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形成机制的理论综述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徐玲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白文飞在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中,学者们频繁地使用着“习惯”这个词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 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从 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则通俗地阐明:什么是教育? 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19世纪的一位诗人李得对于习惯做了更加形象的描述:播下你 的良好行动,你就会获得良好习惯;播下你的良好习惯,你就获得良好的性格;播下你的良好 性格,你就会获得良好的命运为了更深人地全面地了解它,以帮助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形成 良好的习惯,有必要対前人研究的习惯定义及其形成机制进行归纳与分析i的涵义1英文字典里的解释打开英文字典,查找关于habit〃的解释,会看到其与衣服、装饰有关于1828年由韦伯 斯特撰写完成,后根据它继续添加内容而逐渐成熟的《韦氏新国际字典》,对于habit — 字做了如下解释;1)服装、衣服;2)心境、体质;3)因不断 复习或重复,习久成自然,渐失 抵抗之习性;4)因复习而成一•定的定势和《韦氏新国际字典》共亨英文字典权威盛誉的《英 国牛津大辞典》列举了如下项目:1)癖好;2)气质、素质;3)体质;4)习性;5)衣服、服装(尤 指神职人员而言);6)可当作动词用,意为穿上……衣服。
由上可知,牛津字典和韦伯字典所列的解释极为相似,都用“habit"來代表人类行为中较 具体化、固定化、常出现的行为这种行为经过不断地多次重复练习而形成,可能与体质、气 质有关,故而不易改变,还和我们每天生活中的衣服一样,有着形影不离的关系1.2|方心理学专著里的论述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在1890年发表了著名的《心理学原理》,在该书第十章,他专门讨论 了习惯这个概念他提岀习惯是属于物理学领域的问题,即各种较简单的物质彼此互相应对时 所遵守的不随意更改的自然定律自然现象依据自然定律运作,心理现象则依据习惯进行,二 者有相同之处世界闻名的行为主义学派创始人华生在其著作《心理学原理》中专门给习惯做了清楚的界 定,他说:“任何相当定型的行动方式,不管它是外显的或内隐的反应,而口又非属于遗传性 反应,应该都可视为习惯,习惯是学來的,不是与生俱來的,它是由刺激与反应之间所形成的 稳定关系所构成的台湾学者柯永河与他的观点类似,也提出习惯是刺激、反应和两者问的 稳定关系美国心理学家赫尔(C.L.IIull)也对习惯做了较深刻的论述,他认为感受器官和反应器官 间的连结关系会经过强化过程建立并增强,而感受器和反应器的连结就是习惯,可以说习惯不 是肉眼可观察到的具体行为变量,而是一种假设性的中介变量,它会随着强化的次数、吋间等 手段而改变。
1・3中国心理学专著里的解释习惯也是我国心理学、教育学范畴的研究课题,在诸多心理学、教育学专著中均有论述 如认 为习惯是“不需要特殊的练习,由于多次重复而形成的对于实现某种自动化动作的需 要”;还有学者提出“习惯指与完成某种自动化动作的需要相联系的、并经过练习而获得的动 作方式”;或”习惯是人在后天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进行某种动作的特殊倾向”1.4分析习惯到底是一种“需要”、一 种“模式”,还是一种“特殊倾向”呢?由于人们 所依 据的理论來源不同,对此尚有较大的分 歧站在行为科学的角度分析,习惯是在一 定情况 下人们自动地进行某些活动的需要;根据心理学原理观察,习惯就是一种后夭获得的趋于稳 定的心理定势综合以上观点,习惯是指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个体的一•种需要的自动化的行为 方式首先,习惯和有机体完成某种动作的需要是直接联系着的,如抽烟是一种习惯,因为它 是某些人的需要,需要得到满足,会使人愉快、兴奋,相反使人觉得难受;其次习惯是要通过 反复不断的练习,最终形成一个自动化了的行为模式科学地认识习惯,还需要阐述清楚习惯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有人认为习惯与熟 练是同义语,其实二者是有一•定区别的。
