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外国戏剧精品导读 结 课 论 文系别演艺学院专业戏剧影视文学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2011 年 12月 10日存在,在意识之前—评析话剧《哥本哈根》话剧《哥本哈根》是以德国纳粹时代的科学家海森堡和丹麦科学家波尔及其夫人玛 格瑞特的亡后灵魂的回忆与对话,引出了现代科学史上著名的1941 年“哥本哈根会见 之谜” 这个至今没有揭开的谜,对于二战期间原子弹的研制与付诸实战、今天世界所 面临的核威胁、未来科学与人类生存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哥本哈根》通过解密这次 “哥本哈根会见之谜”,展开对原子弹研制成功前后历史的审视有人说,戏剧是编剧的艺术,电影是导演的艺术从来对影视方面接触较多的我, 对影视的认同感显然要过于戏剧,但是在看到《哥本哈根》这部话剧后,观念却得到了 一个大大的改观我个人是不喜欢某些打着“先锋”“试验”的牌子,而内容低级简单, 靠愚弄和嘲讽大众来取悦观众的话剧现代的戏剧界已经被擅长于戏谑和愚弄的先锋派 之风吹得够久了,观众对于作品的思想性也越来越不看重,而《哥本哈根》作为一种严 肃而深刻的戏剧出现,却是实实在在的改观了我们对于现代话剧的看法。
首先从布景上来讲,排演《哥本哈根》的布景较为简洁,白色的椭圆形舞台,白色 的墙壁,嵌在白色墙壁里可以随时打开的两扇门这两扇门隔开了两个世界,门外是金 色的白桦林,那是人的世界;门内是白色的冥界,灵魂游走聚首之地一株枯索的白桦 树,三只象牙般洁白的椅子,三个死后聚首的灵魂一切的欣赏视野都被牢牢地锁定在 这个台子上面,舞台元素简洁而直接,看似空洞却又十分抓人,作为这样一个仅以谈话 来吸引观众的话剧而言,这样的布景实在是干净,在不分散观众注意力的情况下,也能 够很好的把观众的吸引力紧紧把握在舞台上从整体结构上来讲,《哥本哈根》是可以被分为四段的,这四段分别是被三个幽灵演 绎了 4 次,每一次都提出不同的可能性他们不断地重回1941 年的傍晚,面对当年的 困惑,但结果总是陷于迷雾,直到最后都没能找到确切的答案整个故事就是在这种不 断的重复演绎中被赋予不同的价值取向,或者可以说全程就是一个思辨的过程,是一个 围绕着量子、 粒子、铀裂变和测不准原理的思辨, 围绕着贝多芬、 巴赫的钢琴曲的思辨; 围绕着个人对于祖国的忠诚与否的思辨、围绕着原子弹爆炸后城市里满目狼藉和尸横遍 野的思辨等等四段的演绎其实都是在重复辩论着一个问题,那就是1941 年海森堡为 什么要来哥本哈根。
这个问题又直接牵扯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原子弹的制造方是邪恶 的德国纳粹还是时处正义一方的美国,进而也牵扯到千千万在原子弹爆炸死去的人们身 上围绕着这个问题的讨论,开展了四次演绎,也得到了四种不同的可能,然而随着这 四种不同的可能一一被推翻,重塑故事开始进入一种虚无和不确定性显然三个灵魂 无论如何也无法回到那个时候,故事的发生从一开始就决定了故事本身的虚无和不确 定所以四次的演绎,更像是四种可能性的展示,在这四种展示的过程中,让身为观众 的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阴暗,道德的崇高和沦丧,存在的实在和虚无等等对于观 赏者来说,戏剧一开始问题关键从来不是在于解决悬念,悬念仅仅是一种推动力,驱动 着三个灵魂不停的讨论和思辨,就是在这个讨论和思辨的过程中,让观众得到了某种意 义上的思考和干预故而,这是一部允许你参与思考的戏剧,整体的结构偏向于观念艺 术,通过四次对于观念认识的确立和推翻直接把问题引向观众,并不讲求戏剧冲突,或 者可以说是“去戏剧性”性质的戏剧,他从一开始就紧紧的锁定在一个问题上,通过思 考和辩论取代戏剧的冲突和矛盾,通过一个问题的产生从来衍生出更多的更有意义和更有深度的思考从主题思想上来讲,对于话剧《哥本哈根》的评析就如同那句关于哈姆雷特的谚语 一样,一千个读者有着一千个哈姆雷特。
