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从安第斯山到全世界土豆、洋芋、山药蛋、薯仔、荷兰薯、爱尔兰薯……马铃薯拥有很多名字,又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种植最多的作物之一今天,在很多欧美国家,如果晚餐没有马铃薯,这一天就不算结束薯泥、薯饼、薯条,炖菜、咖喱、烧烤,正餐、速食、茶点……马铃薯适合大多数的烹调方式,也适合大多数人的胃口不过,你也许不知道,广受欢迎的马铃薯,它的传播故事却异常曲折 安第斯山民的“丘纽” 的的喀喀湖,地球上海拔最高的通航淡水湖,位于南美洲秘鲁和玻利维亚交界处,海拔 3800 米每年的三月到六月间,湖边印第安人生活的村子里,时常会飘出一股浓烈诱人的香味,那是他们在烹制一种叫做“地锅”的美食在地上挖一个坑,加入烧热的石头,中间放上一锅浓汤,锅边码上嫩玉米、白薯、南瓜等食物,之后盖好锅盖焖上一个小时,起锅时香气四溢这锅浓汤里有安第斯山区风味独特的鸡肉、羊驼肉,不过主料却是一种叫做“丘纽”(chu?o)的食物 “丘纽” ,就是印第安人特制的马铃薯干,这种古老的食物,已经有 7000 余年的历史了 的的喀喀湖畔是人类最早种植马铃薯的地方迁移那里的印第安人不但在 7000 年前驯化了野生马铃薯,而且利用当地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发明了保存马铃薯的特殊方法,也就是“丘纽” 。
他们在寒冷的晚上把马铃薯放在室外,冻成“冰疙瘩” ,到了白天又让它们解冻如此冷冻――解冻――再冷冻――再解冻反复多次,马铃薯变成了一个个又黑又硬的“丘纽” ,能够保存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要低估这种最原始的“冻干食品” ,从 7000 年前的安第斯山民到后来显赫一时的印加帝国,这种食物在印第安人的历史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印第安人为了祈祷马铃薯的丰收,往往要举行非常隆重的祭祀仪式,甚至屠杀战俘以献祭不过,如果和马铃薯走出安第斯山后的故事相比,这还仅仅是一个序幕 令人生畏的“地苹果” 十五世?o 末十六世纪初地理大发现之后,欧洲人登上了美洲的土地,并且逐渐深入腹地在 16 世纪 30 年代,一些探险家到达了的的喀喀湖边,见到了当地人种植的马铃薯大约在 16 世纪 70 年代,西班牙航海家把马铃薯带回了欧洲,并且在之后很短的时间里就传遍了欧洲各国不过,传播广泛和被真正接受还是两回事,马铃薯一开始被称作“地苹果” “地梨”等等,这些名字的意义并不好,在登陆欧洲的头二百年,它一直是被排斥的 当时,各国的航海家理所当然地会把新大陆得来的新鲜东西,比如番茄、烟草、番薯、马铃薯等等奉献给他们的君主们西班牙国王接受了航海家进献的马铃薯,不过只吩咐把这种植物种在花园里,以备观赏。
马铃薯被某贵族带回英国后,据说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的厨子用它做过一道菜,但是非常失败,吃的人都有轻微的食物中毒症状,其实主要原因是烹调方式不当――厨师把块茎扔掉,烹饪的是叶子但是如此一来,英国贵族们从此对马铃薯就没有好感了 带它们回欧洲的航海家告诉人们,这东西是印第安人的粮食,煮熟了吃,味道有点类似于栗子但是很多人提出疑义,说《圣经》中没有记载马铃薯另外,当时欧洲的大多数农作物,特别是小麦、燕麦、荞麦等谷物,可食部分都是长在地面上的,而马铃薯所谓的“可食部分”块茎却深埋在地下,不合常理 马铃薯本身的一些特性也让人们疑虑重重前面说过,它的叶子会引起轻微的食物中毒,其实,如果不小心吃了已经变绿的马铃薯块茎,也会引起食物中毒,这些都给了那些拒绝马铃薯的人更充分的理由 此外,马铃薯是茄科植物,而在那个时代,很多茄科植物的名声都不大好比如曼陀罗,全株带毒,误食的话会昏迷不醒,严重的还会导致死亡;曼德拉草,因为地下的根茎会发育成人型,有着种种跟魔鬼相关的传说所以,对于同为茄科植物的马铃薯,欧洲人一开始也没有好感,有人说它会导致可怕的麻风病,根据是马铃薯的表皮上有丑陋的麻点;有人说它会使人肠胃腐烂,因为马铃薯切开的块茎很容易氧化变黑;还有人说它具有催情作用,会把人引向堕落。
