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教科书四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苏教版数学教科书四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各位老师,这两天大家都拿到了新书,可以发现今年秋学期一至六年级都换成了____版的教材,在使用了十年的实验教材后我们迎来了新版教材,我们暂且把这套教材称为修订教材今天,就由我和大家一起来认识、学习手中的这本新版教材,在接下来的一个半小时内,我就将前几天学习的心得和大家一起分享,不到之处,敬请拍砖 总体分析: 教学内容的变化: 不管上学年有没有教四年级,拿到手中的教材,我们就发现教材的基本结构发生了变化: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目录,原来教材有12个单元,现在的教材有9个单元,单元减少了,简单的比较一下,它有这样的一些内容是和以前不太一样的有的从本册教材中删除了,而有些是将四下甚至是五年级的内容充实到了本册教材中,接下来我们就从实验教材看删除,从修订教材看增加及变化 删除与变化:(1)找规律的单元,我们都知道在实验版教材中内容安排以单元形式在四上到五下,而修订版教材是以活动形式呈现的,最大的不同是要求降低了,不再要求学生用所发现的规律去解决问题,更强调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这些过程中积累一些数学活动经验,感悟一些数学基本思想,所以不把这些所发现的规律作为知识点教给学生,而是让他经历这样的过程。
2)第二个变化是运算律在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主要教学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四年级下册教学乘法的分配律,现在修订版教材将这一内容安排在四年级下册,可能是考虑到教材结构的完整性,将整数运算全部教学结束后再安排运算律的教学,把运算律的教学作为整个整数运算教学的一个总结,让学生发现有这样的规律,为学生将这些规律推广到小数运算、分数运算乃至以后的运算做好准备3)认数原来安排在四年级上册认识多位数,现在也是因为教材编排上的原因,安排在四年级下册4)而怎样滚得远、了解我们自己、一亿有多大以及用计算器计算,有些是删除了,有些是后移了5)统计与可能性在整个小学阶段的内容进行了全新的编排,变化在修订版中说明 增加与变化:(1)数与代数部分:包括《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策略》三个单元其中,除法单元整合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四年级下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单元中商不变的规律以及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的简便计算,三年级下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单元中连除实际问题等教学内容《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单元,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的调整,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两步混合运算的教学内容前移至三年级下册,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三步混合运算的教学内容移至本册。
这样一来,今年升入四年级的学生就没有机会学习“整数两步混合运算”,而学习四年级上册的三步混合运算需要以此作为学习的基础和起点根据这一情况,教材在四年级上册以附录的形式增补了“整数两步混合运算”,以便于学生在此基础上接着 学习本册所安排的“整数三步混合运算”及其相关内容在教学这两单元时,可以将跨度变大一些,也就是不要紧接着上完附录就上第7单元,要让学生在充分的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是新编的教学内容,主要结合两积之和、归一等实际问题,教学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以及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2)“图形与几何”部分:包括《升和毫升》《观察物体》《垂线与平行线》三个单元其中,《升和毫升》由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移至本册;《观察物体》单元,为了便于教师连贯地组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把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下册和四年级上册的有关教学内容整合在一个单元;《垂线与平行线》单元,考虑到射线、直线、角、垂线、平行线等是有着紧密联系的结合概念,认识射线、直线和角是建立垂线和平行线概念的必备基础把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角》与《平行与相交》两个单元合并成一个单元。
此外,由于小学阶段只要求初步认识平行线,不涉及平行线的性质教材还适当降低了画平行线的教学要求,只要求借助工具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不再要求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统计与概率”部分:包括《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可能性》两个单元,都是新编的教学内容其中,《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单元,主要教学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分段整理数据,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以及简单的调查表《可能性》单元,教材一方面把实验教材中有关可能性的教学内容整合成一个单元,另一方面降低了教学要求,只要求能对简单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作定性描述,不再要求用分数描述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4)本册教材还安排了两次“综合与实践”的活动,其中《运动与身体变化》由实验教材三年级下移至本册,两次活动都在实验教材的基础上做了适当修订;安排了一次“探索规律”的活动《简单的周期》,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事物的排列规律;增设了“动手做”栏目,安排了5个“动手做”的活动(P7,做一个1升的量器;P39,摆正方体;P47,滴水实验统计;P69,摸球游戏;P88,用一副三角板拼角。
