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用品、用具的使用,一、假肢 用于弥补截肢者肢体缺损和代偿其失去的肢体功能而制造、装配的人工肢体 ㈠假肢的分类 ⒈ 按结构分类 ⑴壳式假肢(外骨骼假肢):由制成人体肢体形状的壳体承担假肢外力 结构简单、轻;易损衣物 ⑵骨骼式假肢:假肢中间为类似骨骼的管状结构,外包海绵物,最外层覆盖肤色袜套或人造皮 外观好,不易损伤衣物,调整假肢对线容易;结构复杂、重㈠假肢的分类 ⒉按安装时间分类 ⑴训练用,临时假肢 ⑵永久性假肢 ⒊按功能分类 ⑴上肢假肢 ⑵下肢假肢 ①装饰用上肢假肢 ①作业用下肢假肢 ②作业用上肢假肢 ②常用下肢假肢 ③功能性上肢假肢 ③运动用下肢假肢,㈠假肢的分类 ⒋按截肢部位分类 ⑴上肢假肢 ①肩胛带离段/肩关节离段→肩离段假肢 ②上臂离段→上臂假肢 ③肘关节离段→肘离段假肢 ④前臂截肢→前臂假肢 ⑤腕关节离段→腕离段假肢 ⑥经掌骨截肢→掌骨截肢假手 ⑦截指→假手指,⒋按截肢部位分类 ⑵下肢假肢 ①半骨盆切除/髋关节离段/大腿截肢(极短残肢)→髋离段假肢 ②大腿截肢→大腿假肢 ③大腿截肢→大腿假肢 ④膝离段→膝离段假肢 ⑤小腿截肢→小腿假肢 ⑥经趾截肢→靴型假半脚 ⑦截趾→假脚趾,⒌按驱动假肢的动力来源分类 ⑴自身动力假肢 ⑵外部动力假肢 ①电动假肢 ②气动假肢,㈡假肢装配原则 上肢假肢 ⒈前臂假肢 ⑴穿戴假肢后,接受腔口型不妨碍肘关节的正常活动,屈肘时应使假肢接近正常人所达到的角度。
⑵残肢加适当衬套后应与接受腔服帖,操纵假肢时无疼痛感觉 ⑶固定牵引装置能有效地控制假肢的传动机构,操纵假肢时无勒痛感 ⑷穿假肢后,屈肘达90度夹角时手指能完全张开,在上臂外展的情况下,屈肘达50度夹角,手指张开不应小于 4cm ⑸用假手提取5公斤重物时,接受腔向下位移不超过10mm⒉上臂假肢 ⑴ 穿戴假肢后,接受腔口型不妨碍肘关节的正常活动 ⑵残肢加适当衬套后应与接受腔服帖,操纵假肢时无疼痛感觉 ⑶固定牵引装置能有效地控制假肢的开手,屈肘和松锁等机构,操纵时无勒痛感 ⑷穿假肢后,屈肘达90度夹角时,手指能完全张开 ⑸用假手提取5公斤重物时,接受腔向下位移不超过10mm下肢假肢的装配原则 ⒈小腿假肢 ⑴假肢的长度:让病人站立,双侧承重;两侧髂前上棘应等高 ⑵膝轴位置:要求位于膝关节间隙以上1.5—2.0cm(相当于股骨内上髁最高点) ⑶承重部位:常规假肢以胫骨粗隆两侧,胫骨内髁、胫骨嵴两侧,腓骨颈以下及腘窝下软组织为承重部位避免受压部位包括胫骨粗隆、胫骨嵴,胫骨外髁,腓骨小头和腓骨颈 ⑷接受腔的吻合程度:让截肢患者患侧承重,检查接受腔与残肢是否服帖,膝绞链上的曲度与残肢想适应,残肢的受压部位不应有痛感。
⑸膝关节屈曲角度:让患者下蹲,尽可能屈膝,测量大、小腿之间夹角,要求其>60度 ⑹活塞运动:残肢与接受腔不应有活塞运动,要求常规假肢的活塞运动不大于1cm⒉大腿假肢 ⑴假肢长度:方法同小腿假肢要求两侧髂前上棘应等高或残侧略低(<2cm) ⑵膝轴位置:让截肢者坐下,检查假肢膝部是否等高要求两侧等高或假肢侧略高(<1cm) ⑶坐骨结节承重:让截肢者患侧提腿,将手指放在坐骨结节上的支撑面上,然后让截肢者站立,假肢侧承重,当手指受压感到疼痛时,表明坐骨结节承重位置正确 ⑷接受腔的吻合程度:让截肢者患侧承重,观察接受腔上缘无过分隆起的软组织,后上缘大体同地面平行,臀大肌无过分挤压,内上缘不挤压会阴部和内收肌腱,前上缘的高度不应超过腹股沟,两脚靠拢站立时,外上缘与残肢服帖 ⑸膝关节的稳定程度及屈膝夹角:要求假肢承重时膝关节无不稳定感觉,截肢者下蹲时,屈膝夹角<65度 ⑹固定悬吊装置:通过站立、行走、蹲、坐等动作检查吊带的安装位置、形状、松紧程度是否合适、是否起到固定、悬吊、助动作用㈢配带假肢后康复训练注意事项 ⒈训练前治疗师应先检查患者的体能状态是否良好 ⒉治疗师应对患者残肢的长度、周径、皮肤状态、感觉、关节活动度、肌力进行评定。
