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九章 学习动机

鲁**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9.38KB
约13页
文档ID:428394176
第九章 学习动机_第1页
1/13

第九章 学习动机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一、学习动机的概念(一)动机及其基本因素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 动力动机由内驱力和诱因两个基本因素构成内驱力指在有机体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是一种内部刺激 诱因指能满足有机体需要的物体、情境或活动,是有机体趋向或回避的目标二)学习动机的含义学习动机作为人类行为动机之一,是直接推动人们进行学习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 力二、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一)学习动机的作用 动机主要有激发行为、为行为定向和维持行为三种作用,学习动机亦是如此 首先,学习动机能够激发起适当的学习行为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自 觉主动地进行各种学习活动其次,学习动机能够为学习行为定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有选择地进行各种学习活 动,使学习活动指向特定的学习目标再次,学习动机能够维持学习行为二)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首先,学习动机使学习者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习,朝哪个方 向努力其次,学习动机使学习者积极主动并持之以恒地寻求有关的信息 动机水平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也并不是简单的直线关系动机的强度适中,对学 习具有较适宜的促进作用,作业水平较高,学习效率也高;而动机水平较弱或过强,作 业水平较高,学习效率也高;而动机水平较弱或过强,作业水平则不高,学习效率也不 高。

耶基斯与多德森的研究表明,达到最高作业水平的动机强度为动机的最佳水平三、学习动机的分类 最常用的一种分类是根据学习活动的目标将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来动机 内在动机指由学习活动本身作为学习的目标而产生的学习动力,即学习活动自身成 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满足,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并感受到学习的 乐趣外来动机指由学习结果或学习活动以外的因素作为学习目标而产生的学习动力,即 学习的目标由学习的结果和意义,学习只是达到目标的手段第二节 学习动机的理论一、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强化是激发动机的必要条件,行为受到强化后,有 机体会产生对下一步强化的期待,从而以获得强化为个体的行为目标一)强化的依随性 斯金纳的研究表明,某一行为反应出现后,呈现外部强化,行为反应出现的概率增 强,即行为依随于外部强化而变化反应之后出现强化这一依随关系被称之为强化的依 随性强化依随性可分为必然依随性与人为依随性必然依随性指强化是某一反应的必然结果 人为依随性指强化是由他人控制的结果二)强化物的分类与作用 根据强化的效果可分为正强化与负强化 正强化亦叫积极强化,指依随于某一反应使这一反应变化以求获得它的刺激,它们 通常是人们所喜爱的事物。

负强化亦叫消极强化,指依随于某一反应会使其反应变化以求消除或停止它的刺 激,它们通常是人们所厌恶的事物二者统称为赏罚或报酬(rewards)三)强化训练的形式 分为以下四种形式: 1.奖赏训练:依随于做出某个反应而进行正强化其目的是通过奖赏来促进某个 反应的出现,个体会形成为了获得正强化而进行某个反应的期待2.取消训练:依随于不做出某个反应而进行正强化这种训练的目的是以奖赏的 方式来取消某个反应,个体会形成为了获得正强化而不进行某个反应的期待3.惩罚训练:依随于做出某反应进行负强化这种训练的目的是以处罚的方式来 禁止某个反应,个体会形成为了不受到负强化而不进行某个反应的期待4.回避训练:依随于不做出某个反应而进行负强化这种训练的目的是通过惩罚 来促进某个反应的出现,个体会形成为了不受到负强化而进行某反应的期待四)强化程序 对强化频率的控制被称为强化的程序,在不同强化程序下有机体的行 为表现是不同的强化程序可分为连续强化(全部强化)和断续强化(部分强化)在 连续强化的条件政,个体的反应率很高,只要个体想要获得强化,就会做 出反应但只要强化一停止反应了就不再出现了首先,人时间上可将断续强化分为固定时间间隔强化与不固定时间间 隔强化。

固定时间间隔强化为每隔一个固定的时间做进行一次强化,不固 定时间间隔强化是强化之间的间隔时间不固定其次,根据强化反应与反应次数的关系可将断续强化分为固定频率间 隔强化与不固定频率间隔强化固定频率间隔强化是在一定的反应次数后 给予强化不固定频率间隔强化是反应次数与强化有关系,但个体并不知 道进行多少反应才会受到强化二、人本主义的需要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要提示动机的本质,必须关注人的需 要,把需要区分为一些基本的层次,对这些需要层次进行研究,从整体上 把握动机的实质马斯洛先后提出了七种需要,从低到高排列为:( 1 )生理需要:维持生存及延续种族的需要2)安全需要:寻求保护与免于遭威胁从而获得安全感的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被人接纳、爱护、关注、鼓励与支持等需要(4)尊重的需要:被人认可、赞许,从而获得个人尊严的需要5)求知的需要:通过探索、操作、实验、阅读、询问、思考等方 式理解事物发展变化及其规律的需要6)审美的需要:欣赏热爱美好事物的需要审美需要与求知需要 有一些重叠,如规律性的需要、对称性的需要等7)自我实现的需要:充分发挥自己才能和潜力、实现个人理想的 需求三、成就动机理论与归因理论(一)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指个体为达到某一有价值的社会目标的内部动力。

