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高考诗歌鉴赏命题分析一、熟悉《考纲》 1、上海《考试手册》上对古诗词鉴赏的要求是: (1)鉴赏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文学形象、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 (2)能评价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二、熟悉考题1、熟悉历年上海卷诗歌鉴赏考题略)2、熟悉近几年全国诗歌鉴赏考题略)三、考点分析上海卷古诗鉴赏题一览表时间朝代、作者体载考点2000年赵师秀《约客》王驾《雨晴》绝句体裁、景物描写、诗句想象2001年春考唐·杜甫《月夜忆舍弟》五律杜甫、诗句推断、从诗句分析主旨2001年夏考南宋·辛弃疾《摸鱼儿》词辛弃疾、修辞手法、人物形象、从词语分析主旨2002年春考南宋·岳飞《小重山》词名句、词语理解、主旨句、语言风格2002年夏考南宋·蒋捷《虞美人·听雨》词诗歌内容、句义理解、鉴赏2003年春考杜牧《过华清宫》、杜常《题华清宫》七绝题材(咏史)、写作手法、内容鉴赏2003年夏考北宋·米芾《望海楼》七律衬托、时空、句子理解、景与情2004年春考杜甫《逢李龟年》、王维《相思》诗常识、意象、词语的理解2004年夏考杜庠《赤壁》七律对联对仗、句子理解、景与情2005年春考元·盍西村《江岸水灯》曲元宵、炼字、场景描写2005年夏考李白《望庐山瀑布》徐凝《庐山瀑布》绝句炼字、比喻的表达效果、对诗歌的评价2006年春考宋·黄裳喜迁莺·端午泛舟词端午、场面描写、句子的理解2006年夏考元·张可久《黄钟·人月圆·山中书事》曲(小令)小令常识、内容鉴赏、字词鉴赏2007年春考南宋·方岳《梦寻梅》七律诗作理解、句意理解、主旨情感的把握2007年夏考北宋·苏轼《阮郎归·初夏》词词的常识、内容、手法分析、判断、情景关系的鉴赏2008年春考北宋·范成大《步入衡山》七律诗意推断、句子分析、判断、主旨、情感把握2008年夏考北宋·王安石《壬辰寒食》五律作者作品篇目、句子分析、判断、字词鉴赏2009年春考南宋·叶梦得《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词词作理解、主旨比较、语言特色鉴赏2009年夏考唐·白居易《早兴》七律文学常识、内容、手法分析、判断、内容鉴赏四、命题分析1、来源:从选材来看,注重考察名家作品,考查的范围主要集中在唐、宋、元三个朝代。
2、体裁:诗、词、曲三种体裁都涉及到了,上海卷诗歌鉴赏较少选择古体诗3、题材:即景抒情、即事感怀、思乡怀人,咏史4、题型(1)出题形式:①单首诗、②两首诗阅读比较、③两诗一评、④一诗一对联 (2)题型:①填空题;②选择题;③问答题;④文字表述题5、命题方向:题量3题,分值8分从考点来看,仍然依据考纲从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三个方面进行考察;从题型设置来看,三个题目基本保持“常识+理解+鉴赏”的模式 五、考查范围1、注重对古诗知识的理解与识记诗词常识始终是诗歌鉴赏的一个重点,尤其是上海卷,经常会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如题材(内容)、体裁(诗、词、曲)、押韵、对偶、排序、传统节日、作家作品(杜甫、辛弃疾)、名句背诵等试题举例】2000年上海卷甲、乙两首诗的体裁均属于近体诗中的绝句(或:七绝)2001年春考卷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诗圣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2001年夏考卷作者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2002年春考卷下列名句中为岳飞所写的一句是( C )A、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B、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C、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D、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2003年春考卷从这两首七绝的内容看,它们都属于咏史诗2004年春考卷上面的背景材料表明:唐代绝句是可以与音乐艺术结合在一起的2004年夏考卷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对偶(对仗),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2005年春考卷作品描写的是传统节日元宵的盛况2006年春考卷作品显示端午习俗的词语有龙舟、角黍(香蒲)、斗巧、结彩丝等2006年夏考卷“黄钟” 是这首小令的曲调,“人月圆”是曲牌2007年夏考卷“词”这种体裁的别称是长短句(或诗余、曲子词等)2008年夏考卷“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出自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篇名)2009年夏考卷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2、注重对人物形象的考查 ①把握人物的性格、品质、节操等;②把握作者对人物的褒贬 【试题举例】2001年上海夏考卷《摸鱼儿》辛弃疾杨玉环、赵飞燕曾以美貌受唐玄宗、汉成帝宠幸,但都死于非命,所以词中“玉环飞燕皆尘土”的寓意是主和派〔或:奸臣小人〕没有好下场(意思对即可)2002年上海夏考卷《虞美人•听雨》 蒋捷请在下表中填入表达作者在人生的三个阶段不同心情的词语。
