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认知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加工模式,由于观察的角度不一致,所以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人格的认知理论认为,不同的人格是因信息加工上的不同而形成的第一节 认知方式与心理分化论,认知心理学兴起的原因: (一)内部原因 行为主义的失败 格式塔心理学的传播 (二)外部原因 控制论、信息论、计算机科学和语言学 社会的教育实践、智力开发,,一、认知方式 (一)认知方式的实质与成因 威特金:场依存一场独立性 棒框测验(RFT)、身体顺应测验(BAT)和转屋测验(RRT) 镶嵌图形测验(EFT),,,,,,,,,,,,,,,,,研究结果,威特金发现,知觉上的个体差异的确与其它方面的不同机能有关 场独立者的应对方式更为积极,更能以灵活的方式控制自己的冲动,而较少受自卑情绪影响(Witkin,1962) 此外,还发现认知方式是影响学生专业选择和课堂表现的重要因素即场独立性的被试更喜欢那些需要分析技能的课程,成绩更好些(自然课学、数学、工程),而场依存性的学生更喜欢那些与人打交道的课程(社会科学、咨询、教学),并在这些课程上成绩更好些(Witkin,1973)研究表明,场独立一场依赖与教育和人际关系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
一项大型的研究,追踪调查了1548名大学生,从他们入学一直到毕业后若干年,结果发现,场独立一场依赖与人际关系的特点存在相关性场独立型的人,活动更加独立,他们对别人的意见不感兴趣,并与他人保持距离,对非社会性情境表现出偏爱场依赖型的人更关注社会线索,对人际关系更感兴趣,遇事易受他人意见的左右,更倾向于顺应他人,在人际交往中与他人有更多的身体接近(Witkin,Goodenough,1977)后续研究,研究人对多种感官刺激的环境如何做出反应,以及场独立者能否将注意力集中于一项任务并抵御场中的干扰信息 研究者在自然的射击情境中检测了100名警员抵御模拟噪音和其他分心刺激的能力其中研究假设为场独立者会有更好的表现,他们在最大程度上不受噪音和其他分心刺激的影响,在开枪时机的把握上做得更好结果表明,与场依赖型警员相比,场独立型警员在高分心刺激条件下执行射击任务的表现更好,并能更好地描述目击事件因为场独立型警员较少受周围场中的分心刺激的干扰,能更好地将注意力集中于目标(Koppelaar,1995)另一项研究显示,与场依赖的人相比,场独立的人能更好地观察和解释复杂照片中人的面部表情(Bastone,Wood,1997)。
在以八年级学生为被试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在基于多媒体的教育环境下,场独立的学生比场依赖的学生能更有效地学习课程研究者的解释是场独立的学生更能够发现贯穿于各种媒体信息中的线索场独立者在多种刺激的环境中擅长有选择地关注(处理有用的而封闭不重要的信息),但场依赖者更容易处理大量的信息,并擅长领会不同信息间的关联(Oughton,Red,1999)张厚璨的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认知风格对学生学习有不同的影响, 适合学生认知风格的教学更易发挥学生潜力, 并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发现: 独立性的程度有随年龄增长而增长的趋势在小学生与中学生之间, 中学生与大学生之间均存在着很显著的差异, 但与同龄人相比,人们在场依存- 场独立性维度上的相对位置则是稳定的这似乎意味着这一性格维度受先天因素的影响 初中学生中, 男生的场独立性显著地高于女生, 这表明, 场独立- 场依赖性不但有着明显的年龄差异, 也有性别差异成为一个场独立的人更好,还是成为一个场依存的人更好呢? 场独立的人善于分析复杂的情形并从混乱的分心事物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但他们的社会技能往往略显不足,因为他们更喜欢与他人保持距离 场依存的人有较高的社会技能,他们容易受其他人的吸引,比场独立的人更能注意到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Collins,1994;Larsen,Buss,2002)。
