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河北大学 古代文学真题名词解释答案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8KB
约16页
文档ID:41465466
河北大学 古代文学真题名词解释答案_第1页
1/16

河北大学河北大学 古代文学真题名词解释答案古代文学真题名词解释答案大历十才子 :唐代宗大历年间 10 位诗人所代表的一个诗歌流派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偏重诗歌形式技巧据姚合《极玄集》和《新唐书》载:十才子为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洞(一作峒) 、耿湋、夏侯审宋以后有异说,但多不可信大历十才子大多是失意的中下层士大夫,也多半是权门清客,因而多投献应制之作歌颂升平、吟 咏山水、称道隐逸是其诗歌的基本主题但他们在仕途失意和战乱宦旅生活中,也间有反映现实和体验真实的作品他们都擅长五言近体,善写自然景物及乡情旅思等,语词优美,音律协和,但题材风格比较单调大历十才子,大都以王维为宗,秉承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寄情于山水,歌咏自然,其中也有一些佳作格律归整、字句精工也是他们作品中最明显的特点他们的作品体裁多用近体格律,很少能见到乐府歌行体警句名联在十才子的诗中俯拾皆是,说明他们均有较深的功底,所以时有惊人之笔不过有时也不免显露出雕琢的痕迹,从而因小失大,走到唯美的道路上去虽有警句而全篇欠佳,这也是那个时代的风气使然箧中集:诗集名,元结收沈千远、赵微明、孟云卿、张彪、王季友等诗二十四首,命名为《箧中集》 。

他们诗中没有盛唐诗中那种慷慨豪雄情调,而以悲愤写人生疾苦,他们是最先感受到哀败景象到来的一群人,冷眼旁观,走向写实元结把他们的诗作编在一个集子里,给予了很多的评价元结主张诗应有规讽寄托,有益政教,故选录其中以警时人小山词:晏几道,北宋临川(今属南昌进贤)人,词人性疏狂磊落,纵弛不羁著《小山词》 他的词风浓挚深婉,工于言情,与乃父齐名,世称“二晏” 《小山词》存词二百多首,多为小令小山词多怀往事,抒写哀愁,笔调饱含感伤,伤情深沉真挚,情景融合,造语工丽,秀气胜韵,吐属天成, “能动摇人心” 虽反映生活面窄,而艺术境界较高词风接近李煜 《小山词》 ,作者是北宋著名词人晏几道晏几道(1038—1110 年) ,字叔原,号小山, 《小山词》是以得名晏几道是北宋临川(今属南昌进贤)人 ,晏殊第七子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晚年家境中落词风哀感缠绵、清壮顿挫 《小山词》为其代表作 小山词形似花间,神通南唐.与李煜为代表的南唐词一样,小山词乃是自坎坷人生中脱化而出,意有所欲,情有所感.>得出这样的结论:“讲到晏词的来源,我们自然要推南唐''.晏词与花间只是形似而已,花间词浅,小山词深;花间词矫,小山词真;花间装饰,小山词清丽,花间词如披金戴玉之贵妇,小山词如天生丽质之少女. 小山词是寂寞的他不像苏,辛,有那么多的知音和追随者,小山又是幸福的,因为毕竟有人给了他“深情苦语,千载弥新''的评价.也许,能与时间抗衡的只剩下有情的文学作品了--岩石也会被风化,而《小山词》却能千载弥新.因为,有情人都会说:“艳词自以小山为最!''花间集:《花间集》是我国五代十国时期编纂的一部词集,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词集,由后蜀人赵崇祚编辑。

本书收录了温庭筠、韦庄等 18 位花间词派诗人的经典作品,集中而典型地反映了我国早期词史上文人词创作的主体取向、审美情趣、体貌风格和艺术成就 《花间集》是后蜀人赵崇祚编辑的一部词集集中搜录晚唐至五代 18 位词人的作品,共 500 首,分 10 卷18 位词人除温庭筠、皇甫松、和凝三位与蜀无涉外,其余 15 位皆活跃于五代十国的后蜀或生于蜀中,或宦旅蜀中,他们是韦庄、薛昭蕴、牛峤、张泌、毛文锡、顾敻、牛希济、欧阳炯、孙光宪、魏承班、鹿虔扆、阎选、尹鹗、毛熙震、李珣这批后蜀词人刻意模仿温庭筠艳丽香软的词风,以描绘闺中妇女日常生活情态为特点,互相唱和,形成了花间词派填词风气,在晚唐五代已十分普遍唐代文人为避乱纷纷入蜀,填词风气也由中原带入后蜀唐末五代填词风气最盛、成就最高的地方首称后蜀,次称南唐 明末毛氏汲古阁刊本《花间集》共 10 卷﹐选录唐末五代词 500 首编者赵崇祚﹐字弘基生平事迹不详据欧阳炯《花间集序》﹐此集当成书于后蜀广政三年(940)﹐其时赵崇祚为卫尉少卿在 1900 年敦煌石室藏《云谣集》发现之前﹐《花间集》被认为是最早的词选集 《花间集》得名于集中作品内容多写上层贵妇美人日常生活和装饰容貌,女人素以花比,写女人之媚的词集故称“花间” 。

