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6.走进学生心灵促进思维发展——访江苏省特级教师夏青峰

luoxia****01804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136.35KB
约9页
文档ID:47017778
26.走进学生心灵促进思维发展——访江苏省特级教师夏青峰_第1页
1/9

走进学生心灵走进学生心灵 促进思维发展促进思维发展——访江苏省特级教师夏青峰夏青峰,男,1971年生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阴市华士实验学校副校长、国际部主任,兼任中国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研究中心常务副秘书长、江苏省教科院基教所兼职研究员先后获得无锡市师德高尚好园丁、江阴市第十三届人大代表、江阴市十佳科技青年等称号曾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第三届小学数学教学观摩比赛,获一等奖记者:夏老师,您好!数学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第五个年头随着实践的深入,教师们对课程改革的理念逐渐加深了认识和理解在目前的情况下,您觉得教师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还应该做些什么?夏老师:毋庸置疑,数学课程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我们的学生实在是太苦太累了,用牺牲欢乐的童年来换取那可怜的知识,真是得不偿失一线的教师,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地改变教育观和学生观,不断地探索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课程改革能否成功,关键看教师是否在认真实践,是否在科学实践我们要学习理论书籍,我们要聆听专家讲座, 但更重要的是, 我们要将课程改革的理念落实到自己的实践中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我们应不断地追问自己:我体验了吗?在每节课的教学中,都应试着有意识地关注:课程改革提倡的一些教学理念或方法怎样有效地落实在课堂上?这些方法是否真的适合学生的学习?如果有问题, 教学应如何改进?要真正理解新课程, 就必须深入地去体验和实践。

我们还应不断地追问自己:我创造了吗?现在老师们最需要有关新课程的操作经验但是,这些经验不是专家们想出来的只有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努力尝试,不断探索,才会不断地丰富与创造新课程的操作经验 量变引起质变, 自下而上的课程经验是具有生命力的判断自己的教学是否符合课程改革的理念, 关键要看这样的教学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是否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是否贴近教育的本质具体地说,我们要重点关注两个方面:第一,走进学生的心灵一个数学老师,首先是个老师,其次才是数学老师;一个数学老师,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如何使自己的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其次才是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等的学习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中,数学是手段、是途径,教育才是目标我们不能因为数学的学习,而让学生的人格受到伤害、自信心受到打击,从而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美国数学课程标准把“对自己的数学学习有信心”作为数学教育的第二大目标, 我们能从中受到启发吗?试想,在追寻人生幸福的过程中,是自信心重要,还是一点数学知识重要?一个只关注课本、只关注知识,而不关注学生心灵的教师,绝对不是一个好教师我时常不断地问自己三句话:我对学生的爱有多深?我对学生的了解有多少?我的教育信条是什么?不断地反思自己,不断地督促与勉励自己。

爱学生,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融为一体,才会接近教育的本质!第二,切实改善学生的数学学习对学生真正的爱,是要引导并促进他们和谐、持续的发展这不仅是情感的付出,而且需要更多的智慧参与如何才能让学生学习更有价值的数学?如何切实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让他们的学习更加有效?如何改变评价与激励的方法, 让学生具备学习的持久动力和能力?这应是我们一线教师不断追求和探索的课题记者:走进学生的心灵是切实改善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前提从教学的角度说, 走进学生的心灵首先应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 对此, 您能谈谈自己的看法吗?夏老师: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教师首先要换位思考:假如我是学生,我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会怎么做?我更在乎什么?我们一直在想办法教学生学数学,可在教之前,学生头脑中有多少数学知识,有时我们似乎并不清楚我们说教学要密切联系现实,这现实不仅指生活现实,还应包括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现实!但我们的教学,有时却是“零起点”我们不断地去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但我们很少去调查学生的相关知识经验;我们总是在假设学生的思维,假设学生的基础,假设学生的兴趣;我们总是自信地将学生的“应然状态”当做学生的“实然状态”。

