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湛江人龙舞

壹****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2.07KB
约2页
文档ID:380316711
湛江人龙舞_第1页
1/2

龙舞,堪称雷州半岛民间舞蹈之魂,其节奏鲜明,鼓点强劲,气势雄伟,催人奋 进雷州半岛现有东海岛人龙舞和沈塘人龙舞沈塘人龙舞(原始型)源于清嘉 庆年间(1523年),沈塘村民为庆祝当地官宦陈仕恺新建沈塘圩而始创人龙(陈 仕恺公乃进士出身,富甲雷阳,御诏赴安徽省灵壁县任丞署知县,秋满)该 舞蹈已被录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正在积极申报扩展为广东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庆祝活动上,村民们表演了原汁原味和经过包装 两种不同风格,精彩独特的人龙舞等民俗节目,受到专家和乡亲们的欢迎龙头”由身强力壮的后生担当,选一活泼可爱的小男孩用红绸带绑在龙头胸 前,将点燃的香让小男孩口咬一支为“龙舌”,两手各执一支香为“龙眼”另一小男孩骑在龙头肩上,双手执扎香为“龙角”,“龙尾”则由龙脚倒背一 轻巧,腰力较好的小男孩,双手合拢一把香挥舞出龙尾状,引龙者用点燃的香插 在斗笠上为“龙珠”,这样就形成了沈塘的“人龙舞”的前身,它不化装,不着盛装, 长短由人,以民为乐人龙舞”是湛江市郊东海岛(粤方言区)一带流行的民间舞蹈,起源于明末 清初,盛行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是一种大型的广场艺术 过去每逢农历中秋,或年晚丰收时节,当地人都要在街道或广场上表演“人龙舞”,每次表演 都要持续三个晚上。

东海岛人龙舞在村中老街狂欢“人龙舞”是我国龙舞的一种,但它全部由人组成,龙首、龙身、龙尾都用人体接 架组合龙头由一个身高力大的青年身负三个小孩,分别代表龙舌、龙眼、龙角; 龙身由大人支撑着仰卧的孩童,一节一节地连接起来;龙尾也是大人肩扛着一个 小孩,双脚叉开,以示龙尾表演者头扎黄、红两色头巾,身穿短胯龙衣,臂、 腿都扎着绑带,显得坚实有力这种“人龙舞”一般长十来米,由五、六十人组成,也有长数十米,由百余 人甚至数百人组成的耍舞时轻便灵活,动作粗犷而又威武逼真,犹如生龙活现, 时而左盘右旋,时而腾舞戏珠,时而摆尾摇头,操作自如长长的东海岛人龙 舞穿街过巷近年来,当地艺人还对“人龙舞”的结构、舞步、舞姿、乐曲、节奏进行了改革加 工,形成了“起龙”、“龙点头”、“龙穿云'、“龙卷浪”等表演程式,使其更臻完美, 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被誉为“东海一绝”精彩的雷州沈塘人龙舞表演.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湛江、雷州极为重视民间文化建设而沈塘为挖掘这近 五百年传统文化底蕴,打造文化品牌,于是,打破旧形式,从服装到动作各方面, 在不改民间艺术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对“人龙舞”进行了全新排练指导,使其融力 量、艺术、动感于一体!现雷州市沈塘人龙舞已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将为申报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不遗余力!文化遗产名称:湛江所属地区:广东•湛江 遗产编号:III—4遗产类别:民间舞蹈人龙舞申报人/申报单位:广申报日期:2006年 遗产级别:国家联系方式:东省湛江市龙舞,也称“舞龙”,民间又叫“耍龙”、“耍龙灯”或“舞龙灯”,在全国各地和各民族间广泛分 布,其形式品种的多样,是任何其他民间舞都无法比拟的。

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出现以 数人集体祭龙求雨的文字;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的记录中已有明确的各种舞龙求雨的记 载;此后历朝历代的诗文中记录宫廷或民间舞龙的文字屡见不鲜直至现在,龙舞仍是民间 喜庆节令场合普遍存在的舞蹈形式之一龙舞最基本的表现手段是其道具造型、构图变化和 动作套路根据龙形道具的扎制材料的不同,分为布龙、纱龙、纸龙、草龙、钱龙、竹龙、 棕龙、板凳龙、百叶龙、荷花龙、火龙、鸡毛龙、肉龙等等;北方龙舞的制作一般高大粗重, 风格古朴刚劲;南方龙舞则精巧细致,活泼敏捷龙舞从色彩上可分为黄、白、青、红、黑 等,以黄龙最为尊贵龙舞的构图和动作一般具有“圆曲”、“翻滚”、“绞缠”、“穿插”、“窜跃” 等特征龙舞的传统表演程序一般为:“请龙”、“出龙”、“舞龙”和“送龙”民间有“七八岁玩 草龙,十五六耍小龙,青壮年舞大龙”的说法舞龙人数少则一人舞双龙,多则百人舞一大 龙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信奉的祖先;龙舞是华夏精神的象征,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合力、 奋发开拓的精神面貌,包含了天人和谐、造福人类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人在吉庆和祝福时节 最常见的娱乐方式,气氛热烈,催人振奋,是中华民族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广东省东海岛东山镇东山圩村的人龙舞素有“东方一绝”的美称表演时,几十至数百名青壮 年和少年均穿短裤,以人体相接,组成一条“长龙”在锣鼓震天、号角齐鸣中,“长龙”龙头 高昂,龙身翻腾,龙尾劲摆,一如蛟龙出海,排山倒海,势不可挡,显现出独特的海岛色彩 和浓厚的乡土气息,是东海岛乃至雷州半岛经久不衰的民间风俗和大型广场娱乐活动的重要 组成部分每逢春节、元宵、中秋佳节和一些重大喜庆节日,东山圩村必连舞几个晚上“人 龙”,东西两街户户张灯结彩,家家倾巢而出,人流如潮,热闹非凡据艺人传说,人龙舞大约始于明末,被清军打败的明军撤退到雷州半岛和东海岛,适逢中秋, 地方百姓为鼓舞明军士气,编排了这个舞蹈此后人龙舞便在这里流传开来,至清乾嘉时达 于鼎盛人龙舞是东海岛特殊社会历史因素与地域自然条件的产物,它将古海岛群众娱龙、 敬龙、祭海、尊祖、奉神等多种风俗融入“人龙”之中,形成了自创一体、独具一格的龙舞表 演形式和“人龙”精神湛江人龙舞有起龙、龙点头、龙穿云、龙卷浪等独具特色的表演程式, 表演者练就了快速托人上肩的稳健动作和步法,队形流畅多变,动作一气呵成,远望动感十 足,近观粗犷雄壮,成为中华龙文化延伸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时代变迁,人龙舞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处于衰落状态,为保护民间文化遗产,有必要 对它进行尽快抢救和整理。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