总之,最初的两百年,马铃薯在欧洲的推广之路是非常不顺利的,除了两个特殊情况第一是航海家在大航海时代的早期,船员们通常要在海上航行几个月甚至一年,在长时间的航行中,他们很容易换上一种“不治之症” ,很多人牙床出血、流鼻血、甚至不治而亡从今天看,这不是什么不治之症,而是由维生素 C 缺乏而引起的坏血症航海家们在实践中发现,船上带一些马铃薯给船员们吃,是避免得坏血症的好办法之一从现代医学看,这其实是因为马铃薯的维生素 C 含量很高,特别是它的皮所以,马铃薯来到欧洲,在被当作食物之前,是被当作药物给水手们使用的马铃薯在欧洲受到欢迎的第二个特例,是在爱尔兰 成也马铃薯,败也马铃薯 最晚在 17 世纪 40 年代就已经有了马铃薯在爱尔兰种植的记录――不是作为观赏植物或者药用植物,而是作为正经的农作物来种植 马铃薯之所以受到爱尔兰人的欢迎,首先是因为爱尔兰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它的生长爱尔兰是典型的海洋性气候,终年潮湿多雨对于燕麦等农作物来说,这并不是理想的环境,但对马铃薯却恰恰相反,水分充足会让它的地下茎发育得更好爱尔兰人很快发现,当他们原来的主粮燕麦歉收的时候,如果事先储藏了足够的马铃薯,就能够熬过缺粮的冬天。
当然,马铃薯能够那么快地成为爱尔兰的主要农作物,还有其社会原因英国从十六世纪中期开始,发动了对爱尔兰的多次征服战争,战争的结果使爱尔兰成为了英国的一部分当时爱尔兰有限的土地主要都集中在地主的手里1841 年的统计数据可知,当时爱尔兰的人口有 820 万,但是拥有土地的地主只有 8000 个,只占总人口的不到千分之一土地被分割成许多小块,分租给很多户佃农这些“小块的土地” ,小到了上面出产的普通谷物无法养活一家人的程度(以一家六口人计算) ,而因为马铃薯的产量会比谷物高出好几倍,所以,大多数农民开始选择种植马铃薯到了 1750 年前后,马铃薯已经成为 40%爱尔兰人的主粮于是,一句著名的谚语诞生了:“有两件事开不得玩笑,一是婚姻,二是马铃薯 ” 现代科学将马铃薯称为“全营养”食品,它既有谷类所含的蛋白质,又有水果蔬菜所含的各类维生素,此外还有膳食纤维、胡萝卜素等等,如果再搭配全脂牛奶,就能满足人体的基本要求而这一搭配,恰恰是贫苦爱尔兰人日常饮食的“标配” 爱尔兰有一种传统食物“卡博地” (cobbledy) ,做法是把煮熟的马铃薯捣成糊状,加入煮过的洋葱,再加入四分之一加仑的牛奶和一块黄油,一直搅拌到奶油状。
这种很像土豆泥的食品,被很多人喜欢,包括去爱尔兰旅行的英国人不过,到十九世纪初,很多农家连奶牛也养不起了,只能单调地吃煮熟的马铃薯,顶多配一点盐 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下,马铃薯养活了爱尔兰的穷人但是,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过分依赖某一种农作物,其实是很危险的 1845 年,爱尔兰的马铃薯种植户惊恐地发现,他们的马铃薯田里散发出一阵阵腐败的恶臭,一锹挖下去,地下的块茎已经全部烂掉了这种后来被称为“马铃薯晚疫病”的病害,毁了这一年一半以上的收成更可怕的是,它仿佛幽灵,在之后的几年中盘踞在爱尔兰不肯离去爱尔兰穷人的口粮――马铃薯连续歉收,跟着饥饿接踵而至的传染病、流离失所和死亡,这就是著名的爱尔兰大饥荒当时作为“宗主国”的英国,在救助饥荒时态度冷漠、措施不力,又加重了饥荒的程度饥荒之后,爱尔兰人口锐减,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一百万人在饥荒中丧生,另有二百五十万人移民美洲今天,在爱尔兰的罗斯康芒郡建有大饥荒博物馆,展示了种种触目惊心的史实 王后的新头饰和“药剂师薄饼” 爱尔兰人广种马铃薯之后的一个多世纪,在以浪漫著称的法国,出现了颇具戏剧性的一幕 法王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拥有大量奢侈的首饰。
