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精品]武术价值功能发展演变

gg****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9KB
约5页
文档ID:204964979
[精品]武术价值功能发展演变_第1页
1/5

浅析武术价值功能的发展变化魏娜娜(湖北大学体育学院 湖北武汉430062作者简介:魏娜娜女1986 在读硕士研究生) 摘要:武术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一直沿革到今天而没有被历史所淘汰,这个事实本身就说 明了武术是随肴历史的进程不断地发展着,它没有由于火器的进步,使直接用身体进行格斗 的技击技术在实战中逐渐减少而停止自身的发展相反,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为满足人 们更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仍在不停的发展变化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社会有着多方 面的积极作用,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木文依据武术发展的历史咏络,从古代、近代、当 代三大历史阶段来论述武术价值功能体系的演变、发展历程关键字:武术技击健身娱乐教育1古代武术价值功能中国武术,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便由远古萌生发源,发展为武术形态的雏形武术 从原始,就蕴含了极其丰富的价值、功能结构体系,对社会的进步发展产生了深渊的影响1.1武术的技击价值伴随人类文明的出现,武术开始萌发、发展远古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自然环境恶 劣,人类在生存竞争中,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与兽斗,而在这种严酷的斗争中,武术的技击 开始了萌芽同时人与兽斗的工具和技能开始转化为人与人搏杀格斗的工具和技能,有力促 进了技击技术的发生和发展,使用兵器的技艺和格斗能力也逐渐从生产技术中分离了出来。

在以冷兵器为主要兵器的时代,武术的技击价值尤为突出,历代统治者无不极力加 强军队建设,提高装备水平和提高士兵作战的技能春秋战国《孙了兵法》中说:“兵者, 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何良臣在《阵纪》中也说军队必须使装备 精良,以提高战斗力,下至民间的团体或个人间的格斗,虽大都是为了团体或个人的私利, 没有明确的政治目的,但格斗的技术仍然受到普遍的重视所以武术的技击价值在古代就成 了它的主要社会价值1.2武术的军事、娱乐健身、宗教价值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为了争夺食物、领地以及性选择而发生争斗氏族部落之间开 始出现有组织的战争,为适应战争需要,原始人群要作战斗的演习操练,熟悉战斗的击刺动 作和群体组合,于是萌生了武舞,也叫战舞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享乐需要有了很高 的要求之后,对安全的需要,对自卫的需要不仅没有削弱,反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政 治、集团、国家的利益II益增加,自卫意识也II益强烈同时,为了准备战争,首先就要组 织军队,正是由于军事在国家生活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军事训练是国家行为,武术也 就成了由国家推动,随者国家机器的运转而存在、发展的军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两晋 南北朝时,由于争斗不断、战乱频繁,战争的现实促进了军事武艺的发展,特别是民族间的 战争,使得各民族的武艺得到了发展与交流,同时两晋兵制继承汉魏仍以“世兵制”为主, 这种制度使军事技能包括武艺成为家传,对促进军事武艺的提高起到一定作用春秋战国时期运用于阵战的军事武艺,伴随作战方式的变化也发生了演变,但更重 要的是武术表演性、竞技性、娱乐性及健身性等社会功能的出现武术在古代主要社会价值 在于技击,健身价值是武术次要的社会价值,因为人们还有许多其他健身手段,但习武可以 促进人的身体健康,是不容置疑的,中国占代就有日己独特的健身术,如导引养生术,唐豪 先生称“嵩山少林传习和汇辑的” 一些中国古代的养身术为“体操”,中国古代导引养生术 中的动作就是体操,养生术的技术和武术的相互结合,使武术具有了特殊的健身价值娱乐 性也是中国武术一个重要的特征艺术表演来源于生活,以生活中的素材为基础,进行创作, 描写军事活动的武舞的动作素材来自于战争或军事训练的实践早在先秦时期,娱乐性武术 便有较多的出现,至秦汉,“讲武之礼,罢为角抵”指先秦习武之礼仪活动向着戏乐方向转 化,汉哀帝时就有“时览卞射武戏”之说,至两晋、南北朝,武术娱乐性得到进一步发展。

