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埔古港看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广州海外贸易的历史源远流长先秦两汉时期,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兴起,到了汉代,广州已成为当时中国最繁华的都会之到了唐代,广州成为中外商人云集的世界贸易大港,中早主管对外贸易的官方机构“市舶使院”首先在广州成立,并一直延续到宋元时期广州的贸易地位在元代虽然曾被泉州短暂代替,但从明代开始广州又再次恢复海外贸易第一大港的繁荣景象到了清代,广州更是成为当时唯一的通商口岸,同时也铸就了黄埔古港的辉煌广州历史悠久的海外贸易一)海外贸易的兴起早在秦汉时期,广州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第一个港口秦始皇统中国时,广州的海外贸易,对秦王朝的财政收入起着重要作用因海外贸易的兴起,秦代的航海业和造船技术已十分发达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记载:“九疑、苍梧以南至儋耳者,与江南大同俗,而杨越多焉番禺亦其一都会也,珠玑、犀、?乂瑁、果、布之凑①南越国主要通过南海进行海外贸易和文化交往史记?货殖列传》的记载表明,番禺早在西汉时期已是海产和珍稀物品聚散的都会汉朝,由于统一的封建王朝国力强盛,对外政治影响进一步扩大,外国政府经常派遣贸易使团到中国朝贡,而东南亚诸国来中国朝贡多是由水路至广州登陆汉班固《汉书?地理志》:“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平帝元始中,王莽辅政,欲耀威德,厚遣黄支王,令遣使献生犀牛。
②汉朝政府也多次派出商业使团到各国交往《后汉书?西域传?安息国》:帝永元九年,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条支临大海欲度自此南乘海,乃通大秦其土多海西珍奇异物焉③东汉政权崩溃后,中国出现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岭南属吴国势力范围孙吴政权非常重视开发东南沿海地区,孙吴政权与南海诸国商务交通亦随之发展《三国志?西戎传?魏略》:(大秦)又常利得中国丝,解以为胡绫,故数与安息诸国交市于海中海水苦不可食,故往来者希到其国中④由此广州逐步成为孙吴政权的一个重要造船基地、军事基地和外贸基地二)海外贸易的兴盛进入两晋南北朝,广州海外贸易随着新航路的出现,朝贡贸易日益增长、货物品种大量增加、往来南海商人也大幅度增多等南海神庙是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发端于广州的重要历史见证,它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四年(594)唐代,国力空前强盛,经济有到一个新阶段唐)刘恂《岭表录异》:“每岁,广州常发铜船,过安南贸易……交趾回,乃舍舟,取雷州缘岸而归⑤广了很大的发展,中外友好交往也空前活跃,我国的海外贸易发展州是从南海进入中国的第一个登陆点,是阿拉伯人由海道到达中国的第一个停泊港口这是一条中西交通史上著名的航线,亚非各国海船经常沿此线航行。
沿着这条航线,中国和亚洲各国的商船往返不绝《旧唐书?王方庆传》:“则天临朝,拜广州都督广州地际南海,每岁有昆仑乘舶以珍物与中国交市⑥由于与海外各国贸易往来频繁,引起了唐朝政府对对外贸易的重视蕃坊”是唐朝政府划给波斯、阿拉伯等来华蕃商聚居的地方今光塔路一带)唐朝政府实行奖励对外贸易的政策,积极发展外贸,并在广州创立了第一个市舶使,制定管理市舶的初级条例据《册府元龟》记载,唐开元二年(714)已在广州设市舶使,为最早专门负责外贸的官员《新唐书?柳泽传》:“开元中,(柳泽)转殿中侍御史,时市舶使、右威中郎将周庆立造奇器以进⑦五代十国时期的南汉对外贸易依然繁荣,刘应麟撰南汉春秋》记载了当时的海外贸易情况宋朝政府沿袭唐朝的旧制,于开宝四年(971)在广州设立市舶司,这是宋代设置的第一个管理外贸的机构《宋史?食货志》记载,开宝四年(971),宋太祖下令在广州设立市舶司,这是我国历史上继唐市舶使院后设置的专门负责对外贸易的管理机构宋朱《萍洲可谈》:“广州市舶司,旧制,师臣漕使,领提举市舶事祖宗时谓之市舶使……三方唯广最盛⑧据《萍洲可谈》记载,广州海船已使用指南针这是世界上关于指南导航的最早记录宋代,陶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国最大宗的出口商品。
