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ASA教学设计

桔****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23.01KB
约9页
文档ID:418749661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ASA教学设计_第1页
1/9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ASA)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图形能力、动手能力2) 熟识角边角公理的内容,能运用角边角公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2)熟识角边角公理的内容,能运用角边角公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2 2.过程与方法:(1) (1) 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图形能力、动手能力2)在例题处理过程中组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析讨论、交流解法,巩固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方法. 3 3.情感与态度:(1)在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获得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提升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寻找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及应用角边角公理解决问题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尝试按照“问题情境——探索活动——归纳结论——运用结论”的模式进行教学.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一、复习过程,引入新知多媒体显示,带领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其性质,从而得出结论:全等三角形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

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相等,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两个三角形全等,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如果只满足上述六个元素中的一部分,至少需要几个元素对应相等能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呢?意图:在教师引导下回忆前面知识,为探究新知识作好准备,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探究活动1:(课前动手完成)1.让学生按照表格中所给出的条件画出三角形: 意图: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教师引导学生确定探究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培养理性思维2.画完后将三角形剪下来,与周围同学比一比,看所画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本节课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经过学生逐步分析,各种情况逐渐明朗得出结论: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全等意图: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践、自主探索、交流获得新知,同时也渗透了分类的思想探究活动2:1.某科技小组的同学们在活动中,不小心将一块三角形形状的玻璃摔成三块如图),他们决定到市场去配一块同样形状和大小的玻璃,应该怎么办呢?①同学甲说:“应带Ⅰ去”;      ②同学乙说:“应带Ⅱ去”;③同学丙说:“应带Ⅲ去” ;     ④同学丁说:“应把Ⅰ、Ⅱ、Ⅲ都带去”.你同意谁的说法呢?      意图:引导学生从六个元素中选取部分元素可得到全等的三角形,留给学生较充分的独立思考、探究时间,在探究过程中,提高逻辑推理能力。

2.做一做请每个同学考虑从残破的三角形纸片中至少选取几块,利用它能够画出一个和原三角形全等的三角形?然后每个同学把△ABC剪下来,并与邻座同学的三角形互相叠合在一起,它们重合吗?意图:学生模仿上面的研究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操作过程,通过交流,归纳得出结论,同时也明确判定三角形全等最少需要三个元素对应相等三、交流对话,总结新知根据前面的操作,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总结规律:角边角公理: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角边角”或“ASA”)应用几何语言为:在△ABC和△ A'B'C' 中, 因为∠A=∠A',AB=A'B',∠B=∠B',所以△ABC ≌ △A'B'C'(ASA )  意图: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同时突出写法的规范性,这是需要强调的基本功,应当落到实处四、应用新知,体验成功:1.看一看你的眼力:请同学们观察下列图形,从中找出全等的三角形,并把它们用序号表示出来    意图:先独立观察图形,比较发现结论,对这种可以得到三角形全等情况的边、角相对位置加以区分,在获取新知的基础上,进一步享受学习的快乐2.例题探究例题:已知:如图,AB、CD相交于O,且∠B=∠C,OB=OC.小明认为△AOB≌△DOC,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为什么?   解:同意小明的观点. 理由如下:   小结:①应注意挖掘图形中的隐含条件,如∠AOB和∠DOC这样的对顶角;②注意书写格式.意图:通过师生共同分析,让学生顺利得到结论,促使知识内化,学生观看教师板演证明过程,记忆规范的证明格式。

1)变式训练:若将题目中∠B=∠C变为AB ∥ DC,问:AB = DC吗?∠A=∠D吗?又该如何说明呢?引导学生考虑:证完全等后,还能得到那些结论呢?理由是什么?意图:变式的应用,可以巩固初学的知识与方法,加深对此定理应用的感悟2)及时巩固:如图,在三角形ABC中,∠A =90°,AB=AC,分别过点B、C作经过点A的直线的垂线段BD、CE,若BD=3厘米,CE=4厘米,则DE的长为___________.      意图: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应用能力,让学生初步体验成功的喜悦五、课后小结:1.这节课通过对三角形全等条件探究,你有什么收获?2.如何寻找证明全等条件:已知条件包含两部分,一是已知给出的,二是图中隐含的,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等3.三角形全等是证明三角形中边等、角等的重要依据意图:整理本节课在知识与学习方法上的上的收获与感悟,为以后的学习在研究思路上做好准备六、课堂检测必做题:1.在下列一组图形中,能够全等的三角形是___________.2.如图1,要测量河两岸相对的两点A、B的距离,可先在AB的垂线BF上取两个点C、D,使CD=BC,再作出BF的垂线DE,使点A、C、E 在同一条直线上,若测得DE=25米,则河宽AB的长为____________.  3.如图2,在△ABC中,AB=AC,D、E分别是AB、AC上的点,要使△ABE≌△ACD,应补充条件(         ).A.∠A=∠A       B.BE=CD       C.∠ABE=∠ACD     D.∠ABC=∠ACB4.如图3,已知BE⊥AD,CF⊥AD,且BE=CF.请你判断AD是△ABC的中线还是角平分线?请说明你判断的理由.图1图3图2 图4               选做题:如图4,要说明△DAC≌△DBC,还需补充的条件是(         ).①AD=BD,∠1=∠2; ②AD=BD,∠3=∠4;③AD=BD,∠A=∠D; ④∠1=∠2,∠3=∠4.A.①或②            B.③或④            C.①或③           D.②或④意图:尽力将一些课外作业变为当堂作业,以便真实暴露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准确及时地矫正;同时也可以有效地纠正教师教学中出现的偏差和失误,真正做到节节清、堂堂清,使师生双方能够始终保持信息畅通,达到教与学同步.第 1 页 共 9 页。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