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ch06ad-as模型14

n****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38MB
约43页
文档ID:56152455
ch06ad-as模型14_第1页
1/43

第六章 总供给-总需求模型,§1 总需求曲线 §2 总供给曲线 §3 AD-AS模型对现实的解释,AD-AS模型的特点,IS-LM模型假定一般价格水平不变AD-AS模型取消了IS-LM模型中价格水平不变的假设,考察物价水平和实际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 IS-LM模型主要分析总需求方面AD-AS模型既研究总需求,也研究总供给,因而是IS-LM模型的扩展,也被称为完整的凯恩斯模型§1 总需求曲线,一、总需求与总需求曲线 二、总需求曲线推导 三、总需求曲线的移动,一.总需求与总需求曲线,总需求 Aggregate Demand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 ( p484 ),总需求曲线表明价格水平和总需求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 总需求曲线反映了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实现均衡时,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或产出之间的关系 p486 ),二、总需求曲线的推导,1、代数推导 ( P485 ) 2、几何推导,2、几何推导 (利用IS—LM模型),,,O,Y,r,,IS,,LM(P0,Y),E0,,r0,,Y0,,,LM(P1,Y),E1,,,r1,Y1,,,LM(P2,Y),E2,,,r2,Y2,,,O,Y,P,P0,,,,,,,P2,,,,,AD,P1,,总 结,总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 即:总需求与价格水平呈反向变化关系P↑AD↓,P↓AD↑,三、总需求曲线的移动,无论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还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都会使AD曲线右移(P487),§2 总供给曲线,一、定义 二、宏观生产函数 三、劳动市场的均衡 四、古典总供给曲线(LAS) 五、凯恩斯总供给曲线(SAS),一.定义,总供给 Aggregate Supply是经济社会的总产量(或总产出、国民收入),它描述了经济社会投入的基本资源所生产的产量。

p487) 基本资源:劳动力、生产性资本存量和技术,总供给主要是由生产性投入(最重要的是劳动与资本)的数量和这些投入组合的效率(即社会的技术)的决定的二、宏观生产函数,1、定义指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函数,表示总量投入与总产出的关系(p488)(又称总量生产函数),y = f( N,K ),资本存量,就业量,2、短期生产函数,两个重要的性质: ① 总产出随总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 ② 随总就业量的增加,总产出按递减的比率增加,资本、技术水平不变y = f(N),Y = F(N),3、长期生产函数,技术水平、资本存量与就业量都可以发生变化,y = f(N,K),1、劳动需求:与实际工资反方向变动,三、劳动市场的均衡,,2、劳动供给:与实际工资同方向变动,3、劳动市场的均衡,在有伸缩性的工资和价格下,实际工资立即调整到劳动供求相等的水平 此时,产量始终等于潜在产量几个概念,1、劳动市场处于均衡的状态在宏观经济学中被称为充分就业的状态(P491) 2、充分就业 ≠ 劳动者100%就业,4、充分就业时的产量、劳动市场供需均衡时的产量:潜在产量,3、像摩擦失业、自愿失业等都是在均衡状态下存在失业的例子四、古典总供给曲线(长期:LAS),1、基本假设货币工资(名义)和价格水平都具有灵活变动的性质(弹性)即:货币工资(名义)和价格水平可以迅速或立即自行调节,2、古典总供给曲线(长期总供给曲线)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状态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会迅速得到调整,从而使得劳动力市场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

古典总供给曲线(LAS),名义工资上升幅度<物价水平上升幅度 实际工资下降 劳动需求>劳动供给 名义工资↑  =物价上升的幅度,就业量的决定独立于价格水平的变化,所以:AS曲线垂直于横轴与横轴的交点即为充分就业的产量 yf 表明:总供给量不会随价格变动而变动,3、政策含义,需求↑ AD曲线右移 与LAS交点上移 yf不变,P↑,增加总需求的政策并不能改变产量, 而只能造成物价上涨,甚至通货膨胀,五、凯恩斯总供给曲线 (短期:SAS),1、基本假设货币工资和价格刚性(即:几乎不变),由于菜单成本的存在,产品价格不能经常变动 由于劳动合同的存在,工人工资不能经常变动,2、凯恩斯总供给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产量< yf 时:总供给曲线水平,P0E0即:经济社会能够在既定的价格下提供任何数量的产量,Yf ~ 充分就业时的产量(或国民收入 ),产量=yf时:达到充分就业水平总供给曲线变为垂直线,3、政策含义,只要国民收入或产量处在小于充分就业的水平 国家就可以使用增加需求的政策来达到充分就业,六、常规总供给曲线,工资在短期内不能根据物价水平迅速调整,但长期来看,工资会跟随物价水平的变化,即工资具有“粘性”。

