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到港后,香港教育局同事组织我们进行了整整半个月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崭新的形式、丰富的内容让所有内地的同事们大开眼界我们用足心思,努力咀嚼,贪婪吸收,终于对香港教育、课程设置,特别是在全港推行的“普教中”(用普通话教中文)有了初步的了解百闻不如一见2011年9月7日,我们开始走进一所百年名校——圣若瑟书院,进行赴港后的首次实地考察圣若瑟书院(英文:saint joseph’s college)是香港一所著名的天主教男子学校,创校于1875年,设有幼稚园、小学及中学,为香港补助学校议会22所补助学校之一我们所到的是一所中学,坐落在中环坚尼地道7号书院跻身在中银大厦、政府总部、立法会大楼、前港督府等知名建筑群中,闹中取静,享受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校舍东面有一条鹅卵石铺成的小道,曲径通幽庄严肃穆的圣若瑟教堂、景色优美的香港公园与它相邻为伴,为书院提供了幽静的学习环境书院由喇沙修士会管理,这是一个以创办人圣约翰·喇沙命名的世界性办学团体。
它的精神是信念和热诚,即对天主抱有信念,对教育儿童怀有热诚书院的办学宗旨是在智力、体能、社交、道德等各方面提供教育,并建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和教师沟通的学习环境,并将勤劳与美德作为学校的校训一、厚重的历史底蕴润泽着每一位学生的素养进入圣若瑟书院,历史的凝重感扑面而来小巧精致的校园,古朴简洁的楼道,古老陈旧的会议室,无不透射出老校的岁月沧桑在1920年建造的北座(旧座,old building)里面绝大部分为课室西座(教堂座,chapel block)则有礼拜堂、音乐室、实验室、视讯室以及旧礼堂这两座建筑是依照殖民地式设计而建造的,反映当时古典欧洲的感染力特色包括钟楼、塔楼及阳台它们是用作通风用途,因为当时并没有空调系统西座和北座在2000年8月18日被列为香港古迹136年的悠久历史,几经时代变迁,书院依然昂首挺立在繁华的中环市区短短半天时间的考察,对我的视觉、听觉、感觉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的让人难以置信因为是男生校,里面是清一色的小男子汉,有刚入学的初中生,也有临近高考的毕业生进入校园时,学生正好下课转课(到不同的教室上课),我们看到了高大挺拔的小伙子,也看到了一脸稚气的小男生。
他们在楼道和走廊间穿梭,楼道狭窄,但是上下楼梯的人流,泾渭分明人多,但不拥挤他们急速移动着步伐,不时交头接耳,却没有刺耳的嘈杂声和高声谈笑声从眼前经过的每一个男生,都是白衬衫、深绿色的领带,笔挺的西裤、锃亮的皮鞋,一副绅士的模样看了让人忍俊不禁路过一个高年级学生上课的教室,我们一群人不由得驻足观望教室窗明几净、整洁漂亮一位身材高大的外籍教师正在那里手舞足蹈地讲课学生们一人一桌,个个坐姿挺拔,目光专注,不时动笔在书上画着写着……白衬衫、深绿色的领带让他们更像一位位帅气的“小学者”我们尽量放轻了脚步,实在不忍心惊扰这么安静、和美的学习场面抬眼望去,教室之间的场地上,同样也活跃着生机勃勃的绿色与白色,那是穿着运动校服的学生们篮球场”上学生在争先恐后地争抢着篮球,接球、转身、投篮,动作那么优雅、潇洒窄窄的足球场上,学生们激烈地争抢,急速地奔跑,留给我们许多矫健的身影实在太享受学生们这种运动的激情了,给人一种蓬勃的朝气和青春的活力!场地上学生灵动的身影和课室里那专心致志的神情,不断地在我的眼前交替、放大动如脱兔,静如处子”可能是对这两个画面的最好注解孙武曾在《孙子·九地》中指出:“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这样的军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而圣若瑟书院尽早就让学生接受这样的熏陶,让自己收放自如,动静和谐陶冶的是情操,更是高雅的素养它需要良好环境的影响,更需要凝重文化的积淀我们可以想象,一个个“动如脱兔,静如处子”的学生踏入社会后,他们一定更能适应这个社会的急速发展学校厚重的历史底蕴,浓厚的文化背景,浸润着每一位学生学生从外到内,骨子里透出的气质与涵养,不是学校简单的教育可以达成的,也不是所有的学校教育都能达成的!