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探析名老中医余国友治疗胃肠功能衰竭用药规律 思想,创立“识病辨证、治证兼病”的独特学术理论和治疗方法,突出“以人为本,以病为标”强调个体差异的理念,从整体上对机体进行调治余老擅长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疾病、中晚期肿瘤以及各种虚症的调理,临床疗效卓越,形成自己独特的中医药学术思想和临床阅历笔者采纳中药及药类频数、频率的计算和系统聚类方法,对余老中医药辨证治疗胃肠功能衰竭的方药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并探究其用药规律及特点,以供临床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全部病例均来自浙江高校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22年3月1日—2022年3月1日期间重症监护室和急诊监护室诊断为胃肠功能衰竭患者应用Excel 2022,进行有效病例资料和数据录入,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西医诊断、中医辨证、处方时间、中药名称和剂量等,将病例信息转化为可分析的结构化数据,建立余老治疗胃肠功能衰竭的信息采集模块 1.2 数据的提取和处理 中药采纳2022年版《中国药典》名称,中药类别参照《中药学》[1]和《国家药典中药好用手册》[2] 1.3 納入标准 ①全部病例均符合胃肠功能衰竭诊断标准[3];②经余国友亲临诊治过的患者;③能遵医嘱服用中药汤剂者;④对同一个病人的多张处方,会诊恳求内容里涉及胃肠功能衰竭症状的处方和用药里有针对胃肠功能衰竭治法的处方纳入,若会诊恳求未涉及胃肠症状且用药无干脆关乎胃肠功能的处方予以解除。
1.4 统计方法 运用Excel计算中药及药类的运用频数和频率,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统计软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即R型聚类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信息 共收集89例患者,年龄在22~91岁之间,其中男性73例,女性19例,以中老年人居多 2.2 用单药频数与频率 余老治疗胃肠功能衰竭的175个处方,全部用药208种,总频数2 953次,频率越高药物种类越少,以6∶3∶1分成高频药、中频药、低频药,得出高频药3种,平均频数126;中频药51种,平均频数35;低频药154种,平均频数5其中使用频率>10%的常用药有54种 2.3 余国友治疗胃肠功能衰竭运用中药类别的频数和频率分布 全部处方涉及药物分类共有18大类,40小类大类以补虚药、理气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居前4位,运用频率皆超过10%,其次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消食药、泻下药、解表药、活血化瘀药、收涩药、止血药、温里药、平肝息风药、安神药、开窍药、祛风湿药、解毒杀虫止痒药;小类则以理气药和补气药运用最频繁,其余药类频率均不足10.0%,其中固表止汗药、解毒杀虫止痒药、祛风寒湿药、重镇安神药的频率低至0%。
2.4 余国友治疗胃肠功能衰竭常用药物组合及药对 在余老所用的全部208种药物中,高频药和中频药54种总用药频率近74%,可见余老用药比较集中,而频率<10%的低频药仅个别方剂选用,可推测为随症加减药物,如田基黄仅用于黄疸病人利湿退黄,若将低频药用作聚类变量则缺失值太多易致聚类不准确,为保证聚类效率和聚类方更普遍的适用性,只对54味常用中药进行系统聚类,由于各中药取值范围不同,故进行“全距从0到1”的标准化,类间距离各法聚类结果有些许差异但相差不大,结合专业知识采用组间连接,得出5个新方,2个三药组合和2个药对 3 探讨 