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医药卫生]呼吸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油条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2.01MB
约55页
文档ID:49678380
[医药卫生]呼吸系统的建模与仿真_第1页
1/55

第七章 呼吸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主要内容7.1 呼吸系统的生理功能7.2 呼吸气体方程及其应用7.1 呼吸系统的生理功能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称为呼吸呼吸的三个环节:ü外呼吸(肺通气和肺换气)ü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ü内呼吸(组织换气) 一、肺通气的原理 (一)肺通气的动力 (二)肺通气的阻力 (三)肺容积 (四)肺容量 二、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一)气体交换的原理 (二)肺换气过程 (三)组织换气 三、呼吸运动的调节 (一)呼吸中枢 (二)呼吸的反射性调节一、肺通气的原理 肺通气是指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 换过程实现肺通气的器官包括呼吸道、肺泡和 胸廓等要实现肺通气取决于两方面因素的相互 作用:一是推动气体流动的动力;另一 个是阻碍气体流动的阻力只有前者克 服后者,建立肺泡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压 力差,才能实现肺通气 (一)肺通气的动力 肺通气的直接动力是大气与肺泡气之间 的压力差肺通气的原动力是呼吸肌收缩和舒张引 起的节律性呼吸运动1.呼吸运动呼吸肌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节律性 扩大和缩小称为呼吸运动,包括吸 气运动和呼气运动参与呼吸运动的肌肉,称为呼吸肌 ü吸气肌:使胸廓扩大,产生吸气运动的 肌肉,主要有膈肌和肋间外肌;ü呼气肌:使胸廓缩小,产生呼气运动的 肌肉,主要有肋间内肌和腹壁肌群。

呼吸运动的形式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人体在安静时,平稳而均匀的自然呼吸 ,称平静呼吸,每分钟约为12~18次 此时吸气是主动的,而呼气是被动的过 程当进行运动时,或者吸入气中CO2含量 增加或O2含量减少时,呼吸运动将加深 、加快,这种形式的呼吸运动称为用力 呼吸或深呼吸,这时吸气和呼气都是主 动的呼吸运动的形式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以膈肌舒缩为主的呼吸运动,主要表现 为腹壁明显的起伏,称为腹式呼吸以肋间外肌舒缩引起胸骨和肋骨运动( 胸廓运动)为主的呼吸运动,主要表现 为胸廓的扩大和缩小称为胸式呼吸正常成人呼吸大多是胸式呼吸和腹式呼 吸同时存在,称为混合式呼吸2.呼吸时肺内压的变化肺泡内的压力称为肺内压在呼吸运动 过程中,肺内压随胸腔容积的变化而改 变胸膜腔内压肺内压3.呼吸时胸膜腔内压的变化 胸膜腔内的压力称为胸膜腔内压,可用 连接检压计的针头刺入胸膜腔内直接测 定,也可用测定食管内压来间接反映胸 膜腔内压力的变化测量表明,胸膜腔内压通常低于大气压 ,为负压平静呼吸过程中,胸膜腔内 压始终是负压,习惯上称为胸膜腔负压 ,或简称胸内负压 胸内负压的形成与作用于胸膜腔的两种力有关, 一种是促使肺泡扩张的肺内压,另一种是促使肺 泡缩小的肺回缩力,胸膜腔内压力是这两种方向 相反的力的代数和,可表示为: 胸膜腔内压 = 肺内压 - 肺回缩力在吸气末或呼气末,肺内压等于大气压,因而: 胸膜腔内压 = 大气压 - 肺回缩力若将大气压视为零,则: 胸膜腔内压 = -肺回缩力可见胸膜腔负压实际上是由肺回缩力所决定的, 故其值也随呼吸过程的变化而变化。

为何平静呼气末胸膜腔内压仍为负?这是因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胸廓的生长速 度比肺快,胸廓的自然容积大于肺的自然容 积,所以从胎儿一出生的第一次呼吸开始, 肺便被充气而始终处于扩张状态,不能回复 到原来的最小状态,胸膜腔负压即告形成并 逐渐加大综上所述,肺与外界大气之间的压力差 ,是实现肺通气的直接动力而呼吸肌 的舒缩是肺通气的原动力二)肺通气的阻力肺通气的动力必须克服通气的阻力,才 能实现肺通气气体在进出肺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阻 止其流动的力,统称为肺通气阻力ü弹性阻力(约占70%) ü非弹性阻力(约占30%)1.弹性阻力胸壁和肺都具有弹性组织,当它们在外 力作用下变形时,这些弹性组织就表现 出对抗这种变形的倾向;当外力解除后 ,组织就要恢复其原来的状态弹性物体对抗外力作用所引起变形的力 称为弹性阻力 (1)肺弹性阻力 (2)胸廓弹性阻力 (3)肺和胸廓的顺应性(1)肺弹性阻力l 肺弹性阻力来自两个方面:1.肺组织本身的弹性回缩力,约占肺弹 性阻力的1/3;2.肺泡表面液体层所形成的表面张力, 约占肺弹性阻力的2/3l肺组织本身的弹性回缩力主要来自弹性 纤维肺泡液层的表面张力,是使肺泡 趋向于缩小的力,构成肺通气的阻力之 一。

