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国内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研究综述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6.83KB
约11页
文档ID:220560353
国内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研究综述_第1页
1/11

国内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研究综述 吕悦+齐珊珊摘要: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通过对近十年的文献分析后发现,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模式与方法、课程评价及师资队伍建设五个方面研究发现,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研究大多局限于经验总结,缺少系统的体系,理论探讨不够深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偏重理论教学的显性课程环节,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践与活动等隐性课程建设有待进一步深入和完善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显隐性课程B844.2一、绪言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和成长环境日趋复杂,这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近年来屡见不鲜的高校极端事件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变得日渐紧迫大量研究报告也显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林永和,2001[ ];王建中,2004[ ];刘春雷,2010[ ]);,大学生普遍对心理问题缺乏正确的了解和认识,相当一部分学生并不认为自己的心理困扰是可以解决的问题(金春寒,2014[ ]);全国大学生中因心理精神疾病退学的,高达退学总人数的54.4%,且呈逐年上升趋势(龙云兰,2003[ ])。

正如世界卫生组织专家于1996年所预言:“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冲突一样,带给人们持久而深刻的痛苦”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应对大学生日益增多的心理问题和大学生心理素质亟待提高的严峻现实,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教思政厅【2011】1号)明确提出来要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同年《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提出了“制定科学、系统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要求目前我国高校(包括部分高职院校)普遍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公共选修课或必修课)或专题讲座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发展的主力军,其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对他们的当前生活具有现实性影响,而且还将影响其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是满足大学生可持续性成长成才的必要要素积极的心理品质培养,有助于大学生保持身心愉悦,开发智力、提高学习效率及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为自身的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积极人格倾向的培养,有助于大学生采取更富有成效的应对策略,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各种压力情境(吴佩杰,宋凤宁,2009[ ];龚光军,2009[ ])。

积极心理学认为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可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崔丽娟,张高产.2005[ ]),同时也使其施展才华、发挥潜能,为国家和社会更好地服务 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辅助的教育,也不是间接的教育,而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杨勇,2013[ ])因此,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让其获得幸福生活的方法和能力,是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其课程特殊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它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和心理健康水平方面均具有较高的针对性和便捷性,因此,该课程教学因此成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其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也就此成为影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关键然而,一方面,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接受水平不高,致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在大学生的心理接受程度等方面存在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许多高校都是新开课程,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的一些基本问题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需要明确的问题(刘海燕、宁淑芬,2010[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通过对近十年的文献分析后发现,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模式与方法、课程评价及师资队伍建設五个方面一)课程目标的研究课程目标的明晰和确定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架和实践研究的基础根据文献资料研究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经历了一系列的探索之后逐渐清晰、科学、准确师领( 1999) 撰文专门讨论了对“健康心理学”、“心理卫生学”、“心理卫生和咨询”、“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等课程名称的问题[ ],随着课程研究的深入和对课程实施经验的不断总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名称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韩丹,2009[ ])初期的心理健康课程是为解决少数大学生心理问题而设置,1907年戴维斯就在其督学的学区所辖学校开设了每周一次的课程,以塑造学生的人格,避免问题行为的发生(简华,胡韬,2006[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从“问题解决模式”转向“全人发展模式”美国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注重学生需要性,课程目标“由解决心理与就业问题扩展为解决和预防各种心理问题和病患,提高素质促进发展,并且把发展性目标作为目标体系的重要部分”(李英,2003)。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拥有优质生命品质为目的(汪东,2008[ ];王海丽,201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除了适应性目标之外,还要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性的和终身性的目标,即让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了解他人、接纳他人的同时,完善自己的人格,以健全的人格适应社会、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相处(李术红,孔德生,周华,2013[ ]) 在发展性目标确定基础上,提出要设置差异性的目标,拟定不同层级的课程目标,以适应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程家福、张卫红,2008[ ])心理健康教育课开设目的是让大学生学有所获,获有所用(唐月芬,2010[ ])2011年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提出“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endprint由此可见,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和实践服务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方面,学术界已经普遍达成共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日渐倾向于积极心理学取向,虽然学者们的具体论述不尽相同,但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发展性目标上已达成共识。

