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马原

庄**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9.26KB
约32页
文档ID:187495723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马原_第1页
1/3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马原 “所谓认识的过程,就是人们在改造对象的实践中辩证地反映对象的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突出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因此,认识和实践密不可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只能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认识来源于实践毛泽东在他的《实践论》中指出,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才能暴露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吃一堑,长一智”,意思是说受一次挫折,长一分见识失败乃成功之母”也是这个道理爱迪生为了找到合适的灯泡灯丝材料,试用6000多种材料,经过7000多次试验后,才有了突破性进展李时珍40年来不断地通过身体力行试验各种草药,验证各种传说,写出了《本草纲目》这部巨作古今中外无数的例子说明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准确把握事物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

虽然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强调直接经验的重要性,但在当今社会,我们也不能否认间接经验的重要性通过学习书本知识,我们可以更加快捷地获取前人实践后留下的经验和认识,毕竟在现实生活中,实践范围比较有局限性,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实践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更要懂得认真学习并且积极参加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来源于实践,随着实践次数的增多认识也会不断发展实践的不断发展给人们提出新的课题和新的需要,从而推动认识发展实践又不断为人们认识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使新的问题获得解决,认识得到发展,从而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推动人的智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纺织、采矿等工业逐步发展起来,生产中越来越多地采用了机器去取代手工操作18世纪时英国的工场手工业的生产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这就对工场手工业提出了技术改革的要求,于是工业革命就发展起来了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发展了关于动力测量以及机械运动传递的学说,在机械运动范围内也有了运动守恒的初步概念,计温学和量热学也逐步建立起来了就是这样,随着认识的不断加深,新需求的不断提出,实践中根据现有理论基础所发明创造的物质工具为认识的发展提供着必要经验和条件。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还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改造世界,以满足人们某种生活和生产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重要的问题是不仅能够正确认识和解释世界,而且在于运用这种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几十年来,袁隆平仍然通过不断的实践,在培育出杂交水稻之后,又继续学习研究,不断更新优化水稻品种,为解决人类粮食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人类不断地探索发展科学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短短十几年间让人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我们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坚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是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一种认识是否正确,是否具有真理性,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最终确定,必须用合理的证明过程来证实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毛泽东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 因此,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作为大学生,我们应当树立实践的意识,尊重实践,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地总结经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7《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173 第二篇: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结合实际阐述四方面内容 我们知道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谈到实践,我就想起自己的兼职经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确在我的兼职经历中,碰到的各种人和事,让我有了对这个社会的重新认识,也改变了我的一些在学校体会不到的人生价值观真是这些经历,也让我的认识进一步发展,推动着我的思想不断成熟,实践就是我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性的唯一标准,或许之前我们都会有这样的认识,社会是多么的残酷,竞争多么的激烈,可作为学生的我们也不确定这些认识是否真确,只是从别人那里听说而已,通过自己的兼职,我明白了,社会的确是这样,只有足够的努力才能换来回报,社会是无情的,竞争压力很大最初我想兼职也是为了锻炼自己,就是因为这样的想法,也让我去不断去尝试突破自我,去兼职,去磨练自己,所以说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第三篇:马原实践实践内容 一、讨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1.什么是价值和价值观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价值的哲学定义:价值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人脑把世界万物分成有用和有害两大类后,从这两大类具体事物中思维抽象出来的绝对抽象事物或元本体,是世界万物普遍具有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性质和能力,是每个具体事物都具有的普遍性规定和本质价值是具体事物具有的一般规定、本质和性能人和具体事物、主体和客体、事情和事情、运动和运动、物体和物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统一是价值的存在和表现形式在哲学上,价值首先是一个关系范畴,其所表达的是一种人与物之间的需要与满足的对应关系,即事物(客体)能够满足人(主体)的一定需要其次,价值又是一个属性范畴价值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属性首先,价值具有社会性或者主体性其次,价值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再次,价值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综上所述,价值是标志着人与外界事物关系的一个范畴,它是指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外界事物的客观属性对人所发生的效应和作用以及人对之的评价所以,任何一种事物的价值,从广义上说应包含着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一是事物的存在对人的作用或意义;二是人对事物有用性的评价。

