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结构1. 康德纯粹理性的奠基层次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 ”(Cogito, ergo sum) ,我思(Ich denke) ,故我在,内在灵魂的实体有一个设立的起点,康德指出了这个同语反复,那么,康德的真正革命性变成了:我直观,故我在康德成为十八世纪的现象学康德把我思的过程转换成我直观的过程,将人与宇宙论的关系,人依赖于客体思维的过程转换成了客体依赖于主体的直观而得到揭示,世界开始立于我的外直观的空间感与内直观的时间感中,主体性的对峙开始得到根本性的建立这就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二版前言中说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在这一方法论的自觉上,康德肯定是最具开创性的简单比较一下当时几本有代表性的现象学倾向的著作,如笛卡尔的《探求真理的指导原则》 ,休谟的《人类理解研究》 ,孔狄亚克的《人类知识起源论》 ,贝克莱的《人类知识原理》 ,这几部书也可看到哲学家对现象的奠基过程的清晰描述,这些哲学家都运用了现象学方法,但一种具有主客体严格对峙意义,直观成为先验自我的现象学的内在结构,这样的现象学只有在康德这里才开始建立起来,从此,世界本体是什么的前康德问题转换成,我的直观为世界立法的后康德问题,所以,康德自诩这一转换为哥白尼式的革命毫不为过。
康德要解决的很著名的问题:⑴.我能知道什么?⑵.我应该做什2么?⑶.我希望做什么?三个问题谈人的意识的三个方面,分别为:纯粹理性批判,谈纯粹理论理性,对象为自然,谈知性和感性直观,概念(Begriff) ,先验理性范畴;实践理性谈意识的超验层面,道德的应该,合目的的无目的性,关涉人的道德律;人的希望问题,谈人的宗教性的根基在哪里,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康德谈应该有神,康德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为他的宗教观的两种表现后来,康德又提出第四个问题,人是什么?康德思考人类学问题,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和神的关系,人的有限性与人的纯粹理性的超验性纯粹理性的批判是康德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康德的纯粹理性的现象学的奠基过程:人的先验性的经验性的感性直观能力:⑴.时间(Raum)与时间(Zeit ) ,空间是外直观能力,时间为内直观能力⑵.对直观的综合功能:知性(Verstand)范畴⑶.知性和感性直观的连接:想像力(Einbildungskraft) ⑷.知性的统摄能力:统觉(Apperzeption)就是知性(Verstand )范畴先天综合感知的能力统觉最后将感性直观的经验综合,最后达到概念(Begriff)的纯粹先验的科学性层面。
迫于休谟的彻底的经验论,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从感性直观写起,但又认为感性不可信,康德最后求助于精神性 Spirtualität,概念直接植根于精神性,所以没有感性的变动不居的罪性,康德的理论实在是一个折中的产物3康德在先验要素的正位论(Topik )中,他把他的意识的结构说得非常清晰康德指出灵魂(Anima, seele)是这样一种实体(Substanz):1.灵魂是实体 2.就其质而言灵魂是单纯的 3.就其所在的不同时间灵魂在号数上是同一的,亦即单一性(非多数性)4.