二)课程内容的研究如果说课程目标是基础,那么课程内容则是载体,这一问题更具体,更具灵活性、时效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是构建课程体系的核心问题1999年,关于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需求的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设置大学生心理卫生、大学生心理学、大学生性教育、大学生择业指导等内容(程康、于立东,1999[ ])根据个体心理素质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课程内容又可分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学习心理、生活心理、生涯规划和个性发展心理这五部分(雍克勤,焦锋,2011[ ])2011年,教育部提出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列举出心理健康基础知识、了解自我、自我管理三大部分课程内容美国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则由心理治疗、职业指导逐步扩展为生活、学习和职业(李英,2003;简华,胡韬,2006)美国Purdue University的心理健康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了健康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人类性行为、衰老和死亡等可以看出,虽然国内外大多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均具有以下特点——重内化、轻灌输;重能力、轻知识;重参与、轻旁观;重实效、轻形式,但也有少部分院校教学内容偏重理论,或过于消极。

另外,从课程设置上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学时少,覆盖面窄,课程内容缺乏体系,课程教育模式单一(王宏宇,2006[ ]),相关的科学研究缺乏深入,难以转化为研究成果(李军衡,2005[ ]),运行实效差(陈健,2010[ ])可见,应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内容,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为涵盖大学生活全过程的课程体系,是学者们的共识,但在课程体系构成以及课程内容选择方面, 学者们的观点不尽相同三)教学模式与方法的研究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是影响课程目标实现、课程内容展现的重要手段,有效的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国内外很多学者都曾专门论述过这方面的内容欧美心理健康课程要求教学方法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来设计:低年级要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二、三年级要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做好心理品质教育的同时,突出品格修养;高年级要以体验和调适为主,并提倡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服务的紧密配合美国部分高校还设置了主题研讨会,围绕学生中存在或易于出现的一些问题展开讨论(李明秀,2009[ ])我國学者在主张课程教学方法的选用需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同时,也强调课程的实效性,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在大一开展以必修课为主,其他年级开展以选修课为辅、以活动课为补充、以报告讲座为拓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杨贵英,2009)。

也有专家推荐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专题训练、学科渗透、咨询等方式,创设适宜的教育干预情境,设计有效的教育策略河南农业大学倡导在心理健康课程中运用活动教学法,通过设定的特别活动, 用讨论法进行分享交流,自我反省与觉知,达到个体成长与适应(张红霞,2013[ ])体验式教学在近几年的大学生心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被更多地使用(邱小艳,宋宏福,2013[ ])一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调查显示,系统与经验相结合的限制性选修课、活动课程、显性与隐性相结合以及体验型课程的定位基本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本身的特性,各高校也尽可能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课程的设置和安排(李向阳,王瑞,2014[ ])另外,学者们也越来越强调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师在课程教学中需结合课程特点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心理测试、心理游 戏、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活动拓展等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悟的教学方法,从而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吴继红,2013[ ]),教学方法还“应包括案例分析法、讨论分析法、行为训练法、启发式教学法、心理测试法和心理调查法等”(高艳玲,2006[ ])可见国内外学者们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但研究大多局限于经验总结, 感性认识多, 理论探讨不够深入,在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等重大问题上还未达成共识,也缺乏实证研究。

四)课程评价的研究课程评价对于课程建设来说有调整反馈功能,它对完善课程建设的每一个环节都有重要作用由于人的心理具有内隐性特征,无法进行直接测量,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很难像其他学科一样制定硬性、统一的考核标准,通过考试及其他类似测量与评估的手段对其效果进行评估国内外学者对课程评价有不同的观点美国在具体的心理健康课程实践中,建立了一套“从专家和专业人员参与的过程评价,到专家、专业人员、学生、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的结果评价”的系统的质量评价体系(庞海波,2010[ ])我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例如,一些学者认为,针对当前课程教学实效性低的情况,应建立一种以“自我反思性评价”为核心的评价体系(雍克勤,2011);根据课程目标,评价需突出发展功能、激励与控制功能,关注学生发展过程;课程评价方法上,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训练的需要,提出自我训练建议,即以学生主体评价为主,通。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