二、有限资源的最优使用让学生创造出无限精彩学校的占地面积少得可怜,与我们内地24个班级规模的小学校园差不多,寸土寸金但是,书院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方空间,都全心全意地服务着学生北座和西座和楼道之间的连廊,让校园内四通八达,即使是雨天也不用打伞,学生可以任意地穿梭其间,不会淋到一点雨水学校没有标准的足球场,如果说有,充其量也只是两幢教学楼之间的空地,最多只有篮球场那么大小楼道之间的空地四周,围了高高的铁丝网,实在是怕有力的足球做出无礼的举动有了这些高高的铁丝网,学生在里面可以任意驰骋,奋力起脚,绝对不用担心不长眼的足球会踢破了玻璃窗,踢伤了别人身体而行走在校园里的人也绝对不用担心“飞来横祸”的发生。
虽然没有像样的足球场,但是学校足球队在1903年参加比赛以来,在中学校际联赛、校际7人赛、校际淘汰赛、蚌埠赛和全港学界精英比赛中拿到了114次的冠军,获得8次的“大满贯”足球运动员还出访了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留下了骄人的战绩学校没有游泳馆,但是书院为学生创造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徜徉在泳池中因此,学校的游泳队同样战果累累1917年成为首届中学校际游泳比赛团体冠军1936年,第一名身为圣若瑟书院校友charles chen代表中国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游泳项目往后亦不断有圣若瑟书院校友成为香港代表队出战奥林匹克运动会,并保持着多项香港纪录现役泳队当中,吴镇男为队中队长,他与另一名校友黄锴威在2009年的东亚运动会夺得4×100米自由泳接力铜牌学校更没有像样的篮球场,无非是利用楼道之间的空地,划了线,装了篮球架而已而乒乓桌更是见缝插针,可怜地安排在教学楼前面的过道……学校地方狭窄,可是篮球场边上的过道上都安排了不少的卫生间、冲澡间这些设施的合理安排,很好地解决了学生们剧烈运动后的后顾之忧书院对学生这样强烈的服务意识,让我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震撼什么是服务?服务是帮助,是照顾,是贡献。
服务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态度,是学校想把事情做得更好的欲望,时时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的态度它更多地取决于每一位教师的理念三、丰富的社团组织 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们也观看了学校制作的宣传短片600秒的短片中,所有的画面,全是学生生活与学习的缩影丰富多彩的画面让人羡慕不已通过仔细的了解,我们才发现,学校从学科、运动及兴趣、服务等方面开设了许许多多的社团组织例如从学科方面,开设了生物学会,国艺会,英文学会,法文学会,地理学会,综合人文学会,数学学会,科学学会,普通话学会,旅游学会 ,经济、商务及公共事务学会从学生运动方面,开设了游泳学会、田径学会、羽毛球学会、篮球学会、足球学会、壁球学会、乒乓球学会、网球学会、排球学会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成立了美术学会、天文学会、航空学会、桥牌学会、摄影学会、棋艺社、戏剧学会、魔术学会、口风琴乐队、音乐学会、集邮学会、学校管弦乐团、室内弦乐团、lead club……这么多项目的开设,既关注学生当下,更着眼学生未来什么是幸福的人生?既要有工作上的专业与敬业,更要有闲暇时光的充实生活如果一个人只会工作,而闲暇时光只会抱着电视机,把看电视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这样的人生也是可悲的。
