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重点内容解析 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重点内容一、?竹里馆》〔王维〕1、诗歌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这种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本诗描绘了月夜竹林的清新幽静,刻画了一个孤高自许、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叙述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独坐、弹琴、长啸2、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答:月夜,诗人单独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声长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3、“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叙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叙述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说说“独〞字好在哪里?“独〞是“单独〞的意思,诗人单独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借景抒情,叙述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4、 诗人单独在竹林里做了哪些事情?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性情?独坐、弹琴、长啸 可以看出诗人高雅闲适、超凡脱俗的性情5、诗中运用了拟人手法的诗句是:参考答案: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6、对诗歌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 〕A.表现了作者在朝做官时闲适的生活情趣B.“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体现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C.以自然的笔调,描绘出清新的月夜,融情景为一体D.以琴啸的声音,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1、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诗赏析诗中“暗〞和“满〞的叙述效果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2、这首诗用词严谨,呼应严密诗中“谁〞与“暗〞相呼应,“飞〞与“散〞照应,“春风〞那么与标题中的“春夜〞相照应,“折柳〞为分离曲,故又与结句中的“故园情〞相照应3、“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中“何人〞仅仅是说别人,说大家,对吗?不对这既是说别人,说大家,但诗人更是说自己勾起了怀念故园之情4、本诗抒发了作者思想感情?本诗抒发了作者对故土和亲人的怀念、眷恋之情5、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前两句展现的画面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不知从何而来的一曲低回呜咽的笛声飘入耳际,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
三、逢入京使〔岑参〕1、这首诗叙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叙述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2、“凭君传语报安全〞叙述了诗人怎样的心理?答:叙述了诗人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怀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心理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答: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怀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4、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安全〞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答: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安全的口信,真切地叙述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安全〞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5、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自己“双袖龙钟泪不干“?意在叙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夸张叙述了诗人对长安亲人的无限眷恋6、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诗的后两句这两句诗好就好在诗人提炼出特定环境中的典型情节,别出心裁,体现了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马上相逢“的情节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
7、教材上有岑参的一首诗歌?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安全〞有同学在赏析这首诗歌时将第三句理解为“立刻就会相见了,用不着再写信了〞〔1〕你觉得这种理解正确吗?为什么?不正确这种理解,把“马上〞本来的意思是“骑着马在路上〞〔或“骑在马上〞〕错误地理解为表示“立刻〞的时间副词“马上〞把表示“没有〞的“无〞理解为表示“用不着〞的“毋〞此诗后两句的意思是骑着马走在路上忽然遇见了入京使者,身边没有纸和笔可以写信,于是就托入京使者带话给自己在京城的家人告诉他们诗人是安全的〔2〕从诗歌赏析的角度看,那位同学的理解跟整首诗还有哪些方面不相符?这样的理解改变了诗歌表现的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这样的理解不合乎题意,“逢〞的是入京使,而不是与家人相见这样的理解与诗歌前两句描写的伤心情感不合,既然马上就要与家人见面了,还伤心什么呢?四、晚春〔韩愈〕1、这首诗的语言特点?请分析运用拟人手法,语言活跃生动有趣如:草树能知、解、斗,能以才思论天下2、一、二句写出了晚春景致怎样的特点?草木留春,万紫千红3、诗的三、四两句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请对这两句诗作赏析运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飘舞,参加了留春的行列,作者借此叙述了要珍惜光阴、不失机会的人生态度。
4、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5、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浮荡6、花褪残红的暮春,在古代诗歌中一般带有凋零感伤的特点;但本诗所描绘的暮春之景,却是“生气勃勃〞,请结合全诗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简析本诗是怎样描绘这一景象的?本诗描绘暮春之景,一反常态,不写暮春凋零,而写草木的生机勃勃一二句,写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便各施解数,吐艳争芳,争芳斗菲;三四句,写连那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全诗运用拟人手法,寥寥几笔描绘了暮春的勃勃生机7、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本诗通过“草树〞有“知〞、惜春争艳的描写,叙述出诗人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赞美之情8、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同意,因为作者是以“百般红紫斗芳菲〞反衬“杨花榆荚〞的白首无成;不同意,因为作者在诗中是在讥笑杨榆荚没有红的花,不能为春天增光荣;不同意,本诗是在歌颂杨花榆荚尽管无才思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争放,为晚春增色。
9、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的使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精妙地描绘出了一幅 意盎然的晚春群芳图10、历来人们对“杨花榆荚无才思〞一句的理解颇有争议,请你结合诗人叙述的思想感情,谈一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A“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自惭形秽,终凭自己的一技之长——作雪飞,积极加入到挽留春光的队伍之中,这种勇气实在值得钦佩B“杨花榆荚〞平淡无奇,就如同人无才华写不出华美的文章,只能化作漫天飞舞的雪花与前两句形成强烈的比照,从背面烘托出春光的无限宝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