货币工资的变化既不是具有弹性,也不是具有刚性,而是具有粘性,视频:菜单成本导致价格“粘性”,1.常规总供给曲线,,,,,,C,P,y,A,A,B,B,C,E,yf,C′,C′,,常规总供给曲线,AA:古典总供给曲线,BB:凯恩斯总供给曲线,CC:常规总供给曲线,C′C′:普通的常规总供给曲线,,,,,P,y,A,A,B,B,E,yf,C2,C1,,常规总供给曲线,2.常规总供给曲线的特点,C1E:轻微萧条存在失业和闲置生产能力,当国民收入增加时,价格水平稍微上升,,,,E点:充分就业水平但并不意味整个社会的全部资源都已就业,EC2:轻微通胀当产出继续增加时,价格水平上升很快,卢卡斯总供给方程 P=Pe+a(Y-Y*) Y=Y*+b(P-Pe) 错觉理论:当一般价格水平发生了未预期到的上升时,经济中所有的企业都会错误地认为自己生产的产品价格上升了,从而错误地推断自己产品的相对价格上升了,从而会相应地增加产量当所有企业的产量超过企业的潜在产出时,整个社会的总产出也将高于充分就业产出;即实际价格水平P超过预期价格水平Pe,总产出Y将超过充分就业产出Y* 反之亦然七、附加预期的总供给函数,,短间内预期价格水平保持不变,给定充分就业产出Y*和预期价格水平Pe,总供给曲线向上倾斜,表明总产量Y与实际价格水平P同方向变化。

在长期,当经济主体掌握了一般价格水平后,他们将会把预期价格水平凋整到与实际价格相同的水平当预期价格水平与实际价格水平相等时,企业将供给其潜在产出,此时没有对价格水平的错觉,经济的总产出也将等于充分就业产出短期均衡不能持续很久,居民和企业都把上一期的价格作为这一期价格的预期值(适应性预期),按照这个预期价格,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上移 理性预期强调市场预期对经济的影响预期内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会改变产量,只有预料之外的才会有影响,即超预期的扩张或者收缩政策才会对经济增长造成影响§3 AD-AS模型对现实的解释,一、宏观经济的短期目标 二、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三、常规总供给曲线的),AD-AS模型是一般均衡模型,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就是指在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市场同时均衡条件下的一般均衡模型一、宏观经济的短期目标,SAS、LAS、AD三条曲线相交于同一点,即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点 此时: 产量达到充业就业水平,为Yf价格为P0,二、总需求曲线的移动,1、经济萧条,2、经济过热,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同时出现,低于充分就业的水平,Y1<Yf,即:实际产量<潜在产量政府采取扩张性经济政策,使Y↑,P↑,三、常规总供给曲线的移动,由于某种原因 AS左移,,,,,P,y,AD1,E2,yf,,,P2,,AS1,E1,,,P1,y2,,AS2,E2表示滞胀: 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政府干预经济造成滞涨,,石油危机,罗斯福“新政”结束了美国市场的无政府状态,强化政府对市场进行宏观管理的作用。