灵魂与空间中可能的对象相关该实体仅仅作为内感官的对象,就给出了非物质性概念;它作为单纯的实体,就给出了不朽性的概念;它作为智性实体的同一性,就给出了人格性;所有这三项一起则给出了精神性(spirtualität) ;在空间中的对象的关系给出了物体的交感(kommeryium) ;因而这种关系也把能思的实体表现为物质中的生命原则,亦即把它表现为灵魂(anima) ,并表现为动物性的根据;灵魂被精神性所限制则给出了不死性[1]分析上面的引文可以看到康德的人学建构的根本出发点,人是纯精神的又有肉身,康德有一个从精神性到肉身的分层,可以看到这样的三个层次:1.精神性 (Spirtualität) ,2.灵魂 (Anima, Seele) ,身体/肉身(Leib) ,3.肉体( Körper) ,动物性 ( Animalität) ,器官(Organ ,Materie ) 。
康德对精神性概念的分析:非物质性,不朽性,人格性康德谈到的身体 Leib4表达的是精神 Spirtualität 与器官性肉体 Körper 互相内在化一体的状态,身体 Leib 不是肉体 Körper康德对感官的确比休谟来得不公正,那么康德的启蒙,人的理智的成熟又落在何处?没有感性的高贵,人的生命又有何高贵的呢?康德敌视感官康德具有两方面的禁欲本能:中世纪式的与德国新教的禁欲的伦理,完全的非希腊的感性;康德禁闭两方面的感性:古希腊的 eros,基督教的魔鬼般的肉欲 erotic克尔凯郭尔分析,古希腊人的厄洛斯具有纯精神性的感官,希腊人没有色情概念,色情erotic 概念是随着基督教出现的克尔凯郭尔《或此或彼》Either /or,表达三种情绪状态:感官的直接性(唐·璜) 、怀疑(浮士德)及绝望(流浪的犹太人亚哈随鲁 Ahasverus) 希腊人对感性的认识可以参看柏拉图的《会饮篇》 ,篇中苏格拉底借女巫狄奥提玛Diotima 之口谈他对厄洛斯的认识,厄洛斯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厄洛斯有一个从肉身的欲望到认识城邦的法制的一个提升过程,最后到达对善的理念理解。
神话中的厄洛斯追求的是希腊灵性的神psyche, 克尔凯郭尔说厄洛斯只给别人爱,而自己不陷入爱,厄洛斯爱神 psyche,就是纯灵性之爱克尔凯郭尔分析基督教的感官性sensuous 含有 sensuous 和 sensual 双重含义,sensuous 为激发美感的,感官方面的,sensual 为肉体方面的,肉感,色情的,世俗的[ 2] 按克尔凯郭尔的理解,sensuous 如果代表希腊的肉身观, sensual 就随着基督教而产生的爱神阿佛洛狄特 Aphrodite 代表性爱,阿佛洛5狄特对肉身的理解是建立在厄洛斯的基础上的克尔凯郭尔想表达的应该是这样的意思但克尔凯郭尔有一个问题有待分析:从古希腊的厄洛斯到基督教的魔鬼势力下的色情的肉欲是怎么转化的,克尔凯郭尔对古罗马怎么看?克尔凯郭尔分析的基本理路是有启发意义的这里对克尔凯郭尔的分析主要为了增进对康德的感观概念的理解,康德在什么意义上谈时空为先验的感性直观能力?康德在基督教内面压抑希腊的感性,同时压抑基督教的魔鬼势力下的肉欲在这样的背景下,比较清楚看到康德的时空观的来源及他对感性的态度[3]那么康德的灵魂就划成了两个区域:超验的精神,来自于三位一体的第三位格圣灵 Spirtualität;经验的,心理的,这个区域,精神受肉身禁锢,个体的,私下的,陷于肉身的精神就是灵魂,人的灵魂因为有这样的缺陷,所以人的意识就容易陷入心理学的不稳定性中,康德就希望灵魂能悬隔掉心理学的私人性,回归纯粹先验自我的纯粹精神之中去,后来胡塞尔又在另外一个层面做了相同的努力,这是一种个体灵魂得救的哲学表达,犹太-基督教神学的模式。
前一个自我为先验的自我,灵魂的超验性,康德所说的精神的不朽性、人格性、非物质性,灵魂完全被圣灵充满;后一个自我为经验的自我,灵魂的经验性,灵魂还处在得救和罪性的双重状态中康德这里实际上没有科学的眼光,没有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自然眼光6那么康德的灵魂的精神性,作为个体的人格性,就是一个没有肉身的人格性那么只有基督不死的肉身才能理解这个状态,因为的确在康德的描绘中,精神是入了肉身的康德谈理性的应该,上帝存在、自由意志和灵魂不灭,要直观这些属于康德说的智性直观的领域,而智性直观在康德看来是不能得到确信的康德只谈先验感性直观:时间和空间2. 