不可否认,习惯和熟练都是口动化了的动作系统,而 且任何习惯离开熟练的动作都无法完成,但是熟练不一定与机体的需要直接发生联系,即熟练 是否实现并不直接引起愉快或不满的体验如许多人会骑自行车,这是熟练动作的再现,但若 为了满足锻炼身体的需耍,他们可能更愿意步行去上班另外习惯与熟练的重要区别是熟练有 高低之分,但没有好坏之分,而习惯可以根据它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分成好习惯和坏习惯 有礼貌、讲卫生、爱劳动这些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和自己的都是好习惯,而抽烟喝酒不但 污染环境,而且威胁个人身体健康,这就是坏习惯习惯与技能也是两个紧密相关的概念技能中包含许多习惯,它们的共同点是都需要经过 反复练习才能形成,区别在于习惯形成以后,如果得不到满足或行为模式受到破坏,个体会产 生不愉快的感觉而技能形成后可以根据活动的需要可以利用,也可以不利用它们2习惯形成的生理机制2.1神经科学关于习惯形成的原理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由感觉器官传人的信息除了它专有的感觉器官传入神经通讯网络之 外,还要通过大量弥散于各种神经系统Z间存在的上行网状激活系统、下行网状反馈系统和丘 脑纹状体、缘系统以及新皮质、尤其是前额叶等组织的配合,对输入信息进行整理加工。
这些 网状结构组织在海马、下丘、纹状体、新皮质尤其是前额叶对信息协同处理过程中能促使某些 特定信息、即熟悉的、具有相似性的记忆信息和组块得以自动而快速地恢复,对整个系统起到 易化和兴奋的作用与此同时,不少实验心理学家也证实:人对熟悉相似的事物反应再认识的 过程大大快于不熟悉的事物2.2神经生物化学的研究发现最新研究表明,大脑中的记忆是以核糖核酸(RNA)编码形式进行的,这一-成果已被很多 生物学家、生物化学家所证实1989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的美国化学家托马斯•切赫和美籍 加拿大的生物学家悉尼•奥尔特曼共同发现核糖核酸(RNA)本身在生物化学的反应中具有重要 的催化功能通过这项研究可以设想,RNA既是遗传信息的物质,也是记忆信息编码的载体, 又是生物化学小的催化剂,而催化剂主要的功能是大大加快化学反应的速度所以,人经过反 复练习在大脑中以RNA进行编码的信息载体必须是随着练习而增加的又因为RNA还具有 液晶的特性,所以它乂具有口复制、自相似的功能因而以这种信息记忆的编码分子在大脑中 必然会大量的产生,如果此时再由感觉器官传入一个与以前具有相似性的信息吋,在记忆机制 的作用下,大脑必然会对此信息重复操作的编码,此时所产生的RNA分子上的某些结构形式, 必然具有和以前信息编码的相似性。
而以前的RNA和新合成的RNA共同都具有催化剂的功 能,这必然会大大加快这两种物质的相互激活与相互组合所以人对熟悉的相似性事物的认识 过程,反应乂快乂具有创造性至此,习惯的生理机制就不难理解了2.3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国外脑科学的实验成果表明:人脑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有全息功能和高速度的巴特勒矩阵 的数据处理能力人脑在进行图像信息处理时,会岀现物质波与参考波相互产生相干、相关的 全息过程,它比用快速福利叶变换处理图像要快几百倍,因此有人设想可能在人脑中的神经颗 粒细胞相似在一个顶点上至少存在着一对一的树突四面体,因而具有进行巴特勒矩阵数据处理 的功能此外美国斯坦福医学院的生理学家卡尔•普里巴姆教授和其他几位研究人员,经过长 期对人的记忆的深入研究后指出:人的大脑在处理记忆信息的过程中,具有非常强大的全息性 和存贮容量,他们指出,1 cm啲全息底片能贮存100亿信息单位,人脑的体积大约是它的1500 倍而人脑所包含的蛋白质乂比全息照片上的银颗粒要小得多因此人脑的记忆容量大概比全 息照片上的容量大数千倍,人脑大约可以贮存1015数量级的信息单位2.4讨论由上所述,当前神经科学、生物化学、脑科学小最新发现的有关记忆分子核糖核酸RNA 本身存在催化功能,记忆激活再现过程中呈现的全息功能,大脑神经网络结构关于能加速特殊 相似熟悉信息自恢复功能等,都是以对信息进行以某种相似性为基础的一种预处理形式。
