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意义·存在《庆祝无意义》的哲思摘要:2014 年,昆德拉新作《庆祝无意义》在中国出版同其之前的作品一样,昆德拉向人们展示了他对于生活的洞察,再一次展现自己的哲思与诗意书写轻与重、灵与肉、死亡与不朽、无意义与庆祝,这些关键词构成昆德拉小说的关键符码,打开通向庆祝之意义的哲思探索之门 关键词:无意义;庆祝;哲思 轻与重、灵与肉、媚俗,围绕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昆德拉在往年间已经构建起一曲宏大的协奏曲,乐章回环激荡,多个声部共同筑成复调的整体结构有些主题虽重复出现,但意义有所区别,在原有的思考上进行变奏, 《庆祝无意义》即是如此以《庆祝无意义》作为书名绝非偶然, “庆祝”其意义是作为一个事件呈现,也作为一种人生的处境,书中多次写到庆祝活动,譬如达德洛的鸡尾酒会,他以此作为自己的死的庆典达德洛称自己罹患癌症,死期未远,又临近生日,所以举办一场宴会,广邀友人,来庆祝这个双节日(生日与死期) 实际上这场庆祝建立在自己濒死的谎言之上,努力制造的自我的生存意义也是虚无缥缈他迷恋着虚幻之象给他带来的快乐,趋炎附势,希望得到每一个人的认可,为世界戴上漂亮的面具,从而达成对生命存在的绝对认同,这种自欺欺人,表达了作者对庆祝的理解:媚俗作态,毫无意义。
还有一场不能被称之成庆祝的庆祝:书中末尾写到了公园里孩子们的合唱表演这与达德洛鸡尾酒会相对照达德洛在他的媚俗之心的驱使下,将这场活动看成是一场庆祝,坚持认为表演节目的演员在为生存而奋斗同时亦哗众取宠,强调自己的“悲惨的命运” ,为自己在为生存奋斗的谎言增添砝码然而,拉蒙道出真相:“无意义,我的朋友,这是生存的本质……这个无意义,应该学会去爱它……是的,我的朋友,它就绝对明显、绝对天真、绝对美丽地存在着 ”[1],在拉蒙看来,合唱团的表演是无意义的,不须其他人妄加奋斗之名;“孩子们的欢笑是无意义的,不必知道为什么笑,要学会去爱上‘无意义’ ”[2]作者借拉蒙之口说了无意义的启示:多年以来人们被禁锢在“意义”的枷锁里,思索总让上帝发笑,而虚无之轻才是生命的常态在真理的天平上,寻求双方称量的可能,此时便会发?F, “无意义”同意义一样重、也一样轻 书中很多人物的活动都是系于庆祝活动的在达德洛的聚会上,演员凯列班放弃自己的母语,伪装成异乡人,用巴基斯坦语与他人进行交流,反而赢得一位女仆的青睐他这种做法的出发点只是为了好玩,并不带太多的意义的追寻因此他能够得心应手,找到自己的好心情庆祝就像是昆德拉预设的一个场景,人们在庆祝活动处境下的所作所为都被如实记录:很少人真正去关心达德洛伪装出的疾病(即使在人们不知道疾病是捏造出来的情况下) ,人们都在忙碌于自己的私事。
庆祝活动本身的意义是用来纪念,但被众人所忽略,昆德拉描绘的场景如同现代寓言,在这样的情况下,庆祝的意义被颠覆 “反洗脑,反模式,反必然,反常规,这是昆德拉所有小说的共同财富,也是他文学精神的核心” [3] 书中还贯穿着夏尔的木偶戏,这是一起与政治相关的寓言:斯大林与他的合作者讲述自己打猎时未带够子弹,在打死十二只鹧鸪后回家拿十二发子弹,将剩下的鹧鸪全部捕获他的伙伴对于这个荒谬的故事强烈地反感,但无法当面说出,只得在盥洗室轻蔑地抗议斯大林的谎言,却看不出斯大林在讲一个笑话在政治高压的环境下,人们已经失去幽默的能力,一切事情都被提升到政治层面加以考虑,上帝的笑声,人们不知如何去回应 阿兰最早出现,一直在继续他对于肚脐的思考这条连接母体与婴孩身体的纽带最后化为肚子上的一个小圆点,它寓示着生之起源与存在阿兰对于肚脐的固执来源于一个遥远的回忆:他与母亲的最后一次见面他清晰记得母亲“她坐在椅子上盯着儿子的肚脐看那目光他一直感到停留在自己肚子上那目光难于解释 ”借这个目光,他重拾过去的记忆父亲告诉阿兰他的母亲并不想让他来到这个世界上,他由此想到自我存在的非自愿性一个人的来到世间并不出于自己的意志,在自我产生意识之前,生命之存在已经被确定。
因此,阿兰实际上反抗的,是肉身与灵魂的不对称,正是这种不对称让他无法先于自身的存在诉说自己的真实需求后来阿兰与母亲的相互道歉,使他与自己达成和解他恍然明白,个体性的存在是淹没在每个人都拥有肚脐的重复性中,每个人都是这样来的,而肚脐指向的是性的唯一目标――延续生命存在 生存的本质是无意义,昆德拉如是说 “他更以理论思辨的形式告诉你:外在的世界并不重要,我们本来就生活在一个不确定的、碎片化的世界中 ”[4] 庆祝、意义、存在,这三个关键词的交织构建成昆德拉在《庆祝无意义》中的存在之思,也构成了整本书的内涵庆祝是一场典礼,也是人类共同面临的处境,它有媚俗的嫌疑 “存在”在这种处境下也以全新的姿态颠覆往日的内涵:生存的本质是无意义庆祝的无意义传达的是生存本质的无意义 【参考文献】 [1]米兰?昆德拉.庆祝无意义[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2]富冬青.应该爱上的“生命之轻”――读米兰?昆德拉的《庆祝无意义》[J].文艺争鸣,2014(09). [3]陈嫣婧.昆德拉的“小包袱”[J].雪莲,2014(11). [4]李德南.昆德拉:大师的洞见与盲见[J].名作欣赏,2014(11). 作者简介:万江寒(1993―) ,男,汉族,湖北省云梦县人,辽宁大学文学院 2016 级文艺学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