武术的娱乐性除了与健身有一定联系外,更于武术的竞技性密不可分《庄子》中有专叙此 时期斗剑的《说剑》篇中以斗剑为寓来论述治天下之大道,所述故事真实反映了战国时代斗 剑的风气与体制斗剑的目的,不是为了练兵备战,而是为了娱乐,为了满足统治者对剑士 相斗的观赏,此时期,人们常以较武为乐,蔚成风气《汉书•刑法志》:“春秋之后,灭弱吞 小,并为战国稍曾讲武之礼,以为戏乐,用相夸视而秦更名角抵以武为戏,春秋战 国重视武力的时代风尚,使练武与娱乐相结合,增加了习武的机会,提高了武术竞技的兴趣 两晋时是偏安南方长江流域的汉族政权多享乐苟安,崇尚声色玩乐,与此同时,这一时期也 是佛教道教等迅速发展的时期,使武术与宗教活动开始有了较多的联系具有一定宗教信仰 的个人或团体在习武时难佐有一些和宗教有关的仪式,由于受他们所信奉的宗教思想的影 响,在创编拳种时,动作的命名、拳谱歌诀的撰写,就有宗教的色彩,有的拳种其练功方法 不仅有i定的宗教形式,而且受到宗教修行方法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因为宗教文化与 武术文化同为古代文化巨系统的组成部分,二者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互为因果,相互渗透、影 响2近代武术的价值功能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百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遭受侵略、奴役的历史,同时也 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武术的价值、功能在这一时期发生了质的演变,即由军事实用技 术为主转化为社会精神文明手段为主。

火器的发展也使武术在军事技术中的地位显著降低, 从而向着体育的方向发展,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它表现出了新的特点,是武术完成从技击 技术向健身体育项目转化的标志,是武术适应新的历史条件的结果2.1武术的军事价值向体育、健身价值的转变火器的发展使得武技逐渐失去它在军事活动中的价值吴殳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他说 “枪本为战阵而设,自为高人极深研几,遂使阵战之枪,同于嚼蜡吴殳将用于战场实战 的枪法称之为“兵枪”,把民间游场上所用的、更具有体育比赛性质的枪法称之为“游枪” 他的这段话说明了军事技术和体育竞赛之间的关系将作为军事技术的枪法进行了改造、提 高,以适用于少数高手进行交流、切磋技艺的游场需要的枪法的变化过程游枪”已有了 相当浓厚的体育色彩了随着火器的日益进步,冷兵器在退出军事领域的过程中,战场上不 适用的武术花法在民间的游场上却同步的日益发展,其体育的特点也就同步的口益增强从 “兵枪”向“游枪”的转变是武术从军事向体育转变的一个标志在武术脱离军事活动的过程中,从武术的木质属性技击性和主要社会价值上考虑,它 迅速向体仃健身的方向发展,也就随之与中国古代的健身操进一步融合,这为武术在新的历 史条件下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和素材,理论和技术上的营养,又大大的加强了武术在后 来发展过程中的健身特点。

在明代后期,特别是清代,武术的健为价值口益凸显出-来,人们 也口益有意识的使武术向着能更好的增进人体健康的方向发展,清代王宗岳在《十三式歌》 中非常明确的说“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从这两句歌词中可以清楚的看出: 至清代武术的社会功能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甚至可以说是质的变化,习拳的终极目地已转 变为“延年益寿、如果说此前武术的社会价值主要是技击,那么随着火器的广泛使用和进 步,武术的健身价值己成为了它的主要社会价值此时期产生的大量的、新的武术拳种,都 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更加有目地的和中国的传统养生术相结合,强调技术上的运气,这 显然是武术的技击价值减小、健身价值随之增大、此消彼长的结果,是武术和养生术进一少 相结合的结果,是有目地的推动武术向更具有健身价值的方向发展的结果2.2武术教育价值功能的发展中国在秦以前的学校教育中就已重视有关军事武技的教学内容《周礼》中说:“乃教 之六艺”,即礼、乐、射、御(驭)、书、数其中射、御都是和军事、攻防有关的技术真 正通过武艺选拔人才就是武举制度的建立即武则天长安二年而武举至宋仁宗天圣七年恢夏 至北宋末不过存在几十年,在此期间,武举也没有受到重视,武举选拔为将者,不仅人数有 限,而且很难获得发展和重用,武举尚且如此,更何况在其他学校中的武术或军事教育了。