根据物理学原理: P=2T/R (P肺内压、R半径、T表面张力 )依此公式,如果大小肺泡表面张力一样,则大 肺泡因半径大,肺泡内压就小;小肺泡因半径 小,肺泡内压就大而正常人的肺是由大小不等的肺泡构成,肺内 的大小肺泡又是彼此连通的,若按此公式推导 ,气体将从小肺泡不断流入大肺泡,结果使大 肺泡膨胀,小肺泡萎缩,肺泡将失去稳定性但是,这种情况在正常人是不会出现的因为 肺泡内尚存在一种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的特殊 物质,即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意义有助维持大小肺泡的容积相对稳定降低肺泡表面张力降低吸气阻力,有利于肺的扩张,减少 吸气作功2)胸廓弹性阻力胸廓的弹性阻力来自于胸廓的弹性组 织胸廓是一个双向弹性体,其弹性回缩 力的方向因胸廓所处的位置而改变3)肺和胸廓的顺应性由于胸廓和肺的弹性阻力不易测定,习 惯上以顺应性来表示胸廓和肺的弹性阻 力大小顺应性(compliance)是指在 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扩张的难易程度 容易扩张即顺应性大,不易扩张则顺 应性小,它与弹性阻力呈反比关系 2.非弹性阻力非弹性阻力包括惯性阻力、粘滞阻力和气道阻 力惯性阻力是指气流在发动、变速、换向时,因 气流和组织的惯性所遇到的阻力。

粘滞阻力是指呼吸时,胸廓、肺等组织移位发 生摩擦形成的阻力,与移位的速度成正比气道阻力是指气体通过呼吸道时,气体分子间 及气体分子与气道管道之间的摩擦力气道阻 力约占非弹性阻力的80%~90%三)肺容积1.潮气量: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正常成年人平静呼吸时平均为500 mL 2.补吸气量:平静吸气末再尽力吸气所能吸 入的气体量正常成年人约为1500-2000 mL 3.补呼气量:平静呼气末再尽力呼气所能呼 出的气体量正常成年人约为900-1200 mL 4.余气量:最大呼气末尚存留于肺中不能呼 出的气体量正常成年人约为1000-1500 mL只能用间接方法测定 (四)肺容量两项或两项以上的肺容积相加,为肺容 量1.深吸气量:深吸气量 = 潮气量 + 补吸气量,即平静 呼气末作最大吸气所能吸入的气体量2.功能余气量:功能余气量 = 补呼气量 + 余气量,即平 静呼气末肺内存留的气体量 (四)肺容量3.肺活量:肺活量 = 潮气量 + 补吸气量 + 补呼气量,即最大 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肺活量反映 了肺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4.时间肺活量:测肺活量时让受试者以最快速度呼气,分别测定第1 sec、2 sec、3 sec末所呼出的气体量,计算其所占 肺活量的百分比,分别称为第1 sec、2 sec、3 sec 的时间肺活量。

正常成年人各为83%、96%和99%时 间肺活量能反映肺通气阻力的变化阻塞性肺疾病 患者肺活量可能正常,但时间肺活量显著降低5.肺总容量:肺总容量 = 潮气量 + 补吸气量 + 补呼气量 + 余 气量,即肺所能容纳的最大气体量 二、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一)气体交换的原理气体分子总是由分压高处向分压低处移 动,直至气体分子分布均匀为止,这一 过程称为扩散肺换气和组织换气就是以扩散方式进行 的单位时间内气体分子扩散的量为气 体扩散速率,它受下列因素的影响: 1.气体的分压差 2.气体的分子量和溶解度 3.温度 4.扩散距离和扩散面积2.气体的分子量和溶解度气体扩散的速度与该气体分子量的平方 根成反比如果扩散发生于气相和液相之间,气体 的扩散速率还与气体的溶解度有关溶 解度指的是某种气体在单位分压下,能 溶解于单位容积液体中的ml数3.温度扩散速率与温度成正比4.扩散距离和扩散面积气体的扩散速率与扩散距离成反比, 与扩散面积成正比二)肺换气过程肺泡气的PO2>静脉血的PO2肺泡气的PCO2<静脉血的PCO2来自肺动脉的静脉血流经肺毛细血管时 ,在分压差的推动下,O2由肺泡扩散入 血液,CO2则由静脉血扩散入肺泡,完 成肺换气过程,结果使静脉血变成含O2 较多、CO2较少的动脉血。

