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谈张自忠精神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9.19KB
约3页
文档ID:54078257
浅谈张自忠精神_第1页
1/3

浅谈张自忠精神 1891 年 8 月 11日,张自忠出生在山东省临清市唐园村一个富裕的地主家庭 1917 年,青年张自忠投笔从戎,加入冯玉祥部,历任营长、团长、旅长、师长 等职1931年后任第 29军第 38 师师长 1933 年参加长城抗战,任喜峰口第29 军前线总指挥,重挫日军,名声大震全国抗战爆发后,先后任国民党军第59 军军长、第 33 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五战区右翼兵团司令等职1938 年 3 月,日军 进犯台儿庄,张自忠率第59 军急行军增援台儿庄作战,为整个战役胜利作出了 重大贡献 1940 年 5 月,中国军队与日军在枣阳、襄阳、宜昌等地进行枣宜会 战他亲自率领部队与敌寇决战在部队被敌层层包围的不利态势下,他身先士 卒、冲锋在前、力战不退,与敌寇拼死搏杀,壮烈殉国弥留之际,他留下最后 一句话:“我力战而死, 自问对国家、 对民族、对长官可告无愧, 良心平安! ” 张将军牺牲后, 重庆国民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在延安,中共中央为张自忠举行 隆重的追悼会, 毛泽东题写了“尽忠报国”的挽词,周恩来曾亲自写下文章称赞 张自忠“其忠义之志, 壮烈之气, 直可以为中国抗战军人之魂”岁月悠悠, 半 个多世纪过去了,张自忠将军的精神和影响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有所减弱, 自忠精神成为海峡两岸和全世界华人团结进取的象征,激励着炎黄子孙为实现中 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那么,什么是自忠精神呢?毛泽东的题词“尽忠报国”和周恩来称赞的“忠 义之志、壮烈之气”很精辟地对自忠精神进行了概括具体来说, 自忠精神就是 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诚之志, 以及为国家、 为民族不惧牺牲的壮烈之义在民族 国家危难之际, 张自忠所表现出来的这种精神,是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的最高体 现,对于维系中华民族的生存,推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任何一种伟大人格、 伟大精神的形成必然要经历历史风 云的激荡和曲折坎坷的磨砺影响张自忠精神形成大致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故园热土成就英雄人格 据有关资料记载, 唐园张氏是明朝初期从山西迁至临清的,先居城南土桥村, 后定居唐园镇唐园村 自春秋战国始, 临清就位于燕赵与齐鲁交界之地山东是 “孔孟之乡”, 礼仪之邦, 以礼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对山东的民情风俗产生了深刻 的影响,塑造了山东人淳厚朴实、豪爽大方、忠勇义气的性格燕赵故地,素来 多慷慨悲歌之士临清地处河北山东交界,地方风俗、士民人物多受两地影响, 形成了热爱和平、 追求正义、 不畏强暴、 敢于反抗的优良传统 明朝王朝佐反抗 税监,英勇就义;清朝乾隆年间王伦起义, 失败后自焚而死; 其他如近代史上的 黑旗军、义和团等。

从这一系列历史事件可见临清人民在追求公平正义同时,性 格还有极其刚烈乃至悲壮的一面张自忠从小就听这些故事、 传说,这对于他的 影响是很大的 据许多回忆资料显示, 慷慨仗义、同情弱者是张自忠在少年时代就显露出来的 性格特征 在他两三岁的时候, 母亲总在他的胸前系一个小兜兜,里面装些花生 糖果之类的吃食 自忠一看到小伙伴, 就大把地抓花生糖果给他们吃,直到分光 吃净为止 长大一些,有时他与伙伴们赌钱玩, 赢了穷人的钱他一文不要,若是 富家子弟则毫不客气, 一文不能少 看到一些些佃户吃糠咽菜,家境贫寒, 张自 忠于心不忍, 常常从家里拿来白面馒头换人家的糠窝头为顾全对方的自尊, 他 一再说自己爱吃糠窝头, 从不摆出一副施舍的样子 遇到街上卖梨桃的, 他常常 把整筐包下来, 让大伙吃光分净, 然后向母亲讨钱付账家里有人责怪他,他则 满不在乎地说:“人家买不起,咱们送一点给人家吃算什么?”对于弱者穷人 张自忠满怀同情, 对于仗势欺人的坏人, 张自忠爱好打抱不平 父亲张树桂到江 苏赣榆任巡检时, 张自忠已长成一个英姿勃发的少年赣榆县衙的深宅大院已关 不住生性好动的自忠一得空,他就溜出门去,四处游玩。