胃肠功能衰竭是在严峻休克、感染、创伤等因素的应激状态下,胃肠黏膜水肿、糜烂、出血、形成溃疡,导致胃肠黏膜屏障功能破坏,大量细菌、内毒素移位入血液,引起全身严峻的炎症反应,产生中毒性肠麻痹,严峻者并发于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探讨显示约62%的重症监护室患者会出现至少一种胃肠功能障碍的症状,并且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胃肠功能障碍甚至衰竭的发生与患者的预后有很大关系[4]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的进程中,胃肠功能衰竭的治疗显得尤其重要[5]有探讨显示与单独西药疗法相比,西药联合中医药治疗胃肠功能衰竭可以提高APACHEII评分、肠鸣音评分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评分,改善腹胀,降低白细胞计数,削减胃肠功能障碍病人的数量[6]。
中医理论中无“胃肠功能衰竭”的病名,亦无关于此病的详细记载余老依据临床症状及诊治阅历总结认为,此病当属中医学“腑实证”、“癥瘕积聚”、“痞证”、“腹痛”等范畴,严峻者与“阳结”、“肠结”、“脏竭”、“关格”等相像余老依据自己多年来临床诊治阅历,系统总结此病之病机,认为其病位在脾胃、大小肠,涉及肝肾心肺;整个病程多为正虚邪实、本虚标实、寒热错杂、毒瘀互结;初起多实,或虚实夹杂,久则由实转虚;病在气、在血、在腑、在脏余老认为,胃肠功能衰竭中医辨证多为脾胃气虚为本,以热毒、血瘀、气滞、湿阻为标,治疗综合健脾和胃、通腑理气、化瘀解毒、化湿利浊为一体,辨证施治,分期治疗[7] 数据挖掘是一种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信息处理技术,但又是潜 在有用的信息和学问的过程[8]目前数据挖掘科研方法在名老中医阅历传承中渐渐被广泛运用[9],运用结构化数据库和数据挖掘方法有可能解决中医特色探讨和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可使名老中医学术继承整理更加全面,为中医特色各个信息单元之间内在隐含关系的挖掘、规律的总结、问题的发觉等供应技术和方法学上的支持[10]。
因此,很有必要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名老中医在诊疗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诊疗信息进行挖掘分析,从而得出其中的规律,并通过名老中医的反馈、验证,实现对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临床阅历的总结和传承,对中医学术的继承、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本探讨发觉,余国友名老中医治疗胃肠功能衰竭常用中药高频药有3种分别为:厚朴、枳实、大黄,为小承气汤的组成成分,其平均频数为126,即约有73%的病人都会用到这3种药,对胃肠功能衰竭患者治以泻下法的普遍性可窥一斑中频药平均运用35次,即用到的可能性为20%,可能为辅佐药,而低频药的运用屈指可数,推想为随症加减之药 探讨发觉,全部处方涉及的药物可分为18大类,其中补虚药与理气药名列一二,补虚药里以补气药的频数遥遥领先,证明了胃肠功能衰竭脾胃虚弱为本,气滞腑实为标的中医病机[7]其次是清热类,西医认为,胃肠功能衰竭患者多发生于严峻创伤、感染、休克等危重病,常伴有炎症反应,清热类中药可以缓解炎性症状再次是化痰止咳平喘类,临床上胃肠功能衰竭经常继发于重症呼吸系统疾病,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和肺在生理和病理上常相互影响,肠道疾患可通过宣肺化痰等治肺方法得到缓解[11],所以化痰止咳平喘药的运用也可以对胃肠功能衰竭起到很好的效果。
此外还有祛湿类、消食类和泻下类等都与胃肠功能衰竭的病因病机亲密相关 将全部处方中的常用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得出9个处方新组合,C1组合以小承气汤泻下通腑配以理气消食,可以作為以实证为主的气滞腑实证的候选新处方;C2以润肠通便为主,可用于肠道燥结症;C3以益气健脾、清热化痰为主,可作为痰热腑实兼有脾虚证的候选新处方;C4,C5均具有益气健脾作用,可用于脾胃虚弱症为主者;C6,C7,C9皆以清热为主,其中C6主清肝热、C9主清肺热,可作为臣佐药组合治疗胃肠衰竭的兼证,C8组合专业阅历推断可删除处方新组合的产生可能与患者原发病有关,可作为辨病辨证治疗理论基础 总之,从聚类分析结果看出,余老运用小承气汤较为普遍,方中以大黄为君,苦寒通降,泻热通便,荡涤胃肠实热积滞,可使胰酶活性受到抑制、胃肠功能复原、胆道口括约肌松弛、抗菌消炎等作用,常与单用或外用的芒硝相配,相须为用,泻下热结,辅以厚朴下气除满,枳实行气消痞,合而用之,既能消痞除满,又使胃肠气机通降下行以助泻下通便,可排空胃肠,爱护胃肠黏膜屏障,复原胃肠功能,降低腹腔内压力,改善膈肌的运动,减轻呼吸系统症状,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削减脏器功能损害的发生等[12]。
