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按摩手法原理一、在振颤手法中力的运用在按摩的过程中,术者要长时间地运用手法,势必消耗很大竺警量,所以,术考 一定要合理运用手法,掌握用力原理,熟练手法,才能更好地发挥按摩的作用振颤手法的特点是往返性和重复性可以用频率、周期来描述其特点振颤周期 是振颤一次全振动的时间,一般用t表示,单位是秒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全振动的次数, 就是振动的频率频率一般用f来表示,单位赫兹,赫兹符号Hz它们之间关系式是:1赫兹等于1秒的负一次方或t分之一这个公式告诉我们:在某位置进行振颤类 手法,按摩的力度与手法的频率、周期有关频率越大,每个周期力度越小另外,振颤与振动范围也有关系, _般用振幅表示,按幅点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 离,用符号A表示振颤能量与振幅平方、角频率平方成正比,角频率用符号6表示, 就有如下表示振颤能量E的公式E等于W平方乘A平方 这个公式说明振颤能量与振幅、频率都有关系,振幅越 大,振颤能量越大如果没有摩擦阻力,通过保持原有的振幅,振颤将永不停息地持续 下去实际上由于摩擦阻力,以及一部分能量转化为热能,振颤的能量将越来越小,振 幅也越来越小,最终会停止,此种状态称阻尼振动机械振动在任何媒质中的传播称机 械波,简称为波,在按摩中波源振动以后,传导每个质点在自己的平衡位置附近进行有 规律的振动。
波动时,每个质点振动频率与周期相同在媒质传导的速度叫波速,用符 号 c 表示,波速由媒质决定,与频率无关波速与频率的比值叫波长,用符号入表示, 关系如下:入等于f分之C此公式表示:在一次全振动时,与波源远端质点与波源作相同的 全振动时,我们可把波的传动分为横波传动与纵波传动,振动方向与传导方向行垂直称 为横波传动,振动方向与传导方向同向的称为纵波总之,振颤类手法是带有周期性的,它包括振法等1. 力在振法中的运用 以一手掌面平放在治疗部位,用指端或手掌面着力,上肢部 作静止性用力,使手臂发出强烈的振颤,并传导到机体内转为振法在振法操作时要求使功力集中在指端或手掌上,身体其它部位要放松,施术时指 端或手掌着力都不可过于向下用力按压动作要连续,使振颤不断地传导到机体内一 般要求连续应用2分钟以上频率要快,一般每分钟达400〜600次用力要大,振幅 随作用力的增大而增大,并向机体深处传递,从而形成波这使我们看出,振动手法产 生的波,与频率和振幅成正比频率越快,在受术者内部传导越深2. 力在攘法中的运用 攘法是由腕关节的伸屈运动带动前臂的旋转运动术者手指 自然弯曲,用手背近小指侧部分,或小指、无名指、中指的掌指关节突起部分着力,附 着在被按摩部位上,通过腕关节屈伸的连续动作,带动前臂的外旋和内旋,使小鱼际及 掌背部在按摩部位上来回滚动。
此时频率每分钟120〜160次操作时肩关节要自然下 垂,肩臂不能过分紧张肘关节屈曲20度〜140度左右,角度过大,不利于前臂的旋转 活动;角度过小,有碍于腕关节活动腕部要放松,屈伸度要大,手背滚动幅度一般在120 度左右,腕关节屈伸时向外滚动 80 度左右,腕关节伸展时向内滚动 40 度左右小 鱼际及掌背小指侧着力点在滚动时不可跳动,压力要均匀,动作要协调,要有节奏,不 可忽快忽慢手指要自然弯曲,掌部放松,过于紧张会影响力度此种手法的特点是, 首先,接触面积大,作用范围广;其次,作用力大,手臂的各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传 导到腕关节,术者部分体重先通过手臂传递到腕关节,再通过腕关节屈伸传出根据力 的分解原理,这种力与垂直方向的夹角很小,使垂直方向得到较大的分力,因而会产生 较大的作用力当术者用力一定时,要想增大垂直方向的力,也就要减小手臂的倾斜程 度,使手臂尽量靠近自己的身体如果想增大向前滚动的推力,可使手臂远离身体为 此,术者应掌握用力的技巧,当手臂靠近自己身体时,产生垂直方向的作用力大,术者 本身也省力,当手臂远离自己身体时,产生的作用力小,而且术者比较费力此种手法 在运用时,要压中有滚,滚中有压。
