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课后习题详解(13-17章)

1980****057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8.39KB
约11页
文档ID:274506213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课后习题详解(13-17章)_第1页
1/11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课后习题详解(13-17章) 第13章古典文学 1.中国文学有哪些鲜明特点? 答: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主要表现在: (1)中国文学自始至终体现了关注现实和人生的伟大精神 中国的上古神话中所描写的人物,都是活跃于先民生活中的英雄,而不是像西方神话那些远离人群的天上神灵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教民稼穑的神农氏、怒触不周山的共工等,其实都可能是氏族部落的首领,他们神力非凡的活动与创造,其实也就是先民改造自然环境的斗争和成果,他们的神格其实也就是人格力量的集中和体现 (2)中国文学自古强调教化功能,主张“文以载道” 这是由于中国文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其发展中一直离不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轨道,因而诗词文赋都成为政治教化的手段作家们通过著书立说来表达自己的社会政治理想,其中大多数以积极参与治乱的态度忧国忧民,时刻不忘自己的人生追求,只有在自己的理想遇到挫折时才“独善其身” (3)中国文学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中国文学无论是散文还是诗歌戏曲,都是抒发情怀、表现意趣的这与中国的其他艺术创作是一样的。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词歌赋一直是中国古典文献创作的主要形式中国的文人士大夫都喜欢利用简洁、含蓄、回环的语言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怀,这就形成中国文学特有的抒情传统 2.为什么说中国是诗的国度? 答:中国是诗的国度,是因为诗歌创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了突出的地位隋唐以后,它还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科目,而这种诗歌考试又促进了诗歌的创作于繁荣中国的诗歌贯穿了整个文学发展的历程,伟大的诗人不断涌现中国文学的发展史可以说是诗歌的发展史,主要表现在: (1)《楚辞》、《诗经》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构成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两大源头 ①《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我国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作品,代表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创作,共305篇它的内容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是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光辉起点 ②“楚辞”是继《诗经》之后出现的一种新诗体它在形式上突破了《诗经》的四言体,以其自由舒展的语句,丰富了中国诗歌的表现力,瑰丽奇特的浪漫主义色彩大大影响了中国诗歌的创作手法 (2)汉魏六朝乐府是我国诗歌发展的一个高峰 乐府诗比《诗经》更具现实主义精神,有更强的叙事性。

在汉乐府民歌的直接影响下,至东汉末年出现了文人创作的五言诗 (3)魏晋之际,五言诗有了进一步发展 杰出诗人有阮籍、嵇康、左思、陶渊明等陶渊明以率真自然的笔调描绘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的感受,语言自然平淡,不事雕琢,诗旨宏阔深远,成为我国诗歌史上“田园诗派”的奠基者 (4)南北朝时期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重大转变时期 其标志就是“音律”的出现,代表人物是沈约、谢朓等中国诗歌开始从比较自由的形式向追求格律的方向发展,对唐代以后的诗歌以及宋词、元曲都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5)诗歌发展到唐代进入了高度繁荣的阶段 以数量而论,清代编订的《全唐诗》共录作者2300余位,诗作48900余首,还有许多散失的作品未能包括在内作者队伍上自帝王公卿、学者名流,下至僧尼道士及妓女,各个阶层,形形色色其间名家迭出,李白、杜甫、高适、白居易等等,独具特色的诗人不下五六十位 (6)宋代是词发展的极盛时期 词作为诗歌的一种新体裁,至宋代发展到极盛时期,成为诗歌史上的又已高峰到了元代,散曲杂剧兴起,明清小说转盛,诗词创作已无大的景象,但仍出现了一些有特色的作品和诗人。

3.为什么到明清出现了长篇小说?试从社会发展与文学发展阐述其必然性 答:明清之所以出现长篇小说,其原因在于: (1)从社会发展看,长篇小说是伴随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而发展起来的 宋代前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带来了都市的繁荣,为民间说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场所和观众,不断扩大的市民阶层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又大大地刺激了这种发展,明代经济的发展和印刷业的发达,为小说脱离民间口头创作进入文人书面创作,提供了物质条件明代中叶,白话小说作为成熟的文学样式正式登上文坛 (2)长篇小说的出现也是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①中国的古典小说发源于先秦的神话传说,后来又吸收了史传文学和寓言散文的一些东西,至汉代出现了将历史故事与民间传说结合在一起的作品 ②魏晋以后出现了“六朝小说”,一类“志人”,主要记载士族阶层的遗闻逸事,其代表作为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一类“志怪”,主要记述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多神仙鬼怪,其代表作为干宝的《搜神记》 ③唐代继承六朝小说的的传统,发展了小说的文学特色,作品人物、故事情节都趋于丰富多彩,形成“唐人传奇”,内容多描写爱情故事和豪侠故事,也有六朝志怪的痕迹。

作品较为著名的有牛僧孺的《玄怪录》、李复言的《续玄怪录》、薛用弱的《集异记》和裴铏的《传奇》等《李娃传》、《莺莺传》、《霍小玉传》、《柳毅传》、《离魂记》、《枕中记》、《南柯太守传》等,都成为后世戏曲创作依据的蓝本,并且影响了后来的小说创作 ④宋元以来市民阶层的兴起,产生了与市民艺术趣味密切相关的白话小说——“话本”内容主要有“小说”和“讲史”两类话本是说话人所用的底本,有讲史、小说、公案、灵怪等不同家数,已初具小说规模,在以后的流传过程中又不断加入新的创作,逐渐成熟 ⑤明清两代是中国古典小说兴盛繁荣的时代,特别是白话小说创作广泛流行,并且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第14章各类艺术 1.举例说明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 答:较之西方艺术,中国的传统艺术有如下四个明显特点: (1)“礼乐一体”的原则 “礼乐一体”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是有礼必有乐,乐附于礼第二是乐在诸多艺术中独具至尊地位历代儒家学者都把“乐”看作是道德感化和政治教化的手段儒家所推崇的周公“制礼作乐”,即是把礼乐一并作为维持西周奴隶主通知的两大支柱,因而一旦到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社会变化,孔子就认为是“礼崩乐坏”。