这些词作都是文人贵族为歌台舞榭享乐生活需要而写绮筵公子、绣幌佳人眉眼传情,当筵唱歌,辞藻极尽软媚香艳之能事 《花间集》是我国第一部词集花间派是我国第一个词派 《花间集》内容上虽不无缺点,然而在词史上却是一块里程碑,标志着词体已正式登上文坛,要分香于诗国了 明刊朱墨套印本《花间集》集中而典型地反映了我国早期词史上文人词创作的主体取向、审美情趣、体貌风格和艺术成就,真实地体现了早期词由民间状态向文人创作转换、发展过程的全貌花间词规范了“词”的文学体裁和美学特征,最终确立了“词”的文学地位,并对宋元明清词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变文:变文是唐代兴起的一种说唱文学,多用韵文和散文交错组成,内容原为佛经故事,后来范围扩大,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如敦煌石窟里发现的《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 、 《伍子胥变文》等中国唐代俗讲底本说唱文学体裁现存敦煌写本《降魔变文》中有“大唐圣主开元天宝圣文神武应道皇帝”的称号,当作于唐玄宗天宝七载 (748)至八载,是现知变文最早的确切年代多数学者认为,变文之得名,来自配合变相图故事的解说 ;也有学者认为 , “变”系从梵语音译而来六朝时曾有《骑马变图》 、 《九宫变图》及《宝积经变》 、 《法华变》 、 《弥勒变》 。

唐初又有张孝师的《地狱变》以及《降魔变》等,都是图画晚唐有吉师老《看蜀女转昭君变》诗,有“画卷开时塞外云”句,可知变文与变相图相辅而行,都可以简称为变 变文的体制不完全一致,有说散体,如《刘家太子变》 ;有六言赋体,如《舜子至孝变文》 ,而更多的则是散韵并陈、说唱相间,如《破魔变》 、 《汉将王陵变》 变文既演说佛教故事,又演唱历史故事,还可以演讲当代时事,如《张义潮变文》 说唱变文者称为转变(转同啭,即唱) ,可以是僧人,也可以是俗家歌女 变文的名称虽早见于文献记载,但变文实物则 19 世纪末才发现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近代学者多用变文的名称概举俗讲经文及俗赋、词文、话本等说唱文学,如《敦煌变文集》就收入了多种文体的通俗文学作品近年来有一些研究者陆续提出疑议,认为变文应以原题有“变”字的文体作为标准无论从广义或狭义理解 , 变文实质上都是通俗的叙事文学,并以说唱相间为其主要艺术特征,应当视为戏曲和通俗小说的重要渊源之一 变文也是唐代通俗文学形式之一又省称“变” 它是在佛教僧侣所谓“唱导”的影响下,继承汉魏六朝乐府诗、志怪小说、杂赋等文学传统逐渐发展成熟的一种文体据梁释慧皎《高僧传·唱导论》叙述,僧徒宣扬佛理“如为出家五众,则须切语无常,苦陈忏悔;若为君至长者,则须兼引俗典,绮综成辞;若为悠悠凡庶,则须指事造形,直谈闻见;若为山民野处,则须近局言辞,陈斥罪同。

凡此变态,与事而兴,可谓知时众,又能善说” 所以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有说有唱、韵白结合、语言通俗、接近口语,题材多选自佛经故事,也有一部分讲唱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 “‘变文’的意义,和‘演义’是差不多的就是说,把古典的故事,重新再演说一番,变化一番,使人们容易明白”(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关于变文,也还存在其他一些说法,至今尚无定论长期以来,这一文学样式一直湮没无闻,直到敦煌藏经洞发现大批手抄写本变文以后,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和重视 敦煌变文中最早整理出来的是罗振玉《敦煌零拾》所收的“佛曲三种” 由于当时见到的原卷首尾残损严重,还不知道“变”或“变文”的名目,因而把它当作类似梵歌的“佛曲” 后也称作“讲经文” 、“俗文” 、 “俗讲” 随着题有《汉将王陵变》 、 《降魔变文》 、 《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等作品的不断发现,才知道这种文体原来就是唐代民间流行的“变”或“变文” 孟棨《本事诗》曾提到《目连变》 ,吉师老有《看蜀女转昭君变》诗,王定保《唐摭言》卷十有皇甫松“因襄阳大水,遂为《大水辨》 ”的记述,都说明变文是当时一种通俗文体,文人也有用它来进行创作的 唐代早期的变文,和南北朝“唱导”一样,是以“或杂序因缘,或傍引譬喻”(慧皎《高僧传》)的讲经形式和民间说唱形式相结合来演绎佛经神变故事的。