一天,他跑到街上闲 逛,见一个无赖在欺侮二个卖菜的老头他二话没说,冲过去对准无赖就是一拳, 俩人便扭打起来 自忠虽年少, 却身高力大, 那无赖见不敌对手只得服输,给老 者认了错,自忠这才放过了他这些故事真实地反映了童年、少年张自忠好勇、 抗暴的性格特征 大家都知道,张自忠战死在湖北宜城十里长山他不顾劝阻,亲自带领2000 人的队伍深入敌后, 临行前他郑重穿上了将军制服,并给部属留下了遗书 从这 些细节不难看出, 张自忠是在主动求死, 他想以马革裹尸这样壮烈的牺牲方式洗 刷主政京津时加在他身上的冤屈 这种刚烈乃至有些悲壮的“求仁”方式不能不 说带有强烈的鲁西北色彩 二、传统教育树立忠义之志 首先谈一下张自忠的名字张自忠名“自忠”,字“荩臣”,是“臣子”的 “臣”,后因冯玉样反对带有封建色彩的名字,改为现在的”荩忱“ 张老先生 读过书,为儿子取名自然是有讲究的忠”字很好理解, “荩臣”则不然, 这 个词出自《诗经》,“荩臣”在此解释为“忠诚之臣”可见,自忠与荩臣, 名、 字虽有别, 意义却相同, 说到底就是一个“忠”字, 这一个“忠”字, 集中体现 了孔孟之道和传统道德, 也寄托着父亲对张自忠的殷切期盼。

那么,张自忠少年 时期的接受教育又是怎样的呢? 1908 年,张自忠考入了临清高等小学堂当时 的高等小学堂, 相当于今天的中学 但是在这个偏僻的县城, 教授的仍是以四书 五经为主的旧学 可以说,张自忠从懂事起, 就开始接受旧学的熏陶, 父亲的影 响和学校的教育, 都毫无二致地归一于孔孟之道,因此,强调忠孝仁义的传统道 德从小便在张自忠的内心深深扎根,而儒家思想中杀身成仁、 舍生取义的信条成 为张自忠一生的座右铭 对于父亲,对于老师,张自忠没有辜负他们的一片苦心, 他把“忠”、“荩”二字的内涵发挥到了极致, 用生命对自己的名字进行了注释 在枯燥的学习之余,张自忠常还常借一些小说来阅读消遣最让他喜爱的是 《三国演义》、 《说唐》和《说岳精忠传》这些古典名著对传统道德进行了活 生生的演义、 注释,关云长、岳武穆和秦叔宝等人的忠义侠行和浩然之气令他心 驰神往,由衷地敬慕, 影响了他的人生选择 辛亥革命爆发那年, 张自忠考入了 天津北洋法政学堂, 后又转入山东法政专门学校但是,目睹袁世凯对革命的残 酷镇压,以及革命党人的软弱无力和惨遭杀戮的命运,张自忠意识到, 要挽救民 族危亡,仅靠坐在学堂里埋头苦读或四处奔走呼号、鼓吹革命是远远不够的, 必 须拥有强大的武力才有取胜的希望。