1)人的价值①价值的含义:哲学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对价值的理解: 1.价值是一种关系,即事物(包括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对人的积极意义物的属性和人的需要是构成价值的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2.哲学上的价值与具体事物的价值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 性、普遍与特殊的关系②人的价值的内容 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贡献---社会价值)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索取---自我价值)③对人的价值的评价:评价一个人的价值的大小,主要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什么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①价值观的含义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价值观 理解价值观: a.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b.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②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a.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b.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3、小结: 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人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评价一个人价值大小的标准,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务的价值基础上,会形成价值观,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2.什么是价值评价,价值评价的意义 价值评价即价值认识或称为评价性认识,它是主体对客体可能具有的价值和实践改造客体后的意义、成果等进行的评价简言之,即对事物价值的评价,它有别于对事物事实的评价因此,价值评价的前提是价值事实和人们的 价值观事物使人的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况以及人自己对这一情况的感受和理解是怎样,他的评价也就怎样这就是评价所反映的对象评价反映的对象也叫“价值事实” 要理解概念,从这两方面来理解: 1,评价依据于客体自身的属性所以评价一个事物,总是围绕着这个事物来进行,根据其自身具有的属性来进行评价,要注意的是,事物的属性往往是多方面的 2,评价还来自于个体的特殊的经历经验和知识这是从主观意识的角度来说的,每个人都不同,在评价的时候毫无疑问会渗入个人的主观意识。

因此,价值评价要考虑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其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为反映内容,以获得关于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即“善”、“美”的认识为目的的;第二,一般来说,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以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知正确的评价各种事物的价值是必要的就拿人生观的问题来说明吧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流价值观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变迁是一种价值观范型的转换,即从以伦理道德及其理想人格为中心的价值观,向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的转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流社会价值观的变迁轨迹 第一,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多元化使得教师更多地以自身个人价值实现的需要而不是真正地将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作为自己从事教学科研活动的基本出发点,从而削弱了教师道德示范作用和教育教学效果,最终导致师生关系的恶化;学生则更多地以自己所掌握的、超越教师传授范围的知识和信息出发,对教师的教学和教育活动举止进行审视、判别和接受,这使得教师的知识权威地位受到削弱,进而使原本稳固的师生关系受到挑战。

第二,个体价值观与整体价值观向的融合促使师生双方都开始更多地关注在双方关系中个人价值的体现例如,部分高校的部分教师在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不惜以牺牲学校和学生的集体利益为代价,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教师在学生中应有的良好形象,消解了师生之间融洽的关系 第三,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社会主流价值观中世俗价值观和物质价值观地位和影响的不断提升更是直接导致了高校师生关系的世俗化和物质化一方面,许多高校教师不再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作为教书育人的事业来看待,而是将其作为谋求更加丰厚的物质条件和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的手段;不再将自己所面对的学生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对象去关心、爱护和培养,而是将其作为可以为自己带来实际利益的源泉来对待,将自己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放在世俗的标尺下衡量,并将衡量的结果作为自己行为选择的依据另一方面,以世俗化、物质化的价值观为基础,在教育产业化和高校招生分配体制改革的多重影响之下,高校的许多学生更是将自己与教师的关系定位为纯粹的知识买卖关系,认为教师就是知识商品的出卖者,自己是购买者在这样一种观点的指导下,学生必然会失去对教师的基本的尊重与认同,而将自己放在商品买卖关系中顾客“上帝”的位置上,而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失去伦理基础的苛责。

以上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师生关系必然出现淡化、疏远、冲突、对抗甚至是激化的现象 事实上,无论一个社会的发展是否符合社会成员的实际需要,其主。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