凯恩斯用他的理论将资本主义从大萧条之中解救出来,并推动西方经济在战后迅速恢复,进入黄金时代美国皈依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主要是通过财政政策进行,大规模的投入带来越来越高的赤字,原以为通胀是实现充分就业的低廉代价,但最终出现了史无前例的滞胀在经济停滞(主要表现为产能过剩)的时候,用来继续刺激增长的财政或货币政策诱发了剧烈的通货膨胀,而这种超出控制的通胀会使得市场价格信号紊乱以及资金流向发生变化,从而使得经济陷入停滞与混乱,高通胀与高失业率并存尤其是当年美国在适应性的政策下,为了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不断增加货币供应量,火上浇油美国通胀率从1960年代初期的不到2%上涨到1979年的13.3%,20%的银行利率使得大多数人难以抵押贷款,将近800万人处于失业状态劳工的平均时薪比起5年前下降了5%,而联邦政府征收的个人税率平均则高达67%国债则将近1万亿元凯恩斯的需求理论在70年代石油危机后宣告失败里根新政和新能源革命,里根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削减政府开支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降低通货膨胀率;通过减税和加速企业折旧,以及改革一系列有碍于生产的规章制度,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宽松的环境和市场自由竞争的政策空间,调动企业经营者和投资者各方面的积极性,摆脱停滞和膨胀,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里根的经济发展总体思路是以供给学派的减税政策来对付经济停滞,以货币学派的控制货币供应量来对付通货膨胀1981年2月,里根向国会提出的经济复兴计划就是这两个学派经济理论观点相结合的产物,它集中体现了里根经济学的主要内容这个计划的要点是:,,(1)削减财政开支(不包括军费),特别是社会福利开支,减少财政赤字,至1984年实现预算收支平衡 (2)大规模减税,三年内减少个人所得税30%,对企业实施加快成本回收制度等,给企业以税收优惠 (3)放松政府对企业规章制度的限制,减少国家对企业的干预 (4)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实行稳定的货币政策以抑制通货膨胀这一计划反映了里根经济学的基本设想是:摒弃需求管理对工资、物价的控制和随机应变的货币政策;主张采用减税和紧缩政府开支,实行预算平衡和货币供应量的稳定增长;放松政府对企业的限制和干预,通过刺激供给、自由竞争,使美国经济达到自动复兴和发展由于里根经济政策尽可能大幅度减低高收入者和 大企业的所得税率,又大幅度减少各项社会福利开支,故有人指责该政策“劫贫济富”然而,在里根的任期内,所有经济阶层的所得都提高了,包括最底层的贫穷人口也提升了6%(美国普查局,1996年)。

而同时最富有的1%美国人则提升了1万亿元的收入里根经济学在实践中,奉行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理论,纠正了凯恩斯学派的某些片面性,但也遇到了不少麻烦,比如,减税和增加军费同时并举,造成财政上的超分配和财力不堪重负,从而导致美国经济新的困难和不平衡由此可见,里根政府理论上反对干预但实际上并没有放弃干预正如一些经济学家所称:里根政府所实行的是没有凯恩斯的凯恩斯主义,或是没有凯恩斯主义的凯恩斯效应虽然信奉供给、货币学派理论,反对凯恩斯主义,但在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实践中,他并不为所确认的理论观点所束缚,而是吸收了各派的长处,综合运用比如,为了摆脱经济困难,在实践中,他运用凯恩斯学派所主张的通过增减政府开支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供给学派所主张的通过减税和放松对经济的干预来刺激供给增加的政策,以及货币学派所主张的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稳定货币政策等综合地运用于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摆脱滞胀和控制通货膨胀的经济目标里根经济学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有一套经济政策,更为重要的在于它以高利率作为膨胀的财政政策与紧缩的货币政策同步策应的支持点和平衡点所形成的新机制1975年9月,美国国会通过了《能源政策与节约法案》和《公司平均燃料经济标准》,对汽车燃油效率进行了强制性规定。

1977年6月,美国国会两院一致通过了《能源部组织法案》10月1日美国能源部正式成立,负责制定综合能源政策和实施能源开发进行能源管理 1981年1月,里根总统签署了《解除石油价格和分配管制法案》,结束了对油价的控制,该法案实施后,美国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接轨,刺激了石油公司增加在美国国内的油气勘探和生产投资阿拉斯加石油的开采和本土页岩气开发技术的逐渐成熟让美国能源自产比例逐年提高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