编排体例的变化: 除了有教材内容的变化,教材的编排体例也发生了变化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获得了比较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思维水平和自主学习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到了第二学段,学生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量明显增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更加紧密因此在数学学习的不同阶段,引导学生对知识学习进行回顾和整理,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自然成为数学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本套教材从四年级上册起,改变了第一学段以课时为主线的编排体例,采用以教学内容结构为主线的编排体例,设计了例题、“试一试”“练一练”、练习、练习与整理等五个板块其中“试一试”主要是例题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拓展,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安排;“整理与练习”主要结合比较大的单元安排,设计了“回 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探索与实践、评价与反思”等四个环节的活动期末复习单元改为“整理与复习”,通过“数的世界、图形王国、统计天地、应用广角”以及“自我评价”等环节组织学生的复习活动这样设计,既突出了教学内容结构的完整性,又有助于强化回顾与整理、评价与反思等环节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各单元教材修订及注意点: (一)升和毫升 本单元是实验教材四下的教学内容,与实验教材相比,本单元教材主要有两点变化: 1.设计丰富而有效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升和毫升的容量观念。
其实这一点我们都有非常深刻的认识,无论是认识什么样的计量单位,都要让学生建立相关计量单位的表象认识1升和认识1毫升,必须要让学生知道1升有多少,1毫升有多少,教材在这些方面做的比较充分,例如例3,教材提供的场景图多了一些容量很小的,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如眼药水瓶、风油精瓶,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知道这些容器里所装的液体是非常非常少的,一下子就想到今天要学的毫升一定是一个非常小的单位,有了这样的一个认识当告诉学生毫升这个单位时,设计了用滴管吸入1毫升水,再把水滴在手心上,数数大约有多少滴,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知1毫升的实际大小,建立1毫升的容量观念,像这样的活动我们就要让学生充分去经历 2.安排“动手做”的活动,让学生在制作量器的过程中加深对1升的认识删去了原来教材中一道制作1升量器的例题,是考虑都例题教学内容编排的一致性于是将相关内容安排到“动手做”的栏目中,引导学生在制作量器并用量器进行估计的过程中,一方面让学生去体验1升有多少,另一方面也是丰富、教给学生一些估计容量的方法,如将1升的水倒进盆子里,看看1升的水大概到什么地方,再根据1升水的位置去估计盆子的容量,只有经历了这样的活动,他的估计才是有根据的,而不是盲目的猜想。
相关练习说明: 设计一些活动和练习题,帮助学生积累生活常识,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升与毫升的观念教材多角度、多渠道地引导学生应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一第3题,说出压力锅、洗脸盆、洗菜池、浴缸的容量各是多少升;第6题,说出1小瓶药水、1盒牛奶、1瓶墨水、1瓶果汁各是多少毫升这些都是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容器和经常接触的商品,应该让学生知道它们的容量大约是多少考虑到学生直接说出各个容器、各个商品的容量会有困难,教材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呈现,在三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比较恰当的数据,作为相关的容量选择数据不能是随意的,应该有思考地进行如洗脸盆的容量,可以这样想:1升水放在盆里,水面大约在哪里?10升水放在盆里会怎样?这个盆能盛100升水吗?经过这些思辨,选择的答案才会合理,学生头脑里的“升”与“毫升”的 概念才会越来越清楚 练习一第7题,计量热水瓶、奶瓶、水杯、水桶的容量,用升作单位还是用毫升作单位?第8题计量一鱼缸水、一瓶酱油、一锅水、一汤勺水各有多少,采用升作单位还是采用毫升作单位?回答这些问题,要利用自己头脑里的1升、1毫升的概念,还要联系对这些容器的了解,才能作出恰当的判断。
如,热水瓶的容量比1升大,计量热水瓶容量用升作单位比较恰当;汤勺很小,一汤勺水远没有1升,用毫升为单位比较适当为此,教材在练习一第2题就安排学生判断陶瓷汤罐、易拉罐、烧水壶、牛奶瓶等容器的容量,哪些比1升大、哪些比1升小的练习 (二)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1.合理整合除数是两位数除法计算的教学内容 这一单元整合了实验教材四上除法单元和四下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中商不变的规律及被除数、除数末尾有0的除法的简便计算的教学内容这两部分内容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特别是教学除法口算的时候,不知道商不变的规律,它是不太容易理解其中的道理所以修订教材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口算和比赛、商不变的规律以及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的简便计算整合到了一个单元在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口算的要求降低了,只要求学生算表内除法的拓展题,几百几十除以几十商是一位数要求学生口算,商是两位数的一般不要求学生口算,如360除以90,我们可以直接根据表内除法得出商是4,而360除以20商是两位数的不做口算要求,我们来看P25第2和第3题,第2题有明确的要求口算,而第3题则是让学生根据商不变的规律说出下面各题的得数,我们可以分层地提出要求,行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允许口算,而学习困难的学生要进行笔算,我们也要允许,所以教材在这儿既不提笔算,也不说口算,而是让学生根据规律去思考能不能直接说出得数,像这样的要求,我们老师要关注。
2.结合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教学安排连除实际问题 连除的实际问题的教学实验教材中安排在三年级下册,所以这部分内容这届四年级已经学过了,但在三年级教学中教给学生两种解法时,学生原来只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所以在教学时,所能举的例子比较少,只有2乘2,2乘3,2乘4,3乘3这几种情况,现在将这部分内容安排在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之后,例子将增加了许多,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数学知识在不同情境中的运用另外在这儿P13页例4,提出:你能用综合算式解答吗?在实验教材中是不提用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是修订后教材第一次提出解决问题的要求教学时我们应该灵活一些处理,要鼓励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但也要同时允许学生分步列式解答 3.精心设计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基本线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和探索活动中来,主动发现并获取知识例如:商不变规律的教学P23,乍一看,教材变化不大,仔细揣摩一下,我们来看第一个要求:先按要求算一算、填一填再比较 算出的结果,不仅要求学生进行计算,还要求学生通过比一比发现除数和被除数都不同,但商却是相同的,为什么被除数和除数都不相同,算出的商却是相同的呢,这就是学生对商不变规律的初步感知,经历了这样的活动,它发现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