场依存一场独立性的认知方式有几个特征: 第一,它们是过程变量,而不是内容变量 第二,普遍性 第三,稳定性 第四,中性,二、心理分化理论,三、对认知方式理论的评价,威特金将传统意义上一直分裂的两大领域认知与人格有机地整合到其理论框架中,一改以往对个体心理的孤立的、单向的研究,开创了人格与认知研究的先河 个体认识过程的复杂性和变化性不仅取决于人脑神经结构的复杂性和可塑性,而且取决于认识对象的复杂性和变化性第二节 个人建构理论,令我惊讶的是他所指引的方向的正确性,这使得心理学前进了20年乔治凯利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所有理论都已被证明是对心理学以及对多年来所发生的事情的富于预见力的绪言 沃尔持米歇尔,,一、人是科学家,凯利认为人像科学家一样产生和检验他们的假设,以及得出世界是什么的新观点 行为的差异主要源自人们建构世界的方式不相同 凯利将我们用来解释和预测事物的认知结构称为人格结构 我们区分相关事物是用一种要么或者的方式,如用友好的不友好的二、构念的含义及CPC循环,构念是凯利人格理论的核心,是对个体的行为所以如此的解释 一个人为了获得与客观现实大致符合的构念,在大多数情况下需要应用尝试与错误的办法为了处理好外界事物,每个人都在创造自己的构念。
CPC循环 周视期:就是在接触事物的最先时间,人们首先总是小心谨慎审察该事物,尝试多种构念,提出各种例题构念或陈述构念 先取期:就是暂时先确定一种想法在此阶段,个体从前一阶段所衡量过的所有构念中选择一种先占的构念似乎是对于情境最适合的构念,但仍需要改变 控制期:就是实现建构的阶段在此阶段选择已经确定,行动也已做出我们发现并相信我们所选择的构念是确定的,由此伸展到另一些构念人们并不寻找强化或回避痛苦,人们寻找的是自己构念系统的有效性 人的主要目标是在自己生活中减少不确定性 通过CPC 周期的循环,人们可以逐渐形成人格和获得良好的适应三、人格建构的基本假设和推论,,凯利否认过去冲突外部刺激是我们行为的根本原因我们与过去经验的联系仅仅意味着它们能帮助我们发展自己的建构和形成对将来的期望 “期望是人格结构中的推动和牵引的心理力量,是未来而不是过去在引导着人们 超级个人结构、次级个人结构,,,,对于同一个人来讲,他在不同的时间可能会使用不同的建构组织方式 建构系统不是停滞的或是完美的凯利认为这在我们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是必然的对于健康的人来说,新的建构不断的产生,并取代旧的不适当的建构依据凯利的理论,我越能理解你的建构系统我和你相处得就会越好。
尽管有研究发现有相似建构系统的人通常会成为最好的朋友或相爱的恋人(Duck,1979,Neimeyer,l984),但有着和谐关系的两个人并不一定要有相似的建构 两个人可以有相似的人格而不一定要经历相似的事件文化”是人们以基本相似的方式解释他们的经验,当人们与来自不同社会的人交往时遇到的“文化震撼”,就是我们与那些来自不同社会的人的解释事件的方法不一致的结果几种变式 “连续形式”,治疗师会拿走3个中的1个,然后再从名单中拿出一个新名字取代它这种方法适用于查明被试面临新情境,要用新建构方面的困难 “背景形式”,把一些人名写在不同的卡片上,让患者把相似的人名卡片放在一起为了查明被试的建构,治疗师接下来会问他为什么要把这些人归为一类自我建构预想 “自我认同形式”,治疗师把被试的名字与名单上另外两个人的名字放在一起,然后问他这3个人中为什么有两个人相似而与第3个不相似 “个人角色形式”,治疗师要求被试想象自己与名单上的两个人在一起现在请想象,你们三个人中,另外两个人整晚都在一起只有你自己一直是孤单一人你认为这种情况会发生在什么地方?可能发生了什么事?你自己会怎样做?他们两个人会怎样做?”通过这样的问题,可以查明被试的建构怎样转化为实际行动。