海外贸易的兴替元代,广州仍是一个国际性大港口,主要表现为对海外交通航线的延伸及贸易地区的扩大,主要航线有六条:广州至占城今越南中部地区)、广州至真腊(今柬埔寨)、广州至三佛齐今苏门答腊岛)、广州至爪哇、广州至印度半岛、广州至波斯湾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大食》:“大食者,诸国之总名也,有国千余所广州自中冬以后发船,乘北风去约四十日到地名蓝里,皆大食诸国至此博易⑨广州的贸易地位在元代曾被泉州短暂代替,《元史?食货志?市舶》记载:“至治二年,复立泉州、庆元、广东三处提举司,申严市舶之禁三年,听海商贸易,归征其税泰定元年,诸海舶至者,止令行抽分其大略如此⑩但从明代开始广州再次恢复了海外贸易第一大港的繁荣景象清阮元《广东通志》卷7《前事略?明》记载:祖永乐元年八月,命内臣齐喜提督广东市舶,置市舶提举司11清李福泰修、史澄等纂《番禺县志》卷23《古迹》:“明市舶提举司署,在府城外西南一里,即宋市舶亭海山楼故址,明洪武初建12《明史》卷81《食货志》:“正德四年,暹罗船有飘至广东者,市舶中官熊宣与守城议税其物13梅州杨炳南据同乡谢清高的经历写成的《海录》是我国较早介绍世界各国况的著作,其中记述了广州对外交往的情况。
四)海外贸易的鼎盛广州作为我国海外贸易重要港口,历朝都是海防重镇由于广州的地理优势,各国商人多来广州贸易,广州外贸又再次繁荣发展黄佛颐纂《广州城坊志》卷5《怀远驿》:“顺治十年,暹罗国有番舶至广州,表请入贡是年,复有荷兰国番船至澳门,恳求进贡……仍修明市舶司馆地而厚给其廩饩,招纳远人焉14到了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清政府设置海关来代替历代市舶司,负责管理对外贸易和征收关税等事务这是对外贸易管理制度上的进步,也是我国海关制度的正式开始粤海关在建立之初,关址设在伍仙门内粤海关的首要职能是征收关税为防止走私漏税,粤海关在十三行的珠江边设行后税馆查验后来,清政府发现外国人向东北方向进行贸易活动对国防不利为了加强防范,巩固海防,乾隆二十年(1755)冬,撤销明州、泉州、上海三处的通商口岸,限定广州为中国唯一的对外贸易口岸,规定所有蕃商归并黄埔一港,每年夏秋,由虎门入口,总汇黄埔一地这种广州一口贸易体制,一直实行到鸦片战争前期鸦片战争前,英商来广州贸易,被规定在十三行进行清代,广州在中西方交往中的地位尤显重要由于实行海禁政策,广州成为我国海上唯一合法对外开放的贸易港口,海外贸易获得空前发展,并且一直延续到鸦片战争前夕而经久不衰。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5《货语?诸番贡物》:“诸番之直广东者,曰婆利,曰古麻刺,曰狼牙修,曰占城,曰爪哇……佛朗机诸国,则未尝入贡懋迁有无者也15乾隆至道光二十年(17571840)后,粤海关成为当时全国唯一的海上口岸海关在此期间,广州十三行垄断着全国的外贸市场嘉靖三十四年1555),官府在广州设立垄断贸易的广州、徽州、泉州的十三家商号,经营对外贸易和代替市舶司收取入口税十三行行商代表朝廷管理外商事务,具有半官方性质另外,代表清廷约束管理外商的职责,所谓“以官制商,以商制夷”随着中外贸易的发展,到广州的外国商人与日俱增,西方国家开始在广州设置十三家商馆珠江南岸的海幢寺是清代在广州城的外国人获准每月规定的三天唯一可以游览的寺庙,海幢寺在广州“一口通商”时期,还承担着接待外国使团的任务外国人在广州死亡后,清政府指定在黄埔挂号口对岸的长洲岛和深井岛为安葬的墓地二、黄埔古港是世界贸易的中转站中国唯一的通商口岸清代黄埔古港位于番禺县茭塘司(今广东市海珠区琶洲街黄埔村),受近代西方思潮影响,黄埔村人文荟萃黄埔古港百年辉煌历史在清代的对外贸易交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口通商”后,黄埔古港迅速崛起,当时到广州贸易的外国商船络绎不绝,使珠江之滨呈现出一派商贸繁荣的景象。