我们关注过学生的“街头数学”吗?学生生活在不同的社区, 生活在不同的家庭,在走进学校的时候,他们已经耳濡目染了丰富的现实世界,形成了自己固有的认识和理解这些是和“学校数学”不一样的“日常数学”或“街头数学” 这些“街头数学”可能会促进、 也可能会阻碍学生对“学校数学”的学习学习“角的认识”,学生的头脑中早已有“角”的知识了,两个“角”一样吗?我们有意识地引导了吗?我们应该在教学之前,设法了解一下学生的“街头数学”,而不能总把希望寄托在课堂有限的40分钟之内应怎样看待新授前的复习?说我们不关注学生已经知道什么, 其实是有些冤枉的我们在一节新授课的前几分钟,不都是要想办法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吗?密切联系旧知,精心设计复习题,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和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让学生的学习建立在已有的认知结构上为此我们曾付出过多少努力只是, 我突然产生了一些担忧:学生长大后,谁再去帮他设计复习题,谁再帮他找出知识的生长点呢?每个人在真正有效的学习过程中, 不都是自己主动地根据眼前的问题,积极地调动旧知去同化或重构新知吗?与其让学生长大时再培养这种能力,还不如现在就让学生这样去学习面对新知,我们不妨启发学生作如下的思考:我已经知道了什么?我还想知道什么?书上又能告诉我们什么?我还有新的想法和疑问吗?并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热点,尝试按这样的线索组织教学活动。

学生“未学先知”又何妨?在一节课开始的时候, 教师一方面会问一些有关新知的问题,而另一方面却又希望学生回答“不知道”,继而可以自然地说道:“好,今天咱们这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但是如果有学生说“我知道”, 教师该怎么办呢?年轻的教师会愣上几秒钟, 然后挥手示意学生坐下, 当做未听见,继续自己的教学进程;有经验的教师,也会愣上1秒钟,便马上微笑着说:“看,这位同学就是聪明,已经知道了我们要研究的内容这都是预习的好处啊!你们知道吗?”似乎只有学生不知道,教师才有教的必要;只有学生不懂,才能体现教师突破难点的功夫;只有学生一无所知,教师的教学才效果卓著但我觉得,这里最关键的问题是,只有学生回答“不知道”,教师的教学进程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教师在备课时,就没想过学生可能知道什么,如果知道什么, 我该怎么教其实,现在的学生对书本数学“未学先知”的情况是非常普遍的, 这又有何妨呢?课堂,应被看作师生对话交流的场所;教师,不是真理的化身;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教学,就是要在师生互动中动态生成过“度”一些又怎样?钻研教材、把握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 现在很多教师追求教学形式的变化,但却丢掉了教材上很多本质的东西。

一节课看起来热热闹闹, 但实际上学生的数学思维并未得到有效的发展 钻研教材很重要,但也不能惟教材是从前几年,评价一节课上得好坏的重要标准是教材的“度”把握得怎样,教学要做到到位而不“越位”这是不错的但是,我想说的是,有时,我们应深入到学生中间去,了解学生有没有“越位”的需要和能力教学应落实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能因为害怕“越位”而浪费学生的时间,使学生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发展在处理教材时,对“度”的把握主要应由学生的学习现实来决定记者:走进学生的心灵还应关注学生对问题的真实想法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在教学中,怎样才能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夏老师:听说过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位牧师正在静心思考问题,他的不满7岁的儿子不断地来打扰他,问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要求他回答牧师没办法, 便顺手拿起桌边的一张小地图,把它撕得粉碎告诉儿子,你什么时候把这张地图拼出来,什么时候再来问问题小孩拿着地图走了,牧师也比较满意这一创举,儿子很长时间不会打扰他了谁料,不到5分钟,小孩就拿着拼好的地图,来到了牧师的面前牧师惊讶不已,马上就问小孩怎么这样快就拼好了小孩指指地图的背面原来这张地图的背面画着一个大大的人头像。

