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視覺性支持策略在自閉症兒童教學上的運用視覺性支持策略在自閉症兒童教學上的運用 Cherrie’s Workshop 特殊教育工作坊 曾意清 壹、什麼是視覺性支持(壹、什麼是視覺性支持(visual supports)?)? 1. 視覺性支持是指一種利用視覺的工具,作為教學和環境的提示,以促進學生理解環境、 與人溝通及自我管理的方式 2.視覺性支持策略是完整溝通的一部份,是一種有效的工具,可協助個人有效的接收、處 理、分析和理解四周環境的訊息 一、為何要使用視覺式的工具?一、為何要使用視覺式的工具? 1.大部分的特殊孩子在學習上都具有特殊的感官需求,傳統式的教學形態往往是聽覺式 的,教師採用反覆說明、口語提示和肢體協助等方式來協助孩子理解和執行工作 2.對許多依賴視覺學習管道的孩子來說,由於其生而具有的學習困難,像是:短暫的聽覺 記憶、直覺式的衝動行為、注意力的缺陷、訊息處理的困難,或是溝通能力不足等,採 用一般的教導方式,仍不足以協助其發展學習或社交技能,所以需要額外的視覺支持和 協助 二、自閉症光譜障礙兒童在學習上的挑戰:二、自閉症光譜障礙兒童在學習上的挑戰: 1.對於聽覺輸入的調節或理解困難。
2.對於聲音的過度敏感或選擇性的傾聽困難 3.視覺思考(visual thinking) ,對處理視覺訊息比較擅長,因為這些訊息不會變動太快 4.具象思考,對抽象的意義(特別是社交性的暗示),有理解上的困難 5.心智理論的缺陷(Theory of Mind) ※Temple Grandin (知名畜牧業博士): 「我用圖像思考,就像在我腦海裡播放錄影帶一樣」 ※Stephen Shore(患有亞斯伯格症的知名作家) 在他的求職信上寫著:「我可以理解您說話 表面上的意義,但是我很難馬上理解像 “walk around in someone else's shoes“ 這種話的隱 喻與涵義」 三、視覺式指導策略有哪些優點?三、視覺式指導策略有哪些優點? 聽覺的訊息是無形而稍縱即逝的,依賴視覺學習的兒童往往對環境中如潮汐般複雜的 訊息,無法即時掌握,他們對處理視覺訊息的處理則比較擅長,因為這些訊息不會變動得 太快 (一)視覺式的指導策略具有下列的優點: 1.提供可理解的、具體的訊息:將抽象概念具象化 2 2.強調和情境相關的社會訊息:視覺的畫面較容易同時呈現複雜的線索 3.提供具體的提醒:可提示兒童該做什麼?該說什麼? 4.減少兒童對口語或社會協助的依賴。
5.增加兒童執行時的獨立性 6.當孩子需要時就可以得到提示,便於複習和反覆演練 7.當孩子熟練時,容許逐漸的消褪協助,減少提示的方式或數量 8.將視覺式的指導策略應用在班級之中,不但可使所有的孩子受益,也能兼顧不同學習形 態兒童的需求 四、有關視覺工具的小測驗:四、有關視覺工具的小測驗:藉由小測驗來檢視你的個人生活經驗 (譯自 Visual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communication. Linda A. Hodgdon, 1995) □你是否有一本用來記事情的行事曆,以幫助你組織安排生活? □你是否有一張「待辦事項」的清單在你的書桌上或貼在冰箱門上? □你是否曾經指著廣告單或菜單給別人看你想要的東西? □在去商店或超市之前,你是否會先列出購物清單? □你是否曾認讀標示路線的出口或入口的標誌? □你是否曾經依照食譜的的配方來烹飪可口的菜餚?當你每次要重做這道菜時都會再看 一次該食譜嗎? □你是否曾經寫留言給家裡的成員,提醒他們該做的事? □你在餐廳點菜之前,會瀏覽一下菜單來評估自己的選擇嗎? □你是否曾經幫小朋友做一張檢核表來提醒他們要記得刷牙? □你是否曾經把留言紙貼在浴室的鏡子上,來提醒自己該做的事? □你是否曾經有這樣的經驗:在組裝一輛新腳踏車之前,會遵循「簡易組裝步驟說明書」 的指示? 如果你勾選了上述任何一個問題的話,你就已經使用過視覺溝通工具來組織你的生 活、做選擇、和他人溝通或完成一項工作,我們早就將它們視為生活的一部份了。