由于儒家的不断提倡和发挥,礼乐并列为封建统治者的工具,乐也在社会生活和艺术领域占有崇高地位封建帝王的各种礼仪活动,都有乐曲相配,因此朝廷总是拥有庞大的乐队,并且由“太常寺”负责管理 (2)融合互通的精神 即中国艺术的诸门类不是各自为域,互不相关的,而是彼此相通,融合为一的汉唐以后,流行书画,二者结合得难以分家,向来被称为“书画同源”,其理论和技法都是相通的中国历史上的画家,往往同时又是书法家 (3)注重神韵的技法 即中国艺术注重表现事物的意趣和人的内在感情,要求在艺术创作中突出神似我国古代的艺术家和艺术评论家们都非常重视“神似”这个问题神似”就是要求艺术创作要表现对象的典型特征,揭示它们的内在精神顾恺之说的“以形写神”以及传说他画人很注意一双传神的眼睛;南齐书法家王僧虔说的“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等,其含意都是强调艺术创作不能追求形似,而要追求神似注重神韵、大笔写意是中国艺术的本质特点 (4)用于教化的目的 即传统艺术很重视艺术的目的性和社会功能从孔子开始,儒家学者就非常重视《诗经》的思想教育作用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就是说《诗经》的思想教育作用是可以感发人的意志,可以观察兴亡得失,可以提高人的道德修养,还可以表现人们的哀怨情绪以批评不良政治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为国君效力 2.怎样欣赏中国的书法艺术? 答:(1)书法成为一门艺术,是以汉字的方形结构和线条变化为基础的 ①古人在创造这种方块字的时候,已经融入了中国人对造型美的基本见解,即结构平衡,线条流畅,整齐而有变化,均匀而有对比,这就给书法家提供了施展艺术才能,驰骋艺术想象的天地 ②汉字结构的写实主义和人体本位精神,使汉字本身就具有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的因素,因此书法家们在挥毫撒墨的时候,完全可以依据这就对美的感受,把存在的天地山川之美以及人物房舍之美与汉字的结构美紧密地结合起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2)欣赏中国的书法艺术时,不仅要了解写书法的人,还要了解书法艺术的特点 即运笔取势,力在其中,以笔法的曲直、行滞,章法的虚实、疏密,结构的奇正、主次,显示出“相反相成”的美感 ①“运笔取势”是指起笔要注意“逆”,结体要注意“违”,章法要注意“侧”即形成一定的势态 ②“逆”就是落笔要取逆势,又称“逆锋”,即欲行其右,先行其左;欲行其下,先行其上,这就可以使笔画充满力感。

③“违”就是错杂、多样、变化、参差、互异,即“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其列, 为体互乖”,但又要“违而不犯”,即不能杂乱无章 ④“侧”就是笔画和章法要多取侧势,因为侧势造成的美更富于变化 总之,笔画不要雷同,不要呆板,要讲变化,讲互异,还有讲主次分明,叙事相间,刚柔并济,要讲究正中有奇,连中有断,连断自如,开合自成 3.戏曲表演艺术的特点有哪些? 答:戏曲表演艺术的特点主要有: (1)虚拟的时空环境 中国的戏曲,它没有固定的环境,时间和空间自由灵活,完全用虚拟的手法来表现虚拟”,就是以虚代实,就是想像和写意台上摆着一张桌子和两把椅子,在演员出场以前,观众不知道是什么时间和什么地点只有演员出场以后,由剧中人通过“唱”或“念”作出交代,观众才动用自己的想象,进入剧中的时空境界 (2)严格的表演程式 中国的艺术都是虚实结合,虚中有实戏曲的虚拟依据于一定的生活真实,而虚拟的表演又要根据规范,这个规范,就是表演程式它是以生活为原型,经过艺术加工,逐渐形成的一种形式结构它跟生活有距离,但有的近,有的远,有的虚,有的实。

如开门关门的表演,虽然做一个开关的动作就可以,但必须是在什么地方关,就在什么地方开 (3)夸张的艺术形象 戏曲的夸张主要在形象,比如脸谱就是一种极度的夸张,忠义、宽厚的人用红脸,正直、严肃的人用黑脸,稳重、正义的人用紫脸,内有心计的人用黄脸,桀骜不驯的人用蓝脸,勇猛、暴躁的人用绿脸,奸诈、多疑的人用白脸,滑稽可笑的人用丑角脸等等,但这种夸张又不能有随意性,它已经具有某种规定性,各个人物要按照一定的谱式勾画而表演方面的夸 张更为明显舞台上的笑,不是生活中的哈哈大笑;舞台上的哭,也不是生活中的嚎啕大哭同样,《白蛇传》中的小青杀许仙也不用真的去杀,生活中的丫环也用不着像舞台上那么蹦蹦跳跳 第15章精美器物 1.中国文化如何看待玉?玉器的运用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答:(1)中国文化对玉的看法 ①玉是中华文明的基石 中华文明古老悠久,玉器是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物质载体之一古代玉器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密切的关系,是中华文明的基石 ②玉的文化内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正相一致 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的阴阳二元相辅相成,“阳刚与阴柔”就是它的主要内涵。

玉的本质正是坚利(阳刚)和温润(阴柔)因此,玉和玉器的文化内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正相一致玉的出现和玉器的使用,最早是符合远古先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