菜水中生,水中长,当然是最干净的东西啦!” 乾隆皇帝鼻吼里哼了一声,说:“有狗尿浇在上面,怎么还说它是干净的呢?” 诋毁和尚呵呵大笑:“俗话说,眼不见为净,耳不听为真你望见只当不望见,岂不就干净了吗?这点小事,何必如此仔细呢!譬如有的人,日日夜夜挨天下百姓咒骂,但他却装作没听见,还厚着脸皮自吹自擂,说自己是圣人哩!” 乾隆皇帝听了这话语,气得火冒三丈,但怕泄露身份,不好发作心想再找个岔子,一时却想不出题目正在犯难,猛听得厨房后门外有个小贩在高声叫卖:“茶叶蛋要喔?茶叶蛋罗!”他灵机一动,说肚子饿了,就借买茶叶蛋的机会,灰溜溜地从后门溜走了。
经典民间故事3 在女山湖北十余里,有一座山,三峰相连向北延绵十余里,远远看去,形似山字,气概宏伟,林木茂密,草场广袤,四周村民常年在此放牧 传闻当年杨二朗担山撵太阳,最终一个瘸腿的太阳因奔跑不动,躲在这山下,由此被称作避阳山山上盛产一种叫紫柴胡的中草药,每年夏秋之际,各地药农中有人叫它紫阳山,顺口又好记,久而久之,紫阳山就这么被叫开了 这紫阳山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相传至今 淮河两岸农家有大清早拾粪的习惯这年初冬的一天清早,天刚蒙蒙亮,紫阳山下小朱庄的朱老汉背着粪箕、挟着粪铲和平常一样庄前庄后的拾粪突然,望见紫阳山半山腰不断闪着金光,远远看去像是有位女子在赶驴推磨朱老汉纳闷,这一大清早谁家女子在半山腰推磨呢?不由向闪光处走去走了好大一会,才近得跟前原来是一位貌若天仙的年轻女子赶着一头晕身闪为光的大马拉磨,磨眼上一小堆黄豆朱老汉在一旁看得眼发花,那女子见朱老汉盯着磨盘傻看,没有吱声,只是朝老汉笑了笑,算是打了招呼,便顺手舀了一瓢黄豆给朱老汉朱老汉忙撩起长袍接着,顺手将长袍一角掖在腰带上那女子接着埋头干活,再不搭理朱老汉朱老汉谢了一身,转身回村去了 回到家,他把刚才见到的奇事和家里人一说,谁也不信任,认为他是编故事逗大家。
朱老汉急了,生气地说:不信,你们看我兜里的黄豆朱老汉拽下掖在腰带上的长袍一看,里面还剩有几粒,因为朱老汉一起先就没把黄豆当一回事,一路走来基本上掉光了儿媳眼尖手快伸手抓了一粒,一看黄豆金光闪闪,惊叫起来:妈呀,是金豆子!这一叫,全家人都围了过来看,齐说:是金豆子于是都弯下身在地上找豆子来,找了半天,一共只有八烂豆子儿子问老汉:那仙女给你多少豆子?朱老汉说:给了一瓢,我的天哪,都掉在跑上了老伴和儿媳同时叫了起来:快回去找 朱老汉全家一齐出动,睁大眼睛弯着腰顺着朱老汉回家的路找起了金豆子村里人不知朱老汉一家发什么神经病,一问才知找金豆子,也都一同跟着找可是这么多人从村口始终找到山上也没找着一粒金豆子,也没望见仙女拉金马磨金豆子大家都怀疑朱老汉讲的事是假的,可是朱老汉的确有八粒金豆子以朱老汉的家底子哪能有什么金豆子呢? 朱老汉遇着仙女得了金豆子的故事,不胫而走,传遍了十乡八镇从那时起,每每天不亮就有许多人往紫阳山上跑,但谁也没有再遇上仙女拉金马磨金豆子的美事 紫阳山下的紫阳镇有个姓范的老财主,贪得无厌,听到这金豆子的事,就一心想得到金马、金磨、金豆子他派人昼夜看管山间,不准任何人上山,连放牧的牧童也不准上山,还经常亲自由山上看管。
一天,正值这范老财亲自守山,半夜里,突然乌云翻滚,雷电交加,大雨滂沱,他躲在一道山崖下他的眼圆睁睁凝视着四周,突然一道闪电照亮夜空,半山腰现出一个一丈见方的大洞,洞中金光闪闪,一个美貌的女子端坐在金磨前,一匹高大的金马拉磨,磨着金豆子范老财忽然来了精神,不顾一切舍命向山洞奔去冲进洞里伸手去拉那匹金马这时一声巨响,山动地摇,一块巨大的石头从天而降,堵住洞口从今,人们再也没见到范老财 经典民间故事4 大名鼎鼎的包拯,是北宋一位刚正不阿、断案如神的清官 包拯喜爱书法,对书法艺术也颇有造诣 有一次,包拯被调到端州做地方官,这里的端砚特别出名 他到任不久,便听说历任地方官员借进贡端砚为名盘剥百姓,砚工苦不堪言 为了弄个原委,一天包拯穿上便服,去砚工最集中的村子了解状况 包拯进了村,就听见一间小茅棚里传来“叮叮当当”的声音,砚工们正在凿砚坯、刻图纹 只见砚工们个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他们边工作边埋怨官府要砚多却付钱少 回到衙门,包拯马上找来经办贡砚的书吏张考文这人专用端砚贿赂上司,博取主子的欢心 他一听包拯问起端砚的事,便奉上一个优质砚台,并讨好地说还有更多的好砚台要送给包拯。
原来按规定,端州每年只向朝廷进贡十块贡砚,而地方贪官私自增加数目,中饱私囊,害苦了砚工 包拯越想越气,脸色铁青,把张考文送上的端砚“砰”的一声摔在地上 张考文吓得出了一身冷汗,才知道“包青天”果真铁面无私,于是跪地叩头求饶 包拯这回可纳闷了:莫非手下人背着自己私受贿赂,藏于船上?他立刻把大家召集起来查问大家都说没有私藏 包拯让他从实交代,张考文不敢隐瞒,便如数家珍地把历年来贪官劣绅贪污勒索的实情招认出来 包拯据此特地出了一份告示,规定不得随意增加贡砚数目,不准克扣砚工的工钱百姓们兴奋极了 包拯离任时,端州男女老幼都来码头送行许多人携物相赠,都被包拯一一谢绝了 官船在一片赞扬声中顺江而下,不久就到了羚羊峡风和日丽的天空突然乌云翻滚,浊浪排空 包拯感到事有蹊跷,但他又想自己平生廉正,上天断不会犯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