⒊先使用训练用,临时假肢对患者进行训练,待其能力提高后再换成永久性假肢 ⒋训练时,治疗师应位于患者安装假肢的一侧,若患者双侧均安装假肢,治疗师应位于患者后方进行保护 ⒌训练中要及时纠正患者的不良姿势,避免出现继发性损伤 ⒍训练时要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 ⒎制定训练目标时要考虑到患者的年龄、工作、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实际需求二、矫形器 装配于人体外部,通过力的作用,以预防、矫正畸形,补偿功能,辅助治疗骨关节及神经肌肉疾患的器械的总称 矫形器的作用 ⒈稳定支持⒉固定保护⒊预防矫正畸形⒋减轻承重 ⒌改进功能 矫形器的分类 ⒈按装配部位:上肢矫形器;下肢矫形器;脊柱矫形器 ⒉按作用:保护用矫形器;稳定用矫形器;减负荷用矫形器;功能用矫形器;站立用矫形器;步行用矫形器;牵引矫形器;功能性骨折治疗矫形器 ⒊按主要材料:塑料矫形器;金属矫形器;皮制矫形器;布制矫形器 ⒋按所治疗的疾病:马蹄内翻足矫形器,脊柱侧弯矫形器,先天性髋脱位矫形器,骨折治疗矫形器,股骨头无菌坏死矫形器等,㈠上肢矫形器 主要用于保持不稳定的肢体功能位,提供牵引力以防止孪缩,预防或矫正肢体畸形以及补偿失去的肌力的肢体运动等 按功能分类: 固定性(静止性):没有运动装置,用于固定、支持、制动。
功能性(可动性):有运动装置可允许机体活动,或控制帮助肢体运动,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上肢矫形器举例: 手休息位固定夹板: 固定腕、手指、拇指于功能位 有掌侧型和背侧型 目的:保持手的良好位置(功能位),支持关节缓解疼痛,预防畸形 用法:整天或整夜佩带,但应每天脱下数次进行轻柔的被动活动㈡下肢矫形器 下肢矫形器的主要作用是支撑体重、辅助或替代肢体功能、 预防和矫正其畸形 ⒈踝足矫形器(AFO):也称短下肢支具用于辅助下垂足的行走以及矫正其畸形 热塑材料AFO:优点是重量轻、美观、塑型好、穿戴和使用方便但耐用性能和强度较金属AFO差,适用于痉挛和畸形不严重的下垂内翻足 ⒉软足托 ⒊矫正鞋,,,AFO使用时注意 ⑴是否能达到使用矫形器的目的 ⑵是否无困难且正确地穿上矫形器 ⑶穿鞋站立时,鞋是否能放平,患者能否站稳 ⑷塑料壳各部位与肢体表面曲线相符,骨突出部位有无压痛、皮肤破损 ⑸矫形器的托不应妨碍足的向前滚动 ⑹矫形器的上缘应在腓骨小头水平以下2—3cm㈡下肢矫形器 ⒉膝踝足矫形器(KAFO):也称长下肢支具 分金属结构的KAFO:由铰链、支条、皮箍等组成,固定确切 塑料结构的KAFO:轻便,能更好的控制压力分布。
使用时注意: ⑴膝铰链轴心应处于股骨髁最宽的部位 ⑵膝铰链锁可靠,容易打开 ⑶金属条或塑料壳形于大腿、小腿轮廓相符 ⑷内侧金属条上端与会阴部应有足够间隙,外侧金属条上端应位于打转子下2-3cm,比内侧条高2-3cm ⑸小腿的膝下箍位于腓骨小头下2-3cm㈢脊柱矫形器 分颈椎矫形器、固定式脊柱矫形器和矫正式脊柱矫形器 ⒈围领:分软围领和硬围领前者用软泡沫塑料板制成;后者用软聚乙烯板制成 使用时注意: ⑴固定是否确切 ⑵下颌、枕部、锁骨部位无压痛和皮肤损伤 ⑶不妨碍上肢活动,不妨碍进食 ⒉围腰 使用时注意: ⑴围腰的各位置与体型相符,其上缘应平胸骨剑突水平,其下缘达于耻骨联合后上缘位于肩胛下角,后下缘达于尾骨 ⑵在围腰的脊柱两侧,要部附已弹性的钢条和塑料条 ⑶注意腰背肌训练,颈椎矫形器 A 软围领 B 硬围领 C费城围领 D胸枕颌颈部矫形器 E四直条式颈椎矫形器 F米纳瓦颈胸矫形器 G模塑颈胸矫形器 H耶鲁式颈胸矫形器 I头环式颈胸矫形器,,胸腰骶矫形器,A 胸腰骶屈伸控制矫形器 TLS(F-E) B 胸腰骶屈伸侧屈控制矫形器 