目前文献报道中医药治疗胃肠功能衰竭常用清热解毒法、活血化瘀法、通里攻下法、健脾益气法等法[13],取得肯定的疗效余老依据多年来的临床诊治阅历认为,胃肠功能衰竭中医辨证多以脾胃气虚为本,以热毒、血瘀、气滞、湿阻为标,治疗综合健脾和胃、通腑理气、化瘀解毒、化湿利浊为一体,辨证施治,随症加减同时在治疗过程中重视“胃气”的调养和胃肠功能的复原,符合“本虚标实”的病机关键,取得较好疗效本文的分析结果C1,C2方主在通腑,C3,C4,C5均涉健脾胃,体现了余老标本兼顾、分证辨治的基本原则,C3,C9均有清肺化痰,反映出余老重视表里、从肺论治、提壶揭盖的治疗法则,新组合用药多寒凉轻清辛散,尤其C6,C7,C9,与江南湿热的气候关系亲密,故余老常用豆蔻等芳香化湿和浙贝等清热化痰药以调理特殊的湿热体质总而言之,余老遣方用药注意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整体辨治胃肠功能衰竭,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本探讨采纳频数与频率分析及聚类分析的方法,对余老治疗胃肠功能衰竭用药规律及特点进行了数据挖掘探讨,获得了一些传统中医阅历总结未发觉的新学问、新信息,结合余老临床诊治阅历,探讨结果客观而真实,得出的处方新组合合乎中医理论,可为名老中医阅历传承供应肯定的参考,为临床运用供应依据。
4 典型案例 患者某,男,67岁,因反复咳嗽、气促30余年,加重伴发热2 d,于2022年12月8日由急诊收住急症监护病房患者既往有慢性堵塞性肺疾病病史,入院后查体:嗜睡状,颜面浮肿,呼吸急促,双肺可闻及广泛湿罗音床边肺部摄片提示:肺部感染,肺气肿,肺大泡形成,血常规结果:白细胞13.6×109/L,N 87.3%,血气分析:pH 7.31,PO2 68 mmHg,PCO2 80 mmHg,SPO2 82%人院后予机械通气、抗感染、利尿、化痰平喘、补液等综合治疗,2周后热退,但患者出现腹部胀痛,触之绷急感,时有腹中肠鸣,小便黄赤,大便数日一行,肛门无失气,吸出痰液色黄质黏舌质淡暗苔黄腻而燥,脉沉滑偏数遂请余师会诊余师结合四诊,辨证为痰热互结、腑气不通,治疗以清热化痰、理气通腑泄热为法,方用小承气汤加桑白皮汤加减,药用生大黄30 g,枳实l5 g,厚朴15 g,桑白皮15 g,浙贝母15 g,金荞麦30 g,炒黄芩15 g,白芥子12 g,竹沥半夏10 g,莱菔子15 g,槟榔12 g,瓜蒌仁15 g,木香10 g,大枣15 g上方浓煎成101 mL/袋,鼻饲灌服,每次1袋,每日2次。
药7剂后,患者大便畅,但仍腹胀肠鸣,面白虚浮,舌淡暗苔薄白腻,脉沉细余老再施以健脾胃、化湿浊、行气血治疗,方用香砂六君子汤、桃红承气汤、二陈汤联合化裁,药用广木香8 g,砂仁6 g,苏梗12 g,半夏12 g,茯苓15 g,厚朴15 g,炒白术15 g,桃仁12 g,红花6 g,枳实10 g,川芎10 g,莪术12 g,莱菔子15 g,青皮8 g,佛手12 g,炒谷芽30 g,鸡内金12 g,大枣15 g煎服方法如前14剂后患者腹胀消逝,二便如常,舌淡暗苔薄白,脉沉细后续予六君子汤加减扶正气、调脾胃半月后患者病情好转而脱机拔管,转出重症监护病房,在一般病房接着治疗视察10 d后出院 按语:本例患者肺病日久,肺脾气虚,痰湿内阻,此次发病,天气转冷,外邪引动伏痰,痰阻气道,肺失宣发肃降而发病痰液内壅,日久化热,痰热互结于肺,肺热下移于大肠,则热炽肠道,腑气不通余师初期治疗予小承气汤加桑白皮汤加减以清热化痰、理气通腑泄热为法药后患者腑气通,痰热解,辨证为脾虚气滞之证,脾虚则运化乏力,湿浊内生;气滞则血行不畅,则见瘀血内停,余师针对脾虚、气滞、湿浊、血瘀之证像,再治疗以香砂六君子汤、桃红四物汤、二陈汤联合化裁,共达行气、活血、健脾、和胃、化湿之功效。
最终患者正气虚弱、脾胃不调,则用六君子汤为主化裁扶正气、调脾胃,促使尽早脱机拔管,渐渐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