根据这些研究成果,可推断出习惯的形成过程是这样的:首先,一些外-部信息经由弥散于 大脑各部网状结构传输到高一级的机构进行处理,并在海马、纹状体、下斤.、大脑新皮质尤其 是前额叶的系统配合下进行高一级的加工和处理,再经下行反馈神经网络和网状结构送入下一 级的组织中去处理或执行,使行为更为精确、平稳和可靠接着为了认识和解决某个新问题, 不断地被输入新的信息,人们必须要从口己的记忆中调用大量与大脑中以前贮存的和类似的信 息块,来跟这些新的信息进行联系与建构,于是这些被激活了的信息块在大脑新皮质、前额叶 结构功能的配合下,在总期望和H标方向的引导下,经过内部反应器、控制器的相互配合,达 到最后的认识由于调用的信息量大,处理的时间长,这就导致反应的速度比较慢,但是这种 相似性经过无数次的重复,会产生一定的易化效应,于是外部信息认知阶段逐渐转化为内部认 知阶段,并形成快速反应通道,其反应过程呈现出定型化、口动化的特点,习惯于是慢慢产生 了简单地说,人对事物的熟悉程度越高,相似的程度越大,反应速度或解决问题就越快,动 作就越准确,行为就越自动化这也许就是跳水、厅乓球、网球运动员为什么都要对各种动作 模式进行日复一日的相似练习,以求达 到高速反应的直觉能力的原因吧。
可见没有艰苦的长 期锻炼与培养,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岀非凡的直觉能力是根本不可能的3习惯形成的心理机制研究习惯形成的心理机制有两大流派,一派是行为主义,具有代表性的是经典性条件作用 理论和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另一派是认知心理学,最具代表性的是观察学习理论3.1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主要是在著名生理学家巴市洛夫的研究基础上形成的其原理是一 种刺激替代的过程,若R (反应)能SI (刺激)做出反应,两者建立联系,那么把S2.S3.S4…… 与SI多次结合,它们就可以代替SI与R建立联系,形成条件作用,即一•个新的中性刺激代替 了原先能引发反应的那个刺激,也能使有机体做出相应的反应,但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两 者结合使用才能引起有机体的条件反应,并对条件反应的形成起着强化的作用巴甫洛夫坚信,他的条件反射理论有助于说明人的行为,显然,“我们的教育,每一种纪 律和我们的许多习惯都是一系列长久的条件反射,”他想通过生物学行为主义的概念系统而尝 试把各种动物和人的行为归结为出自少量的和基本的规律性(正是反射的规律性),在这点上, 华生与他是一致的华生从巴甫洛夫那里接受了这样的思想:有条件反射产生于刺激替代,而刺激替代是基于 天生的和有条件的刺激的同吋出现而产生的。
学习(以及从中产生的复杂行为总体的建立)因 此在于习惯的形成和综合这些习惯是从大量的简单的条件反射中综合在一起,而条件反射过 程本身又是各种反应同先前对它來说呈中性的刺激的联结华生把行为描绘成刺激和反应的有 规律的结合,并提出“有条件的反射是形成习惯的基本单位”3.2操作条件作用说这一理论是著名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所创立的他认为有机体的条件反应过程不是被动 的,是通过有机体自己主动的操作或活动形成的也就是说有机体是通过获得关于自身行为Z 结果 的信息反馈来改变或修正自己的操作活动而求得需要的满足.这样的反馈提高了有机 体在未来满足特定需要时即刻做出适半的反应活动的可能性可见操作性条件作用是一-种对反 应予以改变或修正的条件作用上述两个理论成为20世纪初美国兴起的行为主义的理论基础行为主义者主张,一•切行 为的产生与改变都是源于刺激与反应Z间的联结关系而在刺激与反应联结之际,个体学习到 的是习惯习惯是某种刺激情境下多次重复反应的结果,也就是说,个体进入某种情境,接触 到某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