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62~64 页教学目标:1 、在“解决问题”理念的指导下,让学生充分经历速度的认识、行 程问题数量关系的归纳过程2、能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行程问题3、在“解决问题”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解 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行程问题数量关系的归纳和理解 教学难点:速度的认识设计意图:1、关于目标定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乘除法各 部分间的关系和两位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具体编排在两位数除法 这部分内容中根据这次课堂教学交流评比的主题——“解决问题” 的 内涵、教材编排意图和呈现方式以及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对路程、 时间、速 度已有的认识,把本节课教学目标定位于:在“解决问题”理念指导下, 让学生充分经历速度的认识, 行程问题数量关系的归纳理解过程, 并能结 合情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发展应用意识2、关于材料选择北师大版教材选择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熟悉的 “哪辆车跑得快些” 这一生活情境作为素材, 设计了生动活泼的 “解决问 题”的情境,比较有利于“解决问题”教学的展开,有利于学生在动手比 较活动中归纳数量关系, 练习题的设计具有较大的分析、 探究的思考空间。
因此,本着教材所提供的文本资源为主, 生活资源相结合的原则, 基本上 按教材呈现的结构体系及具体内容来组织教学, 只不过对具体材料的情境 描述作了一些非本质的改动,争取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3、关于教学方式以“问题解决”贯穿整节课,力求在继承与创新 中寻求有效的整合, 课一开始,多媒体以对话形式出现只知路程的两车在 争吵“谁跑得快呢?” 的情境,马上将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到问题情境中 来,进行结果不确定性行程问题的分析、 推理、解决活动 接着补上时间 信息,创设了结果确定性的行程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解决, 体验解决问题 策略的多样性, 多种策略的共性 在速度含义的教学中, 讲解与欣赏相结 合,加深对速度内涵的理解; 在行程问题数量关系的探索归纳过程中, 提 供开放的素材, 让学生自主解读与探索、 分析与交流, 归纳发现行程问题 的数量关系最后又回到生活实际,用多种方法解决开放的“ 2 时能否到 达江山?”的实际问题, 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以此巩固行程问题 的基本数量关系整节课力图体现“解决问题”的教学内涵,克服传统的应用题教学 “模 式化的解题过程” 的教学现象, 让孩子们真正地参与到 “解决问题” 的活 动中来。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活动一、认识速度1、缺“时间”信息的行程问题的分析、推理、解决活动引入:听张老师说,咱们四(二)班的同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很不错 现在就有一个这样的问题:(课件出示只有路程的两车的争吵声) 说一说:这两辆车在争什么?谁跑得快也就是指谁跑的什么快? (板书:速度辩一辩:你们认为谁的速度快呢? 学生有的认为大车跑的路程多所以大车快, 有的认为路程少的小车的 速度也有可能快,还有可能两车一样快!问:什么情况下, 小车的速度快呢?什么情况下, 大车的速度快呢? 生交流汇报得出:要想比出确定的结果,仅仅知道 140、180 这样的路程是不够 的,还需要知道什么?(时间) (板书:路程、时间 ) 引出课题:那到底什么是速度,速度与路程和时间又有怎样的关系 呢?今天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好吗?2、补上时间信息后,形成了结果确定性的行程问题,尝试解决,教 学线段图(课件出示配音:我 2 时行了 140千米、我 3时行了 180千米 生尝试解决,师巡视指名学生板演方法 1 : 140 -2=70 (千米) 方法 2: 140- 2 X 3=210 (千米)180 - 3= 60 (千米) 210千米 > 180千米70 千米>60 千米 小车快。
小车快方法 3: 210 -3X 2=140 (千米)180千米> 140千米小车快学生介绍方法 1 ,师再次追问:这个 70 千米表示什么? 60 千米呢? 教学线段图: 为了能更清楚地理解数量关系, 咱们还可以用画线段图 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师演示画线段图学生思考问题:怎样段图上表示大、小车 1 时行使的路程呢? 小结:刚才咱们通过线段图和计算, 求出了多长时间行使的路程来比 快慢的?( 1 时)(板书: 1 时 行使的路程)学生介绍方法 2 和方法 3归纳小结:刚才,同学们有的求出 1 时、2 时,还有的求出 3 时所行 的路程来比出快慢, 这些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把——时间变 成一样,再比路程3、速度的认识回顾方法 1,教学速度的概念教师讲解: 像这样,小车、大车 1 时行使的路程就是他们的速度 (板 书:速度)小车 1 时行使了 70 千米也就是小车的速度是 70 千米/ 时速度的读、 写法:先写行使的路程 70千米,再画/ ,后面写时间单位 “时”,表示小车 1 时行了 70 千米,读作: 70 千米每时学生尝试大车的速度的读、写法指名板演追问:60 千米/时表示什么呢?4、速度的欣赏、体验过渡: 知道了小车和大车的速度, 其实,在咱们的生活中, 很多物体 都有自己的速度,接下来,咱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
课件逐一出示:)人行走的速度大约为 4 千米 / 时飞机飞行的速度大约为 120 千米 / 分 声音的传播速度是 340 米/秒 光传播的速度大约为 30 万千米/秒 学生对这些不同物体速度进行解读根据光和声音的这两个速度,解释生活中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 的现象5、速度的概括 过渡: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速度,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 的地方?生自主发现,同桌互说 汇报:速度的时间单位不同,可以是时、分、秒 师小结,完善速度的概念:速度可以是物体 1 时行驶的路程,也可 以是1分、1秒 行使的路程也就是物体以 1时、1分、1秒为单位时间行使的路程板书:1分、1秒…)同桌互相说一说:速度是什么6、速度的计算方法 过渡:知道了速度,那你们会求速度吗? (课件出示:下面的速度各是多少呢 ?1、一只猎豹 2 时奔跑了 220 千米,这只猎豹的速度是 ( )2、蝴蝶 3分钟飞行了 1500 米,这只蝴蝶的速度是 ( )3、一位同学 9 秒跑了 54 米,这位同学的速度是( ) 生思考,汇报,并说说是怎样算的? 注意学生的速度单位是否说完整最后思考:咱们是用什么方法求出速度的呢? 同桌互相讨论,师巡视指导。