由于我国在嘉庆二十五年(1820)时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广州成为当时海外贸易的中心市场,特别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政府关闭江、浙、闽海关,仅保留粤海关对外贸易之后,黄埔古港于是成为我国海外贸易的唯一港口清《番禺县志》州港出海的必经港口,因此也成为中外商船的必经之港梁廷编粤海关志?夷商》:洋船到日,海防衙门报给引水之人,引入虎门,湾泊黄埔17黄埔挂号口设在清代番禺县黄埔村,记载:“洋楼虽于省岸,市舶皆聚于黄埔16黄埔古港是广设有税馆、夷务馆、买办馆和永靖营等机构管理对外贸易清政府规定,凡外国商船进入广州贸易,均须停泊黄埔古港,办理纳税等手续后,才可进行货物贸易外国商船进入黄埔港前均须在粤海关澳门关部行台领取牌照,然后再由中国引水导入黄埔港停泊广东海关监督御史祖秉圭在雍正八年十一月一日(1730年月10日)的《宫中档雍正朝奏折》中:“本年五月二十九日以后,海外各洋的法国、英国、荷兰等国的大小商船十三艘陆续来航,已停泊于黄浦的就有十一艘18二)商船云集的黄埔古港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近代革命策源地,也是岭南文化中心地、改革开放前沿地,更是千年商都黄埔古港所在地今属“琶洲街”近年来,这里因广交会而享誉全球。
其实早在200多年前,这里就已是千帆竞发的繁华商港美国学者威廉?C?亨特在《广州“番鬼”录》中记载:“在世界上没有哪个地方,比公司船队集结在黄埔的那种景象更好看的了各船的进口货已起卸完毕,每艘船排成优美的行列,等待装运茶叶19当时,历经长途航行到达中国的外国商船,绝大部分都在黄埔港登岸,船上的货物再从广州输送到全国我国的陶瓷、丝绸、茶叶等特产也从这里走向世界黄启臣著《海上丝路与广东古港》记载:“据统计,康熙二十四年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西方国家来中国江、浙、闽、粤四海关贸易的商船共有312艘,1685〜其中到黄埔港者为279艘,占总数的89%嘉庆二十三年(1818)从黄埔港进口的商品货值占广州进口商品总货值的87%中国出海贸易的商船也是绝大部分必经黄埔港,据统计,从康熙二十三年至乾隆二十二年(1684〜1757),从中国开往中国日本贸易的商船共3017艘,其中相当大部分是经黄埔古港起航出海的201845年,由于海外贸易和航运业的需要,大批岸长洲岛兴建了“柯拜船坞”据《黄埔港史》记载,从1757年到1837年,也就是广州作为“一口通商”外贸口岸的80余年间,停泊在黄埔古港的外国商船计有5107艘。
商船等待检修维护再次出港英国人约翰?柯拜在黄埔古港的对三)黄埔古港对广州的贡献黄埔古港是明清广州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清代以来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港口广州地处南海之滨的珠江口,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以来就是中外海上贸易的枢纽,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门户黄埔古港早在明代就成为广州的外港清康熙年间,这里为外国商船停泊处,粤海关的挂号口,有驳船直达十三行作为我国古代海外贸易唯一的通商口岸,清政府曾规定“凡载洋货入口之外国商船,不得沿江湾泊,必须下锚于黄埔”古港作为广州的外贸港口存在了170余年,其中有83年更是全国唯一通商口岸,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鸦片战争后,由于码头锚地逐渐淤塞,不能停泊海船,港口先迁往长洲岛,后迁往渔珠、乌涌口一带,但仍然沿用黄埔港之名广州是当时中国对外贸易第一大港口、国际贸易大港、大都会当时,中国的商品对推动贸易全球化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直到1820年左右,我国是世界经济的中心之一,而广州正是贸易全球化的中心市场1776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说:“中国的国内市场,在范围上或许不小于欧洲所有国家市场的总和21当时来黄埔港停泊的商船数量之多令外国人为之惊叹1769年,英国人威廉?希克感叹:“珠江上船舶运行忙碌的情景就像伦敦桥下泰晤士河,不同的是,河面的帆船形式不一,还有大帆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