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唯物主义研究 ·从分离与对立到统筹与融合3— — — 马克思的城乡观及其现实意义周 志 山马克思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将城乡关系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加以论述,形成了其颇具特色的城乡关系理论马克思的城乡观包含着三个逻辑严谨、相互联系的基本要素:一是城乡关系的发展目标和价值指向,即消除城乡对立和差别的共产主义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目标;二是研究城乡关系的方法论原则,即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三是对城乡关系一系列前瞻性的具体论述这三个方面又是浑然一体的:其中方法论原则和价值指向始终蕴涵在关于城乡关系的前瞻性论述之中,而城乡关系的具体论述又是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实际运用,其根本目标在于指明实现城乡统筹、融合这一发展取向阐扬马克思的城乡观,可以为统筹我国城乡发展、构建和谐城乡关系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和思想启示一、城乡分离与对立的必然性、合理性和历史进步性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统一体所形成的生产方式的更替,表征着社会文明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图式以此来分析城乡关系理论,不难看到,在社会发展一定历史阶段上产生的城乡分离乃至利益对抗,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而城乡关系的这种分离和对抗正是适应并促进了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和前进方向,具有合理性的一面;以近代工业化、城市化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封建制生产方式的取代体现了人类历史的进步性。
首先,城市的出现、城乡关系的分离,根源于生产力 “ 有所发展但又发展不足 ”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具有历史的必然性生产力是表征人类认识、处理和驾驭自然关系的能力,一部人类发展史首先就是人类处理和变革与自然界关系的生产劳动的发展史,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演进史如果说,以乡村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农业社会对以氏族部落为存在形态的渔猎社会的取代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的话,那么,以城市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工业社会对以乡村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农业社会的取代,则是人类文明的一次更大飞跃从生产力发展规律上看,这一现象的产生是生产力 “ 有所发展但又发展不足 ”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所谓生产力 “ 有所发展 ”,是指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已经能够生产出超过维持农业劳动者所必·9·3本文为作者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 马克思社会关系视域中的 ‘ 和谐社会 ’解读 ”(编号06JA710021)的阶段性成果需的产品,从而为城乡和工农之间的分离提供了可能 “ 社会上的一部分人用在农业上的全部劳动 — — —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 — —必须足以为整个社会,从而也为非农业工人生产必要的食物;也就是使从事农业的人和从事工业的人有实行这种巨大分工的可能;并且也使生产食物的农民和生产原料的农民有实行分工的可能。
”(马克思,第3卷,第716页)“ 从事加工工业等等而完全脱离农业的工人的数目,取决于农业劳动者所生产的超过自己消费的农产品的数量‘ 显然,不从事农业劳动而能生活的人的相对数,完全取决于土地耕种者的劳动生产率 ’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1995年,第78 - 79页)可见,农业劳动生产率制约着农业和工业之间社会分工的发展程度,并决定着农业人口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和规模所谓生产力 “ 发展不足 ”,是指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尚不足以避免或杜绝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均衡所引起的利益分化、冲突乃至对抗 乡村农业人口的分散和大城市工业人口的集中,仅仅适应于工农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的阶段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第243页)然而,正是在生产力 “ 发展不足 ”的条件下,城乡之间的这种分化和对立恰恰适应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这是因为,现代城市 “ 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 ”(马克思,第1卷,第552页) ,城市成为先进生产力的引领和先导,“ 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的精神生活的中心,是前进的主要动力 ”(《列宁全集 》第19卷,第264页)这体现在:(1)生产要素的集中 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第57页) ,这种集中使城市发挥出强大的集聚经济效益和辐射扩散效应。
2)生产与贸易的结合通过这种结合,使城市不仅成为工业的中心,而且成为经济贸易的中心;不仅成为一个区域、一个国家的中心,甚至成为世界性的中心3)工业人口的增加城市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就业容量,吸纳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其次,城市作为近代市民社会的诞生地,城乡之间的分离促进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体现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封建生产方式的历史性超越马克思所生活的时代正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走向鼎盛而孕育着危机的时代,也是城市化迅速崛起、城乡关系走向尖锐对抗的时代而马克思一生主要是在柏林、巴黎、布鲁塞尔、曼切斯特、伦敦等大城市度过,因此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进展和城乡对立有着深切的体认在马克思看来,城市的兴起伴随于近代的整个工业化过程,而工业化发展史也就是城市迅速扩张的历史,是城市不断发展壮大、并最终战胜乡村的历史,同时也是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向现代先进的城市社会转型的历史在 《 德意志意识形态 》和 《 资本论 》及其初稿中,马克思详尽分析了欧洲封建中世纪后期 “ 乡村的城市化过程 ”,以及这一过程与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生产方式的同步性关系他认为:“ 中世纪(日尔曼时代)是从乡村这个历史舞台出发的,然后,它的进一步发展是在城市和乡村的对立中进行的;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而不像古代,是城市乡村化 ” 。