指名汇报,结合黑板上的算式得出: 速度= 路程—时间(板书)再次介绍速度的单位: 速度的单位就是路程的单位除以时间的单位, 这个/相当于除号,从速度的写法中就可以看出速度与路程、时间的这种 关系活动二、数量关系的归纳理解和简单应用 1、初步归纳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 过渡:除了用这种形式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那它们之间的关系 还会有其他不同的表示形式吗?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名汇报:60 X 5=300 千米 120 - 60=2 时这两个算式分别根据哪两个信息,解决了一个什么问题?得出行程问题数量关系的另外两种表示形式:速度X时间二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课件出示这两个关系式,让学生读一读同桌交流根据这些信息所解决的其他问题2、小结过渡:同学们学得真不错,看看今天这节课,咱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生自由阐述小结:同学们学到了很多的知识,知道了行程问题数量关系除了用 这种形式来表示,还可以有其他两种不同的表示形式那你们能用今 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吗?板书设计:路程、时间与速度1时、1分、1秒 行使的路程1人时行使了 70千米 速度= 路程—时间小车: 14 0 ' - 2=70千米 写作:70千米/时140千米60 千米/时180千米 70 千米>60千米小车快课后反思: 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一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两位数除 法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内容, 是孩子们第一次正式学习行程问题的数量关 系。
在此之前,孩子们已经有乘除法的各部分间的关系和两位数乘法的基 础在仔细钻研教材后, 根据新课标以及这次研讨活动的主题, 我把本课 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在解决问题理念的指导下, 让学生充分经历速度的 认识,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的归纳理解过程, 并能结合具体情境, 解决一 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发展应用意识在学习材料的选择和组织方面, 北师大教材选择了学生感兴趣的、 比较 熟悉的生活情境为素材,设计了生动活泼的“解决问题”的情境教材是专 家、学者心血的结晶,因此,本着尊重教材、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原则, 本人对书本例题进行合理整编,期望能丰富教材,拓展延伸,让每一个学习 材料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整节课,分两大版块进行教学第一版块是学习活动一:认识速度本 人先以缺时间信息,结果不确定性行程问题的分析、推理、解决直接导入课 堂教学活动课一开始,本人将教材的书面材料配以声音的形式呈现在孩子 们面前,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将孩子们的注意力引入到解决问题的氛围中 来,在充分讨论之后接着补上时间信息后,形成了结果确定性的行程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解决在小车、大车的速度读、写活动之后,通过欣赏与体验进一步加深对速度的理解。
因为是第一课时,所以本人没有回避这个知识点,相反,比较注重速度的含义和读、写法的认识第二版块是学习活动二:数 量关系的归纳理解和简单应用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自主概括速度的计算 方法,得出;速度二路程—时间,这是北师大教材中唯一直接呈现的数量关系在速度简单应用中,归纳出行程问题数量关系的另外两种形式学生有这个 生活基础,基本上也能运用这两个关系式最后一个活动——解决身边的实 际问题的安排,主要是为了体现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化,以此巩固行程问 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整个学习活动的预设力求体现“解决问题“的内涵,既尊重行程问题中 各数量关系的客观存在,又争取克服传统应用题教学“模式化的解题过程” 的教学现象,让孩子们真正地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中来成功之处:二、课堂流程设计:版块结构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充分钻研教材之后,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分两大版块进行教学第一版块是学习活动一: 认识速度 在对于速度这个抽象概念的学习, 遵从概念 建构的规律, 通过实际生活问题的分析解决过渡到较抽象的算式, 再初步建构速 度的概念,然后在具体实物图中进一步感知,最后抽象概括:物体 1 时、1分、1秒 行使的路程是速度,也就是以 1时、1分、1秒 为单位时间行使的 路程,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二版块是学习活动二: 数量关系的归纳理解和简 单应用 在行程问题数量关系的归纳过程中, 同样遵循上述的规律,提供开放的 素材,组织学生独立思考与尝试解决,让学生自主解读与探索、分析与交流,在 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归纳发现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二、教学材料设计:重组教材 挖掘了材料的内涵 教材作为一种文本,提供的是素材,是问题,是情境,教材中的材料 总是以静止的、 平静的、单薄的面目呈现, 而小学生的学习是动态的的过程 因而,本人深入钻研教材,尽可能地开发学习材料的训练功能,突出学习材 料的数学内涵,使其以动态的、立体的、丰富的方式呈现如“哪辆车跑得 快?”情景图本人进行了如下改编:将时间信息和路程信息分开呈现,先出 示路程信息,让学生根据路程信息比较两车的快慢,通过比较,引起学生的 认知冲突,深刻体验到速度与路程和时间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