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大学生营养状况与饮食习惯的调查与研究 Summary: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的日常膳食情况,为济宁学院在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及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济宁学院388名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不同性别、专业、年级在校大学生进行营养状况、膳食行为调查结果:大学生营养不良、超重及肥胖的情况依然存在;在校大学生有食用早餐不规律、食用零食、食用夜宵、饮酒的情况依然存在结论:济宁学院在校大学生超重肥胖现象严重,饮食不规律Keys:大学生;营养状况;膳食行为:G652.2:A:ISSN1672-6715(2018)08-112-01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校大学生对饮食认识不够,无规律的饮食不断造成身体上的疾病,并困扰着人们的生活无规律的饮食会引起营养不良或者肥胖,对处于学习状态的在校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有害而无利合理的饮食应该满足保持身体健康所必需营养成分,各种营养素的比例符合人体的需要因此了解在校大学生的营养状况、饮食习惯,对改善大学生的饮食习惯,提高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研究对象本文以济宁学院在校大学生饮食习惯为研究对象。
通过进行电子版问卷调查学生营养状况、膳食行为的问卷,随机选择抽样选取出济宁学院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年级共计388名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2研究方法通过制定大学生饮食习惯的调查问卷,收集济宁学院在校大学生关于饮食习惯的相关数据对回收资料进行统一核查,确定有效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建立数据库,并绘制相关表格,对存在的差异性进行比较3研究结果与分析3.1在校大学生的营养状况本研究采用BMI对大学生的健康状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388名在校大学生中营养不良21人,占5.4%;正常者312人,占80.4%;超重及肥胖者55人,占14.2%研究发现,女生的正常状况明显低于男生,营养不良高于男生,超重及肥胖略低于男生可以看出不同年级的在校大学生的正常、营养不良和超重及肥胖之间分布差异稍大,主要是由于各年级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次数、饮食习惯不同所造成的3.2在校大学生的膳食行为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能够预防疾病的发生,降低超重、肥胖的风险,反之则会影响健康,增加疾病的发病风险本研究显示388名在校大学生中80%的人每天坚持吃早餐,3.75%的学生没有吃早餐的习惯,16.25%的学生偶尔吃早餐在食用零食方面,68%的学生经常食用零食,20.4%的学生偶尔食用零食,11.6%的学生不食用零食。
男、女大学生食用零食的比例分别为54%、75%大一、大二、大三、大四食用零食所占的比例相近388名在校大学生中,有124人经常食用夜宵,占31%,有137名同学偶尔食用夜宵,占34.25%,剩余127名同学几乎不食用夜宵,占34.75%,56%的女生和78%的男生经常食用夜宵,大一、大二、大三、大四食用夜宵所占的比例相近在饮用饮料方面,在校大学生对问卷所列饮品的频率由高到低分别是白开水、乳饮料、果蔬类饮料、碳酸类饮料、茶饮料、咖啡3.3在校大学生的膳食行为与评价早上不吃早餐,会容易造成胃酸并损害肠胃,合理的早餐会保护我们的肠胃我国传统饮食提出“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科学进餐观念在校大学生关于膳食状况存在着不同问题,早餐不规律和应付早餐的现象相当普遍根据调查显示,388名在校大学生有302人每天坚持吃早餐,占80%,15名没有吃早餐的习惯,占3.75%,其余的65名同学偶尔吃早餐,占16.25%在校大学生里还有不少人对早餐的重要性不是很理解,有不少人对早餐不重视,没有按时吃早餐,长期不吃早餐对我们的身体有害无利对消费者来说,如果长期食用色素含量超标的食物,对人体的健康伤害最严重的。
三鹿奶粉事件,发现食用过三鹿奶粉的儿童竟然患有肾结石,截止2008年10月,门诊接诊儿童达到39956人,住院的有12892人,死亡人数4人等多种食品安全事件调查结果显示,388名在校大学生中,有328人经常食用零食,占68%,102名同学偶尔食用零食,占20.4%,剩余58名同学几乎不食用零食,占11.6%,75%的女生和54%的男生经常食用零食,学生食用零食会导致营养素摄取不足而引发膳食不平衡睡前进食会增加消化系统的负担,特别是食用一些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不仅不易消化,而且使人体内脂肪含量升高,增加肥胖风险本研究显示388名在校大学生中,有124人经常食用夜宵,占31%,有137名同学偶尔食用夜宵,占34.25%,剩余127名同学几乎不食用夜宵,占34.75%,56%的女生和78%的男生经常食用夜宵,长期下去会给身体机能造成负担,也会出现身体上的疾病4结论济宁学院的女生的营养状况明显低于男生,营养不良高于男生,超重及肥胖比例略低于男生;大一、大二的营养状况明显高于大四;大三的营养状况稍高于大四在校大学生膳食行为中,有不少学生存在不吃早餐、食用零食、食用夜宵、饮酒的不良情况Reference[1]李焕芝,毛乾国,娄婷叶.部分人群对钙营养知识掌握情况调查[J].中国临床康复,2002,(15):2255-2259.[2]邱文戈,陆金环,艾宇飞.广东药学院学生维生素营养知识行为及现状.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2):992-993.[3]旭东,等.肥胖发生的可能机制与控制手段[J].西安体育学院报,1999(2):79-81.[4]朱明元,黄忆明,方继,等.医学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02,9(5):465-467.[5]侯彦喜.大学生的营养与营养教育[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6(3):58-60.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