TLS(F-E-L) C 胸腰骶屈侧屈旋转控制矫形器 TLS(F-L-R) D 胸腰骶屈曲控制矫形器 TLS(F),胸腰骶矫形器 A 胸腰骶屈伸控制矫形器 TLS(F-E) B 胸腰骶屈伸侧屈控制矫形器 TLS(F-E-L) C 胸腰骶屈侧屈旋转控制矫形器 TLS(F-L-R) D 胸腰骶屈曲控制矫形器 TLS(F),腰骶矫形器,A 腰骶屈伸控制矫形器 LS(F-E) B 腰骶屈伸侧屈控制矫形器 LS(F-E-L) C 腰骶身侧屈控制矫形器 LS(E-L),,三、常用辅助器 ㈠轮椅 轮椅用于不能通过使用矫形器、拐杖及其他辅助具行走者。
包括暂时或永久性瘫痪、慢性类风湿性关节炎、下肢骨折、截肢、手术后等不能步行者 轮椅的选择 ⒈座宽合适:患者坐好后,臀部两侧与座位的内侧面应有1-2横指间隙同时注意如考虑到患者有发胖可能及戴支具等情况,宽度应适当放宽 ⒉座深合适:患者坐好后,臀的后面在后靠背上,此时膝弯曲后的后下方与座位的前缘有4横指距离,这样使体重能均匀分布在两大腿上,防止坐骨结节过分受压轮椅的选择 ⒊靠背高度:病人不能驱动轮椅或为了增加舒服和稳定性,可选用高靠背轮椅,其高度应越过肩;截瘫病人(尤其腹肌肌力良好的病人)应选用低靠背轮椅,其上缘应在腋下10cm左右 ⒋座垫面与脚踏板的距离:患者坐好后腘窝处大腿的前下面应约有2横指宽的部位不接触座垫,以免压迫神经血管 ⒌臀位高度:指坐下时,上臂垂直,前臂平放于扶手上,测量椅面到尺骨鹰嘴高度,在此基础上加2.5cm适当的臂位高度有助于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平衡和舒适感觉 ⒍轮椅操作方便、正确:如折叠、打开、车轮等轮椅选择 ⒎检查脚踏板开合是否灵活、固定可靠;下肢痉挛的病人需安装足跟带或足趾带;循环不好,需抬高脚踏板 ⒏刹车是否灵活可靠 ⒐各部件卸下、安装、开合灵活,可靠 ⒑打开轮椅后,座位、靠背要固定牢靠。
㈡助行器 指能辅助支撑体重、保持平衡和行走的工具包括手杖、拐杖、步行器等其接触地面积越大,重心越低,其稳定性越好 ⒈拐杖 ⑴分类 ①腋窝支撑型:可靠稳定,但笨重、外观不佳 ②上臂拐:肱三头肌支撑型稳定性较腋拐差,但好于肘拐 ③肘拐:前臂支撑型(洛氏拐)轻便、美观、用拐手可自由活动,但稳定性不如前两者⑵拐杖的长度选择 ①确定腋拐长度的方法:身长减去41cm的长度 ②若患者上下肢有短缩畸形时,让患者穿常用鞋或配带长下肢支具仰卧,将腋拐轻轻贴近腋窝,在小趾前外侧15cm与足底平齐处为腋拐的长度,肘关节屈曲150度,腕关节背伸的掌面处为把手的高度 ③确定手杖的长度:患者穿常用鞋站立时,到大转子的高度⑶拐杖类型的选择 ①双下肢瘫,可使用双腋拐;单下肢完全瘫使用一侧腋拐 ②下肢不完全瘫时,根据残存肌力选择腋拐、前臂拐 ③肱三头肌肌力减弱时选择上臂拐;肘关节稳定性差时选用上臂拐和腋拐;腕关节稳定性差时选用有腕关节固定带的前臂拐或腋拐⒉助行器 ⑴种类 ①交替式助行器:允许患者扶架左右交替移动向前,交替迈步,适合于下肢力弱、平衡功能较差者 ②抬起式助行器:框架结构不允许左右交替移动,必须由患者抬起框架或向前放,然后迈步和移动身体,移动性好,但速度慢。
适合于下肢肌力弱、平衡功能较差、但上肢力量较强者 ③前轮式助行器:容易移动,用于上肢肌力差,提起助行器有困难者 ④助行台(四轮式助行器):患者通常以肘部支托在台上以承担部分体重和保持身体平衡,适用于双下肢无力,手、腕力弱的患者训练步行⑵步行器的选用要点 ①扶手高度合适 ②框架稳定性好 ③患者应有能力向前移动助行器 ⑶助行器的作用及应用范围 ①保持平衡:如老年人非中枢性失调的下肢无力、下肢痉挛前伸不佳、重心移动不能移动等 ②支持体重:截瘫、脑瘫、骨关节病等 ③增强肌力:通过支撑达到增强肌力的目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