五、視覺性支持策略包括以下的形式(五、視覺性支持策略包括以下的形式(Hodgdon, 1995):): 一、肢體語言(body language) 1.面部表情 2.身體的傾向或接近 3.身體的姿勢 4.肢體的動作 5.拿、摸或指 6.眼神接觸、眼神注視、視線的轉移 二、現存環境中的提示(natural environmental cues) 1.家具的擺設 3 2.人和物品的位置及移動 3.印製的材料,像符號、標誌、商標、標籤、標價…等等 4.包裝、機器或商家位置的說明 三、用來組織和提供資訊的傳統工具(traditional tools for organization and giving information) 1.日誌、行事曆 2.時間表、電視節目表、電影場次表 3.購物清單、留言條、菜單 4.標誌、標籤 5.地圖 6.支票簿、電話簿 7.組裝或操作的說明書 四、針對個別的特殊需要而設計的工具(specially designed tools to meet specific needs) 許多個別化的工具,是特別設計來提供結構或訊息,以處理特定的問題或情境的特殊需 求。
有些是改變原來的環境或傳統工具,有些是專為特殊需求而設計 貳、針對發展自閉症兒童的社會技能而設計的視覺性指導策略:貳、針對發展自閉症兒童的社會技能而設計的視覺性指導策略: 通常,使用結構化的支持和社會性的支持仍不足以協助自閉症兒童建構社會技能所 以大部分的自閉症兒童需要額外的協助和提示視覺提示的指導策略是使用視覺提示,例 如:物品、照片、圖片、書寫的文字或影片,來準備、預習、協助和複習社會期待的方式 (Quill, 1997) 一、視覺式的作息時間表(一、視覺式的作息時間表(visual schedule)) 視覺式的作息時間表是一種用來協助兒童理解日常生活作息,和預測作息活動變化的 視覺式工具 1.傾向於視覺式思考的特殊孩子,常常會以眼前所見的畫面來預測事件,因此,如果身處 於他們無法理解的情境之中,或是事件變動得太快,就可能會焦慮不安,也可能因誤判 情境而拒絕變遷,頑固的堅持己見,或者引發不當的情緒反應 2.生活中的作息變遷是無法讓我們隨意控制的,當這樣的孩子發生了理解上的困難,單用 口頭說明或勉強說服,仍舊無法減輕他們的壓力,或是培養出適應改變的耐性 3.運用視覺式的作息時間表可以在適當的範圍之內提供輔助,用孩子擅長的訊息溝通方式 來澄清事件流動的序列,讓孩子預先做好心理準備,並協助孩子預測事情的前因後果, 知道自己目前該做些什麼事?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事件之間有何關聯?自己該如何 應對?以及要等待多久? 4.視覺式的時間表可包括: n 每日時間表:呈現日常活動的序列 4 n 轉換活動的物品:和下一活動有關的準備物品。
n 遊戲時間表:呈現遊戲活動的序列 n 活動清單:例如一個遊戲或活動的序列或步驟 n 團體討論的大綱 n 時間板:用來代表時間的視覺性系列(1-2-3-4)或拼圖板 5.根據特殊兒童能力發展上的個別差異,可以考慮用實物、照片、圖片或文字的方式來製 作作息時間表,針對孩子使用上的熟練度和便利性,也可採用不同的呈現形式: n 卡片式: 單張護貝過的提示卡,背面貼上魔鬼氈,依序排列在插袋板或魔鬼氈組成的時間表 上孩子可以依序拿取卡片,貼到規定的工作地點,待工作結束後收到時間表下方的完成 盒中此類時間表適合剛開始練習的兒童使用,可以清楚表現出開始(拿或撕下卡片)和 完成(收卡片)的感覺 n 資料夾式: 用透明資料夾,或照片沖洗店附贈的小相簿來收納提示卡,方便孩子逐頁翻看,依序 進行活動此類時間表有著攜帶方便的特性,在不同的空間轉銜活動時可以隨身攜帶為 了讓孩子翻動方便和標示事件的序列,還可以在透明袋的側邊貼上數字或時間的標籤 n 表格式: 將時間表繪製成單張的表格,用勾選、貼貼紙、蓋章、劃記等方式,來標示一個活動 的完成此類時間表適用於對時間表較為熟悉的兒童,或者能力較佳的特殊孩子,可以讓 他們練習自行檢核進度,學習自我管理。