先验的感性直观形式:时间与空间那么,灵魂怎样影响肉身呢?康德将灵魂肉身的关系的这个道成肉身的实体为物质中的生命,这就为灵魂(anima) ,是精神肉身的交感的表现那么康德将空间时间直观能力作为灵魂的能力,在康德理论中是落在灵魂的经验性的一面的,经验性是心理学的,是动物性的表现那么康德将时空的直观说成先验的感性,经验的先验形式,实际上是精神性 (Spirtualität)的两种功能,精神性 (Spirtualität)在康德哲学中属于超越性领域,时间作为内直观的能力,指向灵魂;空间作为外直观的能力,指向人的肉体:我,作为思维者,是一个内感官对象,称之为灵魂。
作为外感官对象的“我 ”则称之为肉体因此作为能者的存在者的“我”这个术语已经意味着心理学的对象了[4]7那么康德最清晰的描绘从空间与时间开始康德将精神落入肉身后,灵魂是统摄肉身的精神,那么空间和时间属于精神统摄肉身的直观方式只有关于肉身,空间和时间作为一种精神方式才是必要的,如果抽掉肉身,那么时间和空间作为这样的功能就不需要了在精神世界,时间和空间还有必要吗?康德定义的时空为先验的感性直观形式,这个定义本来就是不能理解的,什么是先验而又感性的,一个神学概念的变种所以在康德这里,时间和空间是精神的有限性形式,尽管这两种认识功能纤尘不染,但还命定在尘世之中这样康德贬抑了人的其他感观:触觉、嗅觉和味觉康德认为这些感官完全在肉身中,其本性是晦暗不明所以康德谈精神性是在谈信仰问题,他把这个领域归入纯粹理性的调节性范畴,幻相的逻辑康德最有确信的建构性的纯粹理性还是存在于先验的感性直观能力,空间和时间那么图型(Schema)就是连接感性与知性的重要环节外感官的一切量(quantorum)的纯粹形象是空间;而一般感官的一切对象的纯粹形象是时间但定量(quantitatis)作为一个知性概念,其纯粹图型是数,数是对一个单位(同质单位)连续的相加进行概括的表象。
所以数无非是一般同质直观之杂多的综合统一,这是由于我在直观的领会中产生出时间本身而造成的[5]8实体的图型是实在之物在时间中的持存性,即作为一般经验性时间规定之一个基底的那个东西的表象,因而这个东西在一切其他东西变化时保持不变 (时间并不流过,而是在时间中可变之物的存在在流过所以在现象中,与那本身不变而常住着的时间相应的是存有中的不可改变之物,即实体,而且只有在它身上,现象的相继和并存才能按时间而得到规定[6]康德显然想要与休谟的经验论的时间描绘不相冲突,又不离开德国传统的先验唯心论而时间又植根于实体、时间的幻相逻辑之中那么康德的时间作为内直觉的形式,显示的是实体不变性的功能休谟不再相信有什么人内心的灵魂实体,这一点在反思的革命性上,占有优势康德的分析,时间在空间中奠基,内在性显示出来,那么现象是实体的偶性,偶性的流逝,流逝的相继性就是因果,那么原因就是时间的图型就康德的时间图型是因果这样的解释,与休谟的经验论是冲突的,康德实际上更多坚持了先验唯心论,丢开了休谟的经验论的时间观康德存在这样的困难,康德认为没有离开实体的独立的偶性,时空是实体的偶性,离开实体就不可理解,有别于牛顿的自身存在的时空观,莱布尼兹与克拉克的论战已经明确了德国先验论与英国经验论的分野。
休谟有二者的综合康德这里不可还原的就是灵魂中的精神性,这精神性不能得到进一步的批判,是我直观的起点实体的图型是实在之物在时间中的持存性,流动的永恒的不变形式观念中的一百元怎样变成了现实中的一百9元货币康德说应该有本体论神学来调节困境,康德也只能这样去解决最后的危机那么,空间与时间作为灵魂的直观能力,一方面植根于精神时就是纯粹先验的,而因为又要奠基于肉身,所以又是感性的、经验的、心理学的空间是主体给现象界划界的计数单位,是一种感觉而时间是现象流逝的相继性在现象中,空间是外显的因素,时间奠基在对空间的感知中时间与空间属于先验的感性直观形式,康德这样的表述很麻烦,一方面,时间与空间是先验的形式,直接来源于人的灵魂的精神性;同时,时间与空间又是感性的直观形式,只有前概念的功能,有现象世界的变动不居的不可信的一面黑格尔对康德的时空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