小孩就是根据这个人头像,很快地拼好了地图很多时候,我们都满以为学生肯定是这样想的,但结果却不是那么回事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人,他们有着自己的经历和思考教师在教学中,应设法了解学生究竟是怎样想的教学时,应注意下面的两个问题第一,我们倾听学生了吗?有这样一道题,题中有两幅图第一幅图是一棵大树上有5只小鸟,近处又画了3只小鸟,头的方向朝着树第二幅图也是一棵大树上有5只小鸟,近处也画了3只小鸟,头的方向背着树教师要求学生根据题意列算式学生在第一幅图下面写了5 + 3 = 8,第二幅图下面写了8 - 3 = 5, 这是老师预设的答案可偏偏有学生在第二幅图下面也写了5 + 3 = 8的算式老师判为错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头朝着树,表示飞来,就应该加;头背着树,表示飞走,就应该减这可是起码的识图能力啊,书上就是这样规定的翻看例题,原来书上先是有了文字“又飞来2只鸟”,旁边配上了插图,插图中鸟的头是朝着树的教材并没有错,错就错在我们钻研教材钻得太“深入”了5 + 3 =8真的不对吗?“树上有一些鸟,飞走了3只,还剩5只树上原来有几只鸟?”图上的意思难道不可以这样理解吗?即使我们认为学生错了,也不应该马上表态,而要问一句:“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如果在上题中,老师能问一句,学生很可能会说出各种各样的理由, 而其中一定会有我们老师根本预料不到的想法。

能谈谈你的想法吗?”这句简单的话,让我们在课堂上多说几遍吧,它会帮助我们消除很多对学生的误解第二,我们尊重学生了吗?我们都知道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可是实际上,因为各种原因,我们常常是武断的特别是当学生答非所问时请看“数的整除”的教学师:同学们请看下面一组算式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20 ÷ 5 = 418 ÷ 6 = 334 ÷ 6 = 5……42.7 ÷ 3 = 0.944 ÷ 7 = 6……21.8 ÷ 0.3 = 6教过这节课的人都知道, 教师出这组算式的目的, 是让学生将它们分成两类:一类是整除,另一类是不能整除然后教学整除的概念可是在那节课上,老师问完以后,一个学生马上就站起来回答:“老师,上面的算式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整数除法,另一类是小数除法老师一愣,这可不是他想要的答案但是要尊重学生,于是面露微笑地说:“×××同学发言真积极,但是你好像没听清楚老师的要求吧这是尊重学生吗?先给你脸上贴一块金,然后重重地刷你一巴掌:连老师的话都没听清楚, 还发什么言 教师的微笑可千万别装在表面上, 否则在学生看来,这种微笑会是可怕的学生果真没有听清楚老师的要求?“上面的算式可以分为两类”, 学生的回答完全是按教师的问题作出的啊。

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是学生没有搞清楚老师心中的要求其实,学生的发言是完全正确的我们怎能期望每一个学生都能按照老师的思路考虑问题?如果真的这样,那又该是多么可怕的一种现象!当学生答非所问时, 教师要想想,“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尊重学生,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当学生的想法和教材发生冲突时, 是尊重教材还是尊重学生?在“量长度”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用最喜欢的方法在纸上画出一条线段巡视发现,学生全都是用直尺画的由于教材还呈现了用文具盒和书本画线段的图例,于是教师进一步启发:“老师刚才发现大家画的都很好现在请想想看,我们还可以用什么东西来画线段?”学生东说西说,就是没说到文具盒教师继续引导:“看看你的桌上,有什么东西可以帮助你画出线段吗?”学生终于说出了文具盒教师长舒一口气:“好!就请大家用文具盒画一条线段为了体现方法的多样化与学习的个性化, 教材呈现了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几种画线段的方法,但这并不是要求学生一定要用这些方法去画线段当每个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去做、把最真实的方法表露出来的时候,教师不要压制,而要鼓励我们必须要防止这样的一种倾向:为了追求所谓的多样化而去生拉硬拽研究教材是重要的, 但研究学生更重要。

尊重教材是必需的, 但前提是尊重学生记者: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关注学生对问题的真实想法,但。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