歌楼听雨欢乐客舟听雨失意僧庐听雨无奈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点绛唇 [宋]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三句源于唐人韩偓的“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同是写少女的形象,你认为谁写得好?为什么?【参考答案】李清照的好相比之下“和笑走”略显轻薄,而“和羞走”则显深挚;“手搓梅子”只能表现人物内心的不安,而“却把青梅嗅”则可描画人物娇憨神情;“映中门”好似旁若无人,而“依门”则有所期待,加以“回首”一笔,则少女窥人之态可掬了 3、注重对意象和意境的考查意象是诗中所描写的饱含诗人感情的物象,它既是客观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属诗歌艺术形象的范畴在古代诗歌中,一些特定的意象代表着特定的含义,也往往寄托着特定的情感例如,以松、菊、梅、竹等象征高洁,以香草、美人等象征理想,以明月、鸿雁等表示离愁别绪一提到“羌笛”,就联想到那幽怨凄凉的声音,想到那寄寓于声音之中的别意与乡情掌握这些特定的意象的象征意义,我们就能进一步深入分析考题,直达答案的要点意象的作用有:渲染气氛、建构意境、烘托人物形象、奠定情感基调、借景抒情、以景衬境、以景衬情等。
诗歌的主题通常借助意境来表达的,所谓“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思(“意”)与自然景物或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境”)相融合的艺术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缺一不可常见的意境有:雄浑壮观、悲壮苍凉;恬静自然、幽清明净、和谐静谧;高远辽阔、慷慨悲壮、孤独冷寂等等常见描写意境的词语有: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空寂、幽静、幽美、宁谧、朦胧、高亢、繁华、淳朴、暗淡、萧条、荒凉、冷寂等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内涵鉴赏一首诗,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语言→意象→意境→诗情→思想”是鉴赏诗歌从局部到整体的思维流程,不可倒置试题举例】2000年上海卷《约 客》(赵师秀)《雨 晴》(王驾)甲、乙两首诗描写了不同季节的景物仔细阅读后填写下列表格季节景物甲初夏(黄梅时节)家家雨、处处蛙乙春天蜂、蝶、叶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正宫]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 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流水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白云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南柯子》王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贴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参考答案】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不是为惜春伤怀从两方面可以看出:①作者紧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②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4、注重对诗歌语言的考察(1)对关键词语的考查高考十分注重考查重点词语或关键词语在诗中所起的作用或表情达意的效果诗歌中的词语多是内涵丰富、文学性很强的词语,正确理解这些词语在诗歌中的含义,对于正确分析综合并鉴赏诗歌,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对诗歌中词语的含义不能正确理解,也就很难谈得上对于整首诗作分析和鉴赏试题举例】2001年上海夏考卷《摸鱼儿》辛弃疾这首词的主题集中体现在一个“愁”字上。
愁”指什么?为什么说“闲愁最苦”?“愁”指抗金主张不被采纳,报国无门的情绪这种想抗敌但又不能抗敌的空闲之愁最苦(意思对即可)2002年上海春考卷《小重山》 岳飞词中说的“心事”指:希望抗金报国2004年上海春考卷《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相思》(唐•王维)红豆又叫相思子王维诗歌中的“红豆”,表达的是爱情(或友情);李龟年在安史之乱中唱曲里的“红豆”,表达的是故国(家园)联系上面的背景材料,分析杜甫诗中的“落花时节”,含有哪些寓意提示:(1)具体的时令,在晚春与李龟年相逢;(2)象征二人漂泊无依、由荣而衰的身世命运;(3)象征着大唐在安史之乱后,由盛而衰的社会真实,表达了家国之痛2005年上海春考卷[越调]小桃红·江岸水灯 [元]盍西村作品中“涌”、“乱”、“飞”等词颇可品味,选择其一进行赏析提示:“涌”字写出了茫茫江面上突然浮现出辉煌璀璨的灯船,宛如仙山琼阁,它以虚托实,以幻写真,生动地表达了人们发现灯船时那种惊讶赞赏、疑幻疑真的感受,着意渲染了热烈欢快的节日气氛2005年上海夏考卷望庐山瀑布·李 白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
提示:一个“挂”字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瀑布就像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雄奇壮丽,气势磅礴一个“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叹2006年上海夏考卷[黄钟] 人月圆·山中书事 [元]张可久 “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倦”字既概括了作者饱偿人间世态炎凉之苦,又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了伏笔2008年上海春考卷《步入衡山》•范成大诗人推断“应有人家”的依据是闻鸡,听到小溪那边的鸡鸣声,推断似有人家2008年上海夏考卷壬辰寒食[1] 王安石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提示:“雪”隐喻了白发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2009年上海春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