n 行事曆式: 用條列的方式來呈現一天或一週的重要事件,可以結合日曆或記事本,讓較為年長的 孩子練習規劃自己的行程遇到例行性事件的變動,像是:彈性放假、補課、調課或更換 活動日期時,也可以直接在日曆上畫箭頭表示日期調動的關聯性,或是畫×來表示事件的 取消 二、提示卡(二、提示卡(cue cards)) (一)是應用最普遍的一種視覺式指導策略,它可以包含一個或數個提示的訊息,主要的 功能是用來提醒兒童該做些什麼事,用來取代口語或人的協助 1.提示卡就像是一位沉默的協助者,在孩子需要的時候,它可以提供必要的訊息,而減少 特殊孩子對於口語提示或協助者的依賴 2.提示卡用來提示特殊孩子自己該做些什麼,不能做些什麼,在什麼地方做;而溝通卡則 是用來協助孩子和他人溝通,因此兩者不大相同 3.不管具有特殊需求的孩子語言能力如何,或是否使用替代性的溝通系統,他們可能仍需 要額外的提醒和支持,才能順暢的溝通或者表現出適當的行為 4.視覺提示不是非得一直跟隨著孩子不可,只要他練習得夠精熟了,就可以考慮慢慢的消 褪提示的數量和形式 5.提示卡有下列形式: 5 n 具有單一訊息的圖片或文字 n 可擦拭的白板。
n 成人戴在腕上,包含重要指令的提示卡 n 提醒用的清單 n 有關社會規則的卡片索引 (二)製作符合孩子特殊需求的提示卡 1.提示卡的呈現方式可以是一張照片、圖片或文字卡,也可以兩者兼具 2.單是文字比較無法表達出複雜的社會訊息,就需要額外加上插圖來提高辨識度 3.每個特殊兒童的能力、偏好及其所處情境各不相同,製作提示卡時,最好能先個別化的 評估孩子的認知和視覺區辨能力,以符合其特殊需求 4.不同的視覺提示可呈現不同的效果,但也須考量孩子認知能力的差異: n 彩色照片和彩色圖片的辨識度較高,可以提供較多的資訊,但也容易讓孩子分心或者 錯誤解讀 n 黑白的手繪圖片資訊較簡潔,讓孩子易於銜接到文字的閱讀 n 文字描述的提示較少,有時不易讓孩子一看就能反應,不過較容易類化到不同的情境 來使用 (三)對於製作提示卡的建議 1.讓提示簡單、清楚而聚焦:儘量避免呈現整個畫面,以免孩子分心或誤判,把焦點擺在 你要孩子注意的事件上面例如:要提示孩子玩拼圖,不必拍攝出整個房間、桌子或孩 子的動作,只要呈現一份拼圖的照片或圖片,再加上「玩拼圖」的文字就行了 2.加上一些標示來突出重要的元素:可用奇異筆或修正液來標示重點。
像是:提示扭轉水 龍頭的方向,可畫上箭頭;提示不可以玩電燈開關,可以在開關圖片上畫個紅色的大叉 叉;提示洗手時壓兩下洗手乳,可在洗手乳的圖案上面寫個「2」 ;提示旅遊照片上的地 名,可把照片上的地名用紅筆圈出來 3.考量提示卡的尺寸:根據孩子的年齡、能力、反應,以及提示的位置、使用方法來決定 適當的尺寸,小的提示卡節省空間,大的提示卡易於辨認,多張提示卡也可以用鑰匙環 串在一起便於攜帶 4.先大概做個草稿,試用後再定案:有時候我們無法預測孩子的反應和理解力,因此,先 試用再做出完整的成品,可節省不少重新製作的心力 5.隨著數位相機的普遍化,製作視覺提示越來越省力了,建議教師們多拍一些日常事物的 照片,並分類存檔備用此外,網路上或市面有許多精美的圖庫可添購,亦可嘗試簡單 的影像處理技巧,來多方面蒐集適用的視覺材料 三、選擇板(三、選擇板(choice board)) 許多特別依賴視覺學習的兒童在面臨選擇的時候,在他們的腦海中無法立即建構出具 體的選項,以協助他們快速做出選擇,有些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