让学生在青少年时代就发展自己的特长,形成自己的业余爱好,为学生将来可以过高质量的社会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了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活动,书院成立了不同的服务性团队,如港岛第一旅深资童军团、港岛第一旅乐行童军团、互助组、红十字会、社会服务团、圣约翰救伤队……每个学生都会找到服务公众、服务社会的组织在这样的组织中,学生走出了校园,走进了社会学生也在这些社团活动中锤炼了生存、生活的能力人不能孤立地活在这个世上所有的学生长大后会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养家糊口也好,实现人生不同的价值也好,最终要融入社会这个大熔炉学会融入这个社会,与形形色色的人沟通、合作,这是人的立足之本从学生时代开始,就让他们尽早涉足社会,在实践中摸索,在摸索中获得生存、生活的经验在服务他人中享受助人的快乐,在服务他人中也获得自我的价值,培养互助的意识,这些不正是教育最终的理想目标吗?四、齐全的伤残设施让伤健共同融合在圣若瑟书院绕一圈,你会发现每个楼层之间的各个地方,都在同一平面上,没有任何一个小小的台阶这样的布局就是为了使伤残人士的轮椅能够畅通无阻书院的空间非常有限,却有着非常健全的伤残设施学校的楼层不高,也就三四楼按照我们的通常思维,一般是在五楼以上才会安排电梯。
一座电梯的成本很高,更重要的是占用了非常宝贵的空间但是,就在这寸土寸金、狭窄不堪的校园里,竟然特意为伤残学生修建了一座电梯电梯宽敞、透明,轮椅能够自由进出这舒适的电梯与楼道之间狭小的篮球场相比,显得非常庞大、阔绰不为别的,就是为了照顾肢体残缺、行动不便的学生另外,每一个楼层的洗手间中,都特意开辟比普通的洗手间大两倍的空间,设立伤残人士专座抽水马桶的边上还特意安装了结实的不锈钢扶手,便于伤残学生的起坐里面还特意安装了洗手盆那洗手盆、擦手纸安放的高度都是经过精心测量的洗手盆上面的把手,特别长、特别宽这些细枝末节的周到精细,让每个不同部位伤残的学生在这里可以获得过正常生活的权利当学校的老师向我们介绍这些设施都是特意为伤残学生而安装时,学校老师不断地强调“伤残学生”,从不提“残疾学生”我细细地品味过这些细节的差别残疾”不但残更有病伤残”只是“受伤有缺陷,没有病”没有病,那就是和正常人一样可以学习、生活我们一个个被学校的做法深深地折服了对于书院来说,每个学生都是重要的,每个学生都有他应该享受的权利伤残人也是人,命运已经对他们不公了,但是社会、学校不能剥夺他们学习、生活、工作的权利学校只是想尽办法,为他们提供更完备的设施,让他们享受过正常人的生活。
伤健共融”是对伤残学生最好的人性尊重学校还特意为家庭贫困的学生建立了助学金,为的是贫寒子弟同样能享受高质量的学校教育教育是平等的,朴素的教育理念在学校中找到了真实的落脚点就是这么点面积的“小”学校,却在香港赫赫有名直至2010年,圣若瑟书院共出产11名香港杰出学生,在香港所有中学中名列前茅,在历届香港中学会考中出产了 16 位状元,成了不可超越的巅峰更惊人的是,2009年世界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前香港中文大学校长、被誉为“光纤之父”的高锟,还有前香港中文大学教务长、香港中文大学东华三院社区书院首任院长何文汇教授等世界级顶尖人物都毕业于这所学校这一个个惊人的数字,一位位赫赫有名的校友,成了学校引以为傲的丰厚资本但是,在学校十分钟的短片中,我们既找不到学校校长的光辉形象,也没有一个个披金戴银明星教师的风采,更没有拿这些赫赫有名的校友为学校贴金镀银什么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把学生的发展真正落到实处,这应该是一个最简单的诠释吧?事在人为,看来影响学生发展的不在于学校的硬件实施,更重要的是软件,学校的办学宗旨、学校的管理、教师的理念、文化的积淀……由书院24名学生的班额联想到了我们内地的中学教室教室里排满了学生的座位,走道已经狭窄到只能侧身通过。
学生的座位紧贴着教室的讲台,甚至和讲台并排着我不晓得这些学生是怎么克服反光和斜视的困难,或许老师压根儿就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这些困难堆积如山的各种资料,占据了学生本来就不宽敞的课桌的一大半,也遮住了学生写作业的许多光线或许,此时的学生健康已经远远没有高考成绩重要了看到书院里见缝插针安排的足球场、篮球场和乒乓球桌、冲澡间,联想我们许多学校,有着好几公顷的占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