不过有一次宫廷宴会,王后的标新立异达到了顶点,她的发髻上佩戴的居然是一种“真花”――紫蓝色的小花,不是勿忘我或者小雏菊,而是――马铃薯花为了和王后相配合,国王也将这种小花插在衣服的扣眼上当然,国王王后的倡导,很快让佩戴马铃薯花成了宫廷风尚能给马铃薯找到这样一对形象代言人,这位推广者的能量真是不可小觑,而且,这还不是他为马铃薯做的唯一的事 这个人叫帕门提耶(又译作帕尔芒捷、巴曼奇等) ,在1756-1763 年发生的普法七年?鹫?时期,他曾经在军中担任药剂师,后来被普鲁士人俘虏战俘的“牢饭”只有马铃薯帕门提耶意外地发现,这种一直被认为是很“下等”的食物足以填饱肚子,更重要的是,吃了它并没有使自己的身体垮掉,反而更强壮了这是真正的第一手经验,所以帕门提耶在回到法国之后,就成了马铃薯研究专家和推广大使,之后的几十年,他一直在说服法国人种植马铃薯1770 年,法国发生饥荒,就在这个时候,帕门提耶推出了一篇论文,告诉法国人马铃薯所含的淀粉富含营养,还可以制成面包这篇文章引起了当时的国王路易十五(路易十六的祖父)的重视,他赐给帕门提耶一个职位,让他继续进行马铃薯的研究,从此帕门提耶获得了出入宫廷的机会,开始向所有他能见到的要人推介马铃薯。
在“忽悠”路易十六和玛丽王后佩戴马铃薯花之后,帕门提耶还想了一个很特别的“招数” 1786 年,他在巴黎郊外开了一片地种马铃薯,特意派人日夜看守不出所料,地里的马铃薯很快被“偷盗”一空这些马铃薯苗到底在巴黎郊区种植和推广了多少,不得而知,不过,此时距离 1789年法国大革命仅有三年时间,小小一块地的种苗,不可能发挥什么作用1788 年,法国农作物歉收,饿着肚子的民众、积蓄已久的愤怒,最终引发了第二年的法国大革命 马铃薯的推广没能在大革命前完成,但是帕门提耶并不灰心,他继续向共和政府(即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向后来的拿破仑游说为了解决饥荒问题,二者都从善如流1793 年,共和政府推出了一本由帕门提耶编写的宣传马铃薯种植的小册子次年,还出现了一本专门的马铃薯食谱――《共和时代的烹饪》 ,书中介绍了十二种马铃薯的烹调方法到了拿破仑第一帝国时期,由于对英国进行贸易封锁,粮食的内部自给显得更加重要,这时,马铃薯在法国的种植面积已经是法国大革命前的五倍 不知帕门提耶在 1813 年去世时对马铃薯在法国取得的成果是否满意,不过,就在他去世的那一年,法国再次发生饥荒,正是马铃薯在救灾中发挥了作用现在法国的很多地方,都有纪念这位四十多年致力于马铃薯推广的人的雕像,不过最容易让人记住的,应该是一种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马铃薯薄煎饼 crepes Parmentie(帕门提耶薄饼) 。
最能代表国家形象的炸鱼薯条 什么最能代表英国?女王?莎士比亚?白金汉宫?还是披头士?下午茶? 2010 年,一项“英国十大特色”调查的结果显示,我们以上列举的种种,全都败给了――炸鱼薯条(fish and chips) 从四百多年前伊丽莎白一世宫廷里那顿失败的马铃薯料理,到今天最能代表英国的“国粹” ,前后的反差真有些不可思议 由于对爱尔兰人的偏见,英国的很多农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拒绝种植马铃薯马铃薯在这个国家“翻身” ,是在工业革命后期十九世纪初,大机器日夜运转的城市,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于是,失地的农民涌入城市,成为产业工人由于收入菲薄,他们租住的房屋都很简陋,燃料、面包、肉类又都很昂贵,要做一顿像样的饭,实在缺乏条件此外,很多家庭夫妻俩甚至包括孩子都要外出工作,疲惫了一天之后,如果再回家煮饭,也是一桩苦事于是,在很多大工厂的下班时分(往往超过晚上十一点) ,街边的煤气灯下总是排满了售卖速食的小摊位,烤马铃薯一直是最受欢迎的在阴冷污浊、雾气蒙蒙的黑夜,能够手捧一块热乎乎的烤马铃薯,无疑是对疲惫身心的绝好抚慰 与烤马铃薯一样勾人食欲的是炸鱼,去了头尾和刺的鳕鱼,裹上面糊放在油锅里炸,金黄酥脆,对于长时间不吃肉的人来说,真是美馔。
炸鱼是十六世纪逃难到英国的犹太人带来的也是由于工业革命,随着各地铁路的修通,新鲜的鱼类可以快速地从海港运往岛内各处,炸鱼店的生意也越来越兴隆狄更斯在《雾都孤儿》中就提到过伦敦的炸鱼店,当时已经是穷人居住的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