显然,对于任何一个艺术作品都很难有着所谓 正确和全面的主题分析作为一部戏剧作品,《哥本哈根》更是包含着较为深刻的主题 和内涵在外层故事包裹下的(三个灵魂围绕一个问题展开一场讨论),内核的深刻性 与否直接决定了整体的层次高低对于本剧的主题,我认为其中多少有着存在主义的身 影 先说其中的物理定理的元素量子力学,测不准原理等等,这些在其中涉及到的物 理定理其中测不准原理恰恰还是海森堡发现的,然而最后却也成分为了海森堡在剧中 命运的结局这种个人命运与物理原理的吻合,就像是有着某种声音在不断倾诉着关于 存在于意识的问题 但就原子弹的研发而言, 量子力学无疑是原子弹研发的最重要原理, 然而海森堡与波尔对于其中的数值和测定是不相符的后来波尔研制出了成果,并最终 导致了原子弹的成功而海森堡固执的相信自己的测算和定理,最终却在这场世纪讨论 中黯然失色然而定理也好,测算结果也好,无非都是些冥冥中的不确定因素世间万 物的存在是先决条件,无论是量子力学还是那个永远也测不准的测不准原理(包含了对 于整剧的暗示)的发现,都只能是意识到了某种真理也就是说真理的存在是先觉,而 科学意识是后觉,综述,也就是萨特的存在主义所推崇的存在是先于意识的。
这就给本 剧的虚无和不确定性提供了一个理论上的基础,可见无论是1941 年海森堡来哥本哈根 的原因,还是两人就量值的判断不一,亦或是最终一方研制出原子弹,而一方没有甚 至到两人心中的道德准绳和民族观念性等等,这些都只是在存在的驱使下强迫意识到 的首先,存在的虚无感迫使着人类向前行进,从直立行走到有独立的意识同样,波 尔和海森堡与量子力学和测不准原理无非也是相互意识的问题,自然的属性早就决定了 它们存在的先觉,所以意识到是后觉的进而,两人在这种存在感的驱使下开始尽力的 探索物质世界,结果发现了研制原子弹的可能性于是,一个问题出现了,相关物理理 论的出现首先决定了意识的确立,而存在却成为了中心的议题于是两人围绕着这个存 在展开了一场灵魂级的大讨论,然而结果却是虚无的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影射所谓 存在感的虚无这让我想起来一本书的名称,《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在灵魂的世界, 摆在两人面前也恰恰是这个存在与虚无的问题,关于原子弹的意识与存在都已经随着时 代出现,老去,然而问题终究留了下来,萦绕在世人的面前,久久不肯离去四次的讨 论得到的四种结果到最后都成为了虚无的象征,这不难看出,编剧在试图讨论存在问题 时, 就看到了存在的虚无与荒诞, 所以一开始就已经在创作思想上忽视或者不屑于就“存 在”本身的讨论,但是却必须要借着存在的外衣,叙述整个故事,因为只有存在的意义 才是最终的目的。
本剧在讨论意识与存在的关系和道德,国家等等问题上偏重着力,而 原子弹的存在先后并不是最重要的议题,为什么海森堡来哥本哈根也不重要,重要的恰 恰是讨论本身,那种对于形而上与形而下的思考,对于道德与崇高的定义,对于人性卑 劣和无知的展示,甚至于对与虚无和不确定性(与测不准原理同出一辙 )的揭示不少观众给予了国话版《哥本哈根》好评,因为对被轻松搞笑的时尚之风吹得过久 的戏剧界来说,《哥》剧的严肃性是勿庸置疑的,这说明我们的剧院连上演一场象模象 样的道德剧这样的事情都很少做了希望国家可以创作和引进更多更有深度的戏剧作 品,使得中国的戏剧舞台不至于完全落入所谓的荒诞剧之中,惟以取悦与搞笑之风取悦 观众也希望中国有更多热爱戏剧作品的人群,让戏剧这门综合艺术得以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