使按摩部位中心处有受庄感,两侧则一压一松,使 按摩部位在受压刺激的同时,也在作振动这种振动要消耗能量,于是振动的机械能就 转化为机体内部的热能,所以在攘压处有微微发热的感觉3. 力在一指禅推法中的运用术者手握空拳,拇指自然伸直,用拇指端或拇指罗纹面 着力于受力部位操作时沉肩、垂肘、悬腕,利用腕部往返摆动,带动拇指间关节的屈 伸活动,使产生的功力轻重交替,刚柔结合,持续不断,频率应在每分钟120~160次 关键是要求紧推慢移,推动频率要快,拇指着力点的移动要缓慢,随着腕部摆动,使拇 指慢移推动频率快的关壁:、登,妻指指间关节的移动与腕关节的摆动要协调,并且 肩关节要蝥竺,壁吴;要自然下垂,瞌肘部的位置略低于腕部,腕关节自然悬屈,导采 可将腕关节用力勾紧,否则腕关节要失去灵活性,使力浮在腕部,影响功力的深部透入 为使腕关节自然放松,可使腕悬屈90度手掌同时也要放松,自然弯曲,使拇指着力, 其余四指放松在拓用力一定莳,面积越大,压强越小一指禅推法中的指端推、罗美 面推、偏峰推的三种推法接触面积大小不一,罗纹面推的面积大于指端推的面积,而指 端推的面积又大于偏峰推的面积,所以产生的压强不一样术者作指端推或罗纹面推时, 拇指取竖直位,以前臂的屈腕肌收缩时产生的张力为动力,并伴有其他肌肉收誓时产生 的张力,共同沿拇指纵向传递,竖直作用于按摩部位。
作用力较大,而作偏峰推时,术 者拇指是倾斜的,各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并非沿拇指纵向传递,而是通过倾斜着的拇 指传警:皂于其力臂较小,力的传递又是倾斜传递,所以偏峰推时产生的作用力也很小, 一般适用于肌肉薄弱的面部按摩二、力在挤压类手法中的作用原理1. 力在按法中的作用原理术者的手指、手掌紧贴宾客按摩,部位表面皮肤,用力由 轻至重,垂直向下,使力逐渐渗透到机体内部切不可左右移动,或者突然用力其手 法主要看作用在哪个部位按法的强度可用压强来描述,压强就是单位面积的压力,可 用公式 p 等于 S 分之 N 来表示由此看来,要减少平面用力,增加垂直用力,从而增 大压强在同样用力的情况下,掌按法接触面积较指按法大,所以,指按法刺激强度大 于掌按法指按法容易控制用力的强度,作用力较为强烈;而掌按法接触面积大,作用 力较为缓和2. 力在点法中的作用原理术者手握拳,使食指近端关节屈譬突起部着力,用手逐渐 下压所取部位,使力逐渐渗透机体内部童法刺激强度大于指按法但时间不能过长常 与揉法组成“点揉”复合手法,适用全身各部位3. 力在拿法中的作用原理术者用拇指和食、中两指,或用挚堂和其他四指作对称用 力,对一定部位进行一紧一松的拿捏。
操作时肩臂要自然放松,以腕关节和掌指关节活 动为主,以手指罗纹面为着力点,动作缓和而又连贯,用力由轻至重,每分钟拿6〜10 次拿法是通过手指把皮下组织提起,然后用拇指与其他四指在机体组织两头向中间用 力捏拿,以挤压穴位压力越大,刺激强度也越大在被提拿过程中,拿法宜由小渐大, 通过压缩、松警加快气血流动,可使皮下组织尽可能多地吸收能量并转化为内能本法 刺激量大,适用于颈、肩及四肢三、力在摩擦类手法中的作用原理1. 力在摩法中的作用原理摩法要求肩、肘、腕关节放松,肘关节微屈,指掌关节自 然伸直,轻轻地放在按摩部位上,然后连同前臂作环旋抚摩运作,平均每分钟120次左 右在摩法中术者所作的功转化为受术部位表面热运动的内能,使表面皮肤温度升高, 然后通过热传导向皮下组织渗透由于肌肉等组织是不良导体,所以这种升温比通过内 摩擦直接升温慢得多2. 力在擦法中的作用原理术者操作时腕关节要放平,手的着力部分要紧贴在受术部 位上,以肩关节为支点,手掌沿上下或左右方向作直线往返运动,往返距离可达到很大, 频率为每分钟160次左右手法使受术部位产生热效应是摩擦力所做的功,为了峰到更 好的按摩效果,必须保持前臂和手的平直,使之产生较大的牵引力,获得较大的速度。