在这个问题上值得特别提到的是明清之际的思想教育家颜元,他提侣实践,重视实用不仅 他自己学武术,而且在他主持的漳南书院授业的课程中就有武备课,而且有一定的考核自 清朝末年中国引进了西方教育,学校教育中开始有体育•课,并开始培养体育人才,教学内容 以西方为主,还是有一点武术1915年全国教育联合会提出《军国民教育实施方案》其中 就提到“各学校应添中国旧有武技二进行这样的体育教学,不仅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些武术 技艺,而且也有提高学生民族意识的作用,这和中国当时国力口益衰微,民族危机口益深重, 更需要激发人们穷则思变、奋发图强的状况是相一致的2.3武术观赏、娱乐价值功能的增强武术是一种人体运动方式,具有人体运动的一般审美价值,又是一•种武技,其演练还 能表现人在攻防技击时的技巧和能力,所以它又具有一种特殊的,技击的神秘色彩和审美价 值由于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大变动,竞争精神的张扬,人们的价值取向、审美观念发生了巨 大的变化,而武术不同表演形式又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的欣赏需要在武术发展过程中为更好 的满足娱乐和观赏的需要,会增添一些具有技击特点,技术风格和原有内容相一致的东西, 使武术具有了更强的观赏性。

3当代武术的价值功能从武术的发展历程上看,如果说原始社会是武术的萌芽期,冷兵器时代是武术的大发展期, 热兵器是武术的蜕变期,那么,武术融入现代体育可以说是武术的一大飞跃在现代社会,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LI益提高的前提下,就开始寻求精神领域中的享 受,因此,武术的价值功能也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性变化3.1武术的教育价值功能自汉以来,体育,包括武术就在学校教育中没有必要的位置,即使在某朝某代有了武 举武学,充其量也只是为培养、选拔军事人才所采取的一些措施,还不能提到学校进行武术 教育这样的高度上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民族的独立自由,国家的团结统一为武 术进入学校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武术作为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 性质、地位、目地和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武术在学校体育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历次 体育教学大纲的修订和体育课程的改革,都把武术摆在重要位置,多年来武术教材始终是各 级学校体育课的必修内容之一,特别是在举国上下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的历史大潮中,作 为一种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练习武术对提高民族自信心和增加民族凝聚力都有着重要作 用。

1956年编定了全国统一的、通用的《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和《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但 其中只有包含武术含义的教材——“对抗和角力二2世纪60年代,武术被正式纳入国家 体育教材体系,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在中小学体育课中,每学期应6-8学时 的武术教材内容1988年修订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是义务教育的第一个大纲武术涵 盖进“民族传统体育”之中3.2武术的竞技价值功能竞技武术的产生,是武术进入现代的一个重要标志竞技武术的出现促成了武术的多 元化发展虽然武术自古就有相互较技和进行表演的活动,然而现代意义上的竞技武术是在现 代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武术走向现代竞技体育道路,首要前提是武术技击价值的消退,从而使武术体育性质 得以确立随着火器的广泛使用,武术经过发展和转化,从军事中的主要地位降到次要地位, 从而向体育转化,晚清,新编陆军的成立实际上使得现代体仃意义上的武术得以确立随着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以及为满足群众生活的需要,在国家对 竞技体育的重视下,竞技武术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并逐步成为一个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武术 走向竞技体育的过程中,向现代竞技体育的发源地西方借鉴学习,1915年第一部《武术规 则》面世,这是武术成为竞技体育项目迈出的关键的一少。

正是由于国家体育领导参与了一 系列工作,才使竞技武术得以产生以及顺利发展。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