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工资季度报告劳动工资季度报告 劳动工资统计从上世纪XX年代开始,XXXX年国家统计局成立,随即进行了一次城乡劳动力就业情况调查,之后劳动工资统计历经一系列变革,统计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 (一)XX年代到XX年代劳动工资统计范围为城镇集体以上单位,主要统计全民和城镇集体职工人数和工资;XXXX年-XX年国家统计局把统计范围扩展为城镇非私营单位,其统计对象为全民、集体、其他所有制经济单位(内资:股份合作、联营、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外资:港澳台商投资;外商投资),不包括乡镇企业、私营单位和个体工商户 (二)XX年-XX年,劳动工资统计范围除城镇非私营单位外,增加了“三上”私营企业(即规模以上工业,资质以上建筑业、房地产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中的私营企业)XX年开始增加其他私营单位:XX人及以下的单位采用典型调查,XX人及以上的单位进行抽样调查 (三)XX年以后,劳动工资统计制度分为两种:城镇非私营单位和私营单位非私营单位调查范围不变,私营单位调查范围采用以下方式调查:企业一套表单位(即“四上”企业,统计范围是辖区内规模以上工业,有资质的建筑业、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和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国家重点服务业和省级服务业)全面调查。
其它非一套表私营单位按就业人员分类,XXX人以上全面调查,XX-XX人抽样调查,XX人以下典型调查但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分别实施,数据没有合并使用,且抽样的数据县级没有代表性,不能推算总体,不能对外公布使用目前劳动工资统计实行网上直报,劳资报表告别纸介质上报方式(除了视同法人的银行等产业活动单位仍延续纸质报表) X.统计范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随着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XX年非国有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而现行劳动工资统计主要偏重反映城镇非私营和“四上”私营企业的劳动情况,规模较小的私营、个体工商户和乡镇企业并不包括在内,这样统计出来的数据不反映或不能切实地反映已逐渐成为吸纳就业主体的私营、个体等经济性质的劳动用工情况和工资水平,统计范围带有明显的局限性正是由于这种落后于目前经济结构的统计规则,导致了本应给予高度重视的大多数较低工资收入的企业职工没有纳入统计范围,目前已统计的恰恰都是有较高工资收入的人员,在一定程度上拉高了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导致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不能被普通百姓接受以为例:城镇非私营企业绝大多数属于垄断行业,工资水平居高不下,影响全县城镇非私营单位工资水平明显偏高。
XX年全县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XXXXX元,分别高出全国、全省和全市XXXXX元、XXXX元和XXXX元,而XX年人均GDP仅为XXXXX元,分别低于全国、全省和全市XXXX元、XXXXX元和XXXX元,工资水平与经济发展明显不匹配,不能真实反映整体的就业情况和劳动力价格水平 X.统计指标设置不尽合理 (X)统计指标设置复杂且缺乏实用性一是统计指标设置复杂复杂的指标设置只会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基层统计人员变动频繁,对指标解释理解不深,指标涵义仅凭自己的理解去填写比如“单位负责人”这个指标,大部分人一看就觉得是法人代表,但是其实指标解释是包括单位中层的;再比如就业人员下面的按人员类型分的三个指标,在岗职工、劳务派遣人员、其他就业人员,且不说各自的指标解释,单说其中的区别就让人头痛,挂职锻炼的人员属于原单位在岗职工,要按照谁发工资谁统计的原则,而劳务派遣的人员又要统到实际用工单位,不能按照谁发工资谁统计的原则,劳务派遣工的界定又是一系列的说明,县级专业人员也要仔细研读指标解释才能确定界限,基层单位的统计人员可想而知大部分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填个数据而已还有在岗职工的工资分类指标,晦涩难懂,使基层统计人员极易产生歧义,如“绩效工资”机关单位误以为只是事业人员工资单上的绩效工资,而实际的指标解释却是奖金性质的工资,机关人员也有此项目。
