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科教学设计通用框架课题名称所属教材所属年级所属单元家的意味统编《道德与法治》六年级第三单元本课例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所属维度(请打√,可多选)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一、教学目标1. 理解“家”的内涵和功能,知道“家”对成长的重要意义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家”的深厚意义与“孝”的精神内涵,知道“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法律规定的义务2. 体会家人对我们的付出,体验家人之间亲情的温暖和爱,感受家是身心的寄居之所,是心灵的港湾认同中华文化中“孝”的价值观念3. 提高传承中华文化家庭文化传统美德的能力,增强孝亲敬长的行动力 【说明】(1)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孝”这一概念的内容维度:我国自古以来就倡导孝亲敬长孝敬美德在传统道德中居于“元德”、“首德”、“首善”地位,在古代封建传统伦理道德中原意指尽心奉养父母,对父母绝对权威的顺从本课所讲述的“孝”的内涵,与封建伦理道德有着原则上的区别,而是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将“孝亲敬长”理解为奉养敬爱父母、尊敬长辈作为中学生,在经济上无法做到供养父母,因此,本课对中学生进行孝亲敬长的教育,重点放在进行敬爱父母和其他长辈的教育上。
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孝亲敬长,并意识到尽孝在当下 (2)本课教材的教学内容“家的意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紧密结合,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充分发挥了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这一德育课程的重要作用在本课中通过让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中“家训”开展社会实践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体会中国人传统优秀家庭美德文化,尤其了解“孝亲敬长”的美德引出家庭美德中“孝”的内涵,孝是中国家庭伦理建设的基础,是需要传承下去的中华家庭文化瑰宝在价值观念方面认同“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进而引导学生学会孝亲敬长,有助于帮助学生将孝心转变为孝行,将“孝”内化为学生的自我教育3)学情分析:初中学生虽然与家人一同生活的时间较为宽裕,但是由于学生学习负担、父母工作等因素,实际交流的时间较少学生对于家庭这一概念的认知是模糊的,更多的是一些感性上的认识对于“家”这一熟悉的字眼,初中学生很少去关注和深入思考从感性到理性,就家庭关系、家庭文化等各层面进行深入解读,建构关于“家”的全面认知再者,如今初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十分疼爱,甚至有些娇惯、溺爱有不少学生以为享受父母的关心照顾是理所当然的他们只知享受爱,不懂得关心体贴父母,更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对亲情的回馈是现代独生子女所欠缺的,引导学生在语言和行为中体现“孝亲敬长”并内化为自己的生活习惯因此,对学生进行家庭生活“孝亲敬长”的教育是必要的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孝”的精神内涵难点:“家”的深厚意义【说明】重点难点的选择基于《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用书》对本框学习要求的定位,并参考了课程标准中“孝敬父母和长辈”这一内容标准在本学科中,学生对于家庭具有一定的感性认知,但是对于家的内涵的认识存在模糊不清的问题,通过对家的内涵进行明确的界定,并辅以介绍家庭的外延、功能、意义等多方面内容来帮助学生认清这一问题故本课选择将理解家的深厚意义作为教学难点中国的家庭文化里有许多传统美德需要我们去继承发扬,而“孝”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个方面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故事阅读、诗歌诵读、文字欣赏等一系列形式,了解中华民族家庭传统美德中“孝”这一独特的优良传统美德本课选择孝亲敬长作为本课教学重点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学习活动设计(含评价设计)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阐释环节一:说文解字教师出示“家”字的不同写法学生分析其字形上所反应家的特点教师:出示“家”的甲骨文字体教师:大家是否认识这是什么字?这个字的甲骨文字形有什么特点?学生:字的上面是“宀”,表示与室家有关,下面是“豕”,即猪。
教师:上古时代生产力低下,打猎捕食的偶然性很大,生活没有保障因此人们多在屋子里养猪备食,以防饥荒,房子里有猪就成了家的标志猪也是很早被驯化的动物之一,在古人看来,光有栖身之处还不算真正有家,还要加上猪才行有猪的家,即有一些财富可以满足家人的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才算富足安定这就是古人造“家”这个字的依据那我们接下来一起看一下,“家”这个字是如何从甲骨文一步步演变到我们现在大家所熟悉的这个“家”出示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书法字体(视频)教师: 首先是甲骨文后青铜器时代的金文“家”,金文作为刻在古代祭祀器皿青铜器上面的铭文,原本的甲骨文粗糙图画变为了横竖点构成的文字结构家作为一个会意字,上面宝盖头在汉字当中相当于房屋,里边的这一个部分是一个猪秦朝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将六国文字统一为小篆小篆的“家”上面是个圆顶的房屋,里面就是一个豕字到了汉代演变出了隶书,我们称之为“汉隶”,隶书的“家”的家宝盖头比较短,撇写的长,弯钩写短,两撇是越来越短,短撇长拿整体和小篆瘦长的字形正好相反,显得扁平为了弥补隶书写的太慢的缺点,后来又产生了行书,把笔画相连,两撇变成两点在行书的基础上,再节省笔画,更加狂放的是草书。