成就动机促使人产生成 就行为,追求在某一社会条件人们认为重要的社会目标根据阿特金森提出的成就动机理论,规定成就动机强度(用T来表示)的因素有三 个:一个是稳定的追求成就的个体动机倾向,它是人在生活中所形成的稳定的人格特性, 表现为追求成就的行为强度,用 M 来表示;一个是人对成功的期待,是人对某一任务 是否能够成功的概率的认知,表现为认知到的成功可能性,用P来表示:一个是成功的 诱因值,即人在成功或失败时所体验的情感变化,表现为满足感,用I来表示影响动机强度三个因素的关系可表现为下面的公式:动机强度=彳(动机X期待X诱因)T=f (MXPXI)因为其中D与I为互补关系所以I=1-P 也就是说,当课题的难度为中等(0.5)时,人的成就动机强度最大二)归因理论 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出的解释和评价早在海德对归因问题进行研究的时候,曾指出人们会把行为归结为内部原因和外部 原因内部原因是存在于行为者本身的因素,如努力、能力、兴趣、态度、性格等等; 外部原因是指行为者周围环境中的因素,如任务的难度、外部的奖赏与惩罚、运气等等后来,罗特根据“控制点把人划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

内控型的人认为自 己可以控制周围的环境,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由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造 成的;外控型的人感到自己无法控制周围的环境,不论成败都归因于他人的压力以及运 气等外部因素维纳接受了前人研究提出的观点,认为可以根据控制点这一维度把对成就行为的归 因划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他还提出要增设一个“稳定性”的维度,把行为的原因 分成稳定的原因和不稳定的原因稳定的原因是导致成功和失败的诸因素中那些稳定地 发挥作用的因素,不稳定的原因是导致成功和失败的诸因素中那些容易变动的因素四、习得性无力感理论与自我效能感理论(一)习得性无力感理论 习得性无力感,简指无力感,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 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塞利格曼在习得性无力感理论中对无力感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说明根据他的理论, 无力感的产生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获得体验努力进行反应却没有结果的状况被称为“不可控状况”,在这种状 况下人会体验各种失败与挫折2)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认知这时,人会感到自己的反应与结果没有关系,产 生“自己无法控制行为结果或外部事件”的认知3)形成“将来结果也不可控”的期待。

结果不可控”的认知与期待会使人觉得 自己对外部事件无能为力或感到无所适从,自己的反应无效,前景无望,即使努力也不 能取得成果也就是说,“结果不可控”的认知和期待使人产生了无力感4)表现出动机、认知和情绪上的损害,影响后来的学习 塞利格曼等人指出,人对失败的归因在无力感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 会把失败归因于各种因素,这些因素有三个维度:内部——外部,稳定——不稳定,普 遍——特殊归因不同,人们所产生的认知和期待就不一样,无力感也会呈现出多种形 式二)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在他 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 是人在认知到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随关系之后产生的对下一步强化的期待班杜拉将期 待区分为“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两种结果期待是指人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强化)的推测 效能期待是指人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它意味着人是 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五、成就目标理论 成就目标指个体从事成就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成就目标理论认为,持有不同成就 目标的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存在着重大差异。

人们一般把成就目标划分为两大类:掌握目标(亦称学习目标、任务目标)和成绩 目标(亦称能力目标)掌握目标是指个体从事成就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掌握、理解任务, 发展新的技能,提高自身的能力作业目标是指个体从事成就活动的目的在于做得比别 人更好,超过外界所要求的标准,获得他人对自己能力的肯定与赞扬,从而展现出自身 能力,避免对自身能力的否定评价研究者发现,掌握目标和成绩目标对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影响是不同的 第一,不同成就目标定向的个体在认知方面有区别首先,持不同目标者对能力的认知不同 其次,不同目标定向者对成败的归因方式不同 第二,不同的成就目标定向的个体在情感方面有差别 第三,不同成就目标定向的个体在行为方面也有差别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一、外来动机的激发(一)使学生建立起明确适当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学生对学习结果的期待,达到学习目标学生会受到各种强化可以从时间上把学习目标划分为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使学生建立起适当的目标还 要注意帮助学生设立与自己能力一致的个人目标二)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结果 学习结果的反馈具有信息作用,通过结果反馈,学生能够知道自己在学习取得了多 大进步,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目标,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动机。

三)对学习结果进行适当的评价 评价指在分数之外教师还可评等级、下评语、表扬或批评,这种评价会使强化的情 感作用发挥出来,教师要对学生的作业和测验进行批改时,不仅要指明对错、打出分数, 更应给予有针对的评语,这样效果会更明显四)适当开展竞赛 一般认为,竞赛能够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五)选用有效的强化物 根据强化的形式可将强化物分为物质性强化、社会性强化、象征性强化和活动性强 化六)多用正强化,慎用负强化 表扬、批评能够给学生的学习活动以肯定或否定的强化,从而巩固和发展学生的学 习动机二、内在动机的激发(一)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心 人们认为“认知好奇心”是内在动机的核心,它是一种追求外界信息、 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认知需要,表现为好奇、探索、操作和掌握行为二)实施发现学习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内在动机的概念,并提出发 现学习有助于使外来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化他认为最好的动机莫过于学生 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一种内在兴趣,具有发现的兴奋感和发现的自信感三)开展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达到共 同的学习目标研究发现,合作学习促进了每一个小组成员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