三)组织换气在组织部位,由于细胞代谢不断消耗O2 ,同时产生CO2,故组织内PO2较动脉血 的PO2低,而PCO2较动脉血的PCO2高,当 动脉血流经组织毛细血管时,在分压差 的推动下,O2由血液扩散入组织细胞, CO2则从组织细胞扩散入血液,完成组 织换气结果使动脉血变成了含O2较少 、含CO2较多的静脉血三、呼吸运动的调节 (一)呼吸中枢呼吸中枢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和调 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呼吸中枢广泛分布在大脑皮层、间脑、 脑桥、延髓和脊髓等各级部位,它们在 呼吸节律的产生和调节中所起的作用不 同,正常节律性呼吸运动是在各级呼吸 中枢的相互配合下实现的二)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中枢神经系统接受各种感受器传入冲动 ,实现对呼吸运动调节的过程,称为呼 吸的反射性调节主要包括机械和化学 两类感受器的反射性调节1.机械感受器反射 (1)肺牵张反射肺扩张或缩小而引起呼吸的反射性变化 ,称肺牵张反射肺牵张反射包括肺扩张引起吸气抑制和 肺缩小引起吸气兴奋的两种反射吸气时,肺扩张,当肺内气体量达一定容 积时,牵拉支气管和细支气管,使感受器 兴奋,冲动经迷走神经传入延髓,通过吸 气切断机制使吸气神经元抑制,结果吸气 停止,转为呼气。

呼气时,肺缩小,牵张感受器的放电频率 降低,经迷走神经传入的冲动减少,对延 髓吸气神经元的抑制解除,吸气神经元兴 奋,转为吸气肺牵张感受器反射的意义是阻止吸气过 深过长,促使吸气转为呼气,与脑桥呼 吸调整中枢共同调节着呼吸频率与深度 2)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由呼吸肌本体感受器传入冲动所引起的 反射性呼吸变化,称呼吸肌本体感受性 反射呼吸肌通过本体感受器反射,可使呼吸 增强,但在平静呼吸时,这一反射活动 不明显呼吸肌本体感受器反射的意义在于随着 呼吸肌负荷的增加而相应地加强呼吸运 动,这在克服气道阻力上有重要作用2.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化学因素是指动脉血或脑脊液中的O2、 CO2和H+机体通过呼吸调节血液中的O2、CO2和H+ 的水平,动脉血中的O2、CO2和H+水平的 变化又能通过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调节 呼吸运动,从而维持着内环境中这些因 素的相对稳定3.防御性呼吸反射呼吸道粘膜受刺激时,引起的一些对人体有保 护作用的呼吸反射,称为防御性呼吸反射咳嗽反射:感受器位于喉、气管和支气管的粘 膜,能接受机械的或化学的刺激,兴奋传入延 髓,从而引发一系列反射效应咳嗽时先短促 或深吸气,接着声门紧闭,呼气肌强烈收缩, 肺内压和胸膜腔内压急剧上升,然后声门突然 打开,由于气压差极大,气体便以极高的速度 从肺内冲出,将呼吸道内异物或分泌物排出。

3.防御性呼吸反射喷嚏反射:喷嚏反射是因鼻粘膜受刺激 而引起,其动作与咳嗽反射类似,呼出 气主要从鼻腔喷出,以清除鼻腔中的异 物7.2 呼吸气体方程及其应用呼吸气体方程在标准状况(0°C,760mmHg)下,有 效腔呼吸气体的基本方程可用下列三个 方程表达:(1)呼出气体的容量VE等于吸入气体 容量VI减去耗氧量VO2加上二氧化碳产生 量VCO2:呼吸气体方程(2)耗氧量等于吸入气体的氧容量减 去呼出气体的氧容量:吸入气体中吸入气体中OO2 2浓度的百分比浓度的百分比呼出气体中呼出气体中OO2 2浓度的百分比浓度的百分比呼吸气体方程(3) CO2产生量等于呼出气体的CO2容 量减去吸入气体的CO2容量:因为吸入气体中CO2量很少,可忽略不 计,因此上式可简。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