草书的笔画宝盖头和下面的部分也都连起来,本来点和撇变成一拐就行了草书艺术性很高,但是不实用,难以辨认最后我们大家都熟悉的唐代的楷书,也称之为“唐楷”楷书的“家”字点写在正中间,横写小,撇写长,弯钩的钩和点对齐,家字才不容易写歪,两撇和上面的撇对齐成一条直线以上就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中,对“家”这个字不同风格不同字体的演绎呈现从文字之间我们也能够把古人对家的认识窥探一二,那对于现代的我们而言,家又意味着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家的意味理解汉字的文化含义,在汉字优美的结构艺术中直接引入课题环节二:何为家庭教师介绍家的内涵学生通过生活实例列举各类家庭关系及家庭功能教学评价:该活动用于测量学生对于家庭功能的认知,测量学生能否对各类家庭生活日常情境进行功能的总结与分类发展学生运用分类方式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的能力通过评价学生表达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教师:在这些句子里,“家”分别指的是什么呢?“我家在上海市黄浦区……那座房子就是我家……回家吃饭……爸爸妈妈和我,我们是一家人……”学生:住址、建筑物、住所、吃饭的地方、一群人……教师:你心目中的家又是什么呢?学生:家是一盏明灯;家是一个港湾……教师:地域、住所、一群人、吃饭的地方的地方等,虽然与家庭有关,但都只是家庭的某一个侧面,而不是家庭的实质。
我们思考一下,一个家庭最初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呢? 学生:爸爸和妈妈结婚成了家教师:男女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结婚而组成家庭这其实就是家庭里的婚姻关系在我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出于男女双方自愿的前提下,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无直系或三代旁系血缘关系,非患有不应结婚疾病的适龄男女即可结婚组成家庭教师:父母在结婚建立起家庭之后,我们的生命随之诞生相信在座各位同学中间也有父母选择再为家庭增添一个小弟弟或者小妹妹的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家庭关系是什么关系?学生:血缘关系教师:根据我国在2015年修订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我们国家现在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的计划生育政策夫妻所生育的子女即是由血缘关系所组成的家庭成员血缘关系也是家庭关系建立的一种常见形式教师:那有没有家庭中存在家庭父母和子女之间并没有血缘关系的特殊情况呢?学生:收养关系教师:什么样的家庭关系是由收养关系建立的?学生:养子女与养父母教师:对于孤儿、或者亲生父母丧失抚养能力的不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根据《收养法》规定,满足特定条件的成年人可按法定程序收养子女组成家庭教师:除了以上三种情况以外,还有些特殊情况同样也可以成为组成家庭的契机:当夫妻双方在离异后,一方选择再婚,随父母再婚的继子女和继父母也会成为一家人,组成家庭。
本课难点】家庭关系的确立教师:家庭正是由以上所提到的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课本P71页知识点】既然我们把家称为生活组织,那我们的家庭平时日常生活都会做哪些事情呢?学生:春节时候全家齐聚一堂家里又诞生了个宝宝和父母周末逛超市采购日用品全家人去探望爷爷奶奶同爸爸打球、下棋妈妈帮我作业教师: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家庭也承载了各种不同的功能大家认为刚才所举例的日常生活片段,各自反应了家庭的哪些功能呢?学生:生育功能(繁衍后代、维系家庭)、经济功能(满足生活基本需要)、赡养、扶养和抚养功能(扶养子女、赡养老人)、休息娱乐功能(家庭游戏休闲调剂)、教育功能(知识技能规范教育人格培养)、情感交流功能(情感慰藉精神寄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呈现: 家里又诞生了个宝宝(生育功能)和父母周末逛超市采购日用品(经济功能)和父母去探望生病的奶奶(赡养、扶养和抚养功能)身体—————————————————————心灵春节时候全家齐聚一堂 (情感交流功能)同爸爸打球、下棋(休息娱乐功能)妈妈帮我作业(教育功能)教师:正是由于“家”具有以上这一系列的功能,“家”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独特意义和重要价值。
每一个人都来自于家庭,我们的生命是父母、是家庭给予的(身——生育、经济、赡养扶养功能)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心——休息娱乐、教育、情感交流功能)没有家庭就没有我们当下的存在家可以说正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课本P72页知识点】从生活中引发思维碰撞,引导学生讨论各类家庭关系及功能在讨论中懂得家是身心寄居之所环节三:有室无家学生就课本P73阅读感悟思考:为何房子不是家?为何找到亲人就有了家?教学评价:该活动用于测量学生对于家庭内涵的认知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立场评价他人观点的能力通过学生互相之间的补充进行互评,教师根据发言学生的表达能否做到观点明确、说理充分、有逻辑性等进行过程性评价教师:家作为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而有些人虽然有一个住的地方,但是他们却觉得自己和没有家一样阅读感悟材料,思考以下两个问题:为什么说房子不是家?为什么找到了女儿就有了家? 【阅读感悟】学生:有房子不等于有家;醉汉虽然有豪宅,但是没有亲人,感受不到亲人的温暖,所以他说没有家;而相反,亲人在家就在,中年男子在战争后寻找到自己的女儿,对于女儿的爱是他重新激发对于生活和未来的热情,让他的心灵重新有所依靠,生命重新有了意义。
教师:家是我们生命的居所,更是我们心灵的港湾【课本P73页知识点】,是亲人、亲情的代名词,这是家最大的特点,一个有亲人与亲情相伴、有爱的人,永远是一个有家的人亲情与爱永远是家庭中伴随着我们成长的养料与动力总结:“家”的深厚意义:1)概念、外延及功能2)身心寄居之所3)心灵的港湾从两个故事中感悟家庭的两大特质:爱与亲情懂得家是心灵的港湾环节四:春运回家教师展示春运百态学生思考春运背后所体现出中国人心目中对“家”的哪些情感?教学评价:该活动用于测量学生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家”的深厚意义的认知培养学生表达对某一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看法,表明态度或观点的能力教师对学生的表达能力、解释能力进行过程性即时评价教师:谈到中国人的家,就不得不谈我国在每逢过年时一个极具特色的现象外媒看春运】教师:2009年,日本NHK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返乡潮:2009年春节广州站纪实》,记者跟随从广州回四川的返乡人群体验了春运的全过程镜头记录下为了省钱在火车站广场打地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