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6卷上册,第480页)虽然 “ 乡村城市化 ”伴随着农民利益被牺牲的苦难历程,但从历史发展的大尺度空间看,它无疑在人类进步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 《 共产党宣言 》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将城市发展、城乡分离乃至对抗看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断成熟、 “ 商业财富 ”优于 “ 土地财富 ”的基本成果和独特标志 “ 资本主义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乡村生活的愚昧状态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正是城市化、工业化的迅速发展,“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第276 - 277页)再次,城乡关系分离和对抗的过程也是人类文明形态历史跃迁的过程,城乡分离和对抗的历史是·01·《 哲学研究 》2007年第10期与人类文明发展史同步的,其中城市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马克思把社会分工看作是城乡分离的基础,认为城乡分离是人类历史上发生的最大一次社会分工,并把这种分离看作是人类文明、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起点。
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它贯穿着全部文明的历史直至现在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第104页)城市成了社会商业经济和政治文化的中心,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城市文化也就成了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显然,现代社会就是以工商业为中心的社会,在这一社会中,城市和乡村的差别不再是同一文明时代社会分工造成的差别,而是以资本为中心的工业文明和以土地为中心的农业文明之间的差别这种差别使工业取代农业成为社会的决定性部门工业发展所造成的不平衡性,不仅使世界各国在“ 世界历史 ”舞台上被划分为农业民族和工业民族,而且使前者要围绕后者这个 “ 工业中心 ”来运转;先进的工业文明正是以人口、财富、资本、需要日益集中的城市为依托发展起来的,并创造了更加丰富的生活方式和更高的生活质量二、马克思对城乡分离与对立的 “ 三重批判 ”马克思对城乡分离和对立的考察是一种辩证的、历史的考察他既揭示了城乡分离的必然性、合理性和历史进步性,同时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检视和批判,并将这种批判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联系起来。
1.对于制度建构的批判在马克思看来,私有制的存在是城乡分离和对立的制度根源:“ 城乡之间的对立只有在私有制的范围内才能存在 ” 同上,第104 - 105页)如果说,由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的深化所导致的城乡分离和对抗是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必然结果,那么,由私有制、异化劳动等所造成的城乡分离和对立则导致了城乡之间的利益冲突和阶级对抗因为在私有制条件下,社会成员之间分裂为经济利益不同甚至根本对立的阶级,城乡分离因此具有了阶级对抗的性质和意义而阶级的实质,意味着对他人劳动及其成果的无偿占有:居住在城市的剥削阶级利用其特殊的经济政治地位盘剥乡村劳动人民,形成了城乡之间 “ 中心-边缘 ”,即剥削与被剥削、统治与依附的二元对立格局,并使乡村陷于贫穷和愚昧状态之中这样,工业文明的城市不仅是理性在实践上征服自然界的标志,而且也是其在精神上统治自然界和乡村的象征2.基于人学精神的批判基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本主义价值原则,马克思对城乡分离和对立所造成的人的畸形而片面的发展作了深刻而尖锐的批判在他看来,城乡分离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和最大的分工,意味着 “ 劳动者日益完全依附于劳动,而且是极其片面、机械性的特定劳动 ”;意味着劳动 “ 是凌驾于个人之上的力量 ” 。
城乡之间的对立是个人屈从于分工、屈从于他被迫从事的某种活动的最鲜明的反映,这种屈从把一部分人变为受局限的城市动物,把另一部分人变为受局限的乡村动物,并且每天都重新产生二者利益的对立 ”它 “ 使城市居民受到各自专门手艺的奴役它破坏了农村居民的精神发展的基础和城市居民的体力发展的基础 ” 同上,第104、330页)因此,城乡的分离导致了人类活动畸形而片面的发展3.对于资本原则的批判关于资本原则,在马克思的经典文献中包含着两个方面的规定第一,“ 资本积累 ”原则资本·11·从分离与对立到统筹与融合是 “ 一定量的积累和储存的劳动 ”,它遵循着利润至上、无限扩张的固有本性这是资本的天然性规定第二,“ 社会对抗 ”原则资本是 “ 对他人劳动产品的支配权,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第62页) ,是以物为载体所体现的特定的社会关系,即积累起来的劳动(死劳动)对活劳动的支配和剥夺关系这是资本的社会性规定由于资本关系处于现代社会发展的 “ 轴心地位 ”,它实际上成了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支配原则和运转中心,马克思曾形象地比喻它是现代社会中的 “ 普照之光 ”和特殊的 “ 以太 ” 。
近代以来城乡之间的分离和对抗,正是近代社会遵循资本原则也即资本城市化的必然结果这可以从资本存在的空间样态、资本关系的扩张趋势两个方面来加以观照从资本存在的空间样态上看,近代工业化城市是资本存在和扩张的 “ 根据地 ”和 “ 跑马场 ”,是资本依托的载体及其展开的空间形态,也是资本这一 “ 普照之光 ”的 “ 光源 ” 工业化城市所产生的“ 积聚效应 ”和全球化扩展正是资本存在和活力的根源所在与此相对应,乡村则处于资本关系的“ 边缘地带 ”,成为为城市和工业发展服务的廉价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倾销地,备受工业化城市的剥削和城市资产阶级的掠夺从资本关系的扩张趋势来看,资本从诞生那一天起就凭借无穷的内在张力和强权意志跨越地域的边界走向全球 资本一旦合并了劳动力和土地这两个财富的原始源泉,它便获得了一种扩张的能力,这种能力使资本能把它的积累的要素扩展到似乎是由它本身的量所确定的范围,即超出资本赖以存在的、已经生产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和数量所确定的范围 ”(马克思,第3卷,第663页)因此,资本是城市扩张的内生动力,资本关系在城市的巩固不过是资本全球化进程中迈出的历史性的第一步,凡是不符合资本关系尺度的文化规范都应在被消灭之列。
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揭示的 “ 世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