二是统计指标缺乏实用性一直以来,反映劳动工资水平的指标主要有就业人员期末人数、就业人员平均人数、就业人员工资总额、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等,其实用性和灵活性很大程度上已落后于社会需求,反映各级政府决策、企业需要及社会焦点问题的指标显得尤为不足如当前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农民工就业情况、行业用工需求、下岗再就业等社会保障热点,在这些指标群上,劳动工资方面仍是空白 (X)反映就业人员工资水平的指标单一化在现行的劳动工资统计中,仅有本单位全部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一项指标平均工资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它的数据及涨幅代表的都是整体的水平简单的平均所带来的问题,是掩盖了平均下的不平均一方面,掩盖了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之间的不平均从XX年劳动工资年报来看,最高行业平均工资为最低行业平均工资的倍另一方面,掩盖了单位内部的不平均现在企业老总和普通员工的工资差距越拉越大,相差几十倍、上百倍的也不在少数而仅仅提供一个单位的平均工资,无法解释更多的不平均从工资分布来看全社会各群体工资水平呈“偏态”分布,工资高的人数占少数,工资低的占大多数,现有的资料又无法反映这些情况因为指标的单一,解释不清深层次的原因,老百姓是从自身的角度去理解这些数据,因而在向社会公布平均工资这项数据时,造成公众对数据的质疑,也带来统计服务质量不高的现象。
X.统计任务繁重,但数据利用率不高 (X)统计范围广,工作任务繁重当前劳动工资统计涉及的单位多、任务重、压力大,不仅包含了工业、建筑业、房地产、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服务业等行业里面的“四上”企业,而且包含了所有“四下”非私营单位,加起来有四百多个单位,工作量十分繁重而目前采用的网上直报开网时间较短,基层统计人员频繁更换或身兼数职,报表期间能主动直报的单位只占少数,大多数单位往往需要县级统计人员通过、、办公助手发短信等形式三番五次提醒和催报,个别单位还须多次催报,催报难度较大同时在规定的时间内,县级专业人员不仅有大量的催报工作,更有无尽的比对工作,需分行业、分单位逐个比对填写说明,工作量大幅度增加 (X)网上直报操作平台有待完善劳动工资统计报表收集的方式由纸质报表改为联网直报,给基层统计减轻了一定工作量但由于统计单位数量越来越多,报表报送时间较短,系统稳定性不强,企业配合程度低等原因,导致报表收集的难度越来越大一是网上操作平台报送时间紧联网直报有较强的时间限制,尤其是季度报表,通常国家从开网到关网时间相当短,一般为X-X天,县级劳资专业人员要在X-X天时间内催报、审核几百家劳资报表。
因报表报送时间短,大量的单位集中上报,有的单位不同的统计人员还会同时上报不同的报表,造成网络拥堵,在报表高峰期经常出现打不开网页或者不能正常上报的现象,给企业带来诸多的不便 有的单位制度很规范,发工资时间较迟,报表上报前要层层把关,在规定的上报时间往往是仓促上报,因此要在短时间内催报齐所有单位会越来越难二是网上直报操作程序过于烦琐直报系统对浏览器的要求较高,比如需要使用较低版本的IE浏览器,无拦截软件等才能成功下载证书或稳定上报许多基层统计人员计算机操作能力有限,对网上直报操作程序往往束手无策,需要县级劳资专业人员指导或电脑远程操作证书安装、浏览器设置等程序,其同类问题反复操作耗费大量时间精力,搞得专业人员疲惫不堪甚至有个别单位因反复操作不成功而放弃直报,改为传纸质报表再行代报等等,这些都给数据收集增加了难度三是系统审核公式不够严谨在系统开网之前,审核公式应该已经通过检验完整无误的,但实际情况是系统开网之后又时不时的添加审核公式,大大增加后期审核工作量 由于后期添加的审核公式,致使有许多单位已上报,审核后又出现许多错误,县级劳资专业人员只能用短信或通知企业再行修改错误,有的企业往往上报后便撒手不管,出现错误不按要求修改或填写说明,如对其反复催促易引起企业统计人员的反感。
另外对于基层单位统计人员而言,需要更加简单明了的错误信息提示,有助于他们理解审核中的逻辑关系,及时修正错误或予以说明如“单位负责人”是由原来的“管理人员”演变来的,对“单位负责人”正确的理解应该为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但是在报表下方以及单位基本情况表中均有“单位负责人”的指标,统计人员容易将这几个指标混淆成同一个,误认为都是指的单位第一负责人,因此许多统计人员将报表中的“单位负责人”填为“X”,导致了大量的审核差错 又如“X-本季”这个宾栏指标,因为设置的数字和符号不太明显,统计人员容易将本栏对应的工资额误解为本季数据,经常把累计工资错填为本季度工资而对于“非全日制”指标,统计人员也容易误解为学历上的“非全日制”等等另外,有的指标存在多个口径,比如劳资表中的就业人员工资总额与财务表中的应付职工薪酬也困扰了许多基层统计人员,仅从字面上来理解两个指标都指的是工资报酬,而实际上工资总额与应付职工薪酬不是同一个概念,最大的区别在于工资总额不含单位支付的“五险一金”,而应付职工薪酬应该包含这一部分 四是数据质量难以保证对于县级专业人员来说,报送单位数量多,短时间内能按时催报已经勉为其难,来不及对每个单位进行详细审核。
在报表期间每天要打几十个甚至上百个进行催报,并时不时通过网络或给直报单位解决系统随时出现的问题,有时候还要对国家、省及市统计部门查询反馈的明显差错进行核实,在短时间内无法做到报送一家审核一家,只能进行批量审核或者查询审核,对有明显差错的单位进行核实;而对于基层统计人员 XXXX年X月精心整理范文资料,希望你喜欢,谢谢浏览与下载,我们会努力不断完善与更新文档资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