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第七册第五组19*秦兵马俑【教材解析】介绍了陕西西安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形象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各中分述部分又沿用先概括后具体的经典写作套路,各分述部分之间又用过渡段过渡,衔接自然全文内容有两大块,一为秦兵马俑规模宏大,二为秦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介绍秦兵马俑规模宏大时,采用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在描述秦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时采用“描写”的方法,词汇丰富,绘形有神其中将军佣、武士俑、骑兵俑的介绍很有章法,先整体后部分,部分中再按上到下的顺序来介绍介绍秦兵马俑个性鲜明时也具章法,先总后分,都有联想教学目标】1.通过自读自悟、师生交流从而整体把握文章;2.个别疑难字词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行解决;3.聚焦“4—8”自然段,感受“所见 + 联想”的表达方法,并迁移运用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加小组合作【教学重点】聚焦“4—8”自然段,感受“所见 + 联想”的表达方法,并迁移运用【教学难点】整体把握文章的意识与能力【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流程】一、 思接千载,拉近时空; 1.叩问课题,板书“俑” “俑”:古代人死之后随葬的偶人,有用泥土制作的,也有用木头制作的; “兵马俑”借“书中图”理解; “秦兵马俑”是什么时候的?是谁的兵马俑?2.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领略这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的风采。
设计意图:课文中总有一些有关自然、社会或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阅历及知识经验会有很大的认知、情感距离,那么这层距离无论或大或小,教者都应该做点功课,为了激发阅读期待也好,为了教学环节的铺垫也可,还是为了其他考虑也罢】二、 整体感知,走近秦俑;1. 默读全文,思考:对于秦兵马俑,你都知道了什么?可以读读、划划、圈圈点点,并写写同时,一些难读的字词句,自己想办法解决时间5分钟2. 交流反馈,相机板书3. 讨论完毕小结,那这篇课文总的来说给我介绍了秦兵马俑的什么?谁能用最简单的话来说最明白的意思设计意图:整体把握文章的重要依据】三、 扣击“秦俑”,触摸秦俑,做好“结构纸”;聚焦文意的重点、亮点:在对秦兵马俑的描写中,你觉得哪些描写最能展现秦兵马俑的风采?找出来,并好好地读上一读1.预设:生选2自然段引领:同意吗?那如果泥块立在那儿呢?2.预设:生选4—8自然段引领:你可以把他读出来吗?还有吗?在哪里?你可以把它读出来吗?a.出示4—8自然段,引领:你可以把他读出来吗?还有吗?在哪里?你可以把它读出来吗?(老师发现你们找的集中在4—8自然段里面)请看屏幕——b.领悟写法:联想部分显红,问:有什么发现?有想法的可以举手,里面藏着一个写作的秘密呀!c.反馈交流并小结:4—8自然段,每个自然段是“所见+所感”,这值得你们学习。
板书:“所见+所感”c.变式朗读(预设渲染语:男生在现实中,读得实一点,女生在思绪飘渺中,读得虚一点)预设评价语:在你们的朗读声中,老师感觉自己也来到了秦兵马俑前,真是亦真亦幻呀),要求想象,并指名说设计意图:】四、 秦俑描摹,写法迁移1.出示法国前总统希拉克的话,读,说感受 引导语: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法国前总统希拉克的话,你觉得秦兵马俑怎么样?2.制作明信片引导语:秦兵马俑已经享誉世界,请你现在制作一张秦兵马俑的明信片,然后发给游客设计意图:】附明信片:【板书】 19*秦兵马俑举世无双享誉世界规模宏大所见+所感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绝无仅有 惟妙惟肖【设计意图:整体把握文章的重要依据】今天,上了略读课文《秦兵马俑》,本课的重点就是联系课文内容,体会兵马俑的类型众多,形象鲜明从而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古代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所以,本课时的教学,我还是以过渡段为中心,由复习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入手,然后自然过渡到重点段落,引导学生体会秦兵马俑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针对这一教学重点为,我主要设计了三个大问题: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类型的兵马俑?他们有着怎样的鲜明形象?仔细读读课文,选择你喜欢的一个兵马俑介绍给大家,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然后由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在保证一定阅读时间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
这一部分的教学,学生的兴趣倒是比较浓厚,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可由于交流汇报占了许多时间,学生阅读感悟的时间倒是少了,给人的感觉像是在做表面文章我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问题设计得不够合理,而且教学没有抓住重点每个自然段的教学时间几乎是平均分配,教学节奏没有变化或许,在教学中,我可以先以“将军俑”为例,具体分析一下他的鲜明形象,并指导学生朗读,然后再让学生照样子来介绍分析其它的兵马俑这样做才是真正“授之以渔”,而且也不至于让学生的阅读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另外,秦兵马俑的出土震惊了世界,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它是秦文化的缩影,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我想,仅仅凭书上的介绍和几张图片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肯定是不够的还应该利用一些教学资源,让学生对秦兵马俑有更多的了解而在这点上,我做的也不理想,因为课前没有让学生收集更多的关于秦兵马俑的资料,只是教教材,而没有做到“用教材”,没有开发和利用更多的教学资源。