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并举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效融合研究 Summary:作为重要的教育教学观念之一,五育并举理念的提出对于我国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和教育体制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总的来看,基于这一教学模式下,教育工作者可以更好地实现对于学生综合素养培养情况的密切关注,从而引导学生群体结合校园学习生活进一步实现对于自身价值观念与行为意识全面培养,其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在这一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教育工作者可以更好地实现对于学生群体成长情况的密切关注,从而有效摆脱传统教育教学观念中“唯分至上”的教育思想的束缚,对于学生群体的健康成长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Keys:小学教育;语文教学;五育并举;德育教育引言小学语文学科渗透德育内容,这是学科教学的自然选择语文学科与德育关系密切,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组织、教学训练创新等角度展开深度研究,推出德育学习任务,以成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使学生在创造性学习中获得丰富学科体验,自然成长其道德思想品质语文学科能力、文化道德素养的多点融合,为学科教学注入丰富内容,教师对学科教学内容进行对接设计,能够创造丰富的学习契机,确保德育课堂的构建品质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现状(一)语文教师德育观念淡薄虽然新课改一直强调德育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小学语文教师依旧受传统学分制思想的制约,认为分数是评定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
这类语文小学教师在课堂上很少设计德育教学的内容,而是将教学的时间与精力都放在教材的学习与知识的传授上,即使教材涉及德育方面的内容,也是一笔带过,并没有进行深入的剖析,导致学生没有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很难提升全面素质;还有一部分教师,虽然意识到了德育的重要性,但在教材内容利用上缺乏相应的策略,教学模式刻板单一,并且没有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资源,导致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水平较低二)德育与语文教学脱节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的德育素材,但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并不能科学地利用课文中的德育元素,导致德育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脱离,很难达到教学的效果语文学科具有明显的人文特点,有助于德育的开展,但实际上,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并没有重视这一特性,在德育案例分析中并没有与语文教材相关联,导致两者的严重脱节,造成德育效果的低下二、五育并举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效融合策略(一)发掘教材德育内容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教师深潜教材之中展开深入发掘,归结提炼出德育教学素材,组织德育学习活动,帮助学生主动展开思想矫正行动,在文化知识积累的同时,能够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成长语文学科教材与德育高度融合,教师对德育课堂进行创新设计,能够创造丰富的学习动机。
如教学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课文《草原》,这篇课文是围绕民族大团结主题展开设计的,学生阅读文本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和视频信息,引导学生从场面描写角度展开文本鉴赏,要求学生深入发掘教材内涵为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教师要求去过草原的学生,共享一些照片信息,结合文本内容进行研学行动学生大多去过草原,其经历比较难忘,教师要求学生提供照片,给学生带来更多参与的热情二)夯实德育教育基础,抓住“黄金时期”小学时期是德育教育的“黄金时期”,此时学校应抓住课堂教学作为德育教育的“主战场”,那么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便是保障德育教育的基础,如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便显得尤为重要合适的教学方式不但可以快速“抓取”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师将注意力更多的放在教学内容上;同时,将课堂通过创新转变为具有亮点的“特色课堂”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过程例如,在学习“安全护我成长”时,教师可在课堂上邀请几位学生上台扮演“怀孕的妈妈”,在书包中装上几本书,将书包挂于胸前,做出弯腰捡东西、趴在桌子上进行休息等动作,要注意保护“宝宝”不受到伤害,观看的学生一起聊一聊我们出生后,母亲还为了我们做过哪些事?通过此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母亲怀胎十月到一朝分娩再到抚养孩子长大的不易,从而懂得生命的来之不易,须得珍惜,不可轻易损毁。
除此之外,外界环境中也会存在着潜在的危险,稍不留神或许会对自己的人身安全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例如:火灾、水灾、交通事故等,教师可通过视频等声像资料;还可以邀请几位家长或者公安人员与课堂教学进行“联动”,例如:教师暂时离开教室,可由公安人员或家长扮演陌生人的角色进入教室,寻找某位同学并声称自己是父母的同事、朋友等,父母有急事,受其父母委托来接这位同学,或者给某位同学小零食,让其帮忙带个路等等情景,测试学生的警惕性,同时观察其他学生的反应活动结束后,对于整个活动进行点评,点评的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例如:可以随机对同学们进行“采访”:为什么要跟着人家走?做这个决定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呢?再或者是如果遇到这类情况会怎么办?这样的课堂可令学生感到耳目一新,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化解学生对于“上课”的抵触情绪,化课堂教学的“有形”于活动的“无形”,围绕教材夯实道德教育的基础三)拓展课堂资源新课改提出,要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将生活意义突出的案例应用于德育课堂中,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情境,明确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中心,利用德育资源促进学生思考,创设生活化德育课堂同时,要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社会和家庭,拓展教学空间,拓宽学习视野,让学生的才能得以发挥。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分析学生的生活经验,整合并加工教学内容,促进德育教育目标和学生生活、行为能力与思想状况的融合,让教学任务与生活经验相结合,促进教学生活化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加大对学生的引导力度,让学生在调查访问、学习实践和角色模拟中积累经验、感悟生活、走进社会,立足于个人视角探究社会问题结束语语文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内容,教师围绕德育课堂构建展开教学设计和探索,符合学科教学改革要求,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环境学生文化学习与思想品质塑造相结合,学习实践与道德品质相融合,符合新课程改革基本要求,与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以及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度一致,教师针对学情进行学科教学设计,能够促进德育课堂的建设Reference[1]段文鑫.五育并举,全面发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五育并举[J].名汇,2019(10):64.[2]李艳红,周雪英.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21,41(2):104-109.[3]刘月珍.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J].甘肃教育,2021(16):43-44.本文系:2021年度广东省中小学德育课题《五育并举视域下的小学学科融合德育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1ZXDY16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