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寒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二) 《《后汉书·寒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二)》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后汉书·寒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二) 《后汉书·寒朗传》原文及翻译(二)后汉书 原文: 寒朗字伯奇,鲁国薛人也,永平中,以谒者守侍御史,与三府掾属共考案楚狱颜忠、王平等辞连及隧乡侯耿建、郎陵侯藏信、护泽侯邓鲤、曲成侯刘建建等辞未尝与忠、平相见是时显宗怒甚,吏皆惶恐,诸所连及,率一切陷入,无敢以情恕者朗心伤其冤.试以建等物色,独问忠、平,而二人错愕不能对朗知其诈,乃上言建等无奸,专为忠、平所诬,疑天下无辜类多如此帝乃召朗入,问曰:“建等即如是,忠、平何故引入朗对曰:“忠、平自知所犯不道,故多有虚引,冀以自明帝曰:“即如是,四侯无事,何不早奏,狱竟而久系至今耶?”朗对曰:“臣虽考之无事,然恐海内别有发其奸者,故未敢时上帝怒骂曰:“吏持两端促提下,左右方引去,朗曰:“愿一言而死,小臣不敢欺,欲助国耳帝问曰:“谁与共为章?”对曰:“臣自知当必族灭.不敢多污染人诚冀陛下一觉悟而已臣见考囚在事者,咸共言妖恶大故,臣子所宜同疾,今出之不如入之。
可无后责,是以考一连十,考十连百又公卿朝会,陛下问及得失,皆长跪言.旧制大罪祸及九族,陛下大恩,裁止于身.天下幸甚,及其归舍,口虽不言,而仰屋窃叹,莫不知其多冤,无敢忤陛下者臣今所陈,诚死无悔帝意解,诏遣朗出后二日,车驾自幸洛阳狱录囚徒,理出千余人节选自《后汉书•寒朗传》,有改动) 注:①考案:审处②楚狱:汉光武帝刘秀儿子刘英为楚王汉明帝刘庄在位时,楚王因谋逆被废自杀,因这一案件受牵连而被处罚的人“以千数”③显宗:汉明帝刘庄④陷入:定罪判刑⑤物色:指形貌、模样⑥大故:大事⑦出之:古代称有罪不判,重罪轻判为出罪;称无罪判刑,轻罪重判为入罪 译文: 寒朗字伯奇,鲁国薛人永平年间,寒朗以谒者身份代理侍御史,与太尉、司徒、司空属官共同审理楚王谋反案颜忠、王平等供词牵连到隧乡侯耿建、朗陵侯藏信、护泽侯邓鲤、曲成侯刘建刘建等人的供词说没有与颜忠、王平见过面当时显宗大怒,官吏害怕,凡有牵连的人,一律陷入案中,没有人敢以实情宽大处理寒朗同情他们的冤屈,试用刘建的形貌单独审问颜忠、王平,而两个人错愕竟认不出来寒朗知其中有诈,于是上书说刘建等没有奸情,纯粹是颜忠、王平二人所诬陷,并怀疑天下无辜受牵连的大多如此。
显宗就召寒朗进宫,问道:“刘建等即便如此,颜忠、王平等人为什么要牵连他们?”寒朗答道:“颜忠、王平自知所犯的是大逆不道之罪,所以牵连的人很多,希望表明自己无罪显宗道:“即使如此,四位大臣没有犯罪,为什么不早些上奏,案子审理完了,还(把他们)长久地关押到现在呢?”寒朗答道:“我虽考察他们没有事,但是担心国内还有别人揭发他们的奸情,所以不敢及时报上来显宗发怒骂道:“竟这样模棱两可,快拿下去!”左右的侍卫正要将寒朗拉下去,寒朗说:“希望讲一句话后死小臣不敢欺君,只是想帮助国家罢了显宗问道:“谁和你一起写的奏章?”寒朗回答道:“臣自知必遭灭族,不敢多连累别人,只诚恳地希望陛下醒悟罢了我看到考囚在案里,都说谋逆造反是天大的罪恶,臣子都应该痛恨,拷问无罪放出不如按供词抓捕进去,可以不承担责任因此拷问一个连累十个,拷问十个连累百个又公卿朝会时,陛下问及得失,都是长跪在地下说,旧制叛逆大罪祸及九族,陛下大恩,才只办本人的罪,这是天下最大的幸运等到回到家里,口里尽管不说,却仰头叹息,没有哪个不知道下狱者多冤枉的,但没有敢忤逆陛下的人我现在把要说的说了出来,的确是死而无悔显宗怒意消解,下诏叫寒朗出去两天后,显宗亲自到洛阳狱中审录囚徒,释放出千余人。
《后汉书·寒朗传》 2、《北史·来护儿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二) 《北史·来护儿传》原文及翻译(二)北史 原文: 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慈训,幼儿卓荦;初读《诗》,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场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 仁寿初,迁瀛洲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阕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帝谓曰:“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两千石,可谓兼美矣大业六年,车驾幸江都,谓护儿曰:“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乃赐物二千段,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仍令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