3. 力在揉法中的作用原理术者用手掌、大鱼际、掌根吸定于一定部位,作轻柔缓和 的环旋转动,术者与受术者相互接触表面,产生静摩擦揉动过程可以看作是术者通过 静摩擦牵动受术者表皮,带动皮下组织运动,产生内摩擦,使术者的功能化为热运动的 内能的过程第二节 按摩的手法推拿效果与手法的质量及施术部位及其经络与穴位的特异作用有密切的关系而 推拿效果的优劣又直接与术者的诊断与手法的选择有关推拿手法种类繁多,一种疾病可以用不同的手法按摩,不同疾病也可用一种手法 按摩这主要是根据不同疾病及其类型、病程阶段和受术者的个体差异而拟定的包括 推拿处方的手法步骤,甚至每个手法的每个动作、刺激量的大小等如肩周炎早期,关 节功能障碍不显,疼痛只限于局部,按摩原则是祛风活络,强筋壮骨,手法以痛点揉攘 及摇肩法为主;急性期,疼痛范围扩大至肩关节周围及上臂,由于剧烈疼痛伴肌肉痉挛, 而至关节功能严重障碍,治疗原则是活血化瘀,解痉镇痛,手法以摩、揉、攘、推为主, 配合点穴及小幅度摇肩法;粘连期,关节疼痛减轻,但功能障碍严重,治疗原则是滑利 关节,舒筋活络,手法以摇肩法为主,配合攘、揉、点、按因此,临证治病必须根据 疾病的不同类型和病程阶段及时而相应地修改具体手法,并从手法的生物力学作用,手 法在不同部位或穴位的特异作用,操作部位的结构特点等进行综合分析,择优选用。
推拿需很高的手法技巧根据生物力学观点,大致可将推拿手法分成七类摩擦 类手法作用表浅,能摩擦生热,刺激性较弱,能抑制神经系统,对血液淋巴液和软组织 有较强的推动作用,可用于病变位置表浅,体液回流障碍,局部水肿瘀血,皮肤营养不 良,胃肠蠕动减弱,失眠等症揉动类手法主要作用于肌肉,能引起肌肉节律性揉动, 从而改善肌肉的血液供应,缓解肌痉挛,分离肌粘连,调节肌肉紧张度可用于肌肉痉 挛、疼痛、粘连、劳损等挤压类手法是以压力为主刺激软组织,压力大、刺激性强, 对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具有解痉镇痛、移痛止痛、醒脑开窍、调节内脏的功能提拿 手法是以上提力为主刺激软组织,对软组织有较强的牵拉和挤压作用,刺激性强,可用 于解表发汗、解痉止痛、分离组织粘连、提高组织兴奋性,调节神经功能等叩击法是 以断续而有节奏的冲击力刺激体表,使软组织产生较大的起伏性振动或使振动波向组织 深部传送可用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兴奋末梢神经,增强软组织弹性,松解痉挛,软 化或击破硬结组织震抖法能使软组织产生高频率震颤或抖动,震波传导性强,对组织 是一种温柔的良性刺激,对于活跃微循环,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和产生兴奋末梢神经, 调节内脏和神经功能有一定作用。
运动关节类手法是使关节产生被动运动,可根据关 节、不同病情及功能障碍程度,选用适当运动幅度的手法,此外也能解痉矫形、松解肌 粘连、整复相邻关节错位或滑膜嵌顿,调合气血,增强肌力等另外,人体不同部位的组织结构有特殊性和个体差异性,手法选择一定要适应部 位的结构特点一般而言,骨性部位宜用软性手法,如摩揉法;软组织丰满处宜用硬性 手法(脏器及重要神经血管处慎用),如点、捶等;结构基本相同的大部位,宜用着力面 大的手法,如背部膀胱经及大腿前后常用攘法、掌推法等;狭小或点状部位,宜选用着 力面小的手法,如一指禅、指揉法;病变深的部位,宜用作用力深透或传导性强的手法, 如点、按、拍法;病症浅的部位,宜用作用力浅的手法,如摩、擦、抹法;肿胀渗血部 位,宜用压力小而刺激弱的手法,如摩、震法;痉挛硬节部位,宜用压力重而刺激强的 手法,如点、按、掌根击法等总之,手法的选择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宜精不 宜多,以达到最佳效果为目的推拿的补泻一般而论,凡是促进兴奋,营养、激发、扶正、升温作用的手法均属 补法;凡是起到抑制、疏散、通畅、祛邪、降温作用的手法均属泻法补泻手法的作用 虽然有异,但目的一致即调整阴阳,平衡气血,疏通经脉、祛邪强身,以达到机体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