四、心理问题及固定角色疗法,人们产生心理障碍是因为他们的结构系统的错乱,而不是过去创伤经验的残留 焦虑是“临床上最普遍的病症”在个体建构理论中,当我们不能预测将来的事情时,焦虑就会随之产生 “不可渗透”的结构建构系统变小或不完整朋友 敌人 挚友 一般朋友 竞争伙伴 危险的对手,,,,“不可渗透”的结构 考察并检查他的构念系统 重新调整构念系统 高度渗透的构念系统,,,,,“固定角色疗法” 人是不断地在变化,所以医生不仅应该发现病人心理的实际情况,而且还应该指出他可能达到的目标 让病人进行乔装假设,自称是另一个人要求患者扮演的角色应该十分不同于其本人的性格特点 治疗者“应该做患者的配角,因为患者正在不断地摸索自己的途径,并契合于自己的角色之中” 情绪问题是知觉问题治疗者应该鼓励病人有不同的看法五、对个人建构理论的评价,个人构念是每个人建构外部世界的方式的结果对于特定的人而言,这一构念系统就是他的现实,并且对他来说想象其他构念是十分困难的 凯利认为人的一生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个人结构每次变更都会使人焕然一新 凯利的人格理论与心理治疗技术是独创性的,它革新了前人的思想。
他使个体从过去的法则中解放出来,并引导人们去不断验证自己的理论假设但是凯利把人格看做是一种对事物的看法,过分强调认知而忽视现实,远离真理,陷入了不可知论凯利理论有现象主义倾向,人本主义倾向,存在主义的倾向但是他忽视人类情绪的作用,他对个人构念的原因这一问题涉及不多,他不予解释为什么有的人选择安全而另有些人则冒危险于结构变换;为什么不同躯体状态、物理经验的两个人建构的构念十分不同?凯利的心理治疗技术也只能用于智力较高者及有轻微心理障碍的人第三节 行为预测论与控制点理论,一、行为预测理论,罗特更加关注一个有着自己的行为经验的人在面临一种特殊的社会情境时,将会如何进行行为选择,即如何决定要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 罗特的行为预测理论考虑到了更为复杂的因素和更为现实的社会情境和认知的因素 一种行为被选择的可能性,取决于行为者认为它所能够带来的回报的多少(强化),以及他认为他实施该行为能带来该回报的可能性(即有多大的成功率)一)行为潜势 对于某一个体而言,某种行为在一个特定的社会情境下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二)预期 一个人认为在某种特定情况下如果选择了某种行为,它就能够带来某种相应的强化的可能性,也即他对自己在该情境下作出该行为会得到该结果有多大信心、多大把握。
特殊的预期、类化的预期),,(三)强化的效价 行为者认为某种行为所带来的强化结果或强化物的相对价值的大小 强化的效价表示的是某一物品或结果对于某个特定的个体所具有的心理价值,而不是它的实际的价值预期与强化效价是相对独立的,,(四)心理情境 罗特特别强调对某一行为的发生率的预测一定要与特定的心理情境密切联系事实上,没有哪一种行为在任何情境下都可能带来同等的强化效价,也没有哪一种行为的成功预期会不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二、控制点理论,“当受试者知觉到某项强化跟随他的某些行动之后而来,但又非全凭其行为而定时,在我们的文化中,会将它视为运气、机会或命运的结果,或在其他有力的控制之下,或无法预测因为周遭有许多复杂的力量当个人对事件作上述解释时,我们称之为外控的想法如果个人将事件看成全凭自己的行为、或自己的特质而定时,则称为内控的想法 罗特,,(一)内外控的含义 如果你认为,身体好是因为能照顾好自己,孤独是因为自己不努力,赢了比赛是努力的作用,那么你就是一个内控的人你的泛化的预期是:人可以影响将要发生的事情,无论发生的是好事还是坏事,都是自己造成的 如果你认为健康取决于运气,孤独是环境造成的,赢了比赛是因为交了好运气,那么你就落入外控一端。
跟多数人相比,你比别人更相信发生在你和别人身上的事情是不受你控制的内控的人行为表现得更为主动、积极和独立,比如他们更喜欢主动地寻求有关问题与情境的信息;内控的人采取更多的自觉的健康行为和健康保健措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