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 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览兵法,曰:“此亦岂异人意也!”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 (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 译文: 来护儿,来护儿还未记事的时候就成了孤儿,由伯母吴氏抚养吴氏照顾抚养,给予他很多慈母般的教诲他从小聪明出众,刚开始读《诗经》,放下书感叹道:“大丈夫生活在世,应该为国家消灭贼兵,以取得功名!”众人为他的话感到惊奇,认为其志向豪壮等到长大成人,雄才大略超乎常人,志气英伟高远适逢周朝军队平定淮南,所住的白土村,地处战场,经常见到军队,来护儿常常慨然有建立功名的志向到了隋文帝开皇初年,宇文忻、贺若弼等人镇守广陵,平定陈国之战,来护儿立有战功,晋官位上开府,赏赐财物一千段 仁寿初年,来护儿调任瀛州刺史,因善于治政而闻名,频频受到慰劳和勉励炀帝继位,来护儿被召入朝,百姓留恋怀念他许多日仍不能出境,到朝中上书请求将来护儿留下来的人,前后有几百人。
炀帝对他说:“当初国家没安定的时候,卿是有名的将领如今天下安定了,卿又成为很好的刺史,可以说是双美兼而有之了大业六年(610),炀帝车驾巡幸江都,对来护儿说:“穿着华丽的衣服白天巡游,是古人看重的卿如今就是这样就赏赐给来护儿财物二千段和牛、酒,令他去拜谒先人之墓,宴请乡里的父老乡亲令三品以上的官员都聚集到他的宅院中,畅饮一日,朝野人士都为来护儿感到荣耀大业十二年,炀帝巡幸江都,来护儿劝谏说:“陛下兴兵,百姓容易生出咨嗟怨怒,皇上车驾巡游,恐怕很不合适希望陛下驻圣驾于洛阳,根据时节休养生息陛下如今巡幸江都,那里是臣衣锦还乡之地,臣深受恩宠,不敢只为自己打算炀帝听后,神色严厉地站了起来,好几天不让护儿进见后来,炀帝怒气消解,才令人领来护儿入见,说:“公竟然有这样的意思,朕还有什么指望?”来护儿于是不敢再说话到宇文化及发动叛乱,十分忌恨来护儿这一天在来护儿早晨将要朝见时,被抓了起来来护儿问道:“陛下如今在哪里?”身边的人回答说:“今天被抓了起来来护儿叹息说:“我身为大臣,担负着国家的重任,不能够肃清凶恶的叛逆,以至于让王室到了这种地步,只能抱恨于黄泉,还能再说什么呢!”于是来护儿就被杀害了 来护儿重视许诺,交往诚厚,对财物名利很清廉,不修治产业。
至于行军用兵,谋略特别多,每次观览兵法,就说:“这难道也和人们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吗?”来护儿善于安抚士兵,赏罚处置严明,所以士兵们都能够为他效死尽力 【补充】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号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谥号来自于谥法谥法规定了若干个有固定涵义的字,大致分为三类:属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属于批评的有:炀、历、灵等;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 《北史·来护儿传》《北史·来护儿传》(二) 3、《宋史·王安石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二) 《宋史·王安石传》原文及翻译(二)宋史 宋史 原文: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
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
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译文: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亲王益,任都官员外郎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而且一次过目就终身不忘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 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善于雄辩和旁征博引,自圆其说,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认为:“当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毛病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效法先王的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精神,那么我们推行的改革,就不至于惊扰天下的人的视听,也不至于使天下舆论哗然,并且本来就符合先王的政令了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来创造天下的财富,征收天下的财富来供天下人消费,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祸患,祸患是由于治理天下财政不得其法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依靠上天赐予的幸运,而不考虑万一出现祸患该怎么办吗?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革除这些弊端以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
我的这些议论,是那些沉溺在颓靡习俗中的人不会说的,而且那些议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