它同唐前期绘画中描摹佛本生故事的“变相”一样,首先出现于佛寺禅门,是把佛教经典艺术化、形象化的产物僧人为了使深奥的佛理经义通俗化,招徕更多的听众,于是逐渐加进了一些历史故事和现实内容,亦即《高僧传》所谓“商榷经论,采撮书史” 还出现了专门讲唱故事的俗讲僧 《高僧传》记载“唱导”的感染力时说:“谈无常则令心形战栗,语地狱则使怖泪交零;徵昔因则如见德业,严当果则已示来根;谈怡乐则情抱畅悦,叙哀感则洒泣吐酸,于是围众倾心,举堂恻怆 ”变文则更发扬了这个特长到了中晚唐时期,长安城内许多寺庙经常进行俗讲,盛况空前韩愈《华山女》诗描述道:“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廷” ;“观中人满坐观外,后至无地无由听 ”这种俗讲变文在流传过程中,逐渐离经叛道,非宗教的现实内容日益增多长庆年间,还出现过关于俗讲僧文溆的一桩公案:文溆“善吟经,其声宛畅,感动里人” (段安节《乐府杂录》 ) ,由于被指斥“公为聚众谈说,假托经论所言无非淫秽鄙亵之事,不逞之徒转相鼓扇扶树;愚夫冶妇,乐闻其说,听者填咽寺舍,瞻礼崇奉,呼为和尚教坊,效其声调,以为歌曲” ,结果被“前后杖背,流在边地数矣” (赵璘《因话录》 ) 这正说明文溆敢于冲破佛寺禅门的束缚,走向民间,赋予俗讲以广泛的社会内容。

除俗讲僧外,当时还出现了以转唱变文为职业的民间艺人,他们又进而创作出许多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变文,大大增加了变文的民间性、故事性和现实性同时,讲唱场地也逐渐多起来不仅可以与各种杂戏一起在“戏场”演出,而且还有了专门讲唱变文的“变场” 据段成式《酉阳杂俎》载,元和中有个李秀才,曾被寺僧呼为“望酒旗,玩变场者” 《资治通鉴》卷二四八还记载万寿公主也曾到“慈恩寺观戏场” ,这些民间娱乐场所也吸引着王公贵胄、秀才士子,足见变文等说唱文学的影响之广郭湜《高力士外传》载:“太上皇(唐玄宗)移仗西内安置……每日上皇与高司亲看扫除庭院,芟剃草木或讲经、论议、转变、说话,虽不近文律,终冀悦圣情 ”则转唱变文(“转变”)竟已深入宫禁,更可想见其流行之盛了在讲唱时还配有画图吉师老《看蜀女转昭君变》诗有“画卷开时塞外云”句可证在敦煌写本《降魔变文》 、 《破魔变文》上也都绘有形象生动的图画,同变文的内容相配合,实为后代插图小说的滥觞某些敦煌变文写本还题有“平” 、 “侧” 、 “断金”等字,估计是指演唱时要用“平调” 、 “侧调”或“断金调” 音乐、画图和讲唱相互配合,更增加了变文的艺术感染力。

可见,变文是一种向综合性艺术过渡的、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学表现形式 敦煌变文包括讲唱佛经故事和世俗故事两类作品讲唱佛经故事的变文,其内容主要是宣扬禅门佛理和封建迷信,有时还掺杂着“为国尽忠,居家尽孝”的儒家道德观念其表现形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故事展开之前先引一段经文,然后边说边唱,敷衍铺陈,成为洋洋洒洒的长篇如《维摩诘经讲经文》 ,一称《维摩诘经变文》,就是把“佛告文殊师利,汝行诣维摩诘问疾”十四个字的经文,经过丰富的想象和艺术加工,扩展成为三五千字的长篇其中添加进众多的人物和曲折的情节,绘声绘色地铺写了各种生动的场景另一种是前面不引经文,直接讲唱佛经神变故事,只依据佛经里的一个故事、一种经说,便恣意抒写阐扬,发挥成篇如《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 、《降魔变文》就是这种形式 《降魔变文》描写佛弟子舍利弗与外道六师斗法的场面,奇象异景千变万化、层出不穷,舍利弗先后变成金刚、。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