经过深思熟虑,张自忠毅然决定投笔从戎 选择从军报国的道路 三、抗日烈火熔铸自忠精神 虽然在张自忠身上有着忠诚、 勇敢等优秀品质, 但真正使他由一个旧军人转变 到民族英雄的是抗日战争是抗日战争成就了超越时代的自忠精神 一是抗战为张自忠开辟了军人报效国家的光明大道九一八事变以后, 东三省 沦陷,日本帝国主义步步进逼, 华北危急, 中华民族危急 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 灭种的危险关头,有大一批国民政府的军政要员, 他们开始认真反省军人的价值, 深刻思考为谁战, 为何而战, 他们不再为哪一个政治集团卖命,把枪口转向穷凶 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 开始了为保卫国家、 保卫民族而进行的神圣抗战,从而完 成了一代中国军人浴火重生的生命历程张自忠就是其中之一 从长城抗战开始, 张自忠将军真正走上了军人报效国家的光明大道,在血与火的磨砺中, 完成了自 忠精神的实质性升华 二是抗战造就了张自忠作为民族英雄的完美人格1937 年卢沟桥事变后,在 中国军队未完成撤退之时, 张自忠考虑政治军事大局, 他置生命安危不顾, 含冤 忍垢,忍辱负重,独立支撑京津危局 为二十九军转移赢得时间在之后台儿庄 战役中,他又摒弃前嫌, 冒死支援和他有很深矛盾的庞炳勋部,为夺取最后胜利 奠定了基础。

对张自忠了解很深的冯玉祥曾经把张自忠的人格精神归纳为14 点, 周恩来也称赞张自忠为军人之魂,之所以自忠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面旗帜,就 在于他在民族的生死存亡关头,把个人的生死与民族的存亡合为一流,与亿万同 胞的命运融为一体, 超越一己利害, 敞开宽大的胸怀, 展现出忠勇、 谦恭、坚忍、 无私等优秀品质, 在国家民族的利益面前, 个人委屈、 恩怨、利益都无非是过眼 烟云 三是在抗战中张自忠实现实现了军人的最高境界孙中山先生曾说: “我死则 国生,我生则国死 ! ”张自忠用以自己的热血和生命实践了孙先生的遗训喜峰 口战役前夕, 张自忠就勉励所属将士说: “人生在世总是要死的, 打日寇为国牺 牲是最光荣的 只要有一兵一卒, 我们决心与日寇血战到底 ! ”抗战全面爆发后, 他决心要以自己的死, 换取国家的生! 每次战役,张将军都身先士卒, 奋勇杀敌 最终在南瓜店之战中, 与敌肉搏, 壮烈殉国, 用自己的满腔热血, 为中国军人铸 就了一座巍巍丰碑 从张自忠将军的一些书信看,他的死,决不是“仓促成仁” 或遭遇不测, 而是怀着“我死则国生”之壮志,背负着舆论误解的冤屈, 抱定为 国家民族尽忠的决死之心, 力战不退, 以身殉国的, 这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和军人武德的最高表现。

他的死,使中华民族在危急存亡之秋痛失一员大将,这 无疑是一个重大损失; 但另一方面, 他的死却为中国人民树立了一个忠勇奋斗的 榜样,坚定了中国人民战胜日本、 争取胜利的信心; 他的死, 震动了那些自私自 利、贪生怕死、动摇妥协之徒促使他们在苟且中猛醒,改过自新;他的死,更 在日本侵略者面前昭示了中国人、中国军人的庄严人格, 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 暴的英雄气概和誓死救国的坚强决心 张自忠生于忧患, 长于忧患,死于忧患他在忧患中奋斗了一生, 竭尽了全力, 他为国家、民族付出了一切, 他的一生,没有愧对国家民族, 没有愧对祖宗后代, 没有愧对长官朋友, 更没有愧对军人的称号 他的精神已经融入到中华民族奔腾 不息的精神长河中, 激励着海内外炎黄子孙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同 时,自忠精神的形成也告诉人们:一个人能否成为英雄, 主要不在于他有多高的 天赋,也不在于有多好的客观环境, 而在于他是否具有坚强的意志和正确的人生 理想,只要脚踏实地, 百折不挠, 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既定的目标迈进,一定会 取得辉煌的业绩,成就崇高的人生。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