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艾》的艺术结构及人物形象 ■刘爱华 赵林【摘要】《小艾》是张爱玲诸多作品中比较特别的一篇,它以新的艺术视野和艺术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本文试从这两方面去解读这篇小说关键词】小艾 张爱玲 艺术视野 艺术形象《小艾》是张爱玲诸多作品中比较特别的一篇,从1985年陈子善教授研究周作人作品时在《亦报》上的偶然发现,到1987年《明报月刊》的首次连载,再到后来不同删节版本的出现,加上张爱玲本人对于《小艾》不甚喜欢的态度,让关于《小艾》的讨论,一时间甚嚣尘上《小艾》延续了张爱玲一贯的“葱绿配桃红”的语言风格,但男主人公冯金槐的出现,打破了张爱玲前期作品中身心不全的男性形象的樊篱,创造出了一个健康的男性形象;同时,小说光明的、憧憬着幸福的结局也同样冲破了张爱玲小说一贯的悲凉情调本文分别从艺术视野和艺术形象两个方面,来解读这篇小说一、新的艺术视野张爱玲的小说素以表现“十里洋场”的上层生活为底色,在这底色里将畸形的社会和变态的人性展现出来《小艾》描写了上至封建家长的老太太、席]五老爷、席太太,下至佣人陶妈、刘妈,以及底层农民的生活,不仅时间跨度大,人物跨度也大。
《小艾》中人物的生活环境,应当是自到第一次土地改革后,时间跨度30年,作者采取平铺直叙的手法,以时间的缓缓流淌来揭示出一幅社会风俗画,以及画中生活着的人们在平铺直叙中,偶尔通过回忆来交待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小艾》的前半部分在构思上一如张爱玲的其他小说,延续了张爱玲一贯的悲凉风格而小说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张爱玲在小说的后面加上了一个光明的尾巴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有着光明结局的,只有《倾城之恋》和《小艾》两篇作品,然而《倾城之恋》的喜剧结局中也蕴含着无尽的苍凉张爱玲很少在作品中直接流露出对生活的态度,都是间接地、通过苍凉的笔调和华丽冷峻的词语,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呈现出来而在《小艾》中,张爱玲却用直白的语言,对前后生活作出了鲜明的对比例如小说最后一节“金槐道:‘不会的,他们已经完了,现在是我们的世界了,不会让你死的’”“小艾起初只是觉得那程医生人真好,三等病房那两个看护也特别好,后来才发现那原来是个普遍现象她出院以后,天天去打营养针,不由得感到医院里的空气真是和从前不同了,现在是真的为人民服务了”小说对新生活的描写,少了张爱玲一贯的精致态度,仿佛只是在苍凉的躯壳上粗粗地加上了个光明的尾巴,急急地结束了文章。
张爱玲的作品总是强调人生飞扬的一面,然而这飞扬的一面总是藏在不完全的安稳里的,而在《小艾》的后半部分里,却恰恰少了人生飞扬的一面可能由于“作者毕竟过于熟悉她所属的那个势微破落的阶层,过于熟悉那种老式的或半改良式的大家庭中男男女女醉生梦死的生活,以至《小艾》的前半部分写得得心应手,从容不迫.后半部分就显得较为薄弱、结尾也略嫌仓促这也可能是张爱玲本人并不喜欢《小艾》的原因尽管如此,《小艾》却是张爱玲作品难能可贵的一个创新二、新的艺术形象《小艾》中的人物描写,如席五老爷、五太太、三姨太太忆妃,包括佣人陶妈、刘妈,都延续了张爱玲小说中人物描写的一贯态度,在苍凉中展现出入物性格的变态,对封建大家庭中的人物脸谱作了细致的描绘然而小说中的不同处,却正是对男主人公冯金槐的描写冯金槐不似张爱玲小说中专横残暴、荒淫无度的男性形象,却是一个健康向上、温柔敦厚、追求纯洁爱情、具有爱国理想的底层工人的形象让我们来看小说中对席五太太的描写五太太是小说中首先出现的人物,也是造成小艾悲剧命运的关键人物小说在“下午的阳光照到一座红砖老式洋楼上一只黄蜂被太阳照成金黄色,在那黑洞洞的窗前飞过一切寂静无声”中,引出五太太,暗示了五太太黑洞洞的生活以及寂静无声的最终结局。
五太太的形象,没有跳出张爱玲女性形象塑造的一贯态度,是张爱玲小说所营造的病态的女性形象中的一员,在其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金锁记》中曹七巧、《沉香屑第一炉香》中梁太太的影子再来看席五老爷的出场这席五老爷系景藩身材相当高,苍白的长方脸儿,略有点鹰钩鼻,一双水灵灵的微爆的大眼睛,穿着件樱白华丝纱长衫,身段十分潇洒,一顶巴翕马草帽拿在手里,进门便在桌上一搁”着墨不多,前朝遗少的形象便跃然纸上冯金槐出身于底层的农民家庭,十四岁时到上海学做生意,在一家印刷厂里做工人大上海的纸醉金迷,并未影响金槐善良的本性金槐对小艾的爱情是纯粹的、干净的,这也是张爱玲小说中不曾出现过的冯金槐的首次出现,是在小说叙述将半的时候金槐是带着作者的理想出现的,“常常有一个人坐在那屋顶上读书小艾在夏天的傍晚到阳台上去收衣裳,总看见对门的屋顶上有那么一个青年坐在那里看书,太阳照在那红砖和红瓦上,在那楼房的屋脊背后便是满天的红霞”此时的金槐,还只是隐藏在满天的红霞里此番描写便与其他的人物不同小说中对金槐的着墨并不多,从第34节作者对金槐的出现所作的铺垫,到小说结束,金槐的出现不过寥寥数笔,但这却是张爱玲小说中描写健康男性形象的特例,可能由于作者急于改变的态度,所以笔墨落处,并没有呈现出老练的笔力,但是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致力改变的良苦用心。
在1985年被发现之前,《小艾》一直被时间和历史尘封着,连张爱玲本人都不愿意提起这篇作品,然而我们毕竟可以看到作者在创作作品时所作的努力,正如张爱玲在总结自己的小说《小艾》时所说,这是一部构思多时、深思熟虑后的小说参考文献①③④⑤陈子善主编:《张爱玲文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②⑥陈子善:《私语张爱玲》,浙江文艺出版社1995(作者单位:中国科技大学)责编:姚少宝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