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

平***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5.44KB
约3页
文档ID:16275356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_第1页
1/3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随着中国由衰亡走向兴盛,中国共产党也在磨难中一路走来,不断成长,开辟了中国发展的新气象,也创造了一系列科学的、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理论,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除毛泽东思想外,后几者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理论思想不仅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加促进了中国的各方面快速发展,为快步前行的中国注入了蓬勃朝气,也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马克思、恩格斯曾说过:一切划时代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个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一个理论体系的形成总是和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紧密相联的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2007 年 6 月 25 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07 年 10 月,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和当今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把握新的时代要求,密切结合时代特点,立足当代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的富有创造性的探索和取得的丰硕理论成果,深化和丰富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使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深化和丰富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表明我们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把握和运用水平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1992 年 10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 这段话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1、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国际环境20 世纪 70 年代末以来,整个世界发生着大变动大调整,这种变动调整的剧烈和深刻程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料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冷战结束后,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大国间关系不断调整,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增强,国际形势总体趋向缓和,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促使世界各国经济日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全球市场、资金、资源的合作和竞争更加复杂,国与国之间经济实力的较量越来越激烈特别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科技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新科技革命及其带来的重大科技发明的广泛应用,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也引起全球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安全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2]邓小平曾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 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一个是和平问题, 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

”这是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国际环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国际背景这一主题造就了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随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另一方面尽管人们极力倡导和平发展,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恐怖主义危害上升,一些地区的冲突和争端时起时落,世界还很不安宁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增长,一些国家的发展弊端暴露出来由于一些国家在社会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不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忽视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致使发展遇到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表明,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增长,而应该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3]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深刻总结世界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潮的国内氛围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源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精神,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科学判断和始终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新时期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强调必须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不断增强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的自觉性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重申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强调我们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指引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它牢牢立足于这一基本国情及其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之上。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实践依据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回首 30 年来,改革开放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展现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改革全面推进、对外开放广度深度不断拓展的壮丽场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30 年来,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步伐一路高歌行进: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领域改革到其他各个领域改革,从经济特区的兴办、沿海城市的开放到沿江沿边和省会城市的开放,从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到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使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大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在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随着实践的深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

可以说,改革开放每一步发展都推动了理论创新,党的理论每一次创新都推动着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天地一部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党在新时期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共同推进的历史,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不竭源泉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改革开放以来的许多成功探索和新鲜经验都来自于基层,来自于人民群众坚持从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中总结经验、汲取智慧、寻找路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重要途径邓小平同志讲过,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是群众的智慧我们的功劳是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江泽民同志说过,好办法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我们头脑里固有的,归根到底来自于人民群众实践胡锦涛同志指出:“尊重人民实践、从人民的伟大创造中汲取思想营养并上升为理论,是我们党进行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 ”改革开放 30 年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明,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城镇化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无不显示了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实践中的智慧和活力。

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党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热情支持、鼓励、保护、引导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深刻总结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产生的丰富经验,从中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最广泛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人民群众中凝聚力量、汲取智慧而形成和发展的[2]3、建设社会主义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提供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在认真总结和汲取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认真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2]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经济一片混乱,工业百废待兴,思想亟待整顿,但就在这重要的时期,由于领导人的错误判断,发动了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 ,这一事件使中国的思想理论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了很多极端的思想,使国家也处于一个混乱状态,经济无法恢复,人民生活无法得到很好的保障这样关键的时刻,以邓小平为领导的第二代党的领导集体及时结束了这种混乱状态,他们总结前人在后期建设时所出现的思想认识、方向上的问题,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口号,实行了改革开放,并创立了邓小平理论这一伟大理论成果,使中国迈开了走向小康的步伐。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中国逐步走向小康,经济形势、结构,发展模式也随之变化,在这种快速发展的情况之下,中国急需一套理论来引导其继续发展,于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运而生而科学发展观则是在中国处在大发展、大变革的关键时期,党总结实际所得出的重大科学理论这些理论都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也都来在于中国发展的实践经验3、结束语当今,中国处在大发展、大变革的关键时期,发展是中国的关键点,而理论则是指导发展的航标和灯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将是中国永远的指向标4、参考文献[1]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的时代背